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题主所说的近代指的是近代史的第二个阶段,即1919年到1949年的时间段。福垊说实话,这个阶段陕西走出的将军不算太多,数量上比不过江西、湖南的将军。那么为什么陕西(其实应该说中国)在近代走出的将军多呢?福垊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黄埔军校。孙中山于陈炯明炮轰一年后的纪念日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将领,为国民党北伐、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共产党的抗日和解放的胜利做了贡献。像题主所提这四位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一期和四期,黄埔军校中一期和四期是最牛的存在。
第二、日本侵华。如果说北伐只是国民党小试身手的话,那么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则是锤炼了大量的将军。有句话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军校毕业生得到了历练,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泥腿子也锤炼成了战无不胜的将军。比如影视剧里的李云龙,现实中的彭德怀。像楼主提到的这四位将军都是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
第三、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陕西涌现出了63名将军,其中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55位。而这还不包括早年英勇牺牲的刘志丹将军。
下面福垊就简要介绍下题主所说的四名将军。
陕西冷娃关麟征关麟征,鄠县真花硙村,黄埔一期,出身农家。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连长,长大却成为了将军。他最大的亮点就是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他利用火攻夜战之术,对日军进行了扰敌、疲敌、歼敌。其打仗勇猛而又多变,时人敬称台儿庄战役的两位指挥员孙连仲、关麟征为“孙钢头”、“关铁拳”。日军曾称他为“最强劲之敌”。
抗日帅哥张灵甫张灵甫,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黄埔四期,跟林彪、刘志丹、胡琏、李弥是同学。有点美总不足的是他曾杀妻,不过在抗战上绝对是一名好汉,尤其是在上高会战中打得最为精彩。大战日军11日,从此获得了铁军称号。就连何应钦评价这场战役都说:“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金门王胡琏胡琏,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人,黄埔四期。他就是那个“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金门王胡琏。在抗日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在解放战争中,正是他指挥打赢了金门战役,但导致至今我们没能解决台海问题。生前遗言是,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了澎湖列岛海域。
杜聿明杜聿(yù)明,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人,黄埔一期。杜聿明的女婿就是杨振宁。阿杜也是在抗日中大放异彩。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他和白崇禧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当然战争打得异常艰苦,非常惨烈,以伤亡14000人的代价导致了敌军15000人的伤亡,并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鲜为人知的是,黄埔一期的陕西籍考生差点“全军覆灭”,这批未来的国共两党名将是在北京结识的,包括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志超、马励武、马师恭等,还有后来的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阎揆要共11人,结伴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一艘英国轮船出海南下。然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穷困缭倒(路费花光)赶到广州时,黄埔一期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且招生官员也不肯通融。
(黄埔一期阎揆要将军)
无奈之下,由杜聿明领衔这批陕西籍青年找到了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这位老先生提笔写了“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一副对子,嘱咐他们拿去送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果然面子很大,蒋介石随即特批了他们的报考申请,最终这11人全部被录取为黄埔一期生。
其实陕西籍的黄埔生数量并不很多,但是产生出来的民国名将却很是不少,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乡党”情结,需要注意的是包括刘玉章等在内的陕西籍黄埔名将,要么是黄埔一期(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等),要么就是黄埔四期(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第11师的团长胡琏)
