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什么人人痛恨,陈宫却受到许多人仰视呢?

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都是士族阶级立场的历史,因为历史都是士人书写的,他们才是社会的主流。陈宫就是士族阶层的典型代表,董卓的身份则是一个军阀,尤其当这个军阀妨碍了士族阶层的利益时,他必然是一个人人痛恨的形象。

士族阶层眼中的董卓:国家败亡的罪魁祸首

在士族集团眼中,摧毁东汉政权的就是董卓,是不是有道理呢?有一定道理,至少董卓有以下几条罪状:

一、董卓残害贤良,把持朝政

董卓入住洛阳后,大肆屠杀驱逐忠良,比如太傅袁隗被灭族,杀害侍御史扰龙宗、周毖、伍琼,截杀周晖,驱逐了袁绍、袁术、王匡、鲍信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连去世的何苗,尸体都要被挖出来肢解抛弃!

从此,东汉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董卓一人之手,皇帝是傀儡,大臣是私人部曲。最过分的是,董卓的爪牙们,上朝带把斧锧,谁要不听他的,立刻挥动大斧子就要砍人。

专权专到这种程度,已经不是朝堂,连山寨都不如!

二、董卓废立君主,犯上作乱

董卓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直接把少帝刘辨废了,不光废了,还直接毒杀了!杀了刘辨还不过瘾,又把刘辨的母亲何太后,先废后杀!

看看中国几千年历史,如此赤裸裸的暴行,有几例?这个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仿佛回归到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状态。

改立的皇帝汉献帝刘协也就是个傀儡,董卓专权的工具。他自立相国,授予自己“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俨然是皇宫的主人。

三、董卓纵兵劫略,为害天下

董卓的西凉大军,跟强盗一样,自从进入洛阳就罪行累累。董卓非但不管,甚至直接指挥参与了对京城富户和百姓的劫略屠杀。连皇陵都没有逃过,土匪一样的董卓之手。

当董卓准备撤离洛阳,迁都长安后,洛阳及周边城镇,被董卓大军彻底洗劫一遍,一把大火,把洛阳城烧了一个多月。曾经繁华的帝都,竟然十室九空,如一座死城!

四、董卓劫持天子,国体沦丧

如果说在洛阳,好歹还能算有个班子。自从汉献帝被董卓劫持到长安,东汉名存实亡了!天下由此进入军阀混战期,虽然还有个皇帝在。

士族阶层眼中的陈宫:扶危救亡的道德君子

陈宫只是个小谋士,位卑言轻。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奔走于各大势力之间,企图换回天下统一。

不过,陈宫是个不走运的人,他先看好曹操,甚至为曹操争取到兖州刺史的职位。不想曹操不仁义,先杀边让,后杀吕伯奢一家,还放话:宁可我付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在毅然决然地与曹操决裂后,他又看好吕布,希望吕布可以实现他的理想。然而吕布有勇无谋,是非不分,不但成不了大器,还顺带把陈宫的身家性命搭进去了!

本来陈宫还有机会再次回到曹操的怀抱,但士人的高贵品格,让他不愿意屈从于道德矮人曹操。他宁可选择死,也绝不辱清名!

所以,陈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又是高洁的一生,值得敬仰!

换个角度看董卓

如果抛开士族阶层的立场,我们再审视一下董卓,恐怕就未必完全同意以上观点了。笔者无意为董卓翻案,他作为一个残暴的军阀,犯下的累累罪过永远无法抹平。不过,董卓真的是士族阶层所描绘的那样一无是处吗?

一、到底是谁害了东汉?

传统史观认为,是何进召董卓入京,害了东汉。可事实上,在董卓进入京城之前,皇宫已经是一片血海!是董卓来了之后,才安定了京城的秩序,导致这场暴乱的,恰恰是袁绍这一群士族子弟!

再往前推,董卓远在西凉为国守边的时候,朝政日益败坏,朝纲日益松弛,那又是谁的责任呢?那才是根子呐!怪不得董卓吧?顶多说,董卓是推到了摇摇欲坠的危楼,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把汉帝国挖成危楼的豪门士族集团,才是主要责任人,而不是董卓!

