如来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

这个问题是“学前班”提出来的吧?勉为其难,回答一下这个有些侮辱智商的问题。

如来是一种称呼,不是专指某个人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有很多称呼,如来是其中一个。

佛的称号有十种分别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都是佛的通号佛佛通用。

(1)、「如来」者,如同先圣大德号,今佛(释迦摩尼)出世,如古佛再来。

(2)、「应供」者,堪称为福田称号。具有智、断二种功德,这是众生福田,供养的人,得无量福田。

(3)、「正遍知」者,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十方世界事、理、性、相、因果,无一不知。

(4)、「明行足」,果显因德号。在“因”中修福修慧,“果”上福慧具足。慧足称“明”足,福足称“行”足,故称谓“明行足”。

(5)、「善逝」者,妙住菩提的称号。一去不再来,什么去了呢?一证菩提,永远不起烦恼,烦恼去了。如矿石成金,不会再变成矿石。

(6)、「世间解」,达伪通真称号。觉了世间法则,当下就是佛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7)、「无上士、调御丈夫」,应机缘说法号。菩萨有所断,称上士;佛无断,称无上士。佛应机说法,能调难调,调众生之心猿,御众生之意马,降伏其心,故名大丈夫。

(8)、「天人师」,摄化从道号。天结使薄,人根机利,容易入道。如来说法,无量人、天开悟。

(9)、「佛」,觉悟归真号。自觉觉他,同归一真;穷诸法之本源,了性相之一体。

(10)、「世尊」,三界独尊号,天上天下,唯佛独尊。

这就是佛传统的十种称号 ,题目说谁是佛教始祖,这个题目本身就存在错误。要知道佛教的始祖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了知的。因为在这个世间曾经的释迦摩尼佛只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尊佛,而在无量的空间和时间内有不同的佛。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这个世间的释迦摩尼佛。很多人称释迦摩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认识释迦摩尼佛

释迦摩尼佛处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属于释迦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其实,释迦摩尼不是神,而是人,且实有其人。

释迦族于公元前十三世纪,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建立起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传到六世国王净饭王时,夫人是摩耶。

一天,摩耶夫人在睡梦中,感到有一个骑着大白象的人向她走来,从她的右肋进入她的身体,摩耶夫人怀孕了。

十四个月后,摩耶夫人途经蓝毗尼花园时,从右肋生下小太子悉达多。可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后就去世了,照顾悉达多的摩诃波阇波提是摩耶夫人的妹妹,随后她成了净饭王的王妃。

悉达多天资聪颖,酷爱思考,智力超常,毅力过人。当时印度最高的学术是“五明”和“四吠陀”。所谓五明,一是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声明;二是工艺、建筑学方面的工巧明;三是医学方面的医方明;四是逻辑学方面的因明;五是宗教学方面的内明。

在这五明当中,每一明又包含了许多内容。

所谓的“四吠陀”,是指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经典著作,产生于公元前十五世纪至前十三世纪。因为它由四部或者说是四大门类组成,所以称“四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学问”。

净饭王为使悉达多尽快学会五明,特聘著名的五明大师婆罗门学者跋陀罗尼为太子的老师,学习五明;又特聘著名学者拜迦密和忍天所为师,学习四吠陀。

从七岁到十二岁,悉达多刻苦学习了五年。悉达多的学问猛进,知识倍增。完全掌握了五明和四吠陀。他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广袤。

老师跋陀罗尼深深地感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教授这个弟子了。悉达多在过完十二岁生日的第一个元日,净饭王让悉达多拜见了拜迦蜜和忍天所。开始了长达四年的习武阶段。经过四年的学习,悉达多武艺精进,无人能比。

十七岁的悉达多,一身正气,热爱众生,不恋女色,并且有了出家的念头。

净饭王看着儿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很是焦急,担心他出家。这也说明悉达多的时期已经有了类似“佛”一样的宗教。

为了收拢儿子悉达多的心。净饭王为悉达多选中了一个妃子。这就是邻邦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长女耶输陀罗公主。

佛陀为什么要结婚呢?

