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中的颜良文丑是怎么死的?
三国正史中的颜良死于关羽之手,文丑则死于乱军之中,其中固然有曹操等人的精心谋划,可是这一切的根源却是源于这俩人自身的缺陷导致的,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颜良文丑其人其事。
颜良和文丑同是袁绍部下的大将,勇猛闻名于世,即使孔融这样眼高于顶的人也非常佩服他们,因此劝说曹操罢兵不战。可见,这两人齐名,不分左右。
《颜氏家训》曾有记载说过,齐国有颜涿聚,赵国有颜最,东汉末年有颜良,东晋有颜延,而距离颜良最近的颜延是琅邪临沂人,因此可以推断出,颜良极有可能也是徐州琅邪郡临沂人,算起来和诸葛亮同乡。
颜良到底是在韩馥主政冀州的时候就去了,还是袁绍主政北方的时候才去,这难以考察,不过作为徐州人跑去北方闯荡天下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越过青州或者兖州跑去冀州也不是什么难事。
颜良有一个同族人或者其后人编纂了一本《颜氏家训》的书籍,上面记有颜良的名字,因此我们知道颜良的籍贯。
可是文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后人无人成名,或者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记载的东西,因此文丑的籍贯消失在茫茫的尘埃中,无从探寻。
不过,也有人说文丑是豫州颍川郡阳翟人,理由是在那里有文丑的坟墓。有一个寨子叫贾村,其村南有文丑冢,村东有文丑庙。在明末的时候,该村文姓逐渐式微,后来从其他地方迁来贾姓,于是寨子的名字也被改为贾村。不过这事,只是传说,难以界定。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麾下著名的大将,在扫平河北,击败黄巾军,消灭公孙瓒的战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世把他们俩人 与高览以及张郃并称为河北四庭柱。
他们俩人随着袁绍的崛起而崛起,也随着袁绍湮灭而消失于历史中,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封土而已。
文丑墓
二、颜良和文丑是怎么死的?
袁绍在颜良和文丑等一众人的支持下扫平了北方,占领了北方大片地盘,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大有统一中原,问鼎天下的势头。
在这个情况下,袁绍决定立即南下,击败毗邻的曹操,进而占领中原腹地。
作为袁绍麾下勇猛的大将颜良和文丑,率先南下,为袁绍顺利进军铺平道路。然而这一切来得那么不顺利,特别是相比较公孙瓒而言,曹操这个对手确实不一般。
1、 颜良之死。
毗邻冀州的东郡,曹操派刘延驻守,兵马不多大约只有数千之众。兵马多了,曹操没有,少了,也守不住,因此曹操总共只派了数千人,以作为警戒之用。
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带着大队兵马直扑屯守白马的刘延。刘延兵马虽然少,可是胜在准备时间比较久,因此颜良等人短时间内也攻不下。袁绍见前锋受阻,于是决定带着后部兵马准备渡过黎阳,来一个杀鸡用牛刀的方式夺取白马。
曹操接到刘延求救的信号后,也马不停蹄地带人去援救。
在这个时候,军师荀攸提出了击灭颜良的计策。他认为袁绍势大,等到他们合兵一处,难以攻取,不如让他分兵,这样就可以强击弱,从而取得胜利。
曹操按照荀攸的计策,佯装带兵在延津渡河西进,攻击袁绍的后方。袁绍接到消息后,信以为真,立即兵分两路,派郭图、淳于琼等人带兵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分兵,立即轻装急进,快速机动到白马。
曹操率领的大军距离白马不足十里的时候,颜良准备不足,没有预料到曹操军突然来临,因此只得硬着头皮迎战。可是在这仓促之间,军阵没有展开,到处乱糟糟的。
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曹操命令关羽和张辽作为先锋立即率先攻击颜良。投降不久的关羽见时机难得,策马挺枪,直奔颜良的中军大营。在颜良左右侍卫还没有反应过来之际,关羽刺死颜良,用佩刀砍下颜良的脑袋回到本部军阵中。
大将颜良被杀,军心涣散,而曹操乘机击破了颜良的兵马,从而解开了白马之围。
颜良之死击破了袁绍立即夺取白马的企图,也打击了袁绍军的锐气,同时也给了关羽扬名立万的机会。
颜良死后,其首级被葬在延津县僧固乡,有其封土,其墓的形状如南北向,为长方形大土丘,可惜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颜良墓
2、文丑之死。
白马之围解开后,曹操带着白马的民众以及大量的辎重沿河向西迁徙。颜良被杀激怒了袁绍,于是率军渡河紧咬着曹军不放,企图报颜良被杀之仇。
曹操率军来到延津,将营寨驻扎在距离河岸南边,以等候时机。河流南岸是防洪堤岸,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高,因此当曹军营寨驻扎在这里的时候,河流另外一边的袁军则没有看见。当文丑率领大军陆续赶到的时候,曹操令人将物资以及马匹放在路上。文丑军见状纷纷下马去抢夺,原本就比较散乱的阵型处于乱糟糟的状态,埋伏在堤坝下的曹军立即冲向文丑军。
混乱之中,文丑被杀,袁绍军再次战败。
3、颜良和文丑为何死得如此蹊跷?
