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吴老太的两个有钱的儿子不孝,不养老母亲。无奈之下,吴老太赖在了女儿家,却也被女儿赶了回去。吴老太走时从女儿家拿了一本存折,回去之后,两个儿子争先恐后孝敬吴老太。三年后,儿子儿媳们大哭:“妈啊,你把我们骗惨了啊。”
吴老太的老伴去世得早,自己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拉扯大。女儿最大,早早地嫁了人,丈夫原来是做生意的,可做了几年失败了,现在在一家老国企上班,经济条件一般。老太的两个儿子倒很不错,都做了生意,一个开超市,一个开饭馆,生意都挺好,经济条件比女儿家更胜一筹。
按理说,吴老太的老年日子应该是非常好的,可是吴老太过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老太太——女儿外嫁,两个儿子全都不孝顺,都不养吴老太的老。吴老太七十多岁,眼看都要80岁的时候,还是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过着。
两个儿子都不养吴老太的老,她只好赖在女儿家,不料女儿有难处,不想养她。她曾找两个儿子商量,能不能跟他们一起过,一家一个月轮流待。大儿媳妇说:“行啊,但你最疼小叔子,你先去他们家待,我们也好看看小叔子待你是什么标准。”二儿媳妇说:“轮流待可以,但要先去老大家。老大是长子,当然要先做表率了!”
两家人一唱一和,表面上是为了决定吴老太先去谁家的问题,实际上两家一个都不想让吴老太进家门。吴老太也看出来了,无奈之下,她只好收拾收拾衣服,去了隔壁镇上的女儿家。
女儿女婿见吴老太去了,一开始还是很欢迎的,好饭好菜地招待着她。可吴老太一住就是半年,女儿就有些纳闷了——怎么老母亲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呢?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吃完晚饭后,女儿就拉着吴老太,旁敲侧击地问她什么时候回家。
吴老太人当然听得懂女儿话里的意思,她本来想糊弄几句,搪塞一下女儿,可一想到自己为什么来女儿,一待就是半年,简直就像是赖在女儿家一样,一肚子的委屈就再也忍不住了。她带着哭腔说:“女儿啊,不是我想赖在你们这里啊。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忍着你两个弟弟的不孝啊,我瞒着不说,是怕我们家被人家笑话啊。他们两家,都不想养我的老,都不管我啊!”
女儿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自己的父亲去世得早,是老母亲把他们一手带大,其中的辛苦一般人是根本体会不到的,两个弟弟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可女儿也有自己的难处。
她说:“妈,我也跟你说个贴心话。我呢,也不上班,全靠你女婿那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生活。几年前他做生意还亏了,现在还欠着钱呢。如果要是我那两个弟弟都不成器,都是没钱的主,养不起你的老,你到我们这也合情合理。可实际上我那两个弟弟都是生意人,经济条件比我们家好多了啊。他们不养你的老,你就在我们家待着,即便你女婿人好不说什么,可我还有公公婆婆呢,他们动不动说几句闲话,我这日子也不好过啊,这要时间一长,你说我跟你女婿还能过的下去么?”
吴老太知道女儿说得有理,可她要是回去,两个儿子也不管,这可怎么活呢?吴老太越想越伤心,就哭哭啼啼个不停。女儿叹了口气,也没再多说什么。当天晚上,她跟丈夫把事情一说,问丈夫应该怎么办。丈夫想了想,还真想出个主意来,吴老太的女儿听了之后,大腿一拍,“这个方法我看行。”
第二天,女儿拿出个存折,对吴老太说:“妈,想不想你两个儿子争着养你的老?”吴老太听得直摇头:“轮流待都不行,怎么可能还争着养我的老伴呢?”女儿把存折递给了吴老太,让她看看存折里存了多少钱。吴老太打开一看,那一长串数字自己都不太数的过来,好不容易才看清,存折显示余额是60多万!
