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肯定是利大于弊。以农村户散养为例:
农村现在的人虽然没以前多,但部分人愿意养的话,终合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量。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力。一户人家养两到三头,自己家预留一头做年猪。剩下的卖出去,如果多些这样的散户,对市场肉价起到不小的调节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依赖进口猪肉,如果家养猪进入市场,在进口生猪时有一定的底气,话语权更主动。
买肉的更偏向买农家猪肉,可见家养猪在市场上的欢迎度远胜饲料猪,进口猪。
农民的玉米,红薯等粗食通过猪肉转换成钱,比单纯卖粮食划算得多。
家养猪没有添加剂,瘦肉精,抗生素污染,对人身更健康。
弊方面,大家担心的环境问题,在散养来讲是多余的,农村的猪粪,是很好的农家肥,不会留在粪坑浪费,用来种菜种粮食,比化肥更好,不伤土质,种出的粮食无残留有害物质。土壤自然吸收消化掉。至于说蚊子增多,有臭味,这确实有一定影响,但蚊子绝不是养猪引起来的。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农村发展养猪也一样,同样是存在利和弊。但发展农村养猪,农民可以吃到低价放心肉,这自然是利大于弊。
发展农村养猪业有利的地方是:(1)能使目前居高不下的生猪价格尽快降下来,使百姓能够吃上低价放心的猪肉。(2)是发展养猪业,能使农村岁数大的不能外出打的农民,解决家庭创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众多农民解决致富项目。(3)是农民家庭养猪,不仅能吃上绿色的放心肉,而且不用高价买肉吃了,从尔也減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农村发展养猪,也有很多弊端。(1)是发展农村养猪业,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污水到处流,粪水到处堆积。(2)凡是有养殖的地方,空气污染严重,臭气冲天,蝇、蚊满天飞。(3)是凡是养殖区,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打上来的地下水,根本喝不了。
总之,发展农村养猪业,在有利有弊的同时,养猪还存在一定风险,虽然今年养猪都挣了大钱,但今年养猪赢利期即将过去,今年年底生猪价格将大幅回落,同时养猪业将进入低谷养殖周期。明年下半年恐怕养猪进入薄利时代,如果管理不当,可能要赔钱了。因此,现在要发展农村养猪业,为时已晚。不建议现在开始养猪!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利大于弊。
一是污染问题,大规模集中养殖,造成的污染是比分散养殖的大得多,危害更大,养殖场猪粪便处理难度更大。农村千家万户养猪,具体到每家产生的粪便不多,容易处理,可以发酵后作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进行利用,对环境的空气、水源造成的危害是最低的。几百年来全国生猪养殖就是农村千家万户养殖,没有对环境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二是农村千家万户养猪,首先是农户自己解决了自己一年需要的猪肉,还能将多余的肥猪销往市场,减少市场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市场猪肉价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农村千家万户养猪,市场猪肉价格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出现太大的价格波动,价格是缓慢正常上升。缺乏农村千家万户养猪,只是依靠少部分大规模养殖场养猪,市场猪肉供应的风险是比较大的,过山车式的价格是经常出现。
三是农村千家万户的养殖是大规模养殖的一种补充,它能够有效的满足市场畜产品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离开了农村养殖,市场价格的变化是非常频繁的,会形成价格垄断,由几家垄断公司进行价格的垄断,这样对发展生产和消费者是不利用的。因此,恢复与发展农村千家万户的养殖是必需的。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发展农村养猪业,肯定是利大于弊,农村散养的猪,不喂配方的饲料,只喂猪草和粮食,出栏基本要一年。肉质好,原生态,比养猪场的猪,营养好,也不含抗生素,味道也鲜养。
有人说农村养猪,污染环境,完全是扯淡。农村一户养几头猪,猪粪屎是上好的自然肥料,用来种粮食,务蔬菜再好不过了,既节省了化肥钱,又保持了土地的活性成份,土地不板结,连续种殖,土地一点都不受影响。猪粪尿都当肥料用了,哪里来的污染?
