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抢袁绍的粮食为己用,而要烧掉它?
抢粮,要费自己的力量。烧掉,从根上动摇了袁绍的军心,曹操用兵,从来就断敌粮道。他怎不知这点!
乌巢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抢袁绍的粮食为己用,而要烧掉它?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无论古今,战争的后勤保障都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
公元200年,袁绍率军攻击曹操,两军于官渡相持。曹操用许攸之计,派轻骑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操击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当时,曹操军也非常缺粮,为什么不抢粮草,而是烧毁呢?
原因有二:一是、运输粮草需要辎重部队,人数较多、行动迟缓、战斗力弱,不能胜任偷袭的任务。而轻骑兵能完成偷袭任务,但没有能力搬运粮草,如果一定要搬运就会减弱战斗力被袁军攻击。那时,粮草会被袁军复得,轻骑兵也可能会被袁军消灭。二是、火烧军粮的冲天大火能给袁军更大的心理打击,能更快的达成整体作战目标。也是偷袭作战最简便完成任务的正确战略方针。
乌巢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抢袁绍的粮食为己用,而要烧掉它?
东汉末年,不仅出现了人祸,还出现了天灾。东汉末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战争也非常频繁。频繁的天灾人祸,使得东汉的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东汉末年人口大量减少,人口从鼎盛时期5000多万,下降到赤壁之战时期的500多万。一方面是人口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
正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那样: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由于经济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人口大量锐减,所以军队的粮饷也经常出现供给短缺。东汉末年,各个军阀或多或少受到粮草供给问题困扰。东汉末年的军队,都想尽各种办法补充军粮。曹操这么狠的人物,也多次遭到军粮短缺的威胁。
曹操为了补充军粮,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实行屯田制度,补充军粮。建安元年,曹操开始实行屯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粮问题。曹操的属地是四战之地,打仗需要大量粮食,所以曹操的军粮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正式爆发。北方最大的两大诸侯发生战争。袁绍占据河北之地,管辖土地远大于曹操,人口也多于曹操。袁绍发动十万大军对付曹操。曹操能够用于对付袁绍的总兵力不过两万,双方实力悬殊极大。一方面袁绍兵多将广,另一方面粮草供应也非常充足。曹操则兵微将寡,粮草也经常出现短缺。
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实现了以少胜多,击溃了袁绍大军。官渡之战中,曹操击溃了袁绍十万大军,斩杀袁军七八万。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至关重要的一战,曹操击败了北方最强大的敌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之所以能够打赢袁绍,除了有曹操出色的军事才华之外,还有某些偶然因素。比如许攸临阵背叛袁绍,是官渡之战的重要转折。
许攸半夜投奔曹操,并且建议曹操将袁绍囤积于乌巢的袁军粮草全部烧掉。史称:
“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曹操果断听从了许攸的建议,率领军队化妆成袁绍军队,击溃了袁绍的乌巢守军,将乌巢的粮草一把火全部焚烧殆尽。乌巢粮草大营被曹操焚烧之后,袁军顿时大乱。曹操趁机对袁绍发起全面进攻,并且一举击溃了袁军主力。
其实官渡之战,曹操是绝处逢生。如果官渡之战再拖几天的话,最终失败的极有可能是曹操。曹操夜袭官渡之时,军中已经接近断粮。史载:
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
乌巢的粮草对于袁军至关重要,对于整天缺少粮草的曹操来说也非常具有诱惑力。曹操如果将乌巢的粮草收归己有,一来可以弥补军粮短缺,二来也可以将多余的粮食留做他用。为什么非要一把火烧了粮草呢?
