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

最近,有老年网友提问,自2005年以来,企退人员工资年年上涨,2015年前涨幅年年达到两位数,而2015年之后涨幅虽然放缓了,也在5-5.5%之间。应该説,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领取工资的人,却还嫌退休工资少呢?

对此,我们认为,相当多的企退人员虽然工资年年涨,但是却还是认为自己的收入太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企退人员的工资的确在上涨,从2005年时的几百元/月,涨到了2019年平均3000元/月,涨幅应该不算小。

但是,如果与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收入相比还相差太多。我有一个老朋友,是退休教师,月工资是7000多元。而上海的企退人员的收入也只有4000多元。同样的工龄、同样60岁退休,差距不应该拉得这么大。

第二,企退人员收入是在年年上涨,但是物价、房价、医疗等价格都在上涨,并不是各类价格长年保持稳定,企退人员收入年年上涨,那才是真正提高生活质量,而是各类价格都在上涨的情况下,企退人员收入的这点增加,能够维持生活质量不下降就很好了。所以,多数人都希望物价不要涨,让退休人员生活质量涨上去。

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企退人员平均收入不到3000元,这对于企退人员来説有点心理不平衡。因为当年是他们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贡献,全身心的付出,从不计报酬。在国企转制时,还要面临下岗另谋生计的困难。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也享受到了退休工资的待遇,但平均月收入只有二三千元,仅勉强够糊口,一旦遇到生病需要医治,恐怕就要捉襟见肘了。所以,虽然年年工资上涨,但二三千元的工资收入,实在也算不上很多。

第四,企退人员退休早的,虽然年年加工资,但即使在上海也不过是3-4000元,而近一两年退休的企退人员却能领到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显然,早退休的要比晚退休的养老金少,这让早退休人员觉得不开心。因为,早退休的人本来工资基数就低,再怎么加上来,还是不算高,而这两年刚退休的企退人员,一下子工资涨到了他们前头去了,那老一批企退人员当然会埋怨自己工资收入太少。

退休工资年年都在上涨,但为啥还有很多人嫌收入太少呢?这主要是企退人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作比较,差距比较大,与近两年退休的企退人员相比收入也不及。而且工资在涨,但物价水平也在上涨。更关键的是,企退人员觉得自己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了青春,为国企改革付出牺牲,凭啥就只能拿到收入相对微薄的养老金呢?不过,我们认为,企退休人员收入偏低的情况,将来是会有所改善,变得更加公平公正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

工资没有人会嫌多,最好越多越好;而作为退休人员同样希望退休工资能再提高一些!

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攀比心理在作祟

退休人员领着退休工资生活,整天没做事就是遛弯、逛公园;这就为他们吐槽退休工资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样是退休的老头老太聚在一块,他们聊着聊着就会聊到退休工资。因为每个人的工龄不同,个人缴纳的保险金不同,岗位与职级不同;所以势必导致每个人的退休金不同,聊着聊着就在那边抱怨,发扰骚,要不是怕血压高估计都能吵起来!

这就是攀比心在作祟呀,他们是企退有退休金,那些平头老百姓可是没有所谓退休金呀,想想该知足了!他们一个个在公园唱山歌、打太极的时候,我们的农民伯伯们几十岁还在田里种菜呢!

二.退休工资是再涨,可是物价涨得更快

现在的物价真是猛涨呀,导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等等都是不便宜呀!由此,我们强烈建议老人学会使用互联网,学会去淘宝、天猫等网站购物,可以从中省下一大笔钱!

相比而言退休工资每年是都有再涨,可是在物价涨幅面前就等同没涨了,或许在某些方面就现金购买力而言还类同降薪了!

对老人来讲吃、穿、用等还不是最花钱的,毕竟大部分的老人都比较节俭!反而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再加上体力劳作几乎随着退休而没了,直接导致其健康状态急剧下滑;老人们因此支出的医疗费用占据退休工资的一大部分!若是他们运气再差一些,遇到不争气的啃老族后辈,那真是悲催了!

【关注@诸葛明职场教练 专注职场十六年,坚持分享口才、销售、营销、管理、商业系统等方面的实战经验】

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

企退人员在党和国家关心下,近些年每年都适当调整养老金(不是涨工资)。为何还有意见呢?

