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本人年过78,有二个孩子。都是超越一般学霸做的优秀。大孩子上海市重点名校班上第一名成绩的学霸,二十年前高分考入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在交大期间,高数,英语都第一名成绩。还未毕业,猎头公司就签约,现任一家著名外资银行上海总行付总裁。小的一个是上海四大名校复旦大学附中名列前三的十佳优秀毕业生。十多年前被清华北大特招。但小孩放弃清北,后被六所美国名校(斯坦福,耶鲁,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康奈尔,加洲理工)全部全额奖学金录取,当时曾轰动复旦大学,复旦附中。孩子选择离外婆纽约近的耶鲁。后在世界知名金融集团高盛总部工作。二个孩子都很优秀。一个在纽约曼哈顿,一个在上海陆家嘴。都是世界金融中lu,也都高薪。小孩要求我们父母赴美,并都替父母办妥绿卡。但我们感觉上海蛮好,尽管前年我们在美探亲停留近八个月,但我们二老在上海作为退休老师。退休工资二人加起來超过二万。所以我们准备放弃绿卡。在上海大孩在徐汇滨江大道每平米超过20万的豪宅。我们父母二人身体也很健康。在新冠疫情前,大孩总是出资动员父母出国旅游,为此我们去过欧美澳新日韓30多个国家。平时有空我开车附近江苏浙江自驾游。每周一次去大孩家吃饭,平时三天二头和美国生话工作的小孩视频交流,我们二老身居闹市三室一厅。总之改革开放我们都过得银幸福。孩子出息,我们父母健康,十分快乐高兴。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前两天晚上,邻居王伯突然感到肚子一阵要命地疼,挣扎着掏出手机,好不容易找出了儿子的VX,按了语言通话,十几秒后,儿子王宏接了。

王伯刚把自己的情况给儿子说完,那边便说,大,你有给我发语言的时间,早都把120叫来了,一,有病,马上去医院,二,钱,我马上给你发过去。

王伯骂了句“狗RI的”,便挂断了语言通话。随后又给外甥李胜打了过去。

半个多小时后,外甥李胜就火急火燎地开着他的五菱宏光把王伯送到了县医院。

医生说幸亏你儿子把你送来得及时,不然就该送殡仪馆了。王伯听了淡淡地笑了笑,儿子,妈的,儿子在哪儿呢?这是我外甥。

而那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王宏,一家四口正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度假呢。

王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竟然培育出了一对非常优秀的儿女。

儿子王宏曾经在九十年代初考入西安一所知名大学临床医学系,然后又是硕博连读,后来直接在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工作了几年后,2006年去了美国,然后没过几年拿到了绿卡,最后定居到了美国。

女儿小莉虽不如哥哥那么优秀,但也是考入陕西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了。

记得八十年代末,王伯一家四口人有十多亩土地。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多少农业机械,全靠人力和畜力。

每到收时种时,其他家庭都会把正在上学的孩子叫回来收种庄稼。唯独王伯家不会这样做。因为有一年,他去药王山逛庙会时,一个道人给他算了一卦,说他一对儿女都是人中龙凤,将来肯定要做大官。

不知是算命的道人算得准,还是两个孩子争气,反正王宏和小莉一直是年级第一名或第二名。而王伯的外甥李胜虽然和王宏初中是一个班级,但李胜基本上都是倒数第一。

王伯每次提到自己的儿女时,都一脸的骄傲。提到外甥时,都会骂他没有出息,让他向王宏学习。可李胜真的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初中没有毕业就回家种田了。

每年到收种庄稼时,王伯都舍不得叫自己的儿子回来帮忙,却每次都会把妹妹家的李胜叫来,给自己家帮忙,谁让李胜念书不行呢。

后来妹妹给李胜买了个四轮拖拉机搞运输,每到农忙时节,王伯都会把外甥李胜叫来给自己帮忙,李胜是贴上拖拉机油钱和自己的工钱不说,还时不时会得到舅舅王伯的糟败(语言侮辱)。

有年夏收,王伯家收麦子,让李胜给自己来拉麦子,可李胜新婚妻子小玉让李胜先去给自己丈人家帮忙拉麦子,拉完之后再给王伯家拉。媳妇的话不能不听,李胜就先去了丈人家的麦地里。

李胜丈人家也在我们村,他家的地和王伯家离得不远。看到李胜开着拖拉机向地里走来了,王伯还以为是给自己家拉麦子呢,就给李胜说,先把拖拉机停到一边,给我先割麦子,割完了再拉。

李胜一听,忙对舅舅说,舅舅你先割着,我丈人家的已割完了,我给他家拉完再给你家拉。

王伯一听马上来气了,你这个狗东西,有了丈人了,就看不起你舅了,念书没出息,开了个烂怂拖拉机就嚣张了,和你表哥王宏比起来,那一样如他呀。

李胜一听,火上来了,他最怕他舅骂他没有出息,特别是拿他和表哥王宏作对比。

表哥的确念书很好,他不行。但他也是靠自己的气力吃饭。从上初中起,每年农忙就被王伯叫去给帮忙收种庄稼了,而表哥王宏作为舅舅的亲儿子,舅舅却从不让他下地干活,怕影响读书。

