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什么是“观世音”?

中国自古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一说,观音信仰深入人心,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略称。观世音,为梵文意译,也译为“光世音”。唐太宗年间,因避李世民讳故,去掉“世”字,略称观音。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这就是说,陷入痛苦境界的芸芸众生,如果想要摆脱痛苦之地,就要一心一意地念颂菩萨名字。这样,深知一切的菩萨,就会“观”到你的声音,将你解脱,使你脱离苦海。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了普度众生,倒驾慈航,显菩萨身,来度化世人。

同时观世音菩萨又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将来是要接阿弥陀佛“班”的。

要说道《西游记》中的南海观音,在佛经中还真没有记载,在佛经中记载的三十三观音中有: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白衣观音;鱼蓝观音;水月观音;马头观音……

而传说中出现最多的是杨枝观音,杨枝观音以手执杨柳枝和净瓶的女性形象出现。浙江普陀山现存明代杨枝观音碑,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就是杨枝观音。

而著作中的观音菩萨,也有可能是“水月观音”。水月观音,也称水月光观音,水月观音也是千手观音的异称,也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观音菩萨形象之一。水月观音形象有很多种,这也符合“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菩萨能力。

其中之一是站在莲花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菩萨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其二是以莲花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花,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

《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形象,可能是作者把杨枝观音和水月观音(千手观音)结合起来的形象。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所以哪里的观音又称南海观音。

唐朝时,日本僧人慧锷带观音菩萨像东渡日本,因在浙江新罗岛上,遇风暴不能起程,因此称“不肯去观音”。而新罗岛礁的山与印度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极其相似,所以改名为“普陀山”。

不管怎样,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女神”,观音菩萨被称为“大悲观世音”,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我们要从信仰中得到启迪,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并且把这种菩萨精神发扬光大。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说道观音菩萨,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仰,比如说有送子观音,这是希望能尽快的有孩子,现在先来看看观音菩萨是怎么来的吧!观音菩萨本是在东海,但为什么会叫南海观音此事件的缘由。

在早期的佛经中,多直接自梵语音译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竺法护和尚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

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们则译为观自在菩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于今日的《般若心经》。

传统上以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当中有个世字。因此,观音菩萨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称。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

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另一重意思则出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以听音方法契入法性,证得耳根圆通,修成正果。

为什么叫做南海观音

观音菩萨的修行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其所在海域为东海,但在我国的唐朝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陕西省的西安,以西安为坐标计,现在普陀山在其南,因此,唐朝之前这一带海面就叫南海。然而,随着我国朝代的变迁,自元明清后以及到现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迁至北京,从明朝始,这一带海面改名为东海。但南海观音叫法深入人心,所以,尽管海面易名,南海观音的称谓还是保留至今。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无论道家居住的天国,还是佛家居住的佛国,皆距离尘世遥远。

为了方便众生,佛家观世音菩萨居于南海,设紫竹林,接引有缘弟子;道家吕祖先师居于三才,设紫霞洞,接引有缘弟子。所以人世间,供奉观世音菩萨暨吕祖先师的比较多,观世音菩萨泽及坤们,而吕祖先师乾坤皆度。

人之修行,若是能有缘于观世音菩萨,或是吕祖先师,乃是莫大的幸运。倘若是门下弟子,在世间修行有所欠缺,可暂时在紫竹林或紫霞洞修行,迨功成之日,再各就其位。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南海观音,是观世音菩萨法像造型的一种。

我国的观世音菩萨法像造型,常见的有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观音老母五种。经典记载,观音菩萨现各种身,为众生说法,众生应以什么身份得度,观音菩萨就现什么身,或长者、或居士、或妇女身、或童男童女等等。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都是观音菩萨的慈悲示现。

阿弥陀佛,在下再补充一点。观世音菩萨乃古佛再来,号正法明如来。因慈悲众生,故而倒驾慈航,化为菩萨身,渡化一切有缘众生,令得离苦。我们此世间众生与观世音菩萨的因缘是极大的。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随不同众生的因缘,化现不同的身相。南海观音,即是千变万化身相之中的一个应缘之相。

观世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并随本师释迦牟尼佛,被尊称为娑婆三圣。

观世音菩萨亦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伺菩萨,并会于阿弥陀佛般涅槃后,法欲灭时,示现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我们经常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为——南海普陀,但其地理位置对于中国来说应为东海。那为什么还叫“南海观音”呢?

