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家办酒席,有人在酒席上喝酒去世了,要让主家赔钱,怎么办?
你好!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农村不多见,是一个个案。但是既然悲剧发生了,而且,死者家属提出来让主家赔偿,这种要求也不过分。
这种事情,在农村真的发生了,很多人,觉得应该不是主家的问题。甚至有的人还会认为,死者家属提出来赔偿,也有点不近人情。还有人会说,是你爱喝酒,贪杯,管不住自己,喝死了只能怨自己,怨不得别人呐。在农村大多人都会这样想,也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但是,毕竟是死了人,只要死者家属追究,那么就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由法院来解决这个赔偿问题,就不是一些农村人想当然的那种想法和观念了,就要按照法律来办事情。
死者家属向举办酒席的主家提出赔偿,这是法律所赋予他应有的权利。办酒席的主家,也不要觉得很冤,憋屈。
首先,作为办酒席的主家,出了人命,肯定要负一部分责任。因为酒席是你办的,人命出在你的酒席上,你不负责谁负责呢?与公与私,不负责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说,办酒席的主家脱不了干系,这是毋庸置疑的,死者家属肯定第一个找主家赔偿的。
其次、死者家属还有可能向和死者在同一桌喝酒的人提出赔偿。特别是劝死者多喝酒的人,也要负直接的赔偿责任。只要法院获得证据和证人证明,因为某些的劝酒行为,让他多喝了,以至于造成他贪杯,成为他死去的直接原因,那么这些劝酒的人,一个也跑不了。这些劝酒的人有可能比办酒席的主家赔偿死者家属还要多。所以说,无论在任何场合,最好是不要劝酒,劝酒有风险,喝死要担责。
最后、既然悲剧发生了,死者家属向主家提出赔偿要求,双方通过协商赔偿呢,还是通过法律解决这个赔偿问题呢?就看双方彼此怎么想啦?
两家协商赔偿,只要赔偿金额对方能承受的住,不通过法律解决也可以。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就需要通过法律解决。那么,赔偿死者家属,就不是办酒席主家一方的事了。在现场劝酒的人也要作出响应的赔偿。
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案例。老家一个朋友是搞商品房水电安装的。只要一栋楼完工后,接下来的水电安装就是他的活儿。由于担心工地上的东西被人偷,他需要一个看场的人。于是,他朋友向他提出了60岁的父亲在家没事儿,可以过来跟他看场。看在朋友的面子上,又是自己人。所以这个搞水电安装的老板,答应了他这个朋友的请求。朋友的老爹在这里上班半个月。突然有一天,由于心脏病复发死在了工地。搞水电安装这个老板,赶紧給这个朋友打电话,说明悲剧的发生。
这个朋友也没有向安装水电老板提出赔偿。可是,搞水电安装的老板,考虑到在自己的工地出了人命,虽然不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人家处于朋友的关系也没有追究。最后,再征求朋友的意见之后搞水电安装的老板,还是拿出了4万块钱作为赔偿。你说搞水电安装的老板亏不亏。原本想着朋友的父亲在家没事儿,给他找个活儿干挣点儿钱,没想到一个月不到,却死在自己工地上。找谁说理去?这是朋友之间关系不错,死者家属没有提出来赔偿 ,甚至没有提出通过法律赔偿。否则的话,也不知道要赔偿多少呢?
所以说,现在是法制社会,出问题了,大部分人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现在农村不管办丧事或喜事,在酒席上,大家都学聪明了,喝酒能喝的你就喝,不能喝的我也不强劝你。就怕万一出事儿了,劝酒的人就脱不了干系了。
农村老家办酒席,有人在酒席上喝酒去世了,要让主家赔钱,怎么办?
要我说一起喝酒席后或当场死亡要求赔偿的都是歪风邪气!
酒在我国有几年的文明历史,是勾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的物资,中国有句老话:无酒不成席,说的就是酒在交流感情起到的重要作用。
凡是去喝酒的人都是成年人都有行为能力,都是自己喝自己的谁也没掐脖子灌你出事找别人?凭啥呀?自己没嫩大酒量还逞能?别人凭啥背黑锅?把个挺和谐的气分整成仇事了!咋不说他有自杀行为呢。
我老板的朋友我们都认识,经常和老板俩人喝酒。头天喝酒第二天醉,都知他那熊样,没出息那伙儿的。
一天晚上和老板喝完酒第二天又和老板去游泳就背过气去啦……打电话给他媳妇儿让他拿一身好衣服过来……
和我老板喝酒的朋友先后喝走了六人了,我们全认识。再有朋友上单位找他工人背后就说这是下一个,又来个送死的!有的朋友都干脆不来了躲着他,说他方人!
