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膳房做的饭菜又贵又难吃,为何皇帝不将其裁撤?

皇帝身处深宫大内,并不知道外界与宫廷御膳房花费到底有多少区别,所以“贵”也是外人看来,皇帝即便觉得不便宜也不会多说什么;

宫廷御膳房是为皇帝准备御膳的机构,即便做得不好吃,也不可“因噎废食”,毕竟那是皇家权威的象征,不好吃不吃便是,却不可废除。

其实在清朝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御膳房。清朝以前为宫廷提供御膳的正式机构叫做鸿胪寺,之前还有尚食、司膳等,直到清朝入关以后才有了御膳房。

御膳房专司皇帝的饮食,此外宫廷还有皇太后处的外膳房、皇后处的内膳房、尚书房处的小伙房,宫廷嫔位以上各宫都有小厨房。

御膳房规模庞超乎想象,仅仅在编内的御膳房者就超过三千人,不过真正做事的厨子只有三百多人。御膳房规模庞大机构严谨,选用天下最好的厨子、最好的材料为皇帝做饭。这是天子威仪的象征,是皇帝之尊至高无上的表现。

清初康熙朝,御膳房每年花费大约数千两,而到了乾隆朝,宫内御膳房竟然接近五万两之巨,晚清慈禧太后垂帘时代更加惊人。虽然花销庞大,但那是帝权之象征,更何况御膳房是为皇帝做饭的地方,古代不比现代,没了御膳房皇帝想吃饭,难道能随时叫外卖么?

清废帝溥仪回忆称其并不经常吃御膳房的饭菜,而是在太妃们的膳房吃饭,当年的慈禧太后虽然爱吃,但多是储秀宫的膳房供应而不是御膳房——御膳房的饭菜其实相当难吃。并不是御厨手艺有问题,或者用的材料不好,相反这两者御膳房都是最好的。然而皇家礼制繁琐复杂,一道菜做好之后各种折腾,到了皇帝那里已经失去营养与美味。御膳更多的是体现皇家的尊贵,真正用来吃的,并没有几道菜。

御膳房花销巨大而且饭菜难吃,很多人觉得直接裁撤也可以,然而并非如此。清朝,有像光绪帝那样不谙世事,不知御膳房欺上瞒下的,更多是慈禧太后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除了皇家威仪不可废之外,御膳房牵扯利益太多,裁撤起来必然阻碍重重,没那么简单。

直到宣统帝溥仪退位,御膳房才一夜之间散了伙,成为了历史。

清朝御膳房做的饭菜又贵又难吃,为何皇帝不将其裁撤?

第一,用以彰显自己贵为天子的尊贵。

第二,菜品种类繁多,防止有人在特定菜品上下毒,以确保自身安全。

第三,为了证明天下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丰衣足食,满足个人虚荣。

清朝御膳房做的饭菜又贵又难吃,为何皇帝不将其裁撤?

贵是必然的,比起当时老百姓每天都不一定吃上白面馍馍来,宫廷里顿顿有荤菜,能不贵吗?

难吃就呵呵了。其实凡是写回忆录说宫廷菜难吃的,都不是宫里生活过的人,他们吃的只是宫里的“赐菜”。虽然是帝后为了表示荣宠,但御膳房的人可不管这些,反正又不是给自己主子吃的,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得了。例如有个回忆录就写到宫里拿出来的烧饼是夹生的,但你以为御膳房敢给皇帝吃夹生的吗?

你让她吃难吃的,她会让你不高兴一辈子

所以宫廷菜好不好吃,关键看做给谁吃。像乾隆这样七下江南,吃惯美食的人,你给他做难吃的东西试试?慈禧也是出身民间,你要做得还不如街边馆子好吃,你信不信慈禧让你一辈子不高兴?

