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快死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老伴死了,最难过的不一定是另一半,不要问为什么?

这是俺亲眼所见的事,在俺老家有一户远亲,男的快要去世的时候,全家人都守候在床榻两侧,唯有男的老伴坐在屋外的一颗树下。只听到屋里撕心裂肺的哭喊,老太太冲进屋里。

本以为她会看她老头最后一眼,谁知道她绕过老头逐渐冰冷僵硬的尸体,让她的儿子出去放一挂鞭炮,然后逮住一只大公鸡给掐死,做一个供桌。

忙完这一切,老太太嘱咐儿子们给亲戚们报丧的礼仪,待儿子走后,她自己便走出门外。

女儿问她去干啥?她说出门转转,她女儿又说,能不能不去,家里真的很忙,你给我们指导,老太太说,我老了也帮不了什么忙,要出去避一避,她女儿看了看她,终究什么都没说出口………

事后,她女儿对好友不满的吐露,别人家的老伴没了,都伤心的不成样子,可她自己的娘亲,就跟个没事的人一样,真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如果她老父亲地下有知,该有多心寒啊……

等到老头入土为安,老太太和儿女坐在一起吃大锅饭的时候,她还讲她小时候闹笑话的往事,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原来老太太还有那么不光彩的过去。

吃完了饭,彼此都各自散去,她呢被委派留下来,陪母亲。因为怕老太太胆小。

在凌晨两点多,她突然听到有人小声饮泣,她当即一个激灵醒来,循声找去,只见院落里一根蜡烛的光在微风中摇摇晃晃,光影中她妈妈一张蜡黄的脸,此时,她正神情专注地看着什么,颤抖的手还貌似拿着什么东西。

她披衣起床,静悄悄走到她母亲身后,只见老太太手里拿着她老头的遗像,嘴里喃喃的道,老头子别太走远,等等我啊,在这边我很是寂寞,请带我一块走好吗?说话间,早已泪流满面,泪水在她脸上沟壑间肆意流淌,显得有点狼狈。

她轻轻的喊了一声:妈!她回过神来,忙不迭擦去眼角泪,吵,吵到你了吗?赶紧睡,她说:妈您想我爸爸对吗?老太太回答道,哪儿能不想,哪儿能不难过,我如果悲痛欲绝,你们是忙着安慰我,还是忙着处理你父亲的后事………

听到这里,她默默地点了头,然后走进屋里,她想让母亲多陪父亲一会,因为他们之间一定有很多说不完的话!!!

老伴快死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二大娘去世,我二大爷就一点看不出难过!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二大爷为什么会不难过?

二大娘是前年八月过世的。她去世头天,我接到母亲给我的电话,说是二大娘近段时间已经昏迷了好几次,可能快不行了,要我抽空回去看看。

二大娘那年七十四岁,我知道她是中风后又摔断了腿,已经躺了整整两年,吃喝拉撒从未下过床,全靠七十五岁的二大爷和她的一子一女一刻不间断地轮流守着。一家人都过得十分辛苦!

接到母亲电话当晚我就赶了回去。第二天早上天才发白,我还在睡梦中就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我们地方的风俗,相当于给村邻报个信。我知道这是二大娘走了!

我就准备过去帮忙。到了二大爷家院子里,发现已经站了很多人,只听见屋里传出一阵阵呼天唤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还有一些帮忙的叫找这样、找那样的声音。

我无意间看到了二大爷。他没有在屋头却在院子里。让我奇怪的是,我看到二大爷并不像哭过的样子,脸上也没有半点伤心的表情!他正在拿凳子招呼来的人在院里休息。

我心里装着疑惑,所以一直注意观察他。在二大娘入殓之后,先生择定了出殡的日子,这时村里很多人都赶过来看望,询问哪天安葬、需要帮忙做什么等等?他都一一和大家交谈,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中午饭时候,二大爷邀了几个老弟兄坐一桌吃饭,他还主动给自己倒了点酒,和他们边喝边聊,烧红了的脸更看不到半点哀伤!

更让我惊讶的是,喝够了酒之后,他又邀请几个老哥们,拉开一张桌子就在院子里耍起了双扣扑克,时不时还传出阵阵笑声。年轻人忙进忙出,对他们似乎毫不相关!