颜良和文丑作为袁绍军中大将,均死于全军还未溃败之际,这在三国中确实少见。和后来死于定军山之中的夏侯渊有些类似,均死于对方谋士详细的谋划。
本质上和自身的性格和带兵方式有关,比如颜良和文丑虽然勇武,可是本质上就是匹夫之勇,治军不严,从而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在面对的对手不强的时候,可以取得斐然成就,可是如果一旦面对的对手非常强悍,所谓个人的勇武反而成了累赘。
作为统兵大将,要的是治军严峻,讲求的是严整的军阵而非个人勇武。袁绍军在整体素质不如曹操军的情况下,单靠颜良和文丑的个人勇武,很难抵得过对手的战术优势,因此,他们死得如此蹊跷也就是不足为奇了。
4、颜良和文丑之死的影响。
作为袁绍军中大将,颜良和文丑拥有非常高的声望,其勇武获得了袁绍军的认可,也成为他们的一面旗帜。颜良和文丑先后丧命,极大地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
原本击败公孙瓒,统一北方地建立起来的豪气受到了沉重打击,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士气不振的状态,为以后官渡之败埋下了伏笔。
三、总结。
正史中的颜良被关羽于乱军中斩首,而文丑则死于乱军之中。曹操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斩杀袁绍麾下的名将,皆是出自军师荀攸的大手笔。正是在军师荀攸的谋划下,袁绍麾下的大将颜良和文丑先后被杀,死得令人叹息。
除掉他们俩人之后,为此后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国正史中的颜良文丑是怎么死的?
说起颜良、文丑,很多人可能会想起《三国演义》中关羽为报答曹操厚待之恩,先后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之后才封金挂印,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的故事。
而历史上,关羽只杀了颜良一人而已,文丑则是死在乱军之中。下面我们就分别说一下演义和正史中颜良、文丑之死的区别:
颜良在演义中,颜良在白马之战杀死宋宪、魏续,击败徐晃以后,曹军众将一时无人再敢出战。曹操无奈之下,只能派人去许昌请关羽来助战。
关羽到来以后,恰逢颜良前来挑战,曹操就他上土山观看。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军容严整,曹操也赞叹不已。关羽却不以为意,说“观之如土鸡瓦犬”。而曹操指颜良给关羽看时,关羽也说他“如插标卖首耳”。
曹操劝他不可轻视,关羽于是奋然上马,提着青龙偃月刀直冲河北军大阵,直奔颜良而去。颜良见关羽冲来,正要问话。却不想关羽马快,已然冲到了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刺死。
所以在演义中,颜良死的颇为冤枉。
不过在正史上,虽然郭图、淳于琼、颜良在白马围攻东郡太守刘延时,曹操先假意分兵袭击袁军之后,引诱袁军分兵去救。然后自己亲自率军直扑白马。曹军距离白马十几里时,颜良才发觉中计,仓促应战,也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在曹操命关羽、张辽为先锋向袁军发起突击时,颜良是在大军保护之下。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于是策马冲去。袁军众将前来迎击,但是没人能挡住关羽,被关羽一直杀到颜良面前,将他刺死,并斩首级返回。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所以在正史上,颜良尽管中了曹操的计,不过却是被关羽硬冲进去杀死。关羽杀颜良的过程比演义精彩多了。
文丑在演义中,颜良死后文丑带兵来为他报仇。曹操故意把粮草放在前面,又放军马在山下吃草,引诱袁军抢夺。然后趁着袁军忙着抢马乱成一团时,再命众将带兵冲杀上去。
文丑军遭到袭击以后大乱,文丑挺身独战,但是手下士兵自相践踏,文丑寡不敌众,只能拨马而走。张辽、徐晃趁势追上上去。不想文丑虽败不乱,先用冷箭射倒张辽,接着返身来战徐晃。
徐晃战不过文丑,只能败走。文丑沿河赶来。不想却遇到了关羽。两人战了三合以后,文丑胆怯不敢再战,拨马绕河而走,被关羽追上杀死。
这一战文丑如果不是心怯的话,那么至少可以和关羽打上一阵,不至于这么快毙命,所以死的也有些憋屈。
而正史上则是颜良死后,曹操率军民撤走,袁绍渡河追击。等到了延津之南,曹操命舍弃辎重,并解鞍放马。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见了曹军辎重都忙着抢夺,曹操趁机发起猛攻,文丑死在乱军之中。
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
此后曹操退守官渡,而袁绍则驻军阳武,不久关羽就离开曹操,重回刘备麾下。
所以历史上延津之战关羽虽然还在曹操手下,但是文丑却并非他所杀。
三国正史中的颜良文丑是怎么死的?
颜良是在白马之战中死于关羽之手,文丑是袁绍让文丑刘备一起率兵追赶曹操,文丑在延津中了埋伏死于乱军之中,殿后的刘备赵云转身就逃跑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