1924年黄埔军校初建时,陕西还处于“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军阀混战地,国共两党都不可能公开进行招生,所以杜聿明等人是在北京出发的。到了黄埔四期招生的1926年,控制陕西地区的已经是加入国民革命军的冯玉祥所部,政治气候容许大批有志青年公开投考黄埔军校,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是,所以黄埔四期的学员比前三期猛增数倍,毕业生达到2634名,超过前三期的总和。
黄埔前三期基本是“速成班”性质,都是直接分成几个学员队进行单纯的军事集训和军事基础教学,但到了黄埔四期的时候,首次将学生分成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实际上也是在深入教学,对于提升学员的专业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基数大了成才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不仅仅是陕西籍的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脱颖而出,林彪、刘志丹、伍中豪、唐天际等我军高级将领也出自此期。
(蒋介石和关麟征)
从历史上看,三秦大地久历战事民风彪悍,“关中冷娃”这个词绝不是浪得虚名,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最好的杂牌军就是陕军孙蔚如部,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而一旦孙部第4集团军调离,中条山立刻成了豆腐渣防线,让日军轻松击破。由此,基本素质良好的陕西青年辅以专业的军事和政治教育,便具备了名将基础,抛开政治立场,黄埔一期和四期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的确实很少。
1938年初徐庭瑶卸任新编11军军长时(后来的第五军),蒋介石对副军长杜聿明还不甚了解,属意的军长人选是第52军军长关麟征,而关麟征却推荐了张耀明,虽然未获首肯,但充分说明陕西籍的黄埔生比较善于“抱团取暖”。此间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关麟征起了很大作用,在他的基本部队第2师、第52军的部队中,陕西籍黄埔军官吃香都是出了名的,当然,“乡党情结”也是把双刃剑,这叫任人唯亲。
(光头将军刘玉章)
杜聿明和关麟征答友们比较了解,不多介绍了,最后说说黄埔一期的陕西“三马”:
马励武:陆军中将,抗战时期的第13军副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的整编第26师师长。
马志超:陆军中将,西安事变时的西安警察局长,抗战时期“忠义救国军”总指挥。
马师恭:陆军中将,抗战时期第五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整编第88师师长。
(胡琏任营长时合影)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近代,烽火起狼烟,陕西也是将星闪耀的地方,8年抗战打出了陕西人的气势,抗日主力摇篮黄埔军校除了第一期校长为蒋介石外,第二期,第三期校长均为陕西人,国军五大主力有三个人都是陕西人。八年抗战,正所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蒋介石曾对人夸奖说:“陕人是龙不是虫。”
关麟征,陕西户县人 ,原名关志道,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 ,黄埔军校第二任校长,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抗日名将,血战台儿庄,重创日寇,人称“关铁拳”。
胡 琏, 陕西华县人 ,字伯玉,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国军五大主力之一,18军军长,12兵团司令, 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抗日名将。淞沪会战、枣宜会战、重创日寇,人称“金门王”
张耀明 ,陕西临潼人 ,陆军中将,关麟征嫡系,黄埔军校四期毕业,52军军长, 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国军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 抗日名将,台儿庄、徐州会战,重创日军,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
张灵甫 ,陕西长安县人 ,字钟麟,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国军五大主力之首74军军长 号称“蒋军王牌悍将” 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从此留下残疾,被称为“跛腿将军”。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
杜聿明, 陕西米脂人,字光亭, 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第五军军长, 抗日名将,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过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中国远征军悍将,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历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国军装甲兵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杨虎城, 陕西蒲城人,刀客出身,陆军二级上将,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民族英雄 ,因要求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遭蒋介石杀害,小西北军创始人。