你怕干农活影响了你儿子读书,就不怕我替你家干农活影响我读书。李胜越想越生气,直接把拖拉机一开,走了。那年夏收,他硬是让拖拉机闲着,也没有去给舅舅王伯家帮忙。

这可把王伯气坏了,舅舅外甥几年都不相往来。把李胜妈夹在中间难受了几年。

而在这几年里,王伯的儿子王宏已在京城工作了,女儿也在省城工作,收入都还不错,经常给王伯一些钱。王伯干脆把那十几亩地让给了一个堂弟去耕种了,自己则和老伴跟着女儿进了省城看外孙去了。

王伯终于从一个农民享受上了城市里的生活。

可没过几年,儿子王宏先是去了美国,然后没有几年,把媳妇和孩子也带过去了。王伯知道,儿子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于是第一次坐飞机,和老伴去北京看望了一下儿子一家。

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王伯发出一声感叹,多亏了那几年农忙时节没有让儿子女儿回来帮忙,要不然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恐怕现在可能和外甥李胜一样,当农民呢。

想到这儿的时候,他就觉得有点儿对不起外甥,都是他让外甥给自己农忙时帮忙,害得外甥早早初中就不上学了。

送走了儿子一家,王伯又在女儿家住了三四年。

后来,王伯觉得外孙也上小学了,女儿家房子也不大,住着挺别扭的,于是提出想回农村老家。

女儿也正有此心,便对王伯说,你们回去可以,我帮你们把家里的老房子重新翻修一下。

住进了重新翻修一新的房子里,王伯不由得便喜不自禁,逢人便会炫耀自己培养了一对优秀的儿女,一个在美国,一个在省城。

可有时看到和他同龄的老人带着孙子闲逛时,心里就不由得悲凉起来,自己的孙子在美国,外孙在省城,想见外孙还容易点儿,想见孙子就难了。

有次村里有位老人去世大出殡,他前去帮忙。

突然看到老人儿子摔纸盆和孙子挑着招魂幡的场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后事。

他死后, 儿子会不会从美国回来给他摔纸盆呢,那个讲一口流利英语却不太会说中国话的孙子,会不会给他挑招魂幡呢。

触景生情,王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身边几个老伙计开玩笑地叫了几声“美国佬”,他都没有听见。

再过了几年,女婿到东南沿海去创业了,女儿又重新招聘到了广东某个大学去任教,这一下子离得更远了,想见外孙子也见不上了。

好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王伯通过VX视频可以在手机中看到儿子和女儿两家人了,再加上儿女们平时不断寄钱回来,王伯的生活过得倒是非常的惬意。

村里年龄大的老伙计们平时喊他“美国佬”时,他也是哈哈一笑就过了。他知道,正是因为儿女们的优秀,那些老伙计才会喊他“美国佬”。

再看这些老伙计们,虽然儿女都在身边,那又能如何呢,个个穿得没有他好,吃得没有他好。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本来儿子和女儿都计划躲过春节春运高峰后回来团聚一下,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儿子和女儿都回不来了。王伯也被困在家里出不了门。

正月十五这天早上,王伯去村里小卖铺买盐。临走时,老伴正和女儿微信语聊,询问广东那边疫情情况。

到了小卖铺,王伯遇到了一个老伙计,两人便聊了起来,不知不觉个把钟头过去了,往常就是聊一天老伴也不会打电话给他的,可那天他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于是便打断了话题,向回走。

等回到家时,突然发现老伴不知什么时候倒在院子中间。王伯急忙上前摇了几下老伴却不见反应。

连忙打电话叫村医,又急忙叫了邻居来帮忙,把老伴抬到了炕上。村医虽然骑摩托很快就赶到了,可老伴已经断气了。最后村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

儿子在美国回不来,女儿在广州因为疫情也不能回来。这时候,王伯才感觉到,儿女们再优秀,如果有事时,不在身边,优秀顶个屁用。

儿子和女儿倒是很快打来了电话,然后也把钱打了过来。但如何把老伴埋到土里去,谁来料理这个后事,难住了王伯。

后来还是村里一位长者给出了主意,让王伯的外甥李胜来料理老伴的后事。

得知舅妈突然去世的消息后,李胜还是第一时间赶到了舅舅王伯家。

虽然这几年和舅舅因为以前的事情多年不来往了,但终究是死者为大。再说了,也是自己的舅舅,看看自己母亲的面上,也得去料理。

加之中间人说话,于是李胜也就借坡下驴,料理了舅妈的后事。

料理完舅妈的后事,李胜也和舅舅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少来夫妻老来伴,儿女不在身边,现在老伴也去世了,王伯突然感觉到无缘的凄凉。

吃饭首先成了问题,受过去传统思想影响,王伯从来不下厨房,都是老伴把饭做好送到桌子前。现在没了老伴,吃饭首先成了问题。儿子女儿给的钱再多,农村又不如城里,花钱就能买到饭和菜。

