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孔子从55岁到68岁,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这样周游列国的目的何在呢?估计应该有这样几点:
一、宣扬自己的主张,播撒种子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多岁了,学问有成,心中早已构想了一个“空想的大同社会”,但在鲁国不得重用,按弟子所说“鲁君不办正事,我们走吧!”于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自己的主张,播撒克己复礼,忠勇仁爱的种子。
二、寻觅知音
孔子周游列国,总希望能遇上一个知音一样的国君,能够相信、理解、支持、实行自己的主张。可惜,当时的天下,没有为孔子提供这样的国君,换句话说,孔子是孤独的,这种伟大的孤独甚至超越千年。
三、找一块实验基地
孔子如果能遇上一个知音国君,就希望能够有一块实验基地,在这块基地大展宏图,勤奋耕耘。就想把自己心中的蓝图付诸实践,建设出一个样板式的国家。可惜,没有人相信他,更没有人为他提供实践的机会,他只能惶惶如丧家之犬。
四、推出弟子
孔子周游列国,也想做政治家,但历史没有给他机会,他客观上做成了伟大的教育家。他把毕生所学所悟传给了跟随他的弟子,他没有做成政治家,但他的许多弟子有了机会。
孔子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声望,经常推荐弟子到各国做官。孔子真正最优秀的弟子是十哲中的子夏、子贡、冉有、子路。他们中有的位极人臣,有的富可敌国,有的学问通天。这些弟子为老师博得了颜面,成就了老师的功德。按今天话说,实际上是优生成就了名师。
孔子其实也知道,自己的主张在当时不可能有人接受。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更见其伟大。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也就是宣传队、播种机。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编套说法,混个高坐。不想后世,竟相炒作。悠哉悠哉,利益不错!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应聘求职!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孔子是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游列国。说是周游列国,其实孔子只是在河南境内转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山东。具体路线是55岁从鲁国出发,途径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边境等地,然后在68岁又沿原路返回鲁国。按现在地图大致是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到曲阜。时间一共14年。
那么将近奔六的孔子为什么要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呢?他的目的何在?
第一、在鲁国待不下去了。
齐国给当时鲁定公送了80名美女和120匹好马。孔子怕鲁定公从此声色犬马,坚决反对收下。执政大夫季桓子和鲁定公都想收下,为这事孔子和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后来鲁国祭天,祭天以后祭肉按照惯例要分给大臣,但孔子在家眼巴巴等了几天,连个肉毛也没等来,孔子很生闷气。最主要原因是孔子当司空、大司寇时,主持鲁国著名“隳三都”事件,即拆除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城邦,得罪了鲁国贵族世家,孔子在鲁国很难存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孔子一怒之下决定周游列国。
第二、孔子是想通过周游列国宣传自己那套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实现自己克己复礼政治抱负。孔子一直怀着仁政德治的治国理想,他自信自己是雄才大略之人,在鲁国受到排挤之后,心里很不甘心,于是就打算到别国继续自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实验。他自信自己有能力将自己政治主张推行到各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伟大事业来。怀揣着这样美好梦想,孔子决定带着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发展他的宏图大业。
第三、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自己渴望能在某个诸侯国当官主政,从而实现他“修身齐国平天下”人生理想。同时为自己学生寻找门路,最好能每个国家都能有自己学生当官,这样孔子就可以当个遥控总指挥,从而在所有国家实行他的那一套治国理政方针,达到他所期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在14年的漫长艰辛岁月里,处处受难,处处碰壁,不仅没有达到他设想的目标,还受尽了屈辱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就不再热衷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上,这也是孔子成为我国伟大教育家的起点和终点。
孔子周游列国尽管没有达到自己目的,但是也有不少收获。
第一、他大力宣扬了他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正是周游列国,各国诸侯国君和士大夫包括老百姓才知道孔子大名,才知道孔子儒家思想是怎么回事。孔子扩大了儒家思想影响,为将来占据统治阶级理论制高点抢占了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孔子通过周游列国,了解了当时潮流趋势和人民所思所想,也明白了自己的一些理论落后于时代和时代脱节,这为他修正儒家不正确观点提供了科学论据。
第三、孔子周游列国,又收了一些有才华学生,这为将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捞到了资本。孔子又了解了各地风俗民情,为他的周礼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四、孔子拜访了七八十个国君,和当时上层社会建立了广泛的人脉,这也为自己学生将来在不同国家从政建立了牢固关系网。
总的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公私兼顾,结果是有利有弊,不管最后是沮丧或是欣慰,孔子能在晚年大胆出行积极探索的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的。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克己复礼,恢复周王朝制度!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原创)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诸侯接受他的仁政思想。以实现大周王朝的“社会大同,天下为公”。当然也还有其他的目的。孔子的时代,周王朝的势力日益衰败。各诸侯国征战天下,社会礼崩乐坏。孔子向往西周时期周公的仁政思想,以道德感化万民,而实现天下归心。西周的社会稳定,和平盛世,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令孔子为之向往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孔子所在的鲁国,本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周礼在鲁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鲁国也有过一代又一代的国强民富。当历史进入东周时期,鲁国开始衰弱,并经常受到周边国家侵犯。孔子致力于克己复礼,也就是希望鲁国以恢复周礼而改变当时混乱的局势。尽管孔子官至大司寇,只因他一人的势单力薄,他那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弟子离开故里而周游列国,寄希望于各诸侯国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各国的和平共处,社会稳定。
孔子已过天命之年,没有在家安度晚年,却带着弟子劳累奔波在各诸侯国之间,也是为着自己想得到他国的重用,而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只是他的思想过于超前,与当时动乱的社会局面格格不入,所以既没有一家接受他的政治思想,也没有得到他人的重用。
历史没有成全孔子成为一个政治家,却让孔子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开山鼻祖。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对于孔子来说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为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生前的九死一生,丧魂落魄,无人理解,却在汉武帝之后,他那思想的光辉,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也算是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
孔子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也是为着更好地开坛讲学,培养人才,后继有人。让那些学业有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更好地传承他的儒家思想。三千弟子,贤能七十二,孔门十哲,其中许多成功的人士,不仅全面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而且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让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孔子这一目的,如他所愿。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后来的儒学大者,层出不穷,让儒家思想生生不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孔子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长征,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尽管他的主要目的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但是在他身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如同指路明灯,光照日月,彪炳千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