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这几年从农村来到城里,对红白喜事的看法确实深有体会,红白事的重要程度确实不同。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在过去那些年,也就是我还没有成家时,我们家每年至少办两回喜事,叔叔伯伯婶子大娘都忙的不亦乐乎,近几年来,由于上一辈都到了古稀之年,岁月不饶人,白事接蹱而来。

我在城里确实很忙,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小孩需要接送。遇到家里有事,我就要进行一番惦量,基本都是白事回去,红事不回去。为什么呢?我觉的白事比红事更加严肃、更加讲究,主要是你的回去给你的已故的亲人穿孝,这样才显得你孝顺长辈,不参加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红事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你可以提前在电话里送上祝福,稍去礼钱,主家绝对不会怪怨。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要去,这是为什么?

每年正腊月的时候,村里的红白喜事往往会出奇的多,很多家庭甚至都没办法所有的红白喜事都参加上,就只能托别人把礼带过去,这也是应该有的礼数。喜事多主要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回家相亲结婚;白事多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冬天的时候,因为气温、自身身体素质等导致身体的各项机能严重下降,最终去世,冬天对很多老人来说,很难熬过去。

红事不帮忙,白事必须去

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参加完所有的红白喜事,也不可能家家户户都去帮忙,但是白事一般都是要去参加的。毕竟“死者为大”,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使身体不方便,也要去送自己的老亲戚朋友一程。红事总的来说帮忙的人也不少,现在很多喜事都已经放到酒店去办了,但白事却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办,而且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需要的人就会多很多,需要亲戚朋友来帮忙。

参加红白喜事有哪些因素影响

有些红事即使相隔千里都要去参加,有些白事即使在家门口也没人去参加,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第一关系的远近,所谓关系都有远近亲疏,同一个家族都会用亲或者不亲之分,更何况同村的朋友关系,关系近的就要去参加,关系选的就可以不用参加;第二和自己有没有利益关系,有句俗语说的好“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识”,如果你有足够的价值,别人肯定会来你家参加红白事,这也是巴结你的一种方法。在农村想要把红白喜事办好,村里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平时一定要和村里人把关系搞好,这样办事的时候愿意帮忙的人也多,不然恐怕会十分尴尬。白事一般只要请了别人,肯定是会有人去的,因为毕竟家里发生了丧事,所以亲戚朋友也都会给予支持,红事也就成了看平时关系了。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我国地域辽阔,民俗各异。但是“红事叫,白事到”的习俗几乎是全国通用。红事白事都要办酒席,为啥区别这么大呢?

一点老丈人是广西的,在福建上班多年。几乎每年都要因为村里的白事来回折腾,来回两天两夜的车程,在加上村上帮忙,至少要请四五天的事假。车费来回七八百,加上误工费算起来都将近小两千的损失,而且人还累得够呛。而回家的白事礼金才不到200元。

一次我也好奇,问老丈人不能不回去多给些钱代替么?老丈人生气地说:不是钱的事,死者为大,去送最后一程是人情!如果村里或者亲戚办的是红事,寄礼金回去然后年底回去再去人家家里串串门,倒也还说得过去。

其实,在一点福建老家也差不多,红事不叫不去不帮忙,白事不请自来。

如果家里办喜事,主家至少要提前半月亲自上门通知,或者是正式些就挨家挨户送请柬。如果没通知到位肯定是主家的礼数不周,有些亲戚通知晚了些主家都要被挑毛病。如果是要请到家里帮忙执事的,更是要提前打好招呼,不然是没有人主动凑上门来帮忙的。

如果是家里办白事,只要祠堂鞭炮一响,哭声一片,村里人就知道了。村里同族的人家自己就过来帮忙了,借碗借盆缝孝衣,各自忙碌。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往往几天的功夫,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了,都会上门吊孝,提香油,包烛礼(白事礼金)。

值得一提的是:红事的礼金是可以后补的,就是说在喜宴当日忘了,后面也可以补上的;白事的烛礼必须是出殡前给的,绝对不能后补,如果后面再去人家补白事礼金,就有诅咒主家还有人去世的意思,不被主家用扫帚打出来才怪!

为什么会出现“红事叫,白事到”这种情况呢?一点认为一则是死者为大的传统文化影响;二则是主家有亲人去世,家里的人手本来就不够用,走不开。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红事叫,白事到”的民俗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白事何以不请自到

北方农村有句俗话叫“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再简单点说是“红事请、白事到”,“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其实说的都是一个理,谁家老人去世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最好去人上礼帮忙,不要等人家请或者正式通知。各地风俗虽说不一,但大多是约定俗成,其中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尊重,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亲自前往吊唁帮忙都是对老人和家人的尊重,农村是个人情社会,同姓的上追几辈都是一家,五服以内的自是孝子贤孙,必须去,略远一点的也是一个姓氏,追不到五百年前,不同姓的也是人老几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相帮相扶多少年,辈分已经在异姓间打上了记号,对他人老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社会普遍的认可,甚至有些恩恩怨怨在一次葬礼中已经化解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请同时也是对你的尊重,人家身戴重孝,到你家门前也要避嫌的。