二、董卓真的是食人的虎吗?

董卓进京就是为了“吃人”?太妖魔化董卓了!他也想帮朝廷重振朝纲,他也想建功立业,否则他为什么放着刘辨不用,非得立一个贤明的刘协干嘛?

为什么士族可以位居庙堂,董卓就不能有“进步的心”呢?还不是因为董卓占了,本该由豪门士族集团占据的高位嘛?还不是因为董卓这个外来户,没有融入豪门士族集团的利益体系嘛?还不是因为董卓这个军阀的杀伤力,让豪门士族集团绝望了嘛?

其实董卓不笨,他也知道士族阶层的力量太强大,他一直在大力扶植,提拔,甚至讨好士族阶层。比如他提拔和征召了一大批士族子弟,如:蔡邕、荀爽、韩融、陈纪、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等。数量要比他杀的多得多,可是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了董卓杀士人呢?不奇怪吗?

三、专权是董卓的专利吗?

董卓确实专权,把汉献帝弄成了傀儡。不过这似乎并非董卓的专利,“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不也如此吗?董卓死后,王允不也一样吗?

这么说倒不是为董卓开脱,权力面前没有温情,乱世之下需要强权,一切都是环境决定的!拿这个说事,明显是双重标准!

换个角度看陈宫

陈宫真的那么伟岸吗?恐怕也未见得。至少陈宫存在以下几个弱点,或者不为人齿的地方:

一、不识人:先对自己选择曹操自我否定,又追随提不起来的吕布。哪怕选择袁家兄弟,也能说得过去嘛!

二、不忠诚:陈宫短暂的官宦生涯,除了侍奉过曹操和吕布,还曾经与吕布手下郝萌勾结,准备一起改投袁术,差点害死吕布。被曝光后,吕布选择了对他的宽容,一个字都没提。

三、格局低:陈宫与曹操的反目,杀吕伯奢之说不可靠,边让事件才是真相。边让是名仕,士族阶层的旗帜,被陈宫引为同类。其实边让和杨修、祢衡一样,都是一介狂士,被杀有自找的成分。陈宫由此嫉恨曹操一辈子,其实很无厘头,光是看到同类被杀,根本没看到大局,格局太低!

历史万花筒

不管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其实都逃不脱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东汉末年最大的历史局限性,就是身份所带来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立场!

通俗地讲,作者无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当时的每一个人,充满了个人身份,对时事的好恶。

董卓的军阀身份,和陈宫的士族身份,注定了他们在社会上有不同的表现力。比如,陈宫何以能以一名幕僚的身份,帮曹操讨得一个兖州?他的士族身份帮了他,能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在士族割据势力之间,游刃有余。

董卓就不行了,本来就不是士族,又常年守边,根本融不进士族关系圈。在这种情况下,还染指士族阶层的利益链,不被做掉那才叫奇怪!

历史就是一个万花筒,固守一个角度,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转一转才会更精彩纷呈!

《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什么人人痛恨,陈宫却受到许多人仰视呢?

演义。

。曹操是反董的,陈宫也是反董的,陈是汉某县县令,曹操杀董未成而逃走,偶巧逃进陈宫县衙,陈宫见操也很同情,没有报案,同時自已也不甘久当县令,挂印跟曹操一起逃走,应该说已加入了曹操阵营。可是为了吕伯奢一案,造成了两人同路不同心。这是曹操同陈宫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分岐。从人生价值观念而论,曹操是没有错,杀吕伯奢一家是一种误为,最多是过失,并非过意,如果按陈宫的认知,曹操是残暴,所以分道扬戬。在当時特定的情况下,曹操要让别人来杀自已的头,还是自已先杀别人的头。世人这一点该都明白的,我不必多说。

。陈宫则不然,认为曹操残暴不宜为伍。有这样认知的人是干不了大事。最后投奔吕布,还是双双被曹操所杀。曹操笑问陈宫:怎么样呀!陈宫答:都是此人不听我言才有今天(所谓此人,是吕布没有听他谏言杀刘备)。

《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什么人人痛恨,陈宫却受到许多人仰视呢?