李胜母亲看着七十多岁的哥挺可怜的,王伯老伴走后,来王伯家住了一段时间,给王伯做饭,可这不是长久之计。

后来国内疫情形势稳定了,女儿先是回来,看到王伯的情况,想把他带到广州去。王伯死活也不愿意,那地方别说整天热得检束了,而且他一个人根本不敢出门,整天呆在房子里,和坐监狱有什么区别。

儿子打来电话,让他去美国。王伯更是一万个不同意,毕竟落叶归根嘛,在中国活了快八十岁了,快死的人了,还能埋到美国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最后,只能辛苦了李胜一家人,隔几天李胜媳妇在家蒸上几十个馒头,李胜再买点菜,送到王伯家去;或者隔一段时间,李胜把舅舅接到自己家住上一段时间,就这样凑合一天算一天吧。

如今的王伯已是风烛残年,虽然儿女们不时寄过来美元和人民币,但有时候有钱也不是万能的。若不是他以前常骂的那个没有出息的外甥李胜照顾,恐怕早已见阎王几回了。

现在,王伯时常给身边备了一瓶子安眠药,心想着,真要等那天不得动弹了,自己一下子把那瓶子药全吃了,省得受罪。

可真到那一天了,他有气力打开药瓶吗?

作为父母,谁不盼望着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呢,可太有出息了,却为了工作和事业,远走他乡,人到晚年,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68岁李婶感觉胸腹有隐隐的疼痛,于是去县医院检查,初步结果是肝癌。考虑到县医院条件有限,医生建议去省城大医院。老李给远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儿子的答复让老李感觉一阵心寒。

儿子在电话里说:“我最近工作特别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你自己带妈去医院,彼此有个照应,不要怕花钱。”

自从儿子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每次家里有事老李打电话时,儿子的回复几乎一样:“我忙”“我暂时抽不开身”“等我有空再回家去看望你们”。

儿子毕业十五年,回家的次数仅仅5次,且每次在家待的时间不超过3天。一旦到了第三天,儿子就会烦躁不安,就会反反复复强调“自己实在是太忙了,再不回去就会严重影响工作”。

老李曾多次问儿子:“你是缺吃还是缺穿,难道挣钱比跟父母团聚还重要?”

每当此时,儿子就会一脸不解地看着老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在外面辛苦奔波,哪有人天天在家陪老人,这是没出息!”

老李“有出息”的儿子又一次匆匆提前挂了电话。他知道,儿子开始不耐烦了,这是即使说得太多也是枉然,他只能自己想办法。

老李准备自己送老伴去省城检查,准备坐高铁去省城。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紧张,为避免人员聚集,取消了现场购票,需要在网上购买。

老李一人在家摆弄手机。作为一个年逾七十的老人,平时的手机主要用来打电话,哪里知道怎么下载APP,注册信息以及网上购票。

正在老李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外甥听说舅母生病后,过来看望。

外甥是提着一大包营养品来探望的,里面有蜂王浆、灵芝孢子粉、老年奶粉等。

一进门,看到老李焦虑又疲惫的神情,外甥问道:“舅舅,表哥不在家,我平时事情多,很少来看望你,实在是我这做小辈的失礼了。现在舅母生病了,身体是大事,你有什么事尽管使唤我,千万别客气!”

外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语气,让老李的眼眶一下子有了微微的湿润。

这个外甥,自小就是调皮捣蛋,学习一团糟,打架斗殴隔三差五常有。那时的老李还常常告诫自己的妹妹和妹夫:“你这儿子,现在如果不好好管教,你也别指望他能成才,只要不走上歪路就谢天谢地!”为此,老李还尽量避免自己的儿子与外甥碰面,怕“近墨者黑”。

果不其然,外甥初中毕业就辍学去闯社会。在外面闯荡几年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县里租了一间门面,生意不好不坏,养家糊口而已。

老李一阵晃神,往日百般看不上眼的外甥,今天怎么这样贴心铁肺?

老李告诉了外甥买车票的事。

外甥立马掏出手机,“这种事你就该早跟我说”。问明了老李和李婶的身份证号码后,仅仅几分钟就搞定了。

老李从钱包里掏出三百块给外甥,说这是车费,但外甥坚辞不受,“天上雷公大,地下娘舅大,这小小的几百块钱,我哪能要,就当做是我这个晚辈孝敬舅舅舅母。”

临走的时候,外甥还交待老李:“省城很大,大医院里各种手续办理起来特别繁琐,你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既要照顾病人,又要办理手续,哪里忙得过来?”