吴老太双手颤抖了起来,抬眼望着女儿,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女儿笑了笑,对吴老太说:“妈,你别误会,我不是要给你60万养老钱,这存折里啊,是一分钱都没有。这个存折是你女婿以前做生意的时候用的,里面打了很多进出帐的流水。后来为了方便,他办了一张卡,跟存折是通的,钱都从卡转出去了,存折没有去打印,所以最后一栏还显示余额是有60多万。”
吴老太刚刚被点燃的期望,又暗淡了下去。女儿又接着说:“你别灰心,用这个没钱的存折,我就能让两个弟弟弟媳妇争着养你的老,但有一条——你不能给我说漏了,不能告诉别人这是我给你的存折,你跟说都只能说,这存折是你的。等会我把有户头名字的那页用胶水粘起来,这要别人也就看不到这个折子属于谁的了。”
吴老太带着存折回家,成功引起儿子儿媳的注意,两家人争着养吴老太的老。接着,女儿就把如何做,才能让两个儿子争着养她老的具体办法,告诉了吴老太。吴老太一听,心里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几天后,吴老太带着存折和女婿给的两千块钱,就回了老家。
老太太到家之后,直接去了离家不远的菜市场——走路也就二十分钟的样子。她买了一斤牛肉,一斤排骨,和一只老母鸡,还有一大筐的菜,自己拿着费劲,还叫了个三轮车把她给送回去的。在农村,一个老太太买了几斤肉倒不算啥,倒是叫车把自己送回家,那可是个奇事——这就相当于你去小区外面买包烟,你还叫了个出租车。
村里人传闲话的速度那可不是一般的快,老太太这肉还没炖好呢,两个儿媳妇就听说老太太回来了,不仅买了很多肉,而且几步路她还叫了个三轮车,这肯定不正常啊。于是她们俩就一起去到吴老太那里,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两人去了一看,老太太正忙着炖肉呢,而且老太太一身的新衣服新鞋子。吴老太一看两个儿媳妇来了,主动跟她们打招呼:“你们来啦,今天中午都在我这吃饭。”
两个儿媳不明所以,问道:“妈,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吴老太摆了摆手,“哪有什么日子,不就吃个饭嘛。”“那您这又是一身的新衣服又买了这么多菜的,这是要做什么啊?”二媳妇问道。吴老太停下来手里的活,叹了一口气:“唉,我啊,这几个月也算是想明白了——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老想存着我那老本,去你们那吃住,何必呢。我啊,就趁着还能吃还能动,我就把我的积蓄啊,都给它花了,反正我也带不走。”
两个儿媳妇一听,互相看了一眼:什么,老太太还有存款?能有多少啊?得摸摸她的底。于是两个儿媳递了个眼神,默契地一边干活,一边套老太太的话。可老太太却总是顾左右而言它,这让两个儿媳妇更是觉得老太太确实有存款。就在两个儿媳妇不停试探的时候,吴老太说了一句:“哎呀,你们别老是围着我转啊,你们要真想帮忙啊,就帮我把屋里的脏衣服泡了吧。”
要搁在平时,吴老太根本不可能对两个儿媳妇发号施令,即便发了人家也不理啊。可这次不一样,吴老太这么一说,大儿媳立马就去了。衣服泡水之前,大儿媳习惯性地在老太的衣服兜里掏了一下——防止兜里有东西被水泡了。大儿媳这一掏,不得了,她直接掏出个存折来,存折里还夹着一千多块钱!
吴老太好像此时也突然想起来衣服兜里有东西似的,赶忙往大儿媳那跑,大儿媳见状,也不含糊,直接把存在翻到最后一页,赫然看到存在上印着余额有六十多万!正要再次确认,吴老太的手伸了过来,一把就把钱和存在抢了回去。
大媳妇也不生气,陪着笑脸说:“哟,妈,您这存折怎么不收好了,放口袋啊。”吴老太一边把存折往贴身口袋里塞,一边说:“我这不是要用钱,去银行取钱了嘛。”二媳妇听到对话,也放下手里的活,跑了过去,问是什么事,吴老太没吱声,转身就走了。大媳妇低声对二媳妇说:“这老太太,瞒着我们存了六十多万!”