孙蔚如, 陕西西安人 ,陆军上将 ,陕西省主席兼38军长,杨虎城嫡系,抗日名将,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赴河北、山西等地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保定、忻口、旧关等战役,战功卓著,日本军部的作战报告声称“守备中条山之支那部队虽属杂牌,但其战斗力颇强,不可轻敌”。在抗战期间任第六战区总司令 ,日本投降时,孙蔚如出任武汉区受降司令,积极负责,解除日军武装20余万人。
赵寿山 ,陕西户县人 ,原名赵生龄,孙蔚如嫡系,陆军中将 ,国军第38军军长,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任陆军第十七师师长,率部万余人,由三原誓师,到河北石家庄以东待命。8月下旬抵保定。9月20日,日军向保定地区发动进攻,赵身先士卒抗击来犯之敌,继之安全转移。10月下旬,日军又向娘子关进犯,第十七师参加阻击,在井陉雪花山、乏驴岭一带与日军血战13昼夜,赵亲率一个团袭击敌后,直捣井陉南关和火车站,与日军白刃血战,迫使日寇逃窜,三十八军作为河防军之一,坚守中条山,固守黄河铁桥南端邙山头桥头堡阵地两年多,一直坚持抗战,人称“中条铁柱”
刘玉章 ,陕西兴平人 ,字鳞生,陆军一级上将,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国军五十军军长 ,陆军副总司令,被号称国军悍将“光头将军”,抗日名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
董 钊 ,陕西长安县人 ,字介生,陆军中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陕西省主席,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台儿庄战役时,董率部奉命在山东郯城地区,阻击由青岛登陆西进之敌。与日寇坂垣师团山田联队遭遇。全师官兵英勇杀敌,打退山田联队,缴获大量战利品。1945年初,董钊升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马师恭 ,陕西绥德人 ,字子敬,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军伞兵司令部司令 ,抗日名将,在他建议下,以江南湘、桂、宁战场为目标,用短期成功训练 伞兵部队空降广东罗定南江口、湖南衡阳台元寺以及广西丹竹 机场,在对日作战中,均取得辉煌战绩,荣获嘉勉。
仵德厚, 陕西三原人 ,陆军少将 ,国军三十军二十七师师长 抗日名将,血战台儿庄敢死队长。台儿庄大捷后,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亲自来到台儿庄城外,为仵德厚授予金质"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宝鼎二等勋章。
王劲哉, 陕西渭南人 ,陆军中将, 国军中央陆军128师师长 号称“王老虎” 民族英雄,抗日名将,西北军骁将,"西安事变"的主要参与人,逮捕山东王韩复榘的执行人,鄂中六年抗战的旗帜、领袖,参与国军抗日战役最多、战功最卓著的抗日名将之一,台儿庄大战,王劲哉得到了一枚特别颁授的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大勋章。
何文鼎, 陕西周至人 ,字靖周,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中将, 国军第七兵团副司令, 号称“抗日义勇军”。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任西安警备司令。1938年任陕西抗日义勇军司令。率部进晋南芮城抗日与日军川东守备队对峙多次击败日寇。1940年,何部开赴内蒙伊克昭盟桃力民一带,坚守数年,寸土未失,在黄河后套西山咀抗敌有功,于1943年升任陆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孔从洲 ,陕西西安人 ,毛主席亲家,杨虎城嫡系,陆军中将 ,国军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爆发时,孔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二旅旅长,率部在超邑一带固守河防,夺取河道要镇大庆关。6月渡黄河,8月与日军血战永济8昼夜,歼敌千余人。1938年,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第四十六旅,孔任旅长,隶属第三十八军,参加了中条山保卫战,经历张村、“三二九”、“六六”、“四一七”等战役,其所在集团军共歼日寇两万余人。
马励武, 陕西华县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期间任新编第三十四师师长, 29军军长,抗日名将,日寇酒井旅团,从北京西山向进攻。战斗开始时,马励武率领的第10旅第20团在东大岭山峪里阻击,即遭到日寇机枪火力的封锁,以致伤亡殆尽。日军分两路进攻湖北枣阳、随县,两地一度失守。中国军队组织兵力,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反攻,收回失地,并予敌以重创;马励武部参加此战,在桐柏山区阻击日军。
魏炳文, 陕西长安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十六军副军长,抗日名将,与日寇在多地鏖战,战后任国民党第18绥靖区副司令官。
高吉人, 陕西靖边人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陆军中将 ,国军第5军军长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政部第一装甲兵团补充营营长,陆军第二00师一一五二团上校团长,新编第十一军第五九八团团长。1940年冬任第二00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5月升任第二00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会战、随枣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昆仑关战役和远征印缅抗战。
邓含光, 陕西咸阳人 ,陆军少将,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开始,邓任第二十八师招募处处长。1937年冬,驻守潼关、黄河一带。1938年春,开赴台儿庄,防守东部北老沟一线。台儿庄战役以后,随部转移苏北、苏东。同年秋,开赴汉口,住房信阳,参加罗山战役。