“我回去将店里收拾一下,明天一早过来陪你们去省城。”

外甥没有吃饭就走了。自从老伴病了,老李也无心做饭。

看着外甥匆匆离去背影,老李的内心里已不知不觉地将这个“看不上眼”的外甥当做自己的依靠。

幸亏有外甥相陪。

大医院的各种手续让老李眼花缭乱。网上挂号,办理住院手续,交费,与医生沟通,各种检查治疗,以及日夜陪护等,若没有外甥帮忙,老李怕是难以支撑。

从入院到第一个疗程结束,前后有20多天,外甥一直陪在身边。

老李多次“赶”外甥回家,但他就是“赖”着不走。因为老李知道,外甥一家就是靠着那家小店过活,养着一家四口。外甥不在,外甥媳妇要照顾两个大的上幼儿园,小的抱在手上的儿子,只能将小店暂时关门。

这20多天,外甥不仅未能挣到一分钱,还得搭上小店的房租,老李于心不忍。

外甥对老李的“赶人”的各种招数置之不理,“嬉皮笑脸”的执拗的留下来。

“舅舅,你知道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那个小店已困了我好多年,早就想关门歇上一阵。以前,一直找不到机会休息,现在,好不容易有照顾舅母这个借口,我得让自己好好松快一下。”

“再说了,这一年来受疫情影响,生意半死不活的,关上几天门,也没有多大损失。”

以前的老李,最讨厌的是看到外甥嬉皮笑脸,显得他特别不务正业,但现在却莫名觉得那张脸特别窝心。

老李的儿子是在李婶确诊为肝癌晚期时来到医院。

一到医院,老李的儿子紧紧握住外甥的手说:“表弟,太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爸妈的照顾,我实在太忙了,又离家太远,我爸妈的事今后还希望你多上上心!”

老李初见儿子的好心情被这句话一下子拉到谷底。你是我的儿子,还是外甥是我的儿子?自己的父母自己不管,凭什么要别人来照顾?

跟往常一样,儿子待了三天后,见到李婶暂时还无大碍(不会走),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提出要返回北京。

临走前,老李的儿子又拉着外甥的手说了一通话:“表弟,反正你那个小店生意也不怎么好,也没有其他事好做,这段时间就继续麻烦你帮忙照顾一下我爸妈”。

说完,他还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1000块,表弟你拿回家应应急,家里有困难记得给我打电话。”

看着儿子那副居高临下的神情,还有外甥一脸尴尬的表情,老李只觉得自己一阵胸闷气短。好大的一千块,好孝顺的儿子!

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主治医生告诉老李,病人身体很虚弱,化疗预后不好,建议老李将李婶接回家好好修养,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老李知道,这是医院下的最后通碟,李婶已经病入膏肓,治无可治。外甥办完出院手续后,陪伴绝望的老李回到了乡下。

老李原是县中学的教师,退休前有一套住房。后来因为儿子要在北京买房,老李就将那套房子卖了,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凑了80万给儿子交了首付,他和老伴则搬回乡下老宅生活。

考虑到舅母身体不好,而外甥租住的房子正在县人民医院旁边,外甥提出接老李夫妇去他家居住,一来问医抓药比较方便,二来平时外甥两口子也方便照顾。

老李拒绝了。自己有儿子,自己的生的养的亲儿子不照顾,有什么理由让这个“一直看不上眼”的外甥来承担义务?而且,外甥租住的只是一套小两房,他们一家四口居住还马马虎虎,自己两个老人搬进去,何况还有一个病人,岂不是要添大麻烦。

老李带着李婶回到了乡下。

在乡下,除了留下止痛药,老李将其他的药都扔到垃圾桶里。那些药都有很大的副作用。明知道李婶的病已无药可救,何苦还让她活受罪?

每天早上,只要是不刮风下雨,老李都会推着轮椅带李婶到村前屋后转转,听听村里老人说说加长理短,转移李婶的注意力,以缓解病痛的折磨。

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李婶对那个疼了一辈子牵挂了一辈子的儿子越发想念。为了满足老伴的心愿,老李多次给儿子去电话,希望他能回家看看老娘。

李婶在乡下拖了六个月才去世。六个月里,儿子回来了两次,每次都是因为老李的再三请求。

奇怪的是,这两次儿子回家,李婶的精神状态都特别的好,平时难以下咽的米饭每顿竟然能够吃下小半碗,而且癌症带来的身体疼痛仿佛也缓解了不少。

每次回家,儿子就急急忙忙冲进卧室看李婶。待看到李婶状态不错后,就将老李拉到一边一通埋怨:

“爸,你不知道我的工作有多忙,我看妈也没有多大的事,别有事没事就把我喊回家!再说了,即使妈身体不舒服,你应该找医生,而不是找我!”

儿子最后一次看望李婶,是在她临终前的一星期。儿子离开的时候不耐烦地对李叔说:“爸,没有什么急事别老是叫我回家,其他事情我也帮不上什么忙,缺钱的时候跟我说。”

出门的时候,儿子从怀里掏出2000块钱塞到李叔的手里。

李叔怔怔地看着儿子匆匆离去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他发现,这个儿子很陌生,冷漠、无情,跟曾经那个让他引以为傲、判若两人的儿子相去甚远。

他心里陡然一颤,自己好像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儿子。如果老伴走了,他在这个世上将会孑然一身,他会成为真正的孤寡老人。

李婶在乡下养病的那段时间,外甥没两天就到李叔家一趟,风雨无阻。每次来,外甥以乡下购物不方便为由,总是大包小包,里面油盐酱醋、鸡鸭鱼肉样样不缺。正是因为有外甥的帮忙,李叔才可以全心全意陪在李婶身边,全心照顾她。

虽然乡下已经有很多人买了小汽车,但外甥家因为条件有限,还是靠电瓶车代步。

李叔与外甥家的距离有十公里左右。每次看到外甥一身尘土,行色匆匆,再看到他一成不变的“嬉皮笑脸”,李叔居然觉得特别温暖、窝心、贴心。

有好几次,李叔想给外甥一些钱,让他好贴补家用,但每回都被外甥以“外甥孝顺舅舅——天经地义!”为由拒绝了。

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天经地义?儿子都不孝顺,又怎么有权利去要求外甥?

