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中的第二个相怎么理解?
佛教中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不同人不同的根机而设置的,对佛的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整部《金刚经》的点睛之笔乃是“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年六祖就是闻此句而得悟的。这句话也是佛教修行的重点,把这句话理解透了,你也就如同六祖一样悟道。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就是“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补充版。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出自于《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中的句子,告诉我们见“如来”的方法。“如来”是谁?其实就是我们如如不动的本性,本性如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相”?
什么是“相”?佛教认为“佛”诸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来具有三身:一、化身,就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受用身,具足无量光明功德智慧;三、法身,就是无有分别、离一切相的。
我们所看到佛的化身,其实就是佛展示给我们看的。而佛的法身是离一切相的。如来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相具足,就不是诸相具足。就是说:佛具足的身相,都是随众生虚妄心所现的,应众生缘分而变化,本是空无自性,如镜中花、水中月似的,所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与佛同体,由众生到佛的境界,其实是不隔的,迷即众生,悟时是佛,何谓不隔?就如同水与波浪。波浪即是水,不是离开波浪才有水,即波浪而见有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
如果着了波浪的相,则永远只能看见生灭无常的波浪,而见不到不生不灭、一体的水性,所以说众生悟佛道,说难不难,故谓不隔。
众生无量劫以来,觉知心充满着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而被染污,因此不能生起清净心,落在了种种相上。
而种种相即是非相,都是自己的虚妄心而分别出来的。
因此,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是什么?众生所见佛通常见到的是化身佛或应身佛。应化身是为了众生的需要才出现,如同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一样,这就是应化身,或称应身。
而“诸相非相”才是如来,也就是所说的佛的法身。我们没有开悟的众生是不能见如来法身的。在这金刚法会上(释迦摩尼佛讲《金刚经》的法会)的大众,个个都能看到如来的应化身,这是色身,是有形相、有身相的,这就是三十二相。
也就是说,诸相是指我们能够看到的相,而我们能够看到的相不是佛的法身相,它都是虚妄不实的,非相的“相”是指本性。就如同我们见到的波浪,波浪是水的相,是我们见到的水的诸相,而非水的本性。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凡夫欲见法身,最重要的是心无住,不住有亦不住无,有和无皆不住。
若住于有,就是着了相,都是虚妄,以这种妄想心修行,如蒸沙做饭,枉用功夫,因此佛说:“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我们拜佛、供佛、学佛,如果在这个有形状的“相”上下功夫,永远是见不到实“相”的,这也是佛说的“邪道”。可怜世间人,老是转不出这个圈。
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都是被声色所迷,若以般若观照,“色即是空色性自空;空即是色,非空灭色。”色空不二,即见如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