马继武 ,陕西彬县人 ,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期间,马在河南周家口一带抗击日寇。一次,部队受到日军三面包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带头跳入黄河。当时,国人以为马壮烈殉国。然而,他跳入黄河后,与一班人与波浪搏斗,重返河岸,又与敌人战斗,一度成为传奇式人物。他曾身负重伤,回西安在广仁医院治疗。治愈后,他别离妻子,重上杀敌前线。
高桂滋 ,陕西定边人 ,陆军中将 ,国军陆军84师师长 ,抗日战争期间,高桂滋部队中,除少数河北、山西籍人士外,大部都是陕西籍的子弟兵。第十七军还是“西安事变”前唯一一支与日军交战的陕军。其所部与日寇作战,英勇顽强,不惜牺牲,功绩卓著。
王 竣, 陕西蒲城人 ,陆军中将 ,国军第80军新27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竣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率部参加抗击日寇。11040年11月,王竣率领新编二十七师,经漯河、渭河出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中条山抗击前线,师部驻平陆县东北的黄家庄,坚守中条山六个月,与日寇激战数十次,给敌以重大杀伤,壮烈殉国。
梁希贤, 陕西铜川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 陆军少将 ,国军第80军新27师副师长,1941年在晋南中条山 区与10万日本华北方面军的血战中,5月9日,在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壮烈殉国后,率余部继续坚持台寨村阵地,官兵伤亡殆尽,梁希贤跳黄河自杀,慷慨殉国。
庞泰峰 ,陕西西安人, 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中,忻口、太原会战中奉令于河北宁晋阻敌。1937年10月12日,任原国民党陆军第63军91师22旅少将副旅长的庞泰峰与敌肉搏时负伤自戕殉国。
吴国樟 ,陕西延安人 ,陆军中将, 1937年与日军在浙江湖州激战三日,作战殉职。
张少舫, 陕西咸阳人, 陆军少将 ,1943年在山东与日军作战多处负伤,殉职
马志超 ,陕西华阴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少将 国军新编三十四师 师长, 抗日名将,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新编三十四师师长。1943年到皖南任"敌后忠 义救国军"总指挥。
柳彦彪 ,陕西合阳人 ,字子俊,陆军少将, 国军98军副军长兼石家庄城防司令, 抗日名将,七七事变后,与武士敏率部开赴华北前线,参加保定战役和娘子关战役,曾一度担任石家庄城防司令、豫北师管区司令,转战于滹沱河、晋西和豫北等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张坤生, 陕西三原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少将, 国军第一军副军长 抗日名将。
王廷柱, 陕西洛南人 ,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初期,先后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大队长、 一八五师五四五旅副旅长兼109团上校团长、武汉警备团少将团长、武汉警备旅少将旅长。国军新编第八军军长。
邓毓玫 ,陕西咸阳人 ,字含光,陆军中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国军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抗日名将,抗战开始,先后参加徐州会战、忻口会战和罗山战役。
史仲鱼 ,陕西华县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杨虎城系,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仲鱼任陕西省关中野战工事工程处处长,陕西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负责修筑陕西野战工事,以御日寇入侵。
刘鸿勋, 陕西城固人 ,陆军少将, 国军第一九六师副师长,抗日战争开始的1938年12月,刘任第一九六师副师长,率部驻守潼关黄河沿岸,阻击日寇偷渡。1940年,率第一九六师驻守河南灵宝等地,多次击退日寇进犯。
刘孟廉 ,陕西华县人 ,黄埔军校五期毕业,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军7军军长, 抗日名将。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首先,陕西近代军事将领如此之多离不开乡党的帮助,尤其在黄埔系中,陕西籍抱团取暖是公开的秘密!
与全国各省相比,近代陕西的军事将领确实不少,它的比例在黄埔各期中均位于第三位。
一、黄埔一期黄埔军校
黄埔一期为1924年3月27日入学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新生。据统计,这一批学员中最低是初中学历,18人大学毕业,63人大学肄业,26人专科毕业,师范毕业生59人。
4月28日黄埔一期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5月5日,新生进行入伍教育。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员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6队。另有四川等地送来的20余名学生并入本期,分别插入各队学习。11月30日,黄埔一期学生考试完毕,宣布毕业,并立即开赴东征前线。
东征
当1925年6月25日,黄埔一期补办他们毕业典礼时,数据为共六个队总计635人。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湖南、广东、陕西。
