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这个说不好,但是血糖控制好,多锻炼,注意饮食,少吃甜食,千万不能造成并发症,这些都注意到了就没啥大问题了。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在我们小区,有几个冬泳爱好者,其中岁数最大的是我们单位的一个老工会主席,姓孙。很多时候早上都会看到他背着双肩包从外面精神抖擞地冬泳回来。

大约在4、5年前,单位组织退休职工体检,体检中心早上7点来车,上车后,坐在我旁边的就是老工会主席。我1968年末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就是单位的工会主席,我们比较熟悉。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知道他有糖尿病,并且已经50年了。那一年他91岁。

去年的时候,感觉好长时间没见到他了,有一天我就问我们楼上的老苏,老苏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老人,小区里的家长里短的事情,他都知道一些。我问他 : “老工会主席怎么好长时间没见了?”

“你是说老孙啊,去年就走了。”老苏说。

我说 : “他不是有糖尿病吗?还这么长寿啊,了不起啊!”

老苏说 : “老孙吃饭可讲究呢,听说吃饭都用秤称。”

“是啊”,我钦佩地说。

难怪老工会主席有糖尿病50多年,还这么长寿,可能与得病之后生活自律,再加上常年坚持冬泳有很大关系吧。

50多年的糖尿病,94、5岁去世,这可能也是独一份了吧。老孙的长寿经验,值得糖友们学习。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只要能够把血糖控制平稳,控制体重勤于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的积极心态,对人的寿命影响不算很大。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这位朋友问的太危言耸听了,目前中国糖尿病人高达1.3个亿,只要日常血糖控制的好,活到八九十岁根本不成问题!

我血糖虽然不高,但属于糖前高危人群,目前刻意去关注一些头条上的糖尿病自媒体人,关注他们测试各种食物的升糖情况,虽然每个人存在个体差异,不可完全效仿,但可以掌握一些其中的控糖知识和控糖要领!

通过关注得知,他们的糖龄有的高达26年,有的11年,有的3/5年,但基本都没有太大的并发症,说明他们平时在饮食方便都比较自律,血糖控制的都还不错,很多人无论在吃主食还是吃水果之前,都在小台称上称一下重量,都不敢敞开肚皮大饱口福,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通过了解也得知,白米.白面.稀饭.面条,这些精细主食升糖都非常迅速,白米主食最好改成杂粮米饭,而且要控制量的摄入,看他们有的只吃100克,有的吃150克,中途可以加点餐!另外糖尿病人可以尝试多种食物,同样要严格控制量的摄入!另外餐前餐后要适量运动,加强糖的分解与转化!做到勤测试,尽量掌握血糖的升浮动态!

目前把自己当成一位糖尿病人来看待,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和管控,情况才不会往坏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要管住嘴,迈开腿,才能有效的控制好它!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这是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有专家研究表明:l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比一般人群少6-7年,ll型患者的平均寿命约为一般人群的90%。当然这也没有绝对的,如果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并发症,可能比一些“健康”的人活得更久;若不忌口,不积极治疗,懒于进行健康管理,三天两头找医生、住院,可能几年时间人就没啦。

一个月前回答了“怎样看待自律的糖尿病患者,比平常人更健康?介绍了一位有五十年“病龄”“资深”的糖友,据她说,由于遗传因素的关系,她36岁即被医院医生诊断为ll糖尿病人,一日三餐靠打胰岛素维持生命,基本上与“胰岛素”成为“最好”的朋友。我和她当邻居十余年,那时她68岁,除了脸色比较苍白外,身体健康状况整体还不错,直到我搬家时,老人家已经86岁高龄了,仍然耳聪目明,没有并发症。原来她的主治医生都死了好几个了,她还健在,她的秘诀是:积极治疗,“管住嘴,迈开腿”。

今天介绍一位同事的父亲,由于典型的“三多一少”,并且有一只脚的脚趾头溃烂两三个月一直未愈合,同事带这位57岁的老父亲去医院检查,空腹血糖为15.9mmol/L,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足,住院治疗两个月。糖尿病足好了,空腹血糖降到7.5mmol/L,办理出院。由于老人在农村,没有文化,自己不会打胰岛素,只服药。而且还抽烟喝酒,喜欢吃大鱼大肉,饮食不控制,人又懒。大概半年多糖尿病足又患了,再次住院,这次只能截去脚趾头。没多久视神经病变又住院,过三年并发脑血管意外而去世。这个病人从患病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三、四年时间。

糖尿病是富贵病,只要你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控制住血糖,少坐多动,也是可以享高寿的。患者寿命的最大威胁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所以糖尿病人如果不用药进行有效的治疗,饮食不忌口,疏于健康管理,多半会因并发症而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即删。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由于糖尿病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控制了饮食,加强了锻炼,戒掉了一些危害身体健康的坏毛病,不但不会影响寿命,反而会活的更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