二媳妇听完倒吸一口凉气——自己家开超市的,一年也就赚个十几万,除去开销,一年也就存个六七万,这老太太居然有这么多存款!她小声问大媳妇:“看准了没啊?”大媳妇说:“差不多,不过我们要找个机会再确认一下。”于是两人商议好,立刻回家把自己的男人都叫过来,趁中午吃饭,再试探一下。
中午吃饭的时候,两个儿子和二媳妇根本没心思吃,他们一心想弄明白老太太到底有多少存款。本来还一言一语地试探着,大儿子心急,见老太太总是搪塞敷衍,于是他直接问老太太:“妈,听我媳妇说,你存了六七十万啊?”吴老太假装一愣,她看了看几个人,叹了一口气说:“唉,我这个钱啊,本来是想我走了之后,留给你们的,可我得吃饭啊。这么多年的省吃俭用,我为了啥呢?我一想啊,干脆自己抓紧花,花多少是多少吧。”
说完,老太太转身到房间拿出了存折,翻到最后一页,远远地给几个人看了一眼,虽然只是匆匆扫了一眼,但几个人还是确认了,确实有六十多万,几个人当时就激动的脸色通红——两家平分也得一家三十万啊!
这时,老大突然说:“妈,您啊,别一个人待着了,您都快八十了。这样,吃完饭,让你大媳妇给你收拾收拾,晚上就搬我那去。”二媳妇听完这话,赶紧在桌子底下踢了小儿子一脚,小儿子立马会意:“哥,还是让妈去我们那吧。嫂子之前说得对,妈以前最疼我,先到我那去。”
吴老太立下分“财产”的规矩,享了三年福。她去世后,儿子儿媳们发现吴老太骗了他们。两家人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吴老太笑呵呵地说:“你们啊,也别争了。既然你们都有心养我的老,先去谁家不重要。但我要把话说在前头,这个存折里的钱,我原本就是留给你们的,但是要等我百年之后。现在你们既然愿意养我的老,那么我找个折子里的钱就不动了。我说三条:第一,这钱要等我走了,入了土之后,才能分这个钱;第二,你们互相监督,谁要是提议早分钱,提议的人一分钱没有,全都给另外一家;第三,我走之前会留下话,谁对我更好,谁就多分钱——我虽然老了,但是我不糊涂,不能让多做事的人吃亏。”
两家人一听,乐坏了——老太太都这个年龄,还能支持几年了,再说了,这存折里的钱,一年的利息就够老太太的生活费了,这买卖包赚不赔啊。
于是这两家那是对老太太争先恐后地孝敬,两个儿子因为太孝顺,简直成了村里孝敬老人的模范了,没有老人不羡慕吴老太的。可吴老太还是年轻的时候吃得苦太多,身子底子不太好。老了又有几年没人管,所以福没享多久,还没到三年,就去了。
好家伙,吴老太这一走,两个儿子二媳妇满脸笑容地就把白事给做了。村里人都纷纷称奇——这么孝顺的儿子二媳妇,老太太走了一点也不伤心,这不是奇怪么。可人家儿子也有说法:“我家老太太都八十多了,这叫喜丧,哭什么哭。”
过了几天,事情安顿之后,两家人迫不及待地把老太太的存折翻了出来,撕开胶水打开一看——户头居然是他们的姐夫的!他们瞬间明白,是老太太骗他们的!他们气愤不已,打电话质问姐夫和姐姐,谁知姐姐却说:“啊?我说我们家存折怎么不见了呢,原来是老太太拿去了啊!不过也没什么关系,反正里面的钱已经转卡,早就取走了。”这下两家人那个郁闷啊,大喊大叫:“妈啊,你把我们骗惨了啊!”
