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这句俗语在农村广泛流传、人人皆知。往往是亲朋好友串门,到了亲朋好友家做客,见到小孩便夸几句这样的话,使亲朋好友感到开心。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我认为毫无道理,只能证明小孩三岁至七岁时,聪明伶俐、不憨不傻。估计一生就聪明伶俐,属于正常大脑发育的人。但不能证明三至七岁会背了几首唐诗宋词,就等于一辈子,成就显著、出人头地、龙凤之辈、成功人才。

人的一生分几个阶段成长,才能看出来你的成就。儿童期间活蹦乱跳、能歌善舞、能背几首古诗,能和大人简单交流。这说明你儿童阶段聪明伶俐。但不代表你在学堂读书成绩优秀。在小学成绩优秀不代表初中、高中成绩优秀。最后见证你金榜题名,如愿以偿的考上名牌大学,这才能算你人生成才的一半。另外一半很重要,那就是走上社会实践,融入社会这个大考,看你是否成功。

所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变化,并不是看你小时候能说会道、聪明伶俐,长大必定成人之龙。还得靠后天的努力奋斗,才能走向辉煌。

你们亲眼目睹身边的人,就知道这个道理是正确的。有的人少年儿童时期,看着不顺眼,啥也不会。怎么后来进入青年,特别是融入社会实践,人家成为大人物,单位难得人才了。而有的人少年儿童特别聪明懂事,怎么走向社会,一直是默默无闻,和尚的帽子平平踏踏,一生无所创举。

总之,“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俗语只能是夸夸小孩而已,不能当真理指导人的思想。那样和算命先生说的话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幻想等着天命,养成懒惰的思想陋习。造成后天不刻苦努力学习,在工作中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一生都是一事无成。

要树立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赴下身子、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末来的幸福生活。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是文化领域的作者。今天很高兴回答上面的问题。因为我小的时候,经常听我父亲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小孩子三岁时的表现就可以推测他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看小孩子七岁时的表现就可以推测他中老年时期的成就和状况。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这样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总有例外的情况。

举例来说,大家都看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仲永的孩子,从小聪明过人,6岁时就能说会道,能诗能文。别人都说他是天才,他父亲也很为儿子高兴,走到哪里也都带着仲永,去展示他的才能。可是,仲永长大成人后“泯然众人矣。”这不就说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有例外的情况嘛。

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科学家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说话很晚,到四岁时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说话不多,说话很慢。每说一句话的时候,都要在心里把这句话过一遍才说出来。直到9岁时爱因斯坦才改变这种状况。一度他的父母还认为爱因斯坦智力有缺陷。可是,爱因斯坦喜欢科学探究,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他长大以后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撰写了著名的《相对论》。那么,“七岁看老”在爱因斯坦身上也说不通了。

当然,以上两个都是特殊的例子。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这是因为:遗传基因加上后天环境的熏陶以及受的教育,三者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人长大后的才能及成就 ,少了那一样都不行。“狼孩”的故事,就说明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是,仅仅有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先天的遗传基因太差,一个人也成不了才。三岁到七岁期间可以看出一个小孩的遗传基因的优劣,所以基本可以推测一个孩子长大后的能力及状况。当然这还是假设这个孩子有正常的生活环境,能接受正规的教育来推测的。

发明家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成功的,但是往往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最重要。”人们往往记得前面一句话,而忽略了后面的一句话。总是用前面的一句话来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其实,如果不是遗传基因好,再勤奋也是成不了大器的。

认识到一点,就不会盲目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目标,与自己死磕了。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你关注“喔爱小咪”。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