原来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公主的姻缘颇有来历,早在无量劫以前便已结下。

那时,悉达多是波罗奈城的一个有地位的长者的儿子,身份高贵;而耶输陀罗则是地位低下的一个铁匠的女儿。

一天,长者的儿子看中了铁匠的女儿,就告诉父母,要娶她为妻。开始长者不同意,后来长者同意了,铁匠又不同意。经过重重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无量劫前的一段姻缘,才使后来悉达多太子娶了耶输陀罗公主为妻。

看到这里,我们也应该明白夫妻之间都是有缘分的,所以夫妻之间不要纠结,要顺应这缘分,正所谓无缘不聚。

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公主成婚后,悉达多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和耶输陀罗公主,男欢女爱,十分相得。

就这样过了十年。有一天,悉达多得到优美旋律的暗示,忽然想到郊外去看看。第一次出东门,他就碰到了一个沿街乞讨的老人;第二次出南门,他碰到了一个身患重病、呻吟不止的病人;第三次出西门,他碰到了一个失去生命的人。

三次出游,悉达多太子看到了人生的老、病、死三种苦相。他由此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企图寻求拯救芸芸众生的良方。

净饭王得知悉达多走火入魔,担心他会出家。所以,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答应悉达多第四次出北门郊游。不承想,悉达多回来径直向父亲净饭王提出了出家请求。不会吧,这可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啊!净饭王心中想到。

原来,第四次出北门,他碰到了一个须发剔除、踽踽独行的僧人。悉达多同这位僧人交谈,知道了什么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为拯救众生的,是最伟大的。悉达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遂决意出家。

从这里看出,佛教并不是释迦摩尼佛的产物,也并不是他的创始人,他不过是从佛教中得到了开悟,也就是说他通过佛教找到了人生的佛性从而觉悟,开创了属于他的时代而已。

净饭王给悉达多设置了美女羁绊和武力防范等重重障碍。但悉达多去意已决,他选择了星夜离宫,逃出了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割断黑发,换上袈裟,表示自己已经出家了。从此自己世界的缘分断除了。

修行成佛

悉达多风尘仆仆,来到跋迦婆仙人修道的苦行林,受到了热烈欢迎。他表示要参观跋迦婆仙人修行的方法,得到了准许后,几个苦行仙人带领悉达多参观了苦行者的修行方法。

他看到苦行者的生活极其困难,有的吃菜,有的吃草;有的修站行,有的修坐行,有的修倒立,有的修止语。

悉达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参观后,他对用苦行的方法来换取因果报应感到不满。于是他离开此地,去寻找新的修行之道。悉达多找到了阿罗蓝大仙人。他虚心求教,在很短的时间里证得了高于阿罗蓝大仙人的果位。

后来,悉达多辗转来到迦耶王仙的旧城。他看到,此地山川秀美,花果满枝,就决定在此修炼。悉达多决定每天只吃一米,或一豆,一麦,以求活命。

这一炼就是六年。他的道心增长,境界提高。但是,他的身体却受到极大摧残 。悉达多总结教训,认为这种形式上的修炼与苦行者没什么区别,就决定放弃这种修炼方法。

悉达多放弃了六年的苦行,迤逦来到了迦耶山。在此,他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毕钵罗树进入禅定,整整四十九天,在凌晨目睹明星终于开悟,进入了一种解脱、圆满、无上妙乐的体验状态。终于成为大觉尊佛陀。这一天,是腊月初八。悉达多所成就的佛陀妙果概括起来说,是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

讲道、涅槃

悉达多成佛得道后想起了追随自己多年的憍陈如等五人。他们五人本来是迦毗罗卫国王师中人。悉达多出家后,他们五人也出家了。悉达多在寻找新的修道之法时,离开了他们五个,他们五个却继续苦行修炼。

悉达多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找到了憍陈如、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利和阿说示五人,向他们宣讲了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等大法。

他们受到了极大触动,心中豁然开朗,表示从此奉行这个救世大法。他们是悉达多成佛后最初度化的出家弟子,被称为“初度五比丘”。

这样就产生了佛教的三宝:释迦摩尼成就佛陀正果,称为“佛宝;;佛陀成道后所演说的四圣谛等法,称为“法宝”;佛陀初度的五比丘,称为“僧宝”。三宝具备,佛教从此就流布天下了。