通过这半年多的相处,李叔可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小时候自己看不上眼、没出息的外甥,是一个心地纯良、有爱心和孝心的好孩子。也许,自己的儿子在学习和工作上优秀很多,但在为人子上与外甥相比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李叔感觉到好惶恐。曾经他觉得自己的晚年肯定会很幸福,因为“优秀”的儿子是他晚年坚实的依靠。但现在,这种依靠坍塌了。

李婶在去世前一个晚上,又清醒过来。李叔知道这应该是回光返照。

这次的清醒,是李婶唯一一次没有提起儿子。

她目光清明,以洞察一切、看透一切口吻对李叔说:“老头子,对不起!我要先走一步了。今后,你只能靠你自己了,只有你过得开心,我在地底下才能安心。”

临死前的李婶死死抓住李叔的手,但眼睛又总是在门口那边扫过。

李叔知道,哪怕即将离开人世,但她始终在牵挂着儿子,想见儿子的最后一面,却没有开口说出来。

李叔之前跟儿子打过电话,但没说上两句话,儿子就以有事挂了。

儿子是在李婶去世后的第二天才回来的。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媳还有10岁的孙女也跟着回来了。这是李叔第三次见到儿媳。第一次是儿子结婚,第二次是小孙女出生。

儿媳和孙女本应该是李叔最亲的人,但李叔看到他们却觉得特别陌生。

按照乡下的风俗,整个葬礼持续三天。

农村的葬礼很复杂,有很多礼节规矩。儿子已自己不懂乡下的风俗为由,将葬礼上的各种琐事都交待给外甥去办,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

李叔是一个特别讲究礼尚往来的人。这些年来,亲戚朋友一旦有什么喜事,即使人不到,李叔的礼金必到。

这次李婶的葬礼收到六万多礼金。儿媳不声不响地将礼金收入自己的腰包。李叔没有计较,也懒得计较。人都没了,要钱又有什么用?何况李叔的退休金每月5000多,足够自己日常花用。

让人意外的是,葬礼结束后,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吵着要回北京。李叔以为儿子是对老娘的去世而自己又不能床前尽孝心怀内疚,觉得虽然老伴的离世让自己悲痛欲绝,但如果能唤起儿子内心深处的孝心,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李叔的心彻底死了。

葬礼后的第三天,村里通知李叔去签字。

原来市里决定这一带建工业园,李叔的村子正在拆迁的范围内。

儿子陪着李叔一起去了村委会。

根据补偿政策,李叔可以选择要钱或者要房。如果要钱,可以得到100万的补偿,如果要房,可以在县里给两套三居室。

还未等李叔开口,儿子率先出声道:“我们要钱!”又转头对李叔道:“妈去世了,我又经常不在家,你一个人去县里租个一居室就够了,要那么多、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我现在看中一个项目,正缺少资金,这100万正好可以投进去。”

李叔看着自顾自说得口沫飞溅的儿子,眼神冷漠,沉吟良久,对村长道:“我的房子我做主,我不要钱,要房。”

儿子为此与李叔大吵了一架,然后带着儿媳和孙女匆匆回北京,给李叔的连个招呼都欠奉。

李叔知道,从现在起,他将永远失去这个儿子。也许是曾经已心疼过,这次的李叔竟然对儿子的冷漠无情处之淡然。

两套一到手,李叔就强拉着外甥的手去了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其中一套三居室过户给外甥,不为其他,只为外甥这大半年来对他们两口子尽心尽力的照顾。外甥也曾严词拒绝过,但实在拗不过李叔的坚持。

外甥的房子装修好后,再三邀请李叔搬过去一起同住,方便平时有个照应。李叔看出了外甥的诚心,但他没答应搬过去。

“我知道你们是真的关心我这个舅舅,但我不能打扰你们的生活,我现在还能动,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我想自由自在地过一阵。如果哪天我老糊涂了,生活不能自理了,请你们帮忙把我送到养老院,偶尔来看看我就好。”

李叔自此过起了独居生活,虽然独居但不孤独。外甥一家四口隔三差五过来陪他吃吃饭,说说话,步入生命晚年的李叔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李叔背着所有人悄悄去公证处立下遗嘱:他去世后,房子由外甥继承。

李叔常常感叹,以为自己有子时,常常感觉自己无子;以为自己无子时,又常常子孙绕膝。

若不是从小只关注儿子的学习,让儿子过着全家人围着他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不要求儿子反哺父母,也不会养成他现在自私自利、对亲情冷漠的人格。

儿子,本质上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根本不懂得感恩,这其中有儿子错,更有父母的错,因为“养不教,父之过”。

值得庆幸的是,李叔还有一个曾经看不上眼的好外甥承欢膝下。

对于李叔的故事,不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有出息的石头

丈夫吊死在单位卫生间,两天后才被发现。百日后,妻子服药自尽追随丈夫而去。这样的真实事例就发生在陕北老区的一个县级市。

这个家一定是不幸的,能让夫妻俩都放弃生命,那得是怎样的绝望?他们的儿女呢?难不成是儿女没有出息?