在二大娘丧礼期间,二大爷几乎天天这样!到了出殡那天,其他人都随着送葬队伍到了山上,我却发觉二大爷不在其中。怕他有什么不妥,我就返回去他家看。

来到门口,只见他正在院里呆呆地坐着,面无表情,嘴里正在吧嗒吧嗒地狠劲抽着旱烟袋。听到我走路的声音,他这才抬头打招呼。

于是我就问他怎么一个人坐在那里,也不去送二大娘最后一程?他说:“其他人送就行了,我去送什么?我不想太难受”。

看到二大爷每天满不在乎的样子,我还以为他真的不难过,没想到他会说这样的话。我就也拉一张凳子坐下,和他攀谈起来。

我又问他为什么二大娘去世不难过,现在送她倒难过?见我疑问重重的样,二大爷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从二大娘病倒后,这两年看着她被折磨得痛苦万分!然后儿女们又要忙挣钱养家,又要一天不离照顾,自己也在夜里偷偷流了多少次泪。

见我仍然不解,二大爷又说:“我和你二大娘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一世夫妻,我哪里会舍得?为了给她医病,全家已经欠下很多债了”。

“想来想去,人都是要死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有如活着这么受罪,又拖累儿女,还不如早点死”。

“要是再拖两年,这个家可能就完全跨了!所以,你二大娘走了,我反倒觉得轻松了。但是她这一走,我还真的觉得孤单啊!”说完,二大爷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至此我才明白:二大爷在生死面前这样豁达坦然,原来他是早就哭干了泪,并且把老伴的去世看作了是对她自己和儿女们最好的解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日夫妻百日恩!相携相扶一辈子,风风雨雨几十年,朝夕相处、挚爱一生的老伴去世,谁能够做到一点不难过?

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自己最懂,别人不容易一眼看透!有些老人老伴去世不显得难过,只不过是他们没有被悲伤冲昏头脑,能够分清是非、懂得取舍、善于克制,宁愿把悲痛留给自己,也要把好的一面呈现给他人罢了!

老伴快死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老婆的爷爷和奶奶相濡以沫的一起走过了60多年,当爷爷临走的时候奶奶并没有显得伤心,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奶奶淹死在自家的池塘中,这也成为了家中的悬案。

老婆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是县里面的教育局局长,奶奶则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当时爷爷在县里面上班,奶奶则生活在乡下养育着7个子女。后来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爷爷在50来岁的时候就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了乡下和奶奶开始了40余年形影不离的生活。

说起来爷爷和奶奶之间的感情是极好的,我记得我刚去老婆家的时候,二老都是不到80岁的年纪,当时爷爷和奶奶都住在县城里面,但奶奶的身体非常的不好,每年一到冬天的时候就肯定要到医院里住上两个月时间。有两次几乎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才回来的。

每当奶奶在住院的时候,爷爷白天的时候就整天的守候在奶奶身边,无论是谁都劝不走。而当奶奶出院回家之后,爷爷会牢牢地记住奶奶吃药的时间。在到点之后,温水和药就回送到奶奶手上。在日常生活中爷爷每天早上起来会准时为奶奶准备好洗漱用品并打好水。

爷爷是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喜欢看报,喜欢看新闻联播,但是对于家务他却是一窍不通,唯一会做的家务就是煮饭(这里的煮饭是不包括炒菜)。而奶奶在这些方面则是非常的在行,当家中没人的时候,爷爷的日常生活都是奶奶在照顾。

时间来到爷爷89岁的时候,此时爷爷不幸患上了膀胱癌。在市医院一顿检查之后发现,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完全不适合进行全面的治疗,于是大家决定回家去吃药,进行保守治疗。对于最后的结果,家中的晚辈都已经料到,奶奶也已经被告知了相关的情况,只有爷爷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会发生什么。

奶奶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展现出太多的情感变化,在爷爷回家后两个人偶尔还是会斗嘴,爷爷还是像往常一样为奶奶准备洗漱用的水。就这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爷爷在一个晚上就这么走了。

当时我和老婆接到消息之后急匆匆地驱车200多公里赶了回去,此时家中晚辈也基本都已经到齐。按照当地的规矩需要在家停灵7天,爷爷的棺木就放在了乡下老房子的大厅中。爷爷和奶奶的房间在大厅的左侧,进去后需要再进一道门。姑姑们们害怕奶奶接受不了爷爷的离去,所以纷纷要求要陪着她一起睡。但是奶奶拒绝了所有人的好意,坚持要自己一个人睡。