结语:回到题主的问题: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的子女?我认为是一定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如果子女不孝,存款就是自己的保障。
就像吴老太这样,虽然是假的存款,但正是因为她让两个儿子觉得她有存款,她才能安享了晚年。
第二,子女孝顺,那更应当对子女坦诚。
告诉子女你的存款,他们也就知道了他们负担你养老的需要有多少经济上的支出。你存款多,他们可以少出一些钱,你存款少,他们就要多出一些——这样方便他们对家庭的收支做好规划。
第三,以防不测。
人到了一定岁数,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去了,告诉子女自己有多少存款,也是不让子女在自己老去之后,损失遗产,即便不损失,也会因为你没有告知,而多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真实故事。邻村90年代有个退休中学教员刘老师,老伴是农民,老俩口有三个儿子:大的30多岁已成家,老二将近30,小的也20大几,这后两兄弟都是初中辍学回家务农至今未婚。
刘老师从教30多年,一路从代理民办转正为公办,辛苦教书育人,一生积攒30余万元陆续存入当地农村信用社。这在上世纪那个年代是一笔很大财富,只在到期时才取出利息来补贴生活。
这一家人勤劳俭朴。刘老师当年属于“土教书匠”一类,生平谨小慎微,常见他衣着补丁磊补丁甚至灰头土脸给学生上课。为省钱加班自家农活,每日骑着破烂自行车来回两趟五公里在家食宿,抽空帮助妻儿干些家务农杂活儿。
当时社会上称刘老师他们为户籍半城半农的“一头沉”乡村教师,也就是家校两头会顾此失彼的意思。但既要上班教书还要顾及家庭事务,就在那样艰难条件下,刘老师代的的小学美术和初中语文课程都是响当当的。
他是首批转正的民办教师,由每月5元补贴一下跃升至工资4、50元/月,翻了10倍之多。从此俩口儿更加细密筹划攒钱,帮助当工人的大儿成了家。另外在家务农的两个儿子都已超越婚龄尚无人提亲。
老伴是文盲,大字一斗认不了几粒。刘老师将多年来的信合存款单独自收藏,一为儿子成家二为养老备金。妻儿们谁也不知道他的密藏地点,更不知存单密码,只为防着儿子知情,很自鸣得意自己做得万无一失。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退休不到三年,刘老师突然病殁,人们无不哀叹痛惜。有人说他是突发脑溢血,有人说患了心肌梗死,总之是好好个老好人怎么就急症而亡呀?!
事发紧急,办完后事老伴才忽然想起老头儿曾告诉过有30万元存款的事,就到处翻腾寻觅存单。老妈体弱脸色蜡黄本就有心脏病,二儿子知情后就逼着她交出父亲存款,说是等米下锅找对象,还说了不少难听的话。
老妈立时心续不好,就气急败坏搧了儿子一巴掌。只听那小伙子“啊呜”一声就疯疯癫癫抄起铁锨去拍打老妈。多亏躲闪及时保命,谁知儿子象着魔一样竟患上癔症,从此在外自个儿游蕩。
老人60多岁,经不住儿子折磨,思前想后经夜难眠,耳畔不时传来老伴呼唤。如今寻找钱财无望,儿子又疯癫不知去向。眼见老俩口儿奋斗一生归零,小儿在外地做工,自个儿孤苦伶仃……
黎明时分,她心悸闷忧难忍,恍恍惚惚似乎遥望到老头子招手,又见疯儿手持一把明晃晃菜刀朝自己走来,就赶紧起身下炕,似要奔向老头身边寻求避护,却茫然走向屋中对过闲房中摸索出一根绳子,就在院中二门楼下上吊自杀身亡。
两个老人,辛勤奋斗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了诺大一份财富眼见就这样化为乌有,还搭上一儿疯癫癔病。这又是另一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血证。假如刘老师生前将存款密情如实告诉老伴多好!假如儿不逼母……
这人世间“假如”万难回头。但是,人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测都登上村中榜首热搜,事后不知刘老师这笔信用社巨款还能回到家人手上来吗?(图源自网络)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这个问题有点纠结。
人老了,儿女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儿女(孙辈)。户口本:一家一个,老人不是儿女户口本中的成员了。成了儿女的社会关系中之成员了。
老人的存款,分几种。有过成功创业史的老人,存款量大,几百万,几千万…。这类老人,不能把存款告诉儿女。①儿女知道后会停止奋斗,贪图享受,滋生腐败的后代。②有多个儿女,会引起各家都打小算盘,算计存款。这类老人占比不大。他们会办理此事,靠律师,立遗嘱就行了。