其中,湖南籍学员总数 184人,占第一期总人数的28.9%。他们分别为,株洲47人、宝庆12人,常德 11人,郴州 20人,衡阳 13人,怀化 3人,浏阳 3人,娄底 5人,湘潭 16人,益阳 12人,永州 13人,岳阳 10人,张家界 1人,长沙 20人。
而黄埔三杰全都是湖南人,他们分别是指一期的湖南新田人蒋先云、湖南湘乡人陈赓、湖南岳阳人贺衷寒。
一期中其它成员籍贯为:广东107人、陕西57人,江西43人、浙江38人、广西37人、安徽24人、江苏23人、四川20人、湖北17人、贵州15人、云南14人、河南、山西11人、福建、山东10人、直隶4人、甘肃3人、海南1人。
而黄埔四期更恐怖,2654名学员中,湖南人占了826人,广东263人、陕西154人、江西128人。
二、乡党抱团前一左二为关麟征,后中杜聿明
提到后来这么多陕西籍军事将领,这里不得不感谢的,就是黄埔一期陕西籍学员的老大哥关麟征。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黄埔一期陕西籍的这些优秀学员,就没有张耀明、杜聿明的后期战绩,以及黄埔一期的陕西“三马”马志超、马励武、马师恭的好出路。
杜聿明
当时,1924年初,关麟征和老乡邓毓玫千里迢迢跑到了上海,找到了于右任,最终,于右任给他写了一封信推荐到黄埔军校。而正是关麟征要到的这封信,让他们这11个人能够进入黄埔一期。
于右任
而在陕西籍的黄埔一期中,最有名的就是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等,还有就是黄埔四期的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其中,陕西米脂籍杜聿明本来要考的是北大,结果在北京复习期间,与陕西鄠县人关麟征、临潼人张耀明、华阴县人马志超、马励武、马师恭、阎揆要相识,决定结伴投考黄埔军校。他们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一艘英国轮船出海南下。
但此时,黄埔一期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后关麟征帮忙下找到了于右任,他们终于凭借一封信上了黄埔一期。
1927年,关麟征在南京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7团团长。1928年蒋介石下野,在这个时候,关麟征立即联络黄埔同学迎蒋复职,如此,奠定了他在蒋心中的地位。随即,关麟征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第2团团长。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其中,关麟征两次漂亮的指挥赢得了黄埔系以及蒋介石的好评,而他的“空城计”,不仅骗过了阎冯军的进攻,还保住了蒋介石的安全。于是,26岁的关麟征成为了最年轻的旅长。
关麟征与张耀明
1932年,关麟征扩编独立旅为25师,辖下有两个旅,这两位旅长就是陕西老乡杜聿明和张耀明。而从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中,有三支王牌军军长是陕西籍人士。他们分别第74师(74军)师长张灵甫,第18军军长胡琏、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胡琏
1939年10月,年方34岁的关麟征因“湘北大捷”的战功,被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从此,陕西籍将领开始层出不穷了。
三、两个黄埔军校分校都在陕西1924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正式成立,校址在广东省广州市的黄埔岛。“黄埔军校”因此而得名。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4月18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便于直接领导黄埔军校,于是决定在南京另行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仍以黄埔军校称呼,史称“南京中央军校”。
1933年开始,“南京中央军校”先后开设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等六个分校。
而到了抗战时期,因日军逼近黄河和平汉铁路,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被迫撤离,他们在1938年春,迁往陕西汉中武乡镇,并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并同时扩大编制,1938年3月,在甘肃天水成立了第七分校,后来也迁往了西安。
从1938至1944年期间,第一分校训练了黄埔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四期学生,共九个总队,毕业人数8207人。该校各种军官训练班和各种短期训练班,培训学员12264人。学员和学生总数达20471人,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台儿庄大捷中中国士兵
台儿庄大捷中中国敢死队
1943年5月28日,胡琏在石牌保卫战誓师大会上
其中,由于这两个学校都在陕西,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陕西籍军官就越来越多了。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说实话,如果按照建国后的将军数量统计,江西籍的将军最多,有327名;其次是湖北籍的,有235名;第三是湖南籍的,有199名。
陕西籍的将领数量只能排第十位,只有63名。
如果看中华民国时期的情况,自然,陕西的将军数量为数不少,关键是那些个将军赫赫有名。
接下来,我们主要聊一聊,在中华民国时期,陕西为何走出众多的名将!
1、陕西人性格彪悍,不易认输,容易出军事人才从古以来,陕西人打仗就比较猛,而且有种《老人与海》中老人般的坚韧。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在人们的努力下,会形成地区价值观和群体作风。
整体来说,陕西冷娃们一上战场,大多彪悍,有着三秦大地以往的血性。
从远古的历史看,秦国能统一全国,不就是陕西人的彪悍作风造成的吗?