官渡之战时的曹操看到粮草估计比亲爹还亲,如果能将这些粮草运到自己的军营中,曹操肯定会把所有的粮草全部运走。曹操之所以选择烧掉粮草,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曹操火烧乌巢粮草的时候,正是官渡之战最紧要的阶段。曹操和袁绍都处于最紧要的关头,曹操需要利用乌巢的粮草扰乱袁绍的军心。如果曹操只是运走粮草的话,袁绍军队就还心存希望,希望能够夺回粮草,而不会顿时全军大乱。曹操攻击乌巢之前,就和许攸确定了焚烧乌巢粮草计策。焚烧粮草可以击溃袁绍的军心,起到不攻自破的目的。
曹操焚烧乌巢的战机紧急,如果曹操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前功尽弃。袁绍其实也知道乌巢的重要性,也派了重兵把守乌巢。曹操焚烧乌巢之后,乌巢守军军心大乱,曹操才得以趁机击溃乌巢守军。如果曹操只是运走粮草的话,势必会和袁军有一场血战。到时候就算曹操可以击败乌巢守军,自己伤亡可能会更大,最终也未必能够将粮草安全运回军营。
对于曹操来说焚烧乌巢粮草的难度要远远小于运走粮草的难度。曹操焚烧粮草只需要放一把火就可以了。如果可以的话,曹操派一个人偷偷地焚烧粮草也可以。但是运送粮草的话,则非常困难。曹操运走粮草一是速度会非常慢,运送粮草的途中随时有可能会被袁绍军队堵截,曹操也极有可能随时失去这批粮草。当时袁绍已经派军队救援乌巢,曹操参与焚烧粮草的军队也极有可能被袁绍军队消灭。
曹操固然非常想要粮草,甚至比见到亲爹还开心。但是打败袁绍对于曹操来说更加重要,曹操选择优先打败袁绍。焚烧乌巢粮草只是曹操打败袁绍军队的一步计划,曹操还需要趁机击溃袁军主力。曹操的军队需要轻装上阵,投入新的战斗。如果曹操被乌巢的粮草所累的话,就会打断继续进攻袁绍军队的计划。袁绍军队经过恐慌之后,有可能重新稳定阵脚,或者连夜逃回北方。
一旦袁军稳定阵脚或者逃回北方的话,曹操就失去了打败袁绍的最佳时机。乌巢军粮被焚烧之后,袁军只有随军所带粮草,军粮出现了短缺。曹操军中所剩的粮草也不多,袁绍还是拥有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曹操再想击败袁军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趁袁军大乱之际给袁绍致命一击才是最佳选择。曹操焚烧粮草之后,立即率领军队进攻袁绍主力军队,并且一举击败了袁绍的军队,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这就是曹操的厉害之处。在粮草这么大利益面前,曹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以击败袁绍为第一目标。所以,曹操才会选择焚烧乌巢的粮草,而不是占为己有。
乌巢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抢袁绍的粮食为己用,而要烧掉它?
偷袭乌巢绝非什么妙招,是曹操孤注一掷的冒险做法。袁绍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傻,对于屯粮重地的安全,他也提前做了相应的安排。
乌巢大胜,曹操有运气的成分。
运气一:侥幸骗过袁军的沿途盘问。
曹操实力确实弱,只带了5000人,打着袁军旗号,趁夜从小道前行,沿途诈称奉令前去乌巢加强守备,骗过了袁军的盘问。但凡遇到一个用心的人,是不能让曹操蒙混过关的。
运气二:袁绍没有全力救援乌巢。
曹操抵达乌巢后,立即从四面纵火围攻。袁军刚开始有些被动,但淳于琼并非想象的那么弱,他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一面迎击,一面待援。袁绍在此危急关头,固执己见,置乌巢于不顾,只派少数兵力援助淳于琼,仍督率部众强攻曹营。
运气三:张郃、高览临阵反水。袁绍大将张郃因受诬陷,与高览一起临阵反叛,投降曹操投。
因此,别说抢粮,就是击败乌巢守军获胜都是侥幸的。
面对袁绍大军的反扑,不烧毁袁军粮草,不足以动摇袁军军心。因此,烧!必须烧!再心疼也得烧!
乌巢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抢袁绍的粮食为己用,而要烧掉它?
兵力少,有心无力!若想己用,或守或运必需大量人力畜力,本来曹操兵力远不及袁绍,再分兵守粮或运粮,很容易破袁绍兵复夺之,既如此,宁可焚毁之不使绍军复获,绍军众多,无粮则军心难稳,军力难以维系,曹军才能有机可乘!正由此偷袭乌巢,焚绍军粮成功,遂能以寡击众,克绍功成,一统北方!
乌巢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抢袁绍的粮食为己用,而要烧掉它?
袁绍在官渡向曹营发动猛攻,采取各种战法,先是作高橹、起土山,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逐一破解,袁曹在官渡处于相持阶段。
曹操最头疼的问题是兵粮不足,几乎到了粮绝的地步。善于搞情报工作的许攸,得知曹操粮食将尽,给袁绍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将许攸臭骂一顿,恰逢许攸家人在后方犯罪被捕,许攸负气而走,投奔曹操,并把袁绍屯粮乌巢的高度军事机密向曹操汇报。曹操当机立断,连夜率兵火烧乌巢军粮。袁绍见军粮被烧,试图对曹操反攻,怎奈军心浮动,人心惶惶,兵败如山倒。
曹操必须烧粮而不能劫粮,因为曹操的骑兵来的目的就是销毁这批物资的。他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把粮食带走。古代战争因为机动性的问题,要速战速决。所以,不是不想,是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曹操火烧袁绍军粮,给袁绍造成强烈的打击,军心动摇,打到了袁绍的痛处,缩短了军事对决的时间,对曹操自己的战争形势非常有利,一举奠定战争胜利。军事斗争,必须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动,而不能拖泥带水。
曹军人数处于明显的劣势。再细看乌巢之战军力对比――袁绍大将淳于琼率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第等部将共统兵二万坚守乌巢。而曹操为了大本营的安全,仅能抽出区区五千兵力前去偷袭,所以风险是超级高的。所以这就注定了此战只能快速实施袭击,方才有取胜的可能。如若改为抢粮,不但要一边袭击敌人,一边还要分兵抢粮护粮运粮。不用说能抢到军粮,搞不好弄了个全军覆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