到了出殡的那一天,乡下的习俗有一个哭灵的场景,当所有的女性家属都在棺木前痛哭的时候,奶奶并没有展现出太多的情绪来,她一个人安静的坐在自己的房中等待着这一切的过去。之后的事情显得非常的有条不紊,抬棺上山,修坟墓,然后是做白喜事。

当一切都做完之后,奶奶整个人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变化,似乎爷爷的离开只是去进行了一次远行而已。之后我和老婆又在老家呆了几天,大家都有一些担心奶奶,毕竟她和爷爷相濡以沫的走过了60多年。不过最终一切都非常的平静。

就这么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和老婆期间回去过两次看奶奶,奶奶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常。但突然有一天早上我们接到岳父的电话,说奶奶已经过世了。当即我和老婆就驱车往老家赶,中午就回到了家中。

回家后我们了解到了具体的情况。前一天晚上岳父和岳母因为有事去了县城的房子,乡下的老房子是一个姑姑在照顾奶奶。不到9点的时候姑姑帮奶奶洗漱完睡觉,然后她自己也睡了。到了早上的时候姑姑起床发现睡在里间的奶奶不见了,但是正屋的大门又是关着的。于是姑姑紧急打电话通知了岳父。

岳父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乡下老房子,最终岳父在自家的鱼塘中发现了奶奶,当时奶奶早已被淹死。后来岳父发现厨房外的后门并没有锁死,所以估计奶奶是在半夜的时候通过后门出去的。但是奶奶为什么会去自家的池塘不得而知,池塘离家里应该有5-600米路程,中间还要走一段田埂路。所以奶奶的去世成为了全家的悬案。

回到正题,为什么爷爷快死的时候,奶奶并不怎么难过?

爷爷去世的时候已经91岁,奶奶当时也是已经快90岁的年纪。在我看来,他们这样的年纪其实已经对于生死看得比较淡了。特别是奶奶,她以前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已经在鬼门关前走过了很多次,所以并不害怕死亡。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其实自己都知道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些意外而死亡,也有可能因为衰老而死亡,所以他们并不害怕。

第二点我想是奶奶其实不想让身边的儿女过于担心。老婆家这边是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和子女间的关系很好。本来爷爷过世大家就很伤心,而且繁琐的丧事也已经折腾得一群60上下的子女精疲力尽,如果奶奶再表现得很伤心的话,那么无疑是在给自己的子女增添负担。这是奶奶不想看到的情况。

第三点属于我自己的推测,爷爷和奶奶在生前的感情是极好的,在我们外人看来,爷爷过世奶奶应该要表现得非常的伤心。但奶奶很有可能是将这份情感保留在了自己的心中,而没有展现出来。最后奶奶的离奇死亡其实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奶奶在没有爷爷陪伴的情况下度过一年之后,觉得生命已经没有了意义,最终自己去了那个池塘了结一生。要不然真的说不清楚为什么一个90岁的老太太在平常睡觉的时候为什么突然一个人去了那个池塘。

老人的情感很多时候都是深深地藏在了自己的内心,不表现出来其实并不代表没有。

老伴快死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老伴死了,最难过的一定是另一半,不要问我为什么?

我外公去世的时候,我外婆比谁都淡定,帮着招待宾客,找人来走流程,我外公被抬走她都没有跟着,更别说掉一滴眼泪了,因为我外公之前取过一任妻子,所以他死后和他第一任埋在一起了,家里人问她在意吗?若在意,我们想办法阻拦,外婆骂着说:我在意什么?伺候了他一辈子,我伺候够了,爱埋哪里埋哪里!所以大家也不说啥了。

可是直到所有宾客都走了以后,夜深人静只有我、妈妈和外婆时,她看着外公的一堆东西突然哭了起来,第二天妈妈把外公的所有东西都收起来锁好,然后还是遗漏了一个指甲剪,外婆就拿着那个指甲剪默默地抽泣。

到现在为止,外公走了三年多了,外婆老是生病,谁要带她走去照顾她,她都不要,走了几天就开始闹情绪要回家,就是说想家了,但是我们还是想着把她留在身边好,回农村没人照顾她,直到有一天她哭着对我妈说:求你们把我送回去吧,你爸昨晚来看我说,你咋不回家呢?然后我们就把她送回去了,她身体反而好了很多。

外公一辈子不会做饭,都是外婆做饭,记忆里外婆从来不会离开外公超过三天,每次要离开也要做够三天的饭留给外公。

所以你说不难过,我是不相信的,有些爱,太深沉了,深沉到已经没有办法表达出来了,它更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老伴快死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奶奶躺在床上气若游丝。床边围满了她的儿子,儿媳,闺女,女婿,孙子,孙女……

唯独爷爷一个人蹲在门口的石碾子旁边,自顾自的吧嗒吧嗒地一口接着一口抽着旱烟。

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难过,仿佛此时屋内即将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父亲从屋里走出来,眼眶红红的。他走到爷爷身边,慢慢地蹲下身子,对爷爷说道:“大,你不进去看看?”

