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

在县城,正科级已经算到了最高的天花板了,要想成为正科级,那是难上加难。

第一,一个中等水平的县按照50万人算,一般正县级为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县政府县长,县政协主席4个人,正县级占约12万分之一;副县级约40人,占约万分之一;正科级约150人,占3000分之一。这还不算空降的和交流的干部,所以,你至少是3000人里面的第一,才有可能成为正科级。

第二,干部选拔条例规定,科员两年可以提拔副科级,副科级两年可以提拔为正科级。但这只是规定,从科员到副科至少有两个隐形台阶,从副科到正科可能有3个以上的隐形台阶,这样算来,从科员到正科,至少得12年才行,而且每一步都要踏上,这就更加难了。

第三,部门的强弱我直接关系到提拔使用,比如,你若在两办,组织部,纪委,财政局等强势部门,那就快一些。如果在残联,工会,供销社等部门,那也许领导十几年都不会知道有你这么个人,还谈什么提拔使用。

综上所述,若在县上,提拔为正科级真的很难。

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

我在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深知在县城提拔正科级的难度。下面以一个下辖15个乡镇的中等县城为例,分析一下县城提拔正科级的难度。

一、县城正科级职务较少。在县城提拔正科级,那岗位大概就是:教育局长、交通局长等县直局长,县委办常务副主任,政府办主任,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纪委副书记,政法委副书记,人大内设机构负责人,县政协内设机构负责人等,以及公路局、县医院、县供销社、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委党校等正科级事业单位负责人,大概有60个正科级职务。

二、副科级竞争正科级的难度。竞争县城的正科级的副科级人员,不仅有县城的副科级,还包括乡镇的副科级人员。这些副科级人员大概有400名。400名副科级,竞争65个正科级,概率为16%。

三、从科员提拔到正科级的难度。科员要晋升到正科级,必须先晋升到副科级。一个县城包括乡镇机关,科员不下于800名,我们以800名计算。800名科员,竞争400名副科级,概率为50%;再从副科级晋升正科级,概率变为16%*50%=8%。

以上分析的数据仅仅供参考,事实上县里的科员,想要晋升到正科级,概率比8%还低,真正的概率不到5%。

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

可以说,太难了!

我从94年参加工作,到2012年正科,经历了18年,而且是换了三个单位。

94年大学毕业后,我到了人社局工作,在劳动安监所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四年后,成了副所长,副股级。又干了一年,所长升为副局长,我也成了所长,正股级。

我干所长一干就是六年,到了2003年,成立安监局,我以为我做为所长,应该成为局长,但是我想错了,上面派了个局长下来,我还是股长,那年我都33岁了,我真想混个一官半职,但是没有关系,组织部门不予考虑,又干了两年,我看在本单位提拔实在是不行了;连个副科也混不成,下乡吧,下乡还能提半级。于是就找了领导,领导看我当股级也十来年了,也应该提拔一下了,于是我就到乡里当了一名副职,组织委员,总算是提拔成了副科。在组织委员职务上我干了二年半,调整成了副书记;又在副书记的位置上干了两年半,提成正科,当上了人大主席,正科;从副科升到正科,整整干了五年,那一年是2012年,我正好40岁,从22岁参加工作到正科用了整整18年。

大家看到这里,已经明白了,我肯定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不会用这么长时间;可以肯定的说,我的正科是我干出来的,这十八年我基本上是以单位为家,家里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怎么管,老人和孩子全靠老婆一个人管;现在想想,为了当个官,真是对不起老婆了,太有愧于家庭了。

当了个正科,在乡里也算是个领导,但是工作压力都特别大,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多年的高强度工作把身体给累垮了;我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头晕胸闷,晕倒了好几次,已经不适应乡镇工作了,没有办法,上级又把我调到县直部门,还是副职,我是没有一把手的命[呲牙][呲牙][呲牙]。

又干了几年,身体实在是顶不住了,血压已经达到低压130,高压220,医生让我必须休息治疗;于是我主动要求边缘化,以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提出了辞去副局长的申请,申请当个一般人员,组织部门批准了,我成了二级主任科员,又回到了一般人员的岗位,这样轻松多了,方便养病。不当官了,工作压力小了,时间上也相对自由了,没事的时候锻炼锻炼身体,现在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正常。

现在看看我的经历,觉得十分可笑,从一般人员,费劲升职成了正科,现在又回到了一般人员,又回到了原点,只是工资待遇高了一点。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最后都必须回到原点。