其二、是聚力,葬礼这事是个集体合作分工才能干好的活,一句骂人话说出了其中原因,“您爹死了哪可不是一个人杀的猪”,话糙理不糙,一般人家老人去世,从主事的“大总理”、到礼宾、迎客、知客、司仪、礼桌等“白领”,管厨、菜买、大厨、帮厨、洗菜、蒸馍、上菜等“餐饮部”,打墓坑的“工程部”,桌椅板凳、茶水、散烟、卫生、清洁等“后勤人员”,再有回礼、撕孝布、发孝布的“内勤人员”,通知跑腿查报客人数量、车辆数量的“情报人员”,算下来最少也得十几个人,少了不行啊。

其三、是声望,农村老人葬礼实际上是全村人或者附近几个村的人全力办的一件隆重的大事,也是对死者及其家人声望的一次肯定,虽说现在流传“金钱万能”,但在葬礼这事上真的不能,我们这里有个至今还传播的例子,一大官做事从不顾及家乡面子,大队干部、左邻右舍去拜访从来都吃“闭门羹”,连打发要饭的心都没有,老爹去世,人家是鞭炮一响,不请自到,他家是鞭炮三响,远远观望,最后挨门叩头,家家落锁,后来真的花钱雇人把他爹给草草埋了。

其四,是买路,国人讲究个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谁家也没有高挂免事牌,人人都得走这一遭,其实说白了是给自己家买条路,自己也有老人,自己也有驾鹤之时,为他人的忙碌也是对自己的回报,是为自己筑一条路。

红事预期,提前相请,白事天降,炮响必到,低沉的哀乐中流淌的是亲情、友情、乡情、人情,是传统、是文化也是血脉的交融。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喜事叫,白事到。这是农村的一个习俗,一个村就那么大,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即使关系不好,家里有白事他也必须去,因为你也有老的那一天,你不到别人也不会到。这就是农民的情意。如果你家有喜事就要挨家挨户去叫人家,让人家去喝你家喜酒,抽喜烟,当然你不叫别人也不会去。白事大部分都是男人去,主要的还是帮忙,至于去了干什么活,做什么事,都有总管安排,安排不到的都属于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在我村是炮手,大事小情,都是我放炮。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这话有两个地方说的不对,一个是红事不帮忙,这不对,农村只要红事办喜酒的,像娶媳妇,村里人也会过来帮忙,都能整的热热闹闹,所以这么绝对的说不帮,是有些武断。另外一个就是白事多远都回去,这也不对,现在的农村人,也开始有些铜臭味,不是宗亲白事,多随礼而人不回,但要是宗亲,一般人都会回,这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现状。

题主可能更想表达的是,为什么农村人更倾向于去帮助白事忙而轻红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农人分析,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导致。

一、人死为大

最近不知大家是不是看过《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剧中的老.书.记,为小雷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从开始的分田,到后面村里的窑厂,再到小雷家的辉煌,都有老.书.记浓重的一笔,之后因为侵吞砖厂利益,被四宝举报,晚年极为悔恨自责,最终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之后,雷书.记以人死为大,不在追究老.书.记生前的过错。村里也给置办了厚重的葬礼。个人特别喜欢这部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农村的一些人文情怀演绎的极为真实,把小雷家刻画的就如现实里的农村一样,有闲聊嚼舌根的村妇,有爱管“闲事”的一帮老爷子,有村痞子老猢狲,也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这样的农村,过于真实。真实的连人死为大的农村情怀也刻画的淋淋尽致。

是的,农村人死为大,全村人就算彼此平常再怎么斗嘴吵架,可一旦谁家有白事,大多都会抛开彼此的恩怨,过来帮忙,而且整个白事井然有序,各种习俗,礼节,一点都不见手忙脚乱,再远的宗亲,也会赶在老人下葬那天前回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不关乎随礼,而红事,人不回来,礼到就行。

所以说,白事再远也回去,是对死者的尊重,人死为大。

二、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如果一个农村人,常年在外,村里的老人去世,总以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为由不回去,连随礼都不随,将来此人家里有什么事,还会有谁去帮忙?说的难听点,你家老人去世,你自己扛出去不成?红事无所谓,没人帮忙还可以在酒店摆酒,白事肯定不得。

三、习俗,一种传承

有句老话这么说的“红事请,白事到”,从古至今,农村对白事的看重程度远远高于红事,这是一种传承,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缅怀,在外打工的人,红事人不到,村里人谁也不会说,白事不到,就算你随的红包大,村里人也会有闲话,只要你有家人还在村里,就会被嚼舌根。

总结:农村重视白事的根本原因有三点:人死为大、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一种传承,个人感觉,这样的习俗还是非常好的,起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