之后,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了优娄频罗迦叶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出家。

后来,释迦摩尼佛从舍卫城,一路讲经说法,来到了末罗国的都城拘尸那揭罗城。在城郊外涅槃。末罗国人举行隆重的仪式,将释迦摩尼佛的圣体放入特制的金棺,然后想把金棺抬回城里。

但是,无论如何也抬不动。然而,金棺却自己飞起来绕城数匝后向天冠寺飘去。金棺放置在香楼上,焚烧了七天七夜。但是,金棺打开后,释迦摩尼佛身体完好如初。人们见此情景,都大吃一惊。

过了一会儿,坚如金刚的法体突然粉碎为无数颗粒状的舍利,还有四颗完整的佛牙舍利。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均分了。另有迟到的两个国家,一个捡拾到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十份,各造一塔供奉,总计十塔。

这就是佛教的释迦摩尼佛,也是说的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唯一的佛。下面我们来看看题目中说的达摩是谁?

达摩祖师

为什么称达摩为祖师呢?因为达摩传承了释迦摩尼佛的教义,并且把当初佛陀拈花一笑传下来的“禅”宗带到了中国,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开传了一个新的时代。

达摩,又称菩提达摩。本名菩提多罗,南北朝时来华的印度僧人,简称达摩,意译为“道法”。达摩出身贵族,乃印度婆罗门种性,婆罗门是印度最高贵的第一种性,达摩是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子。

达摩在中国的经历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密切相关。据少林寺《菩提达摩大师传》记载,师父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达摩)的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菩提达摩。

达摩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做佛事呢?听您的指示。”

师父说:“你虽然得道,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后,你到震旦(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现在机缘未到。”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后,佛教会有什么灾难吗?”

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67年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不要久留。听我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

师父圆寂六十七年后,达摩决定前往中国弘法。达摩选择海路,漂泊三年,终于到达中国南海。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到达广州。广州刺史萧昂接待了他,并且上表梁武帝。

梁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到广州迎接。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十月一日,达摩到达金陵(南京)。梁武帝接见了他,于是有了显示佛教“心性”的最著名的对话:

“朕即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说:“实无功德。”

“为什么?”

“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实有。”

“怎样才算是真功德呢?”

”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空寂无圣。”

“回答朕问话的人是谁?”

“不知道。”

梁武帝没有领悟佛法真谛。

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机,便于十月十九日来到长江岸边。“一苇渡江”,踏水而去。

十月二十三日,达摩到达洛阳。这时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僧人不知道怎么回事,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其实,这是达摩禅法。达摩禅法身“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第一;坚定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洛阳一个僧人叫神光(中国禅宗二祖),听说达摩住在少林寺,便来到少林寺求法,而达摩每天对着墙壁端坐,一言不发。神光听不到达摩的教诲,就一直在等。

一天,晚上下大雪,神光在殿外,一动不动。天亮时,积雪已经没过他的膝盖。达摩见此,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

神光悲苦地流下泪,说:“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

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获得呢?”

于是,神光拿刀,砍断自己的左臂,以示求法之决心。见他如此,达摩知道神光的决心,于是达摩给他改名慧可,收其为徒。返回印度前,把代表禅宗法脉的当初释迦摩尼佛传下来的袈裟传给了慧可。

达摩叮嘱慧可说:“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然后又辗转嘱托,传到我手里。我现在交付给你,你要护持。我现在把袈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

从此以后,佛教中的禅宗一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达摩被称为禅宗第一祖,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师。

回到题目,大家应该明白了吧!释迦摩尼佛是佛教在这个大千世界的创始人,而达摩作为佛教一份子,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一人,是他把佛陀当年“拈花一笑”的禅宗佛法带到中国的。禅宗法脉“以心传心,不落语言文字”为特点。

如来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

佛教的创始人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在今天尼泊尔境内)。

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在街上看见了生、老、病、死种种痛苦的情形。回到王宫后王子闷闷不乐,认为人生充满痛苦,开始思索灭除痛苦得到解脱的方法。