特别是关中和陕北的汉子,在打仗面前绝对不含糊。
远到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近到我们所熟知的李自成,都是陕西人。特别是李自成,他的起义军骨干,大多来自陕西一带。就是这以陕西为主的起义军推翻了大明朝。
在古代各朝代,说起陕西的军人,都是竖起大拇指的,特别是榆林地区的汉子们,非常尚武,悍不畏死。
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豪勇,导致,一代代传下来,骨子里都刻着勇敢的基因。
作为一个名将来说,勇敢自然是第一位的,勇敢再加上智慧,可造就将军们的赫赫威名。
所以,民国的陕西将领,各个表现不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地区文化影响,在战场上他们更笃定,更出众。
且不说,民国时期的关麟征、杜聿明、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人,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我军中的贺晋年、刘志丹、张宗逊等将军,也都是一等一的陕西名将。
所以,一个地方出名将,首先是地区文化和传统能够孕育出优秀的将领。
网上有人盘点中国各省市在历史上的战力值,陕西最后得到96分的高分,这是勇冠三军,高票当选第一啊!
这得分,看起来自然不具有十足的权威性,但是,这也间接说明了陕西人的战力值绝对不低。
战力值不低的陕西,近代出几个名将,再正常不过了。
2、民国时期,陕西名将个个能走出来,或许和冯玉祥有一定关系冯玉祥
说到陕西名将,一个人不可不说,那就是冯玉祥。
你可能不喜欢冯玉祥,因为这是历史中著名的“倒戈将军”。但是,此人无论如何倒戈,对于爱国那是不含糊的。
从1921年进入陕西担任督军,冯玉祥的思想和行为就影响着西北大地,他统一军政,收编了各路杂牌军,并进行了各种整顿和训练,于此同时,冯玉祥选贤任能,筑路办厂,在省政上颇多建树。
在他的主导下,陕西气氛完全不同,增加了很多胸怀理想救国救民的年轻人,自然,有不少是去了黄埔军校。
而冯玉祥也曾专门派出军官去苏联、去日本学习。
虽然,很多人认为冯玉祥有诸多不堪,但是,对于一方治理上还是有一些建树,而且,在激发年轻人的爱国之志方面,冯玉祥还是不遗余力。
好的氛围会激发年轻人,冯玉祥和其下属们管理陕西的时候,影响了大批人。
总而言之,黄埔军校出来的陕西籍名将,虽然和冯玉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说,冯玉祥还是有功的。
3、陕西的将领们,他们互相关照,互相影响,这对名将的养成是有帮助的民国时期的一些陕西名将,大多还是来自黄埔系的,特别是黄埔一期和黄埔四期。而黄埔一期到黄埔四期,学员其实不少,陕西的几位为何能出类拔萃呢?
我们首先看看陕西将领中的核心关麟征的具体情况。
关麟征出生于1905年,发迹最早,中间阶段似乎失去老蒋“宠爱”。但在1946年,关麟征赫然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1949年,更是成为陆军司令。
关麟征的军事水平不低,这是公认的,只是,和老蒋关系处理还有提高空间,否则,位置还能更高一点。
关麟征
杜聿明
杜聿明早期是关麟征的得力助手,也是黄埔一期的,但在起步上,杜聿明要比小他两岁的关麟征慢一些,关麟征在1936年时,已经是陆军中将了。
但是,在东北,包括淮海战场,杜聿明的发挥都是可圈可点的。
说关麟征完全影响了杜聿明,那不客观。
但是,关麟征对杜聿明有没有促进作用?那是有的,关麟征是25师长时,底下两个旅长,一个是杜聿明,一个是张耀明(黄埔一期),这两旅长都是陕西人,加上关麟征,一个师三个高官全是陕西人。如果不是互相照应,关麟征为何不找别人担任旅长?