现在我等于是退二线了,以养身体为主,静等退休了。岁数大了,还是以身体健康为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

在在一个县级辖区内(包括县级市),人口若在50万左右,大约有15个左右的乡镇,100个左右的科(局)级单位。上级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担任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副县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共有25人左右:县委有书记、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监委主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长,共9人。其中一名副书记兼任县长职务;县政府正副县长配备5个人,特殊情况如上边来挂职锻炼可能多出1~2人;人大、政协都是一正四副,均有一名非中共人士担任副职。过去因人设事的副县职务一律取消,保留工会主席由人大副主任兼职,人武部部长在县委兼常委。各乡镇书记、乡长、人大主席是正科级干部,大约在45人左右。各委、局均为正科级单位,人数多的配备党组书记和局长两个正科级干部,总共不会超过110人,包括县委县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如工、青、妇、科协、文联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的相关单位如园艺局等(占100个县直单位的2/3)。如果和乡镇一起计算,也就是150人左右。现在实行公务员职级并行,以解决科级干部晋升机会较少的问题,担任正科8年以上正科实职,可晋升为四级调研员(副县级待遇)。但担任正科职务必须从副科级提拔,不能少了副科这个台阶,乡镇和县直的副科级干部大约有550人左右,提拔为正科的凤毛麟角。现在又有新政策,有公务员身份的才能担任行政单位和乡镇的正副科级职务,其它另行安排。

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

回答这个问题,用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

因工作需要,县里正科级的人数我进行过详细的统计,算是有理有据。

下面说重点。

以我所在的县城为例,全县人口30万,公职人员(事业编+公务员)近万人,看到这个数据会给人一种机构臃肿的感觉。

实际上事业编占了大部分,公务员的数量并不多,只有1500人,正科级实职有220人,其中包括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各大局书记、局长;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机构改革后一把手目前仍保留行政身份和级别);人大、政协各委室主任;中央、省、市驻县单位一把手等。

全县1500名公务员里包括了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处级干部人数只有40人对结果影响不大,这里不单独考虑。

按照正科级实职220人来计算,从科员提拔到正科的概率是220÷1500=0.1466666667=14.7%,也就是说100个科员里大约有15个人会提拔为正科,这样一看其实难度也不大。

但是要考虑另一个因素,县里的正科级干部并不一定都从本地公务员队伍里提拔,有的也从事业单位里调任,还有的会从上级机关或者外县调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真实的概率肯定会比14.7%低。

结合实际进行比对,其概率大约为10%左右。

于是,可以很形象的说,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的难度是十里挑一,10个科员里有一个会被提拔为正科。

已经很难得了,想想我们曾经上学的时候,假如一个班有50人,那么只有前五名才能提正科,妥妥的三好学生。

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

千万不要被一些在省厅、部委工作的小年轻给忽悠了,认为只要考上公务员过不了多久都是科级干部。

对于在省厅、部委工作,甚至在市局工作的人来说,正科级干部有的可能就是个跑腿送材料的。

但是,在县城,正科级干部那可是不得了啊。

按照当前执行的标准,县城最大的领导是书记,基本上是正处级,少部分能达到副厅级。

正处级、正处职的还有一县之长、政协主席、人大主任,也就是传说中的四大班子领导。

再往下一阶梯,就是县级领导副职,比如专职副书记、副县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等等,他们的级别在副处级。

再往下就属于咱们要说得正科级了。

各局的局长、乡镇书记和乡镇长,这些人都是正科级。

再往下就是副科级乃至科员、股级干部。

实际上,在现实中股级干部早已经取消了,没有这个编制。

但是在县城中,股级干部的说话还是存在,为什么呢?

你想想,一个局长或者乡镇书记才是正科级干部,最多就是几个副职是副科级干部,剩下的都是科员,科员怎么领导科员。

就那一个局来说,一个局有好几个科室,但是局长、副局长才是科级干部,你认为他们能过去兼任一个科室的科长吗?

这就造成了,一些科室的负责人,在级别上并不是科长,但怎么同普通科员区别开来呢?

股长就诞生了

股长科员说是一个县城的中流砥柱,是上传下打的关键环节。

再往下,就是个科员或者办公人员。

了解了县城的级别顺序,你认为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有多难了吗?

在省厅、部委中,一个正科级的干部,可能就是一个跑腿的人。

但是,在县城,一个正科级的干部已经站在了金字塔顶,成为了县城的风云人物。

不敢说没有办不成的事,但是大部分事都能办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