其实,在佛经中佛陀所讲的“南方的普陀山”,实际上是指印度的南方,位于南印海上。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说:

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芬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此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布怛洛迦,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

据此而言,后来人便称呼为“南海观音大士。”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题主提了两个问题:

一,《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二,什么是“观世音”?

笔者尝试给予分别回答。

《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

据史料记载,明代作家吴承恩,以唐代玄奘法师西行赴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为蓝本,结合佛家经典资料,创作出大型神话小说《西游记》。

在小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奉如来法旨,前往东土大唐寻找去往西天取经之人。小说中记载,唐僧前世曾是如来第一弟子“金禅子”,因听经不专心,而堕落尘世受报。此生转生为唐僧,其实身上还是负有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去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经。

观音菩萨到达京城长安,找到唐僧,点化他在西方大雷音寺有三藏真经,可以救众生于水火灾难之中。于是唐僧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前往西天求取真经。

在取经的道路上,观音菩萨安排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几位弟子,护送唐僧。当唐僧师徒遇到危险困难无法解决时,观音菩萨总是适时给予帮助和解决,令唐僧师徒得以平安西行,最终到达西天大雷音寺,求得真经,修成正果,返回大唐复命。

在小说及影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神通广大,有求必应,救苦救难。是一位家喻户晓并且供奉信仰的大菩萨。

在《西游记》中, 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南海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莲花洋,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历史悠久,山名也几经更变。

春秋时称甬东;

西汉时称梅岑山;

唐宣宗年间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

后梁时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

宋时称宝陀山。

元称补陀洛迦山;

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

明万历年间,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

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

古代很多帝王大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的的观音道场,所以观音菩萨也被称为“南海观音”。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即是以此为据,在创作《西游记》时,在小说中称观音菩萨为“南海观音”,也是有根据可考的。

关于观音菩萨的道场,除了南海普陀洛迦山外,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01 印度普陀山。怛洛伽山。又叫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

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

《华严经》说,光明山有菩萨叫观世音。

《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

《千手经》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

《大唐西域记》说,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呾洛迦山,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

02 汉传观音证道地

传说古代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其中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救父,后来在大香山修成了正果。

这个大香山就位于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境内,全称“大香山普门禅寺”,是汉传观音证道地。据说现在寺中还供奉有菩萨舍利。妙善公主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

03 无刹不现身

观世音菩萨,并不说有固定道场。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和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同居三土)。

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而是"无刹不现身"。

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

佛法认为:以无住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什么是“观世音”

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 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后世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观世音有二种义:

01 自修义:观世音,《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耳根圆通法门: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

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02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

《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

《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

参考资料来源:1 佛教经典

2 网络资料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为什么被叫做“南海观音”?

佛在世时,观世音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在中国,我们经常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为— 南海普陀,但其地理位置对于中国来说应为东海。那为什么还叫“南海普陀”呢?

其实,在佛经中佛陀所讲的“南方的普陀山”,实际上是指印度的南方,位于南印海上。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说:

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芬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此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布怛洛迦,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对观音道场也作了叙述:

一时佛在普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与无央数菩萨,无量大声闻,无量天龙八部神等,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

总持王菩萨见此,叹未曾有。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

佛言:今此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

《大唐西域》卷十写道:

秣剌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历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玄奘所记的普陀洛迦山

即为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

一般凡人难以攀登

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

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

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

得到满足。说明应以何身得度者

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僧人多罗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因此,可考证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二处。

观音菩萨大悲周遍

应众生机如月映千江

所以,一切众生即是诸佛悲心所生处

即是观音道场

一切众生苦难处即是观音道场

一切众生可仰处即是观音道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