董卓进京,拜何进所赐,也是袁绍之谋。董卓无谋无德,武艺平平,性情特别残忍、贪婪。外戚接宦官相自残杀,百官无主,董卓主持朝政,自封太师、相国,废了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淫乱后宫,欺压百官,残害无辜百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十八路诸侯决战董卓,为国除奸。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京师洛阳成一片废墟。董卓暴行令人发指,用人血拌酒叫百官喝,如不喝当场斩之。司徒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成仇,李肃、吕布将董卓杀死。董卓是史上权臣最残暴、最无耻,最无能(个人文武水平相当差劲)的一个,人神共愤,死后天打雷劈,尸骨无存,人人想生啖其肉,活剥其皮,尽剩一些尸片,被百姓点了天灯。(有史第一坏蛋)。。。。。中牟县令陈宫,从大牢中放了刺杀董卓被通辑的曹操,虽刺杀董贼未遂,高义也,我陈宫愿追随义士起事,为国尽忠。相处一天,曹操对待吕伯奢一家的行为,太毒辣了,非我所愿,大路通天,各走一边。县令不干了,放了通辑犯自己算是同谋,四海诸侯找谁能为国出力呢?袁绍,大草包一个。袁术,太阴损了。刘璋刘表,太平庸了。江东孙权,红发碧眼,妖怪一个。(当时刘备在公孙瓒手下,三英战吕布有点名气)听说温侯吕布到了河南,找他去。陈宫陈公台为人正直,小有名气。热烈欢迎公台先生相助指导,吕某荣幸至之。吕布虽兵强将猛,苦无良谋,天下无一席之地。陈宫为吕布多有良谋,但吕布性格倔强,凭武力杀伐,有时不反对,也不采纳。陈宫教兵士不抢掠百姓,战时尽量少杀无辜,近似仁义之师。徐州相见刘备,相互仰慕,但忠臣不侍二主。由于吕布贪利,侵占徐州,刘备联合曹操将吕布困住,吕布已失去斗志,陈宫也无力能为。有吕布部下内应,曹操将吕布及其部下全部擒拿,曹操想将吕布部下全部留用,吕布求降而被杀,因为吕布武力太强,人品差,怕驾御不了。陈宫高顺等宁死不屈,大丈夫要有气节。陈宫虽死,人们怀念,正直无私,有人生信念和不屈气节。

《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什么人人痛恨,陈宫却受到许多人仰视呢?

董卓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性情粗猛,以铁腕手段实行统治,他把持天子后,更加胡做非为!欺压朝纲官员,百姓敢怒不敢言!

陈宫,性格刚直,有智有谋,一心报国除賊,此见陈宫也是个忠君报国的忠良之臣!

《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什么人人痛恨,陈宫却受到许多人仰视呢?

董卓骄横跋扈,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

人人惧之。一只活生生的笑面虎,经常口蜜腹剑,笑里藏刀,阴险狡诈,人们不是敬畏他,而且表面奉承他,恭唯他。实则背后痛恨他,咒怨他,如此之人,只能是自取灭亡。

而陈宫,心中有理想,想着要成就一番事业,为人谦恭,实诚,甘愿为了国家抛家舍业。

陈官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正义感,为人和善,大义大德之人。

从他的只言片语,所作所为中。就能了解到,他有报国之宏志,大度豁达,不计前嫌,宽宏大量。曹操虽误杀多人,其狂言:宁可汝负天人,也不可一人负我。

但陈宫还是放了曹操一马,足以可见,陈宫的宽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这就是人们敬仰他的原因吧。

陈宫的形象,就是今天的时代英雄写真,难道不值得人们敬重吗?

《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什么人人痛恨,陈宫却受到许多人仰视呢?

成王败寇吧!失败了负面也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