有退休金的老人(公务员,企事业),年岁大的,有相当量的存款,他们只要活着,每月都生钱。生活有经经保障。应该告诉子女自己的存款开户行,存款(折,卡,单,等)凭据的所在地方,存款密码。但不能告诉儿女存款量。也应立个遗嘱。
至于农村的老人,每月百元多
社保,身体好的有些小积存,几千元。身体不好的无收入了,卡里也就是百二八十的。告诉不告诉儿女都无所谓。
有副对联:
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非缘莫聚。
儿女是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
儿女是讨债的,老人活着是不能让儿女掌管存款的。儿女是还债的,不但要把存款告诉儿女,应留足自己所用部分尽早给他们分了。他们也会很好地运用存款。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本人觉得如果只有独生子女,老了还是要告诉自己的子女。
趁着清醒,把存款告诉自己的子女。由子女来安排你的余生。
想起我的父亲,那是省吃俭用了一辈子。
父亲去世是突然走的,心梗。
在他去世之后整理他房间,有三张银行卡。去过银行咨询。
银行说想要取钱,必须要经过公证,而且需要我们5个子女签名,更需要母亲同意。
最后经过我们5个子女的考虑,想了想,太麻烦了,放弃了取这笔钱。
父亲走了之后,由我们这几个子女来赡养母亲。
母亲把我们给她用的钱也存起来,老人偏心,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的,就会把钱给她自己认为日子过得艰难点的孩子。
后来也许是她自己觉悟了,发现老了谁也指望不上,更别指望日子过得艰难的那个孩子了。
于是她转风向了,她自己攒的钱,交给条件最好那个孩子来保管。
因为那个条件最好呀,肯定不会贪她那点小钱,放在那里也特别放心。
人都有老糊涂的时候,尤其现在的存折必须要有密码,她老了还特别记不住那些密码。
社区三个月领一次养老保险,每次到银行,她喜欢最孝顺的孩子跟她去,钱很少,高龄补贴,一个月50元。
孝顺的孩子,更贴心,看母亲为了领50块钱这么辛苦。
反过来会多给她!
所以人老了,还是把存折告诉孩子!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小尘妈脑出血走的,一句话都来不及交待。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四本存折。因为不知道密码,而且小尘妈户口与儿女不在一个省。
为了取出上面的钱,进进出出银行几次,小尘哥哥跑去千里外母亲的工作单位开证明,证明我妈是我妈。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才全部取出来。
取出来之后,这钱给不给父亲,几兄弟姐妹又开了会,一致决定不给父亲,他年龄大了,若是有什么事,岂不是又要走母亲的程序。这笔钱如何处理,哥哥弟弟决定留给父亲的救急资金,如生病用,谁都不能挪动,待他百年后四兄弟姐妹再分。当时小尘与姐姐一致表明态度不会分这笔钱。
至于由谁保管,大家决定由小尘来保管。五年了,这笔钱一直在小尘这里,每年小尘都会打出凭证给大家看,公正透明,毫无私心贪念。
如今小尘父亲工资加一部分积蓄全是他自己保管,老了比较糊涂,东放西藏的。他不告诉儿女,儿女也由他去。估计父亲百年后,还会让小尘的哥弟多跑银行几次。
人老了该不该把存款告诉儿女,我觉得视情况而定。
身体健康时还是不要告诉儿女。即使儿女没有贪心,但是心中多多少少把这钱作了靠山。或不再去努力去啃老,或打着小九九,比如说本来不买车的,见父母有钱,借来用用。钱财当前,没几人能守住本心,何况这钱是父母的,用起来更是心安理得。
多儿女的人家,更是怕你给了别的兄弟,便会挖空心思哄骗过去,还回来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分配不均,还会引起兄弟姐妹们的矛盾。待父母生病救急时,有良心的归还一些,没良心的则是分文不拨。
若是身体不好,病病歪歪的,还是要告诉儿女,让他们决定怎么安排。也不至于眼睛一闭,让儿女去银行跑来跑去,麻烦一点钱回来了还算好的。怕就怕辛苦一辈子的积蓄,自己没用到,儿女不知情而充了公,想想都可惜。
老了,挣钱不到,更应该抓紧养老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娘有父有不如自己有。钱不是万能,但是许多时候比儿女靠得往。
人老了要不要把存款告诉自己子女?