故事中的主人翁老李两口子儿女双全,并且这一对儿女先后分别上了清北。一人北大毕业远渡重洋读博士,真真切切洋博士毕业取得绿卡,定居在澳大利亚;一人清华硕博连读,毕业就在北京一家央企就业了。

这两口子从年纪轻轻一双儿女开始上学起,当别人作为父母被老师叫着家长告状时,他们就是妥妥的国民家长,每次站在讲台上传授经验,发表因儿女获奖父母感言。老两口是这座小城所有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当别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衣着光鲜时老李仍然是“11”号交通工具,住在单位的陈旧的家属楼,穿着朴素的衣服。

有人说,你女儿都在外国人了,儿子都在首都工作了。你那么节省为哪般?

老李总是笑笑,说,供养儿女花钱,死工资,要省着花哩。

有人就说了,你们都是讲究吃穿,讲究物质享受,哪像人家老李,人家才是最大的赢家,一双儿女是最大的成就。多么优秀啊!这才是最大的成功。老李听了,似乎也很开心。是啊,人生后半程拼的不就是儿女吗,自己已经落幕,儿女有了出息,自己也宽心,也有成就感,更多的是自豪。

也不知是谁发现老李的笑越来越少了。明显变化是老李两口子到澳大利亚去回来之后。老李走之前,办签证,总是高兴得笑眯眯,说他们终于可以见到女儿了。可以和女儿一家在一起热闹热闹,享天伦之乐了。

可老李两口子在澳大利亚待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回来了。回来后,人们发现老李一个人时长吁短叹,眉头皱得像绣花荷包褶。有人问他,他说没什么,别人也不好再问。

再后来,别人谈起自己带孙子的苦累和乐趣,问老李儿子那么优秀,他啥时候也能做爷爷,他说儿媳妇还没有呢,早呢!就打岔或者走一边去了。

他变得沉默忧郁,干起工作来也没以往的干劲十足。刚好,单位的出纳员退休了。他年龄大了,加上他个人性格变了,领导就让他接替退休的人当了出纳员。出纳员的工作对于上班时间要求没有那么严格。那时候,除了大额银行转账,大多数的交易都是现金。包括工资都是现金支付的。

老李的妻子,年轻时可以说为两个孩子付出了好多。除了老李陪伴儿女学习,其余做饭洗衣打扫屋子等家务都是妻子干 。为了两个孩子成才,他们二人从不让孩子做家务,他们说,孩子哪有那时间,做家务的时间可以多刷几道题,到时考大学也不用考家务。

因此呢,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李的妻子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劳动。两口子自己舍不得吃穿,可给孩子买书,买衣服,买营养品毫不含糊。两个孩子从来没受过一点委屈。

甚至在高三时,老李两口子把房子租在了学校家属楼。为的是孩子不用把时间花在走路上 。

那时候,小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李两口子,提起他们那一双儿女,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的榜样,他们上过的学校更是许多家长趋之若鹜的目标学校。仿佛上了他们上过的学校一脚就已经迈入大学校门。

那个年代,手机还没有普及,即使有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拥有,并且手机功能也单一,主要就是打电话,发个信息。老李单位上有些同事调侃他,你儿女都那么有出息,给你应该买一个好手机。他说,家里有电话,单位有电话,固话便宜,能接能打就行。要那玩意没多大用处。

一个周末,老李对老伴说,他要到单位加班两天,让老伴自己吃饭,自己就不回家了,住在办公室了。老伴也就没有再找寻。周日傍晚,老李老婆吃晚饭去散步,遇到了老李科室的小刘。攀谈中,从小刘口中得知科室根本没有加班,原来,他们单位的账目该审计了,处于审计暂时封闭中,所有开支都已暂停,要等星期一统一核查。

那老李去哪儿了?老李的老伴有些慌张,赶紧回到家,通过固定电话给他办公室打电话,无人接,又联系了他昔日的几个朋友都没有他的消息。

老李老婆像疯了似的到单位找寻,门卫也帮着找,最后,在单位办公室楼层厕所找到了悬挂在卫生间水管接头处的他,人已经没了......