宫廷菜的特点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形色美观,口味要求清、鲜、酥、嫩

列举乾隆冬天的早膳菜单一份(根据时令经常换):

汤锅两份,一份是燕窝、挂炉烤鸭、挂炉肉,一份是鹿筋、冬笋、三鲜鸡。

热菜五份,包括鸡、鸭、羊肉、菠菜、冬笋。

熟食一份,鸭子+鹿尾。

蒸食三份,包子、馒头、白糕。

酱菜七份,就是些小菜、腌菜、肉酱。

主食一份,面,加了鸭肉和鸭腰。

粥汤一份,腊八粥。

看看这材料,你说一个稍微有点水准的厨师,也不可能弄得多难吃对不对?

当然宫廷菜讲究口味平和,很少有酸、辣等刺激性味道,也许不适合喜欢重口味的一些省份,但难吃是绝对谈不上的。御膳房厨师那拉尔衮的后人尔红林介绍过,宫廷菜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浓汤厚味”又不失“软糯清雅”。比如很多宫廷菜都需要吊汤,通常要天津宝坻家养的老母鸡,还要配上其他的老鸭、老鸡、老凤爪和各种海鲜,然后按照不同菜式的要求炖以不同的时辰,并在不同的时辰里加入不同的香料,只有这样,出锅的汤才够浓厚,香味才够醇厚。

清朝御膳房做的饭菜又贵又难吃,为何皇帝不将其裁撤?

清朝时皇帝和宮内人吃的菜难吃,皇后与获选入宮的女人难看,这是常理,在经济学里是可解释的逻辑。

(图片转载网上)

皇帝因长年困鎖生活在皇宮里(除极例外二三个),皇帝太子想选什么美女入宮只靠皇太后/皇后+得宠当事宦官太监们眼光了。

一个定律: 负责去选些比原来皇后+得宠妃嬪们还美的,对当权的女人们沒好处! 收下她们厚贿去选些比原来丑的有好处。不信看看清宫甚至历朝里的名妃们都是丑女大集汇。是皇帝的审美被克意误导- 一代不如一代。

打破这个逻辑?有,是民间起乂而得天下者,其宫中妃嫔才能集天下美女大成。他的审美沒被扭曲。但二三代之后又会每况愈下。

回说皇宮内飯菜难吃,这只有太监宦官知道。滿清皇族中人有人知道也不会说不敢说。皇帝身边最近最多见的是〈太监妃嬪宮娥〉~一个利益共同体,弄得太好吃皇帝就每餐精益求精沒完沒了。给皇帝奉獻〈美食〉与奉獻〈美女〉是同一个逻辑。

清朝御膳房做的饭菜又贵又难吃,为何皇帝不将其裁撤?

首先清朝皇室的御膳房,只是为了供应其皇室内部人员的吃食,而真正供应外交时其他国家代表人的吃食的是鸿胪寺。

满清皇家宴席,可能大家都会想到的是满汉全席,传言说满汉全席满族和汉族的菜都在其中,光食用的小菜就有上百道,满族和汉族的代表菜系也有上百道之多,真的可以说是极尽山珍海味,这可能就是我们对所谓的满汉全席的一种憧憬。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清朝的皇家赐宴,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体现:可能大家现在在说话的时候对一句话是耳熟能详的我不是吃素的,说起这句话,可能还真的是和清宫皇家赐宴有关:清朝在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都会先祭奠祖先和我们大多数人相同的是他们在祭奠祖先的时候,当然也是有供品是一种白切肉,这种白切肉说着好听其实没有任何味道,清朝统治者每次祭奠完祖先以后都会把这种白切肉分给文武百官表示对他们的赐福,那些朝廷上的官员们拿到白切肉都会拿给自己婢女与奴才,所以时间一长在官员家里当婢女奴才的下人们还是可以吃到些肉。久而久之我不是吃素的这句话就成了一句警告别人的话。

