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谢邀请。前几天,同村的刘大爷死了,在他的葬礼上,我们见到了4个儿子各自收礼的一幕。只见大儿子在东边第一张桌子上,执笔人是村会计,收钱人是堡长,抽的是芙蓉王烟。刘大爷的大儿子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市人大代表,有钱有势。前来吊唁随份子钱的几乎囊括全市各单位的头头,个个开着小汽车,挺胸腆肚,瞻仰遗容后,递上礼金,害得这两个人一个劲点头哈腰。紧接着笫二张桌子是三儿子,这三儿子跟大哥混的明白,现在开了一家保安公司,说白了,就是一群打手,整天吆五喝六,这不,来随份子钱的人看上去就不地道,一个个咂砸呼呼,横眉竖目,出手倒大方,一叠叠钱扔在桌子上,眼睛都不眨一下,两个收礼金的人手忙脚乱,用验钞机点钱还出了一身汗。和东边热闹比,西边两张桌子明显冷清了不少。第一张桌子是刘大爷的二儿子,一个中学教师,前来随份子钱的清一色文质彬彬的老师,有男有女,一个个如丧考妣,哭丧着脸,神色沉重。紧挨着是刘大爷的小儿子,这就是一个老农民,在堡里开了一家超市,平日里堡里大事小情都去帮忙,现在刘大爷死了,左邻右舍都来随份子,然后看看有没有力所能及的活帮一下忙。结果,那一天干活的全是堡里的人,吃喝全是老三那群混混,老大和老二的人自持清高,早早离去。后来听说老二和老四本不想开桌收份子钱,被老大老三逼架子上,说好各人收各人的,才闹出上面动静。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丧事,四个儿子各自收礼,不是穷疯了,而是四人之间地位、力量悬殊!
为什么一株吊兰要这样解释?很简单,一株吊兰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且来看看一株吊兰分析的是不是很有道理。
假如,某公年迈驾鹤西去,其四个儿子共同操办丧事。那既然是共同操办丧事,就没有必要分开收礼呀!不,确实分开了。因为兄弟四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
老大是官场上有实权的人物。奔着老大来吊唁的人多是商人、同僚、部属等,这些人的礼节不会轻。
老二是个比较成功的商人。和老二来往的肯定商人也多,这部分人上的礼肯定也重。
老三是在集市上开个小商店,大小也算是个商人吧!平日里互相来往的也多是集上做小生意的,人情往来也应该比农村普通乡邻之间要多一些。
老四在家种了几亩地,兼着伺候老父亲。处于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处的人也就可想而知,和他来往的人上的礼基本上不会高。
好兄弟四个人的情况介绍完了。
大家都知道,所谓礼尚往来,通常情况下就是你来多少我回多少,最多再加一点。
老大除了商人们不需要回礼外,其他人是要回礼的。回答得应该差不多。
当然了,其他人也都应该按照人家来的大致数额来回礼。
这样一来,如果大家把收的礼混到一块的话,老大、老二、老三回礼的时候是要吃点亏的。所以,为了不吃亏,大家分头收礼。
这样好不好呢?不好!一株吊兰不赞成这样做。
大家以为如何?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丧事,子女各自收礼。这在不少家庭都是如此,只是有明有暗的区别。根本原因是礼尚往来和亲兄弟明算账。
第一:人情往来首先得看和谁有人情,分开收礼方便来宾随礼。
村里老李头去年过世,两个儿子把丧礼办的挺隆重的。不过当时在账房闹了个不小的笑话,事后让大伙都嘲笑老大见钱眼开。
老二是县一中的教师,媳妇是医院的医生。老人过世,他们两个人单位来了上百人。吊唁完老爷子,这帮城里来的客人犯了难,账房只有一个,不知道怎么随礼了。后来老二的一个同事自己找了个本子,收份子钱记录下来,打算完事了直接交给老二。
老大不乐意了,说你们来给我爸吊丧,怎么还单独设账房?这礼钱应该统一收啊。没想到老二的同事直接给怼了回去,人家来吊唁老人家是情份,但是随礼金是全看老二面子,与你老大有什么关系?如果是一本账,那人家就不随礼走人了。
客人们说的其实也有道理,人家来都是冲着老二的面子,单独收礼方便他们上账。
第二:礼尚往来,谁收礼以后谁回礼,别人不用走心。
我曾祖母过世的时候,当时为了面子好看,显得亲人和睦,就是统一收礼,事后给我们自己找了不小的麻烦。