农村老家办酒席,有人在酒席上喝酒去世了,要让主家赔钱,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上个星期刚刚发生在我身边,大伯家儿子娶媳妇,大摆15桌宴席,没想到在宴席中有一个78岁的老人,因为过多饮酒导致脑出血死亡,与他同桌的八人,连同我大伯主家都纷纷赔偿。
酒在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酒让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让苏轼却把酒问青天,让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
酒是一个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方式。经常农村有句老话是这么说,无酒不成席,说明了酒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但是在这几年喝酒也成为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有很多人喝大酒喝赌酒,导致悲剧发生,与他同桌和主家都有逃脱不了干系。
先来说说发生在我大伯家的事情,再来说说该怎么办?正月初六是一个好日子,大伯的儿子今年27岁,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正月初六,很多亲朋好友带着祝福来到大伯家参加他的儿子的婚礼,结婚本来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情,因为酒弄出了人命 。
这天大伯一共摆了15桌宴席,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在这样的喜气日子,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东西。
每个桌子上都放着两瓶五粮春,眼看快到开席的时间,在我们那边,每八人为一桌,在我隔壁的一桌全部都是上了年龄的人,最小也有40多岁,最大78岁,每当这个时候,男人嘛,都爱喝个小酒,跟桌子其他喝酒的人互相吹吹牛。
当时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拿着酒瓶轮着挨个倒满了一杯,互相聊着工作方面的事情,还有自己每年能够赚多少钱?边聊边吃,很快的一杯酒就已经见了底,喝酒的酒杯都是一次性胶杯,3两一杯的那种,每人喝了三两总感觉没有喝好,于是又从旁边的酒箱里拿出三瓶白酒,又挨个倒了一杯,酒过三巡在我旁边桌子上,一位78岁的老大爷 ,摆着手说自己不能够再喝,已经喝了两杯酒,也就是6两,再喝就要醉了,老年人怎能比得过中年人,喝两杯酒,对于那个中年人来说,就如同凉水下肚一样,根本没有多大的醉意,硬是劝着那位老大爷再喝一杯, 中年男子过于热情,老大爷也不好推辞别人,于是便硬着头皮又接了一杯,就是这一杯酒,让老大爷出了事情 。
只见大爷的第三杯酒喝的只剩下一公分的时候,那个老大爷就往后一倒,重重的摔在了地下,而后脑勺磕在了台阶上,看到这一幕,吃饭的宾客全部被吓到了,分分查看情况 ,只见老大爷后脑勺,因为磕到台阶上流出了很多的血,大家便纷纷打了120,当120来到的时候,翻了翻大爷的眼皮,摸了下脉搏。就说了一句人已经走了。
本来大喜之日,却绕着人命关天的事情,大爷的家属看的此种情况,便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与他同桌的人一个都没有跑掉,因为我大伯儿子结婚,都是来参加他儿子的婚礼,所以我大伯是主办家,他也有逃不脱的关系。
经过法院判决出劝酒之人判了一年有期徒刑,并赔偿受害者家属20万元,剩下的七人每人赔了三万,一共是21万元,我大伯是主办方,没有起到监督和劝酒的行为,赔偿了十万元 。
连同我大伯一共是九人,共计平摊赔偿了51万元。
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 ,只要你是主家要请别人来吃饭,一旦别人在酒桌上,因为喝酒出了事情,主家是绝对逃脱不出干系会面临赔偿等。
根据法律方面来讲的话,当客人过多饮酒时,主家要做到:要及时进行劝酒,制止喝赌酒大酒的情况出现,在得知客人喝醉的情况下,有义务将客人安全送回家。所以我大伯才有逃脱不了的干系,因为儿子结婚非常忙,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忘记了进行劝酒制止喝大酒的情况,所以才导致发生悲剧,自己也赔偿了很多钱。