不过,杜聿明和关麟征的作战风格还是不同的,后来就不在一起了,总之,这两人都是绝对的将才。
但,张耀明和关麟征合作更多,长期跟随关麟征,后来,还接任了黄埔军校的校长之位,成为第三位黄埔军校的校长。
我们再说说陕西名将刘玉章,黄埔四期的。
曾经是关麟征的部下,辽沈战场中也做过杜聿明的部下,刘玉章的成长和声名远扬,和这两位陕西乡党是有关系的。
刘玉章在战场上最辉煌的时候,其实是在内战的时候,表现不错,军事造诣不低,他两次率领麾下第52军,成建制地从辽沈战场和上海战场上逃出。
能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绝非一般之人。
刘玉章人生最出色的时候,还是偏安一隅,在南方那座岛上,成为了陆军一级上将。
张灵甫是陕西名将中的异数,是北大高材生,人又帅气。
此人悍勇无比,性情似烈火,战场上是把好手,生活中也是个爱憎分明者。1936年,枪杀了自己的妻子,全国皆知,被判入狱。
后来,抗日战争开始后,王耀武把张灵甫捞了出来,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不错。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灵甫成为74整编师的师长了,而且是南京卫戍司令。张灵甫没有受到乡党们的太多帮助,但他的彪悍风格还是影响和感染了很多人。很不幸,张灵甫在内战中碰到了粟裕,于孟良崮被击毙。
不是他不厉害,只是粟裕太厉害!
胡琏是陕西名将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曾在关麟征手下当过连长。
胡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麟征也是胡琏的贵人之一。
后来的胡琏表现越来越优秀,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石牌要塞作战”中发挥非常出色,痛歼日军不少。
当然,胡琏最出色的时候,还是1949年的金门战役,让我军无功而返,因此被誉为“金门王”。
当时有这么一句名言:十个西北王,比不上一个金门王。西北王说的就是胡宗南,金门王说的就是胡琏。
后来的胡琏,成为了老蒋手下的陆军一级上将。
看陕西名将的发迹,关麟征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说是“核心”毫不为过。这几位出色的名将中,有三位都和关麟征有交集,只有张灵甫是个例外。
说明,陕西将领中间,虽然有着竞争,但互相之间也有着很多互相的照应。如今流行一句话,看你混得怎么样,就看你的圈子如何。
陕西将领的圈子里,都是能征善战之人,互相影响之下,各个出色,全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陕西人的“乡党观念”很重,这对陕西名将的层出不穷是有辅助作用的。这个无需质疑。就像陈诚,如果不是浙江人,会走那么远吗?难!
总体说来,民国时期,陕西将领的数量不是最多,但是,名将不少,陕西名将们的风格突出,作战勇敢,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拥有着众多的拥趸。
陕西出了不少名将,究其原因,无非三点:一是地区文化尚武,秦人勇敢;二是冯玉祥主政陕西时,制造了培养爱国军人的氛围;三是陕西圈子互相影响,使得名将层出不穷。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陕西不光是近代,自古名将辈出,将星璀璨!据我了解除了清朝,历朝历代皆有陕西名将的身影!
武王灭商之前的时期就不用说了,武王灭商已经说明了实力!从先秦的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到两汉时期的马援、耿弇、班超、窦固,三国时期的马超,两晋南北朝时期杜预、韦孝宽等等。隋唐时期杨素、侯君集、李靖、郭子仪到两宋种世衡、韩世忠、明末李定国、李来亨数不胜数!陕西近代更是涌现出众多声明赫赫的将领。民国早期西北军的井勿幕、井岳秀、杨虎城等到民国中期及抗战时期的杜聿明、胡链、张灵甫、关麟征、王劲哉、张耀明、刘玉章、董钊、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等等陕籍将领统领的中央军及陕西本土的三十八军、九十六军个个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独挡一面。
其中杜聿明、胡链、张灵甫位居抗日十大名将之列,还有一说有“关铁拳”之称的关麟征!国军十大主力陕西将领独领其三。
还有我党我军的著名将领李达、张宗逊等等。陕西近代为何这么多名将,究其原因:
其一陕西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全国第二个,北方第一个响应推翻清朝统一起义的省份,并迅速形成自己的军事武装,推翻清朝政府后,陕军迅速扩大到周边的河南、甘肃等地,打打杀杀,时代造英雄自不必说。
其二,同时辛亥革起义还有民国早期,受陕西革命党人及同盟会等影响,陕西革命思想活跃。为何陕西近代出现众多黄埔将领,这在北方实属罕见,因为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影响及介绍加入黄埔军校的陕籍子弟较多。其三,陕西自古以来的爱国守信的优良传统所决定。国家危亡时刻,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