有不少村里人来随礼,到底算是谁的人情真说不清楚。都是乡里乡亲,平时大家关系都说的过去,冲着谁的面子人家都可能来。礼金我们不在乎分不分,但是以后礼尚往来,回人情就有点麻烦了。
到现在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几家是糊涂账,只好我们几家都去走人情。到底人家是想和谁有来往早就说不清楚了。
要是当初分开收礼,哪会有事后回礼的麻烦事啊。谁的人情谁去走动就好了,别人都不用走心,那样多省事。
第三:单独收礼并不是没有人情味,事后算账都会权衡处理。
题主的意思我们也明白,四兄弟分别收礼,一心想着钱,没有兄弟感情在。
但是题主你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罢了,实际上他们兄弟最后算账的时候会考虑这个因素的。
我外婆过世,两个舅舅当时也是各自设账房,单独收礼。小舅圈子大,来的朋友多,收的礼金也就相对大舅多一些。
办完外婆的丧事,两个舅舅算账。总花费8万多元,小舅主动提出他拿6万,剩下2万多由大舅出。大舅还有点不乐意,想平摊呢,大伙劝说下才同意了小舅的分摊方案。
一般单独收礼,最后算账的时候,来客人多收礼多的兄弟都会主动承担多些的费用。这才是兄弟感情的体现。
第四:老人丧事,最好还是表面一起收,暗地分开记。面子好看,实际公平。
多子女家庭,涉及到老人的丧礼,分开收礼和统一收礼都有弊端。相对而言,我们当地现在的做法比较合适。
账房还是只设一个,客人来随礼的时候记账的人主动问对方是冲老人来的还是冲谁来的?如果客人说跟哪个儿子有交往,冲他来的,那就在记账的时候标注一下,记下是谁的关系。
事后算账的时候,几兄弟对着账本清晰明了,谁的关系谁拿走礼金,以后他去还人情。算总账花费分摊的时候,收礼金多的主动承担多点费用,给其它兄弟减轻负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些传统的习俗确实有些不恰当了。老人过世,子女们单独收礼其实并不是他们太在意钱,其中也不乏人情往来的原因在里面。再说亲兄弟明算账,亲情维护也不止这一个方法,要是想帮衬其它兄弟姐妹,大把的机会呢。关于四兄弟在老人丧事上面单独收礼,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评论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我是老王断家务事,喜欢分享家庭亲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如果您也感兴趣,敬请关注我,一起聊聊家长里短那些事。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有4个儿子,现老人逝世,按理说,4个儿子都沉浸在悲痛之中,4个儿子会开会商议办理丧事有关事宜,请族里或村里有威望的人士来安排和管理丧事的相关事项,4个儿子每家先出一部分钱,待老人送上山后再算帐,4个儿子不管钱,只是尽孝子之责,跪拜、守灵,送老人最后一程。
本来,办理丧事收礼金有专人负责登记和收钱,钱帐相符,不会出现妣漏。但是,4个儿子不管老人尸骨未寒,却出现4个儿子各自收钱,成为令人心寒、大刹风景的闹剧,这并不是穷疯了,而是因为:
一、兄弟之间不和睦,没有人带出一个好样;
二、管事的人不负责,或者没有威望,怕得罪人,听之任之;
三、兄弟之间各自成家后,各人的交际不一样,活动范围不同。尽管是白事,也是靠平常的交往做人情,讲究礼尚往来;
四、兄弟之间各方的亲戚、朋友有多有少,酒席钱归公家出,以后吃酒还人情归各家还礼,怕上当吃亏;
五、兄弟之间各自的妻子娘家人出谋划策,唆使的也有。
兄弟之间各自成家后,却各自过着各的生活,只有共同的父亲或母亲过世,才一起合伙办理丧事,也许合伙办事就这一次了,没必要斤斤计较,上一点下一点都没关系,毕竟兄弟一场,也要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这样一闹,这4兄弟在大众的眼里,形象会大打折扣,兄弟之间都你一抢我一耙,以后与别人合伙做生意,没人敢惹。当然,兄弟之间,谁是谁非,旁人心里有一杆称。
所以说,老人过世,4个兄弟各自收礼钱,实在不应该,被人看不起。兄弟之间合伙办事,一定要团结一条心,不要斤斤计较,发扬高风格,才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说下我姥爷下葬时的情况吧。