“不看。让你提前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你再去看一看,别遗漏了什么。”爷爷嗡声对父亲说道。

父亲听完不再说话,站起身叹了口气又走回了屋内。

十分钟之后,从屋内传出一阵阵嚎啕大哭声……

这时,只见爷爷站起身,在石碾子上铛铛铛几下敲掉了旱烟锅里的烟灰,迈步往屋里走去。

屋内,姑姑此时正趴在奶奶的身上大放悲声,姑父则红着眼眶站在床边。

父亲看见爷爷进来,侧了侧身子,把爷爷让了进来。

爷爷甚至都没有看一眼床上已经咽了气的奶奶,而是对父亲说道:“你还愣着干什么?趁着人还没凉透,骨头关节没硬,赶紧叫人来换寿衣。还有,办丧事要准备的东西赶紧安排人送过来。丧棚抓紧打起来,公鸡呢?也赶紧去抓过来。”

爷爷说完,扭头又出了门,继续蹲在那个石碾子旁边装满一锅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

不多一会儿,丧棚已经搭好,祭桌也已经摆好,奶奶也穿好了寿衣从床上被移到了地下。

爷爷起身转了一圈,四处看了看。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看一眼躺在地上的奶奶……

这让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我觉得爷爷实在是太冷血了,不管怎么说,此时此刻躺在地上的那个人是陪了你一辈子的结发妻子。就算你们俩一辈子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吵,那又何妨呢?

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可是,从爷爷的种种表现来看,我觉得他不仅不难过,甚至给我造成一种终于解脱了感觉。

我不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我觉得这一切可能只是我的错觉而已。

但是,爷爷转了一圈之后,竟然把旱烟锅往脖子里一挂,背抄着手朝着院外走去。

父亲快走几步,拦着爷爷问道:“大,家里乱成这样,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爷爷摆了摆手,对父亲说道:“不是让你去叫你三哥过来支事了吗?我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出去转转。”

说完,爷爷头也不回地走了。父亲则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回去继续张罗去了。

姑姑可能是哭累了,起身出来找爷爷,可是院子里哪里还有爷爷的影子。

“你爷呢?”姑姑问我。

“出去了,说是去溜达溜达。”我对姑姑说道。

姑姑同样摇了摇头,道:“这都什么时候了。他竟然还有心思出去溜达。”

我能感觉到,姑姑对爷爷表现出来的不在乎同样很失望,但是她作为女儿又不能说什么。

“你去找找你爷爷。告诉他,没事就抓紧回来。”姑姑对我说道。

我点了点头,转身出了门。

我一边走一边想,爷爷这会儿去了哪里呢?对于奶奶的死,他难道真的一点都不伤心吗?

可是,我在村里转了一圈,也没看到爷爷。于是,我折回头往村口走去。

没想到,刚走几步迎面碰到了赶来给奶奶奔丧的表姑。

表姑停下脚步问我:“你这是去哪?”

我说:“去找我爷爷。”

“哦,我刚才在村口碰到姑父了。他说要去田里看看小麦的长势。”表姑说道。

“去田里了?”我不敢相信地问道。

“对,姑父是这样跟我说的。”

表姑说完,加快脚步往村里走去。

而我听了表姑的话之后,则继续朝着村口走去。

可是,我实在想不通爷爷为什么这个时候去田里看麦子?