在我们湛江的农村里也存在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俗语,但是在我们这里并不是会什么夸人的好话,相反,这句俗语其实是一句训话。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我们这里的意思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如果行为习惯特别不好,那么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在小时候肯家特别令父母头疼。如果这个三岁的小孩子平时特别乖巧的话,那么,这个小孩子小时候基本不用父母怎么操心。如果一个小孩子都七岁了,自私,霸道,叛逆之类的坏习惯仍不及时改正,那么他的这些行为将会随伴他终生。如果这个孩子7岁就特别懂事了,也很爱父母,那么长大了基本都是一个孝子。由此可见,这句俗话在我们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行为与性格,跟这孩子的智力、相貌等等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如果你的孩子平时特别聪明,三岁会背唐诗宋词多少,七岁会干啥干啥,一旦听到人家跟你说这话时,千万不要以为人家是在夸你孩子如何聪明,将来肯定是龙凤之辈,也不要以为人家在夸你教子有方,将来等着享福。也有可能是你的孩子存在某些很不好的习惯,人家只是在委婉地提醒你:这孩子再不好好管教的话,再聪明将来也是祸害一方的枭雄。

我不知道这句俗语在你们的家乡是不是这意思,如果按我老家的这种意思来理解,我认为老祖辈流传下来的这句话是特别有道理的。因为它跟北方的另一句俗话 “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南方人说话比较委婉,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爽罢了。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般在7周岁已显现初形。性格一旦形成,不管好坏,很多都是伴随终生的。要想改变也很难。加上小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特别差,身为家长,如果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坏习惯,并帮助他们及时纠正的话,这些坏习惯确实会影响他们一生的。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民间俗语,凝聚着祖辈的智慧及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道理,也不可能代代承传下来的。只不过在传承的过程中,传着传着,意思就变了。所以说,面对一些俗话,我们先别急着去怀疑,还是先了解清楚其原来的本意,再做评论可能更加公正合理。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

还有一定的道理。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

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有句话不是说,要从娃娃抓起嘛,所以后天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就象一棵根正苗红的树,经过不断栽培,经风雨,才会成才,长成参天大树啊!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道理吗?

大家好!

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依据吗?有没有道理呢?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农村的俗话,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着很高的成就主要决定在三岁至七岁这一段时间的大脑形成,以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形成上。

还有一句“三岁定八十”也是一样的意思。2011年8月的时候,网上一位教师发帖称《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时之间在网上爆发议论。

这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家境贫寒的学生总体素质就是比富裕家庭的学生低,尽管寒门学子相当努力,但是事实证明他们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必须付出比富裕学子数倍的努力才能跟上。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一句看似很土的俗语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根据科学家提供的材料显示,婴儿刚刚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大概是370克左右,但1岁时增加到了成人60%左右的重量。

到2岁时幼儿的脑重量已经增加

到了初生时的3倍多,大约是成人的75%左右。3岁以后儿童的大脑基本形成,大脑虽然已经成型,但是还没有完全开发,所以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习惯正在成型的关键时期。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作为父母亲每天为了如何生存而焦心忧虑,根本就没有心情和时间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上下功夫。他们输送给孩子的知识都是一些负面、否定、消极的意识形态知识。

对于穷困家庭来说,孩子越是老实觉得越好,淘气顽皮的孩子往往都是施加棍棒执法,实际上越是淘气顽皮的孩子大脑越聪明。实际上贫困家庭的父母亲根本就没有心情在教育孩子上下功夫,这样这使得孩子丧失了学前教育的最佳机会。

根据有关报道显示,贫困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到上小学时,对比小康家庭的儿童至少少听了3千万个单词,贫困生所听到的都是简单粗暴的训斥词,或者负面、否定的批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生长起来的孩子,所谓的“鲤鱼跃龙门”有可能吗?

然而小康家庭的父母由于家底殷实,他们把主要的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之中,从孩子的出生到上小学,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使他们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优秀。

历史上也是这样,大官和有作为的人物都是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真正出于畎亩之中的人物是很少的,并不是穷人的孩子脑袋不如富人的孩子,而是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了。

总之我认为农村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一句是很有道理的。希望年轻人不论自己多么的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学前投资,一定不要把负面情绪强加给年幼的孩子。当你用从牙缝中省下的钱使你的孩子成功跃入龙门,到那时才是最为珍贵和欣慰的。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