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用过粮食换水果吃的?

现在的人还在换,现在小麦换西瓜,有苹果以后小麦换苹果!农村人以物换物很正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用过粮食换水果吃的?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又勾起了满满的回忆。

用粮食换水果的情况,城里人是无法想像的,但在十几年前的农村,却是司空见惯的。

记得在我十几岁光景的时候,有人在大街上吆喝着换西瓜🍉,看到大家都在换,我就偷偷从家中弄出一些刚入仓的小麦兑换了两个大西瓜,结果,那天晚上挨了母亲一顿臭骂。

那个时候,农户有贮存粮食习惯,村里来卖西瓜、苹果之类的,会用家里的小麦、玉米等进行兑换,其实也是挺方便的。现在,人们的习惯改变了,粮食一收获就出售了,很少有人再贮存粮食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用过粮食换水果吃的?

谢谢邀请。你问的这种显现象约十年前不足为奇。随着“现金主意”的加重,农民也慢慢地学会了直接收取现钱的方法,特别是水果类,像那种漫大街吆喝着拿粮食兑换的几乎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以上果农的“现金主意”,另一方面就是农民所产的粮食刚刚收完马上卖掉,免得在家鸡刨狗盗老鼠拖!于时人们听到的仅仅是灌耳的叫卖声——“卖苹果啦!”“卖西瓜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用过粮食换水果吃的?

有小时候经常用小麦换西瓜吃。

那时候的我们没去过镇上,更不要说大城市了。也没有什么钱,通常会有人开车四轮拖拉机,载着西瓜来卖,当时人们会把钱看的重要,至于粮食可以拿出来点换西瓜吃。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操场上,到处晾晒的麦子,每到课间休息时间,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从操场上把晾晒的麦子偷偷抓几把装在口袋里,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藏在隐蔽的地方。

过了两天积攒的小麦差不过够换个西瓜了,就等待卖西瓜的来,换个西瓜。换到西瓜以后就藏在了操场的麦草里面。

说好下午放学一起吃,可是有两个同学不听劝告,偷偷的把西瓜抱回教室,被校长知道了,校长召开了全校师生,开了个大会,并询问西瓜的来历,还好那两个没有说实话,最后现场当着全校的面,把西瓜用刀切开,让他们两个吃,到最后吃不完硬着头皮也得吃完……

想想还是小时候调皮,但小时候最快乐,我们再也回不到小时候快乐的时光了,怀念我们的青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用过粮食换水果吃的?

“换西瓜了,一斤麦子换一斤西瓜…”如果你现在到农村,现在仍然到处可见这种拿粮食换瓜果的事情,农民用钱买不舍得,用粮食就舍得。到农村销售西瓜用粮食换销售的非常快,如果只手钞票,估计就难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小时候用过粮食换水果吃的?

不但换过,而且本人就是做这种