远远的,我看到一个苍老的身影坐在我们家的麦田中间,他的头顶不时还飘出袅袅白烟……

爷爷坐的那个地方我知道。因为爷爷曾经跟我说过,在他年轻时有个风水先生给他看过,说那个地方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那里能旺后人。

一瞬间,我全明白了,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我们全都错怪爷爷了。谁说奶奶的死他不难过?此时此刻最难过的人应该就是爷爷了。

他肯定是来看看奶奶下葬的地方,毕竟奶奶会在这个地方永远的长眠。而不久之后的某一天,他也会长眠于此。

我轻轻地朝着爷爷走了过去。风吹动麦苗发出一阵阵的哗哗声。这个声音此刻听在我的耳朵里更像是麦苗在低声抽泣,它们是为这个旷野中孤零零的老人而低声抽泣……

当我来到爷爷身后时,听到爷爷同样发出一阵阵低沉的抽泣声,那种悲伤的抽泣是发自心底的。

只听爷爷喃喃自语道:“你怎么走在我前面,留下我一个人我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我先来给你捂一捂这冰凉的地,这样你明天过来的时候才不会感觉到凉。”

我在爷爷身后听的心如刀割,没想到粗犷了一辈子的爷爷竟然还有如此心细如丝的一面。

“爷爷。”我蹲下身子,轻轻地唤了他一声。

爷爷飞快地抬起袖子擦了擦眼泪,这才扭头冲我笑着说道:“我滴乖乖,你怎么找到这里来了。走,我们回家去。”

说完,爷爷站起身子,拍了拍衣服上的土,伸手拉起我的手,朝着路上走去。

“爷爷,虽然奶奶走了,但是你放心,我们都会对你好的。”我对爷爷说道。

“嗯。爷爷都知道,什么都别说了。走,回家吧。”

海哥随笔:

老伴走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而已,这种不难过很大程度上都是老人装出来的而已。

他们不是不难过,只是在拼命压抑着这种难过。

他们心里明白,老伴的去世,会让家里乱成了一锅粥。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再表现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

子女势必要分心来照顾他,安慰他。

这样的话很有可能耽误了家里的事情。

他们往往会躲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或者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在无人处,在黑暗里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这种悲痛,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是绝对没有发言权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老伴快死了,为什么另一半不怎么难过?

文字/禅小岩

爷爷快去世的时候,全家人都守在床榻两侧,唯有奶奶坐在屋门外的老榆树下纳凉。听到姑姑的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奶奶冲进屋里。

本以为她会看爷爷最后一眼,谁知道她绕过爷爷渐趋冰冷僵硬的身体,让我赶紧出去放一挂鞭炮,然后逮一个白公鸡给掐死,做一个供桌。

忙完这一切,奶奶又嘱咐了我出去给亲戚们报丧的礼仪,待我走后,她直接挎着一个竹篮子准备出门。

母亲问她干啥去?她说,想薅点喂猪草。母亲又说,能不能不去了,家里真的很忙,你给我们指导着。奶奶说,我老了,我也帮不上什么忙,我出去避一避。母亲看了看奶奶,终是什么也没说出口……事后,她对我说,别人家的老伴儿没了,都伤心的不成样子,你瞧你奶奶,就跟个没事儿人一样,真不知道她咋想的,如果你爷爷地下有知,该有多寒心啊……

从爷爷去世到守孝三天到爷爷出殡,奶奶自始至终要么在外边,要么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看电视。

等到爷爷入土为安,奶奶和我们坐在一起吃大锅饭,吃饭的时候,她还讲到了她小时候偷公粮的故事,把我们每个人都逗得哈哈大笑,原来奶奶还有这么不光彩和窘迫的过去。

吃完饭,彼此都各自散去,我呢?被委派留下来陪着奶奶睡,因为怕奶奶害怕,她一向很是胆小。

睡觉睡到凌晨两点,我突然听到有人小声的饮泣。当即一个激灵醒了过来,循声找去,只见院落的椿树下,一根蜡烛的光在微风中摇摇晃晃,光影中是奶奶的一张蜡黄的脸,此时,她正神情专注地看着什么,颤抖的手里貌似还拿着东西。

我披衣起床,蹑手蹑脚的走到奶奶的身后,只见她拿着爷爷的遗照,嘴里喃喃道,“老头子,你别走的太远,你等等我啊,我在这边很是寂寞,请带我一块儿走,好吗?”说话间,早已经泪流满面,泪水在她的脸上的沟壑间肆意横淌,显得有些狼狈。

我轻轻的喊了一声,“奶奶”她回过神来,忙不迭的去擦眼角的泪,“吵,吵到你了吗?赶紧睡。”我说,“奶奶,您想爷爷对吗?您很伤心是吗?”奶奶说,“哪能不想啊,哪能不难过啊,只是我不能去想,去难过,我如果悲不自胜,你们是忙着安慰我,还是忙着处理你爷爷的后事儿呢……”

听到这里,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走进屋里,我想让奶奶多陪爷爷一会儿,因为他们之间一定有很多说不完的话。

—END—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