姥爷有8个孩子,5个儿子,3个女儿,我妈在女儿里排行老三。大舅90年代就过世了,四舅小时候给别人家长大的,后来在外面倒插门,五舅给了别人家一段时间,又回来了。
所以理论上来说,姥爷的养老是二舅和三舅的,但三舅一直在外面赚钱,前三四年才回去,所以姥爷一直跟着二舅生活。
平时的吃(零食)穿什么的都是大姨管着的,大姨年轻是裁缝,给做了不少衣服。后来大姐(大姨的女儿)开了个服装批发,平时上货遇到合适的衣服,也都给姥爷买上。
身边照顾基本都是我妈,因为我家跟二舅家就隔着一块地。二姨虽然也嫁在本村,但她腿有问题,走路不方便。
姥爷过世后,下葬的钱都是三舅拿的,从买菜办事到请人帮忙,包括棺材(早就准备好了)和墓地(埋在别人家地里,给别人钱),听说一共花了4万多。
办事收的礼钱都是二舅的,大家都不要,包括姥爷自己剩下的一万多(大舅过世时是部队的干部,国家每年给一定的补贴)。
我妈、大姨、二姨,都是出嫁的人,肯定不存在要这个钱的,四舅和五舅都没有在自己家里,肯定不存在分这个钱。三舅说这么多年,自己虽然每年给姥爷一些钱,但实际上并没有怎么管姥爷,所以他什么都不要。
像题主说的情况:老人过世,儿子们各自收礼,具体是什么原因?
一方面是老人的原因,没有教会儿子们团结,没有一个大家庭的样子;另一方面是几个儿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开始很大方的男人,婚后变得抠门的原因。还有一个重点是,老大的不作为,没有起到一个带头、号召的作用。
我舅舅们、姨们,团结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大姨,大姨作为家里的老大,年轻时各方面的帮助弟弟妹妹们,加上她家庭条件好一些,在经济方面对大家的帮助太多了,而且还经常提醒大家要相互帮助。
比如我妈不识字,我大姨就经常给我三舅说,有跑腿的活多想着点我妈,平时我三舅去镇上或者县城办事前,都会去我家,说要去哪做什么,这样我妈有需要办的就顺道带上了。
我爸过世的早,早些年家里干农活,我大姨经常给我二舅说,帮我们干点,要不然我妈一个人太辛苦。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兄弟姐妹之间是否和睦,跟父母和老大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阿朱读书,用读书丰富思想,用写作充盈人生,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丧事,4个儿各自收礼,也就是说,祭奠仪式前,4个儿,设了4个收礼金账桌。把各自往日里随出的份子钱,由各自收回!
4个儿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平日里,亲戚、朋友、同事、或是邻里庄乡,人家有事时随出的份子钱 ,这时,老人去世的噩耗一经送去,人家就会把昔日欠自己的份子钱,也就是人情钱,再还回。还有一种情况,与对方不错的交情,一旦知道了老人去世了,匆匆赶来,祭奠一下,给个面子,这也是自己平时结交下的一份情谊!
4个儿,设4个收礼金点,那是每个儿,都有不同的生活圈子,日后人家有事,可以看丧礼金账,到时付多少礼,依账单为凭据,便以定夺!在付礼的过程中,每个儿的岳父母家的情分随礼,当然就随在了各自的乘龙快婿那里了。
至于老人的姊妹,也就是儿的姑妈,还有姨娘,老人已嫁出的女儿,这些至亲属,到底要往哪个账桌上付礼金呢?这也看4个儿,事前是怎么商量!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都付在大儿礼金账上。俗话说,长子如父!收到的这笔丧礼金,至于如何处理,也要看兄弟4人商量的结果了!有的家庭,把这部分钱做为老人丧事的花费!剩下的钱,兄弟4人平分,钱若不够,兄弟4人平摊。至于,日后,这些至亲关系,如何往来,一句话,还是兄弟4人商量。
综上所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眼下随份子盛行,当然,于“人情淡薄”也扯不开关系!用到时可前,用不到时可后!这就是严酷的现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