如果有客人在酒席上喝醉,让主家赔钱,那该怎么办?只能赔偿,就算你有劝酒的行为,但是别人是因为你的邀请喝酒出事,所以要尽人道主义,要赔偿一部分,给受害者的家属。
我个人觉得只要主家有劝酒的行为就不应该赔偿,而那些同桌不喝酒的人也不应该赔偿。
喝酒的都是成年人,都是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就应该知道自己有多大的酒量,过多饮酒会造成人体伤害,在没有人劝酒的情况下,还大量地饮酒,导致出现悲剧,就应该让他自己对自己负责。
饭桌上那些不停劝酒之人要进行严惩。我本人非常讨厌那些明知道你不能喝,还一个劲的往你杯子里面倒酒,劝着你喝酒的人 ,都是成年人,都知道自己的酒量,喝好就行,明知道别人在不能喝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往别人杯里倒酒,像这种人,一旦发生悲剧,就让他一个人来赔偿 。
当看见来的宾客喝多时,一定要出面制止 。人一喝多就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别人三言两句,自己又拼命的喝,这种属于喝大酒的行为,当主家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时,一定要出面制止,要求他们少喝,一旦出现个意外,那么主家会有逃脱不了的干系,所以小心一点为妙 。
写到最后:酒虽好,切莫贪杯提醒那位酒量好的朋友,自己喝好就行,千万不要硬劝别人喝酒,出了事情都有逃脱不了的干系 ,而主家一定要做到及时劝酒和正确引导他们,这样才能避免悲剧发生。农村老家办酒席,有人在酒席上喝酒去世了,要让主家赔钱,怎么办?
【大力哥观点】农村老家办酒席,本来是一件开心又热闹的事,在酒席上喝酒有人去世,这就成了悲剧,去世人家属悲伤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让主家赔偿,我认为不合理,除非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分析如下:
一、参加酒席,同坐的不是亲戚就是朋友,有酒席就要喝酒,喝酒需要量力而行,过量饮酒会伤身,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农村有些风俗,像订婚、结婚、添丁等,主家都要办酒席,同时邀请亲戚、朋友、村上的老少爷们来庆祝。
办酒席就少不了要喝酒,大家见了面,除了高兴就是高兴,于是,就开始用酒来增加“感情”,就觉得喝不尽兴,对不起一桌子好菜似的!
大家都知道,过量饮酒对身体有损害,特别对一些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人伤害更大。
二、在酒席上因为喝酒命丧黄泉,那么就需要具体分析喝酒的经过,还要分析去世人的身体状况等。
1.如果在吃酒席喝酒的过程中,主家并没有劝其喝酒,也没有逼迫其喝酒的情形,那么主家对去世人就不负有责任。
2、如果和去世人同席的朋友劝其喝酒,那么这几个劝酒的人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3、如果没有任何人劝其喝酒,而是去世人生前自己主张喝酒,并不听别人的规劝,那么出了事情,没有理由找别人去赔偿。
4、如果去世人生前有重大疾病,或者有潜在的不能饮酒的病情,那么,因喝酒而去世,主家也是没有责任的。
三、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并且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出了事,就会找各种理由要求赔偿,我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决!
四、举例说明:
如果因为在主家喝酒而去世,就不分青红皂白要求主家赔偿,以这种逻辑,我认为和以下几种情况一样,举几个例子:
1、有人开车,自己把车开到河里或者山沟里,而丧命,是否要找生产车的厂家赔偿?或者找开挖河道的负责人赔偿?或者去找修山路的负责人要赔偿?
我想是没有人去赔偿的,除了保险公司!
2、如果有人吃馒头被噎死,那么,是不是要让卖馒头的人或者生产馒头的人去赔偿?大家认为可能吗?
我想,以上几种情况,出了事就找别人要赔偿,就是无稽之谈。
五、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酒席上喝酒,因喝酒有人去世,而去世人家属直接给主家要赔偿是不合理的,如果主家没有劝去世人生前喝酒,那么,主家就没有责任赔偿。
不知道大家对我的分析有什么看法,请下方留言。@农村大力哥
农村老家办酒席,有人在酒席上喝酒去世了,要让主家赔钱,怎么办?