单位报了警。最后,认为是自杀。

后来,尸体放了八天后下葬。女儿和儿子都回来了。女儿未哭,说她信了基督教,父亲去见上帝了,没有唱诗班,还怀着孩子,她也没有下跪,儿子倒是戴了孝,回来迟,扶灵柩的是老家来的侄子和老伴外甥。儿子在奔丧的三天里,和单位领导在谈抚恤金和赔偿问题。可是,当单位领导把一封信让他看了后也就再没说啥。

老李被下葬后第二天,女儿和儿子就返回各自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了。家里只有老李的老伴亲戚暂时在照应他老伴。

毕竟是一场意外死亡事件,事情影响不小。那一段时间,各种传言都有,挪用公款?抑郁......

但大家只是私下里猜测,毕竟警方也没发表消息。

从老李死后,老李一直身体不好的老婆总是住院,她的一个乡下外甥女儿在照看她,据传,她外甥女儿给他儿女打电话,让回来看看,女儿用夹杂着英语的普通话说,越洋电话费贵,她现在来一趟不容易,让找他弟弟。儿子的回话也是,他工作忙,才请过丧葬假,他一下子也请不准假,请假扣钱厉害,等实在不行再告诉他。如果需要钱,让找他姐姐。

老李老婆最后一次住院,下了病危通知,医院让出院说活不了几天了,外甥女又给她女儿儿子打了电话。

女儿寄来了三千澳元,说让外甥女去银行换成人民币用来在她母亲去世后请牧师和乐队,为祈祷母亲赎罪,好见上帝,做上帝的女儿,进入天堂。

老李的儿子倒是回来了,可是回来后待了三天,第三天就走了,说公司有事叫他回去,他一共请了五天假。

老李的老婆在儿子走后的第三天就去世了。她死于肝癌。死后三天,她的外甥女和老李的侄子们将她下葬了。没有按照女儿的要求请牧师,没有乐队。也没有在死后再通知儿子赶回来。

只是在老李的老婆烧了七七纸,也就是满四十九天之后。电话通知了他们的女儿和儿子,把事情前后大概给他们讲了。女儿没回来,但收到了一封信和她曾经寄来的几千澳元,儿子也接到了同样的一封信。寄出信的复印件,是因为儿子不愿意,所以信的内容也得以流传出.......

这封信里有一张法律公正过的遗言文书,一封诊断证明,一张手写给老李领导的私信复印件。整个信的内容大概是:1、自从老李从澳洲看女儿回来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2、老李老婆半年前的患病诊断证明。

3、老李写给单位领导的信,内容大概是,因为给儿子凑首付没法暂时挪用公款,原想卖了自家的房子就还。可房子没来得及卖,老伴又查出了肝癌,他还瞒着,自己又抑郁。可现在,要查账,他也没法,只能一死了之,让领导以抚恤金顶替,找时间告诉妻子,等妻子病逝,单位代卖房,所卖房款顶剩余挪用公款。

4、退回女儿寄来的澳元,因为女儿是澳洲人了,从老李去澳洲,女儿教会他什么都要AA制,那么母亲的葬礼是中国老式葬礼,不需要女儿的澳元。儿子的首付,老两口已经再没有能力帮助。听到儿子在母亲病危时打电话给领导说了是请的丧葬假。儿子的企业单位,管理严格,请假难,就不用再请假了。待七七纸烧完后再告诉儿女。

5、作为母亲,养育了一双高学历的精英。为高考时的儿女洗过脚,为女儿留洋的额外花销深夜机器赶制毛衣私活挣过辛苦钱,为给儿子凑付首付节衣缩食,甚至挪用公款。

6、老两口都是用自己的丧葬费的一部分埋葬,老两口剩余的丧葬费和卖房收入还挪用公款的剩余部分,卖房的剩余部分因为老李夫妻双方都没有老人赡养,那么就让老李的侄子和老李老伴的外甥女平分。他们平时照顾过两人,扶过灵柩送过两人最后一程。一切按法律文书办理,儿女不得再参与诸事。

所以,人们常说儿女出息未必是好事。虽然这是个例。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关键,父母永远一片心意在儿女身上,盼着儿女幸福,过上好日子,为了儿女可以当牛做马,儿女有儿女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压力大,有时候孩子就是有心也未必能做到尽孝。所谓子欲养亲不待。孩子很少的 一点对父母的付出,父母已经很高兴。作为孩子已经觉得为父母敬了孝心。在父母眼里孩子是生活的全部。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所有。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一部分。这就是一种现实常态。

每个人来此世界只有一次。父母与孩子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爱孩子,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一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易,做一个感恩的孩子,让爱成为双向的情感,不要一味付出,孩子可以没出息,但不能只有文化却只是一个冷漠无情只知索取的石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凡事都有不是绝对的,孩子孝不孝顺与有没有出息好像关系不大。

我老家有个远房亲戚,老俩有八十多岁了,俩儿子,老大经商在杭州有几套房子,日子过的非常富裕,可他很孝顺,前些年常把老俩接去住个一年半载,最近几年老俩口身体大不如以前,不愿意坐车颠波去那里,照顾二老的责任就全落在了老二自己身上,老大不能床前尽孝,主动在经济上给予补偿,弟弟盖房子打款20万让盖好点、大点,自己一家回来也好有地方住,逢年过节经常回来看二老,啥好东西都给二老买,老太太一提到她的俩儿子,两眼放光,甭提多美。