清宫皇家宴席,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吃货的世界。但是真正抱有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故宫里现在还保留着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80大寿的一幅画像,那幅画我们可以看出文武百官依次而坐向太后贺寿,而桌上的美酒佳肴,几乎是没怎么动过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明确说过从小到大他就没喝过一口热乎的汤和饭。这些都是因为皇帝在用膳的时候要用银针试毒,一道一道菜试下来上百道菜,早就已经凉透。真正到了重大活动的时候这往往就是古代帝王们进行政治宣传的最佳时机,但那个时候皇帝所做所做的每一个动作朝臣都只有山呼万岁的时候,哪还有时间吃东西。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人就在纳闷,这么说古代皇宫里的膳食还没有现在所做的家常菜好吃。其实也并不尽然,说到吃就不得不提乾隆皇帝最喜欢吃的一道食物就是鸡丝豆腐。用上好的鸡汤慢炖,然后再让御厨白润滑的豆腐切成头发丝那么细,放在鸡汤里烫熟,用筷子搅拌开来就好像看到了一层一层的彩虹。

再说清宫里的另一道美食水煮白菜,只是这个水并不是普通的水,这个水是用高温的鸡汤熬出味儿来,白菜也是挑选的整颗白菜当中最嫩的部分然后在放在鸡汤里小火慢炖,这是一道典型的东北菜,味道有多鲜真美就不言而喻。水煮白菜在50年代登上新中国国宴的餐桌招待外国使团。

至于前面说的白切肉,现在已经成了北京地区著名的一道吃食,大家如果去北京的话可以去试试看。

清朝御膳房做的饭菜又贵又难吃,为何皇帝不将其裁撤?

贵可能是真的贵,但御膳房的菜品难吃是个什么鬼?

关于御膳房的吃食贵,特别是鸡蛋这个事情,读者们的认知大抵来自晚清时期小说家李伯元所著的《南亭笔记》。书中记录了一则光绪的趣事,说的是光绪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四个。四个鸡蛋被御膳房狮子大开口,开价整整三十四两银子。光绪有次与翁同龢闲谈,说:“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但又不便直说,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所以光绪吃鸡蛋的故事作为控诉满清贪腐,民不聊生的事例被人一次又一次提及。

但是我们来看一下李伯元其人,虽然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但却未能考中举人。屡试不第之后,他就到上海办起了报纸针砭时弊。李伯元作为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评价他所办的报纸“为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

所以关于光绪的鸡蛋嘛,大概率属于落魄文人的想象。因为别说吃,李伯元都不知道御膳房的门往哪儿开!而且负责采购的清宫膳食采购的是内务府,让御膳房出来顶缸,这不是叫临时工背锅么?

说完价格,我们再来谈谈味道这个问题。要知道皇帝的吃食可不止来自御膳房!鸿胪寺的宴会,各王府进献的食盒等等,皇帝都有机会经常吃到,如果御膳房天天拿猪食喂皇上,我想可能内务府的总管怕是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那么问题来了:清宫皇帝的饮食真的不好吃么?

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御膳房提供的吃食其实真不错。以乾隆皇帝为例,我们来看一下保存至今的《节次照常膳底档》里记载,皇帝到底吃啥。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

卯初二刻,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盖钟盖。 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黄盘),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饽饽二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银碟小菜四品。随送面一品(系里面伺候),老米水膳一品(汤膳碗五谷丰登珐琅碗金钟盖)。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五福碗),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上进毕,赏舒妃等位祭神糕一品,包子一品,小饽饽一品,热锅一品,攒盒肉一品,菜三品。”

即使不谈清单的口味跟养生的搭配,光看着样式跟熟悉的名字,是不是让人想起了老广的早茶?而在味精被发明之前,注重食物鲜美的国人难道给皇帝吃的是猪饲料?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

那么为什么清廷的御膳房被黑的这么惨?作者觉得大抵上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至于某些夸张的描述就跟皇帝拿个金锄头种地一样,完全属于臆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