同村的王生倒霉透顶了,骑摩托车的时候把别人家的墙撞塌了。自己落了残疾,最后还给人家赔了2万块钱,但这家人最后只收了修补墙的工钱。按照道理来说,墙是固定不变的,你撞了墙就是你的错,落了残疾是你该得的惩罚,赔钱是应得应分,别人不收你的钱是人情世故。办酒席是一样的道理,酒席在这里,喝大酒去世了,那是喝酒的人的问题,不是主家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原本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却总会被挂上莫须有的罪名。李阳过年的时候和村里的人喝酒,一起喝酒的有十几个人,喝多后酒精中毒,再加上本身就有心脏方面的问题,拉到医院就不行了。按照道理来说,一起喝酒的人不用承担连带责任,但还是被告上法庭,最后每人被判罚款5千给李阳的家庭,最后拿到了8万的赔偿款。很多时候,法理上你没错,但情理上就需要承担责任,这就是社会。
这件事情上的处理上,其实有三点解决的参考建议:一是协商解决,既然能去酒席,肯定就有亲朋关系,协商解决不至于撕破面子;二是寻求最小的赔偿方案,建议由同桌喝酒的人共同承担,这样能降低经济方面压力;三是搜集证据,看逝者是否有重大疾病,喝酒的时候是否有灌酒行为,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对策。办酒席的时候出现这种事情确实够糟心,解决不好就是一地鸡毛,审慎处理才是关键。
从强硬的层面来看,如果主家承认自己有过错,就很有可能会是无底洞,赔偿款会是巨大的经济负担。专业角度分析,协商解决达不到很好的处理的话,最好直接走司法程序,这是对主家最有效的保护。宝生父亲当年是走在麻将桌上的,宝生当时把一起打麻将的3个人都告了,最后查出来宝生父亲本就有疾病,且当天打麻将超过15个小时,结果就是三个人一个人赔偿了1000元。不管怎样,都要坚信自己是没有错误的,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
农村老家办酒席,有人在酒席上喝酒去世了,要让主家赔钱,怎么办?
人在酒桌上喝死了,要让主家赔钱,这是对的。无论如何,主家都应该进行些赔偿。
我说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同学讲的,这件案子也正是他亲手调解的。
案例说的是,某张姓村民,五十多岁,身强体壮,素以好酒量盛名于乡里。据说有一次和别人打赌,谁输了谁买一个猪蹄膀。他把一斤50度的白酒倒在两个玻璃茶杯里面,手里拿了三五个花生米,一口气干下这两杯白酒。喝完后,才往嘴里扔了几个花生米。之后,还没有耽误自己再干一下午的农活。
那回出事是因为张某的侄女出嫁。按本地风俗,当叔叔的要去送嫁,我们这里叫做“嫁客”。还好,男女双方两家离的也都不远,也就六七里路,要不然如果远了,张某的大酒量男方家有怎能会知道呢?
本地还有一个陋习,那就是必须把嫁客给喝趴到了才算数。如果在酒桌上没能放倒嫁客,男方家好像没有什么面子,这场子无论怎样是要找回来一些的。哪,咋办呢?上马还有三杯酒,就是嫁客要回去了,当然要送一送了,就在大门口,嫁客要上车的时候,还得再喝三杯才行,这就叫“上马三杯酒”。说实话,在我们那里,酒量低的人,还真没有人敢去送嫁,当嫁客呢!
这张某再来的路上原也打定了不管咋劝就是不喝的主意。哪想到,到了酒桌上,三劝两劝地就端起了酒杯。也不怪,你见过哪个好酒的人,经得起别人连将军带劝的。几杯下了肚,还没等新郎新娘来敬酒呢,张某“哧溜”一下就滑到桌子底下。陪酒的人赶紧把他拽出来,一抹鼻子,没气了。
张某的家人当然是不愿意了,也是的呀,人家一个好生生的人,这去送个嫁就没了,搁谁也得讨个说法。最后闹上了法庭,经调解,男方家给赔了十几万块钱。
举这个案例是想说什么呢?就是讲不管是谁的责任,另一方即使是出于人道,也是要给予赔偿的。
还好,现在的酒桌上,想过去那种狠命劝酒的的风气已经大为改观。大家也都抱着随意喝的态度,你想喝就喝能喝多少就喝多少。
这得拯救多少家庭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