最终王子决定出家,他在夜里骑着心爱的白马偷偷跑出城去,并入山修行。

在山中,悉达多王子寻访了很多修行者,向他们学习禅定的方法。他还试过苦修,每天只吃一麻一麦,恶得瘦骨嶙峋。

终于,悉达多发现这些方法都不能解脱,于是他结束了苦修,接受了一个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并在一棵菩提树下做了下来。悉达多发誓,不能证悟真理就绝不起身,终于他因见到天上的一颗明星而大彻大悟。

悉达多从此被称为佛,创立了佛教,佛就是觉者的意思。他又被人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还有十大尊号,而如来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如来=佛,所有的佛都可以称为如来,如阿弥陀如来、大日如来等等。所以释迦牟尼是如来,如来不一定是释迦牟尼,就像李世民是皇帝,皇帝不一定是李世民一样。

所以佛教的始祖是释迦牟尼佛。

那么达摩又是谁呢?此事还要从释迦牟尼说起。

禅宗传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有一次在灵山法会上,他拈起一朵花看着众位弟子。此时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说:“我有正法眼藏,已经传给摩诃迦叶了。”

释迦牟尼所传就是禅宗的心法,摩诃迦叶成为禅宗的西天初祖。

禅宗在西天传了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位祖师叫做菩提达摩。达摩渡海来到中国传法,成为禅宗东土初祖。

禅宗东土六祖就是大名鼎鼎的慧能,写下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口述了一部《坛经》,成为禅宗的宗经。佛教中称为“经”的,都是出自释迦牟尼之口,唯有一部《坛经》是中国僧人慧能创作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如来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

如来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本是王子,有一天忽然思考人生,寻求人生真谛。于是放弃王子地位,在人世间寻找答案,终于在菩提树下想通了得道成佛,于是创立了佛教,传播佛家思想。因此如来也就是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达摩只是将大迦叶创立的禅宗思想,第一个带到中国,创立了中国的禅宗。

如来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

还是哪句话,看问题,我就知道你读了几斤几两的书,肚子里有几瓶子的墨水。

因为吴承恩的《西游记》的缘故,人们习惯的把如来视作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

由此可知,题主想问的是“释迦牟尼佛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为何要绕这个弯呢?且听我慢慢分说。

“如来”一词,在佛教经籍中,并非单指某个人,而是一种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职称,与现在“总统”“主席”“总理”“会长”.......这一类的称呼相似,是佛教中对于修持有道得证涅槃之人的一种名号。

在佛教徒中,修行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的人,既是修行到了最高果位,有十种名号,我们经常所说的“佛”就是其中的一种名号,“如来”是另一种名号,所以在佛教典籍中“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我们日常所说的“如来佛”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

我们日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

那么释迦牟尼如来与达摩谁是佛教始祖呢?

问题又来了,以历史观而言,这两个人都不是佛教的始祖。在印度,释迦牟尼出事之前,印度已经有僧众存在,释迦牟尼佛在修道之初曾向苦行僧请教修道的学问。这一点就像我国的儒教,孔子之前,我国已经有零散的仁义礼仪思想,经过孔子整理发展之后,成为儒家学说。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佛教,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佛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出现很多派别,小乘,大乘,瑜伽学派,中观学派,成实宗,唯识宗,乃至后来的禅宗。这些所有的学派,都是基于释迦牟尼的思想,逐渐演变发展而来。

达摩,则是中国禅宗的祖师,本是印度人,在南北朝时期来到我国传授教义。达摩的禅宗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

达摩去世之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释迦牟尼,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人物

达摩,则是公元5世纪左右的人物

释迦牟尼,比达摩足足早了1000年

不论贡献,不论学识,单以时间而言。也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如来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

乔达摩•悉达多。

如来和达摩谁是佛教始祖?

如来之名,是一切有情众生自性的一种名称。也可以说是一切万物生命本源的一种称谓。如来者,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故名如来。如来即表先天自然的存在。而不是象一切万物生命,都是后天因缘和合而产生。至于谁是佛教始祖,佛教并不是局限于地球上的,佛教是遍布于无尽虚空之中的任何世界。而佛是虚空法界中最究竟最圆满智慧者的体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