再看养猪厂的猪粪尿,养猪场的猪粪尿,它没有经过粪坑的稀释,发酵。用到庄稼地里,禾苗就死了。没人敢用,只好排放到河沟里,河沟里的水都发臭,衣服都不敢洗,一般几百头的小型养猪场,都没有净化设备,就一个化粪池,起得到什么作用?实际上养猪场养猪比农户养猪的污染大得多。
现在农村养猪的农户极少了,再也看不到腊月户户杀年猪的景象了。因为现在仔猪少,不象过去那样几乎百分之五六十的农户都养得有母猪,自繁自养的多,即使买来喂,价钱也便宜。现在几乎没有人卖仔猪了,养猪场的仔猪贵得离谱,一二十斤的讲条数,两千元钱一条,大的四五十斤的讲斤数五十元一斤。农户买一条猪要花两千多元,加上喂养一年的粮食成本,又赚几个钱?这还不是主要的,养猪风险大,农户养猪不象养猪场,要定期打抗生素,饲料也有,病死率低。农户养猪猪一生病,才找兽医打针,往往死亡率高。一头猪死了,就是几千元钱,不但赚不到钱,还要亏几千,农户本来就比较穷,他们实在是不敢养猪。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有一户把人养猪。有很多小组几乎猪圈都是空着的。
前几天,看了个统计报告,说我国生猪存栏数将近六亿条,照那样看,除去母猪外,三人就有一头猪,一头猪只算两百斤肉,每人平均为六七十斤肉了。为什么猪肉正在疯长,今天早晨看手机,云南瑞丽猪肉100元一斤,吓死个人!统计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照统计数据看,猪肉应下降才对,为什么呈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现象呢?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发展农村家庭养猪业,我的观点是有利无弊。根本不存在利大于弊,更不存在弊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八十年代我曾经在食品公司当过经理,虽然那个时候还没开放市场经济,但那个年代的养猪业,从上到下抓的很紧,我跟时任宜城县长的马能泽,到武昌、松滋、随州等地考察过一人一猪的县和乡,在生产队推广过百头猪场,我就曾经在郑集季莲十队,赤土坡二队、何乐一队办过三个百头猪场,加上每户养猪的数量,都超过了一人一猪的计划。这些实现一人一头猪的队,由于牲猪分散饲养,没有污染河流,没有污染村子,农家肥都肥了土地,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并成了那个年代的先进典型。我们整个宜城县的牲猪饲养量和活猪收购量都跨入全省的先进行例,多次受到原中商部的嘉奖。
现在这些年农民家庭养猪业越来越少,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政策扶助不力,过度发展饲料业,过度鼓励发展个体养猪业,由于快速催肥的牲猪饲料,加之高额的养猪补贴,刺激了养猪大户,多地出现干头猪场、万头猪场,这些成千上万的猪场汇集成一个大染缸,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这些养猪大户都发了洋财,却给农田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养猪模式是弊大于利,是个人得利太多,社会受损太大,这个现象必须引起政府重视,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家庭养猪,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符合中国国情,才能减少外国进口,才能增加农民养猪收入。
发展农村养猪业,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无论是对国民的生活,还是发展农村的产业,发展农村养猪业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周末的时候我跟儿子回老家,因为老家这边刚下了雨,实在没有地方玩,正好是我们邻村的大集,所以去赶集了,买点肉吃饺子。
价格是多少呢?精肉是30元一斤,带皮的29元一斤!
现在农村的情况是什么呢?
多数是中老年人,所以在集上根本看不到几个年轻人,几个猪肉摊前更是很少有人去问。
因为这个价格不是普通的农民家庭能承受的了的。
即便是现在的城里人,在吃肉这个问题上也是咬紧牙关。
因为造成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的一点就是前年的非洲猪瘟,不得不采取一点特别的方式来解决,这直接导致了生猪的存栏量急剧减少。
在我们国家,猪肉是排在第一的肉类消费品,占据了全世界的一半。国计民生无非就是民以食为先,虽然现在很多养生专家各种宣扬吃素的好处,但是吃各种肉食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
拿我儿子来说,现在只有五岁,这个年纪不能想象不给他吃肉的后果,而且他在他们幼儿园里的孩子里面,本身看起来就是很瘦的一个。
最重要是从七月底开始,延续了半年便宜价格的鸡蛋,现在到了4.5元的价格,8月份会不会涨到5元以上的价格,还不好说!
对于多数家庭来说,猪肉和鸡蛋这是两大刚需产品。
回归到这个问题上,农村发展养殖业可以最直接充实市场,让老百姓买到便宜的肉蛋!
最后,养殖一直是农村的传统产业,只不过现在越来越倾向于产业化、规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必须的趋势。前段时间,为缓和肉价涨幅过高,我们国家从美国进口了很多猪肉,而且从网上报道的消息看,因为欧洲和亚洲都有非洲猪瘟的疫区,所以美国的很多养殖户就专门瞄准了我们中国的市场。
我们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中国碗端中国粮,难道中国碗还要端外国肉吗?
而且现在国内的养殖都是产业化,相比原来农村那种家庭散养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控制到最低。
环保上面的成本增加,但至少低于进口的成本!
所以无论从老百姓的生活还是产业来说,发展农村的各种养殖业肯定是利大于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