相反,邻居70岁老俩就一个儿子,开车跑运输,媳妇几乎没上过班,倒是天天守着,可他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尤其是老太太更是苦不堪言,家里所有家务都是她自己干,可儿媳妇总是不满意,前两年孙子在县城上初中,不愿意住校,儿媳妇让婆婆骑电动三轮车天天接送,来回60里地,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早上5点多,孙子倒是冻不着,在蓬子里盖着被子抱着手宝,可他奶奶却冻的下了车连路都走不了,却也得不到儿媳妇一句温暖的话,儿子回来敢说别的,小俩口就吵架,媳妇动不动以离婚相协……

老人家也很无奈,时常羡慕别人家孩子在外边,逢年过节回来几天显亲,她这天天伺候着倒像仇人似的!

总之,只要儿女有心,不管他有出息还是很普通,他都会毫无理由的牵挂父母,无心的守在身边倒心寒。

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在父母身边伺候衣食住行

是养口体

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

是养生智

这两个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我外婆去世,忙完外婆的丧事,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饭。饭桌上,舅公突然放声大哭,我们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很羡慕我外婆。我们觉得很诧异,舅公家有钱有权,子女个个能干,是我们遥望的存在,他为啥羡慕外婆呢?舅公接下来说的一段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舅公是外婆的大哥,退伍军人,退休工资高得吓人。舅婆很早就去世了,舅公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舅婆去世后,舅公没有再娶。外婆曾在舅公家住过很长时间,照顾舅公的一双儿女。

舅公的儿女从小就是学霸,一路跳跃着读书。

同龄人还在上小学,舅公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别人上初中,他儿子已经在大学深造了。舅公的儿子18岁就出国了,听说在国外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做得非常大,是上市公司。舅公的女儿也非常厉害,是一个外交官。

舅公退休后,曾经去过他儿子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不习惯国外的生活。后来就回到老家,在村里买了一块地,修了一座小别墅,周围种了一些菜。

他每天要么去茶馆喝喝茶,有时候还会打打麻将,要么就是和别人一起去钓鱼。他说自己喜欢过这种乡村生活。

我们逢年过节回家看外婆,也会去看一看舅公。

后来,外婆生病去世,办完外婆丧事那天晚上,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我们说起外婆生前的那些事,突然,舅公哭了。大家都慌了,忙问舅公怎么了?

舅公哽咽着说,他很羡慕外婆。我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什么都不缺的舅公,羡慕外婆什么呢?

接下来舅公说的一番话,让我们陷入了沉思。

舅公说:“看到你们围绕在你外婆身边,一起为老人的后事亲力亲为,你们外婆是幸福的。不知道我死的时候,会是什么光景呢?我一想起就止不住流泪。”

听了舅公的话,脑中想起外婆生病的时候,有一天,她一定要出门,家里人拦不住,父母打电话让我们劝一劝外婆。结果外婆说那天是舅公的生日,如果她不去,舅公就一个人,会很孤单的。

当时我就想,舅公有子有女,家里那么有钱,不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舅公过生日,肯定很热闹。

顶不住外婆一定要去,我们不放心,只好赶紧回家,想着是舅公的生日,既然要去就大家都去。因为路上等人耽误了时间,我们到舅公家的时候,有些晚了。

看着舅公家冷清清的,我就想亲戚们都走了吗?结果等我们进去后,发现除了舅公,没有其他人,桌子上也只有一盘剩菜。

舅公看到我们一大家子,他喜出望外地准备食材,听到外婆说我们是来给他庆生的,舅公眼里有了泪花。

他说幸好有外婆记着,否则他都忘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了。外婆问舅公,孩子们给他打电话了吗?舅公语气低沉地说他们都很忙,又不是什么大事。

舅公家里什么都有,多年前他儿子回来过一次,把家里的东西置备得很齐全,屋里屋外都做了修整。他儿子不仅给镇上投资建厂,还给村里修了一条路。

本来他儿子准备请人照顾舅公,但舅公不愿意。那次回来的路上,外婆说,钱多有什么用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那时候我还笑着对外婆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城里的小菜都很贵呢。外婆说:能吃多少钱呢?人重要还是钱重要?

舅公说:“你们外婆生病,每天都有亲人照顾陪伴,我生病也有人照顾,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样。”

外婆生病了,母亲姐妹6人,大家轮流照顾,还有孙子辈的去看望,每天都人来人往的,有时候还四世同堂。跟外婆住在一个病房的人都说外婆好福气,外婆总是笑着说这些孩子都不争气,没什么成就。

舅公生病的时候,住的是高级病房,有专门的护工和医护人员。在我们看来,舅公比外婆幸福多了,但是,舅公说如果可以他宁愿像外婆那样住普通病房。

对于老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这让我想起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次清明节,爱人说回家看看他姥姥,我欣然同意。老人已经93岁了,如果人可以活100岁,还能见几次呢?见一次少一次,意外和死亡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记得那首常回家看看,人都会老,如果可以,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