我觉得暂时不能告诉孩子,你的担心可能是对的,存款告诉子女,他们真的会“惦记”这笔钱,不仅可能给他们养成些不好的习惯,对自己也绝对没任何好处。
我讲两个精短的真实故事给你听。
1、我朋友曾经有50多万存款,独生子,孩子和她挺亲的,她体弱多病,老公和她感情一般。她就想,万一哪天自己不行了这钱就“给后老婆攒包了”,所以她就把存款和银行密码告诉了儿子。
儿子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母亲提起那50万存款的事,说这个钱你暂时不用给我先用一下,自己最近想换个好一点的车,这车总是修怕出意外,现在的车已经答应给老婆了。母亲二话不说就取出40万借给了儿子,也没打借条。
一天朋友来我家愁眉苦脸告诉我这钱算是“打水漂了”。好几年过去了,儿子从来不再提钱的事,她现在有病想去外地看病用这钱,为此提了一两次,儿子说“你的钱还不都是我的钱啊!”
2、那天看报道,有个老人俩孩子,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外地,老伴儿已去世。他晚年时就把自己的百万存款都交给儿子来保管,认为孩子一定会给自己妥善保管好这笔钱,觉得自己如此真心相待,晚年他们也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结果有一天他病重,老人出院以后就想用存款请个专职的保姆来照料自己,和儿子儿媳妇话没说完,他们竟然口径一致极力反对,说啥也不同意,说有我们照顾你不是挺好吗,干嘛再花这冤枉钱?老人说你把我的钱给我我自己请,结果这钱就是被儿子儿媳“握”在手里不给。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人觉得是自己的孩子,他们会一心一意对自己好,这还真不一定。
钱在自己手里,老了病了你会随时、自由支配,生活不能自理那一天子女若不管你,你还可以用存款“使唤”他们,此时也许只有钱好用。如果连这点老本儿都让他们清清楚楚,他虽然可能暂时得不到,但他会随时惦记着,不是借就是以找不到工作难以活命为由跟你要,你说你给还是不给?不给肯定会得罪子女,也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你说这是何必呢?用自己的钱惹自己不高兴还心情郁闷。
我以前也傻,会把存款告诉孩子。现在通过这一系列故事的启发也学精了,真不能告诉。他可能知道你有钱但不知道有多少,就可能会对你表示出一种尊重,你也会有自己的尊严。
人老了,最可靠的或许只有金钱,我说这话你可能不爱听。老伴儿、孩子其实都非常重要,但关键救命的时刻能支配的只有自己的那份收入即存款,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古训。有了钱,即使最后没人愿意管,你还可以请人照顾、可以去养老院让人照顾,也可以花钱“请”子女来照顾,让自己的人生最后画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不是向亲人“乞讨”自己以往的劳动所得。
有多少存款现在不能和孩子说,不仅自己省心,子女也会表现出来一份孝心。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花就花,不能花最后都是他们的。我的原则,弥留之际谁在身边陪伴照顾就多给谁。你说呢?
最后感谢悟空邀请。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