一,目前的企退人员,大部分是国企改革中下岗的、"买断工龄"的人员。他们在新中国建立的前30年,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像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等英雄模范人物那样,拿着较低的工资,作出最大的贡献,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可以浓彩重墨地书写他们的功绩的。改革开放了,他们又以国家利益为重,拿很少的退休金,下岗再就业,年龄偏大的下岗就无业,继续为国家挑担子。他们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尊敬的。

二,企退人员这几年每月增加两、三百元左右收入,是事实。但说实在话,加的这点钱根本抵不上物价的全面上涨水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现在除了水、电、气价格涨得比较谨慎,相对稳定外,绝大部分吃穿住行用的商品都在不断蹭蹭上涨,药价、猪肉、教育、房价〈包括房租)都涨得离谱,所以企退人员有收入上“明增实降”的感受,所以较有意见。

三,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差距太大,而且这些年由于退休金同步上调,差距进一步拉大。单就工人而言,企业退休工人收入与事业单位的工人身份退休人员的收入,相差达2至4倍不等,因为事业单位的工人也按事业人员退休标准执行的,似乎显失公平,所以企退人员有意见也很正常。

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

企业退休工人涨点退休金,被炒得热火朝天。头年第四季度就开始炒,要炒到当年增加的退休金拿到手为止。刚拿到手,又开始预测来年的退休金该怎样调整了。而那些比退休工人钱加得多得多的机关单位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

工资虽然年年長,可物价年年长的比工资还多,所以总是觉得銭不够用,再有点病吃药那就更紧吧啦。什么都不敢瞎买还是月月光。

企退人员工资年年涨、可相当多的领资人还,嫌少呢?为啥?

很多人都知道,从2005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已经实现了15年连涨,不少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增加了两三倍。而一些养老金水平较低的人,养老金甚至增加了八九倍。我岳母2002年退休时每月养老金只有390元,现在她每月能领养老金3000多元。当然我岳母并没有抱怨现在养老金很低,她已经很知足了。确实不少网络上有人抱怨企业的养老金水平比较低,尤其是说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能高出一两倍,一些高校教师退休后甚至能拿上万元。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而言,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实少了一些。

养老金高低怎么看?

前些日子,遇到一位原民办教师的老同志查找政策依据,看能不能那些年的从教时间能视同缴费或者自己缴保险。通过谈话中了解到,八十年代当时当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只有三四十元,后来他去企业工作工资直接涨到了一百三十多元。他也羡慕自己坚持下去的一些老同事,现在退休后能拿八九千元的养老金了。可是想想那些年,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相差三四倍的工资待遇,能静心坚持下去教书真的很了不起,现在的养老金可能是国家对他们当时坚持的回报吧。

养老待遇的“双轨制”。最初我们的养老待遇都是由用人单位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就是由原用人单位通过申请财政经费负担退休费,国有企业职工是由企业在营业外费用中列支。可是为了焕发企业活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一些国有企业要面临着破产倒闭。他们的养老待遇怎么办?因此,国家推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由保险基金负担退休职工的待遇,视同缴费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还是有用人单位承担,因此两种养老方式的不同被称为“双轨制”。

养老待遇“双轨制”的终结。2014年10月国家又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开始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养老金待遇了,过去是叫做退休费。养老金待遇计算方式统一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按理说这种情况下养老待遇“双轨制”就此终结了。可是由于视同缴费年限、职业年金补充养老机制、缴费基数差异等因素的存在,养老待遇的差距是始终存在的。

现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方式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机关事业单位待遇参照的是国有企业,待遇较好,拥有补充养老保险机制。广大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工资收入待遇较低,缴费基数较低,一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时间较短,养老金待遇也很低。像一些大型高科技企业,虽然他们每月待遇四五万元的岗位都很多,阿里巴巴等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补充养老保险机制,毕竟这像这样的巨头很少,多数人员还没有到退休年龄。

养老金的调整仅仅是比例上的照顾。确实每年对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调整的时候,国家会对企业退休人员的调整比例有照顾。比如很多省市2019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比例是5.5%,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比例只有4%。像一些养老金只有1000元的人群,养老金增加比例能达到8%~10%以上。养老金调整让低收入人群的保值增值能力是很好的,可是改变不了养老金低的事实。在养老金定位方面,目前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只要养老金高,缴费年限长,养老金增加的比例就越高。养老金低的人群,除非是高龄老人,否则一般没有特殊的照顾政策。

总之,过去养老金差距形成的原因毕竟是历史因素了。现在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是在保持现有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未来随着养老保险模式的统一,养老金差距产生的原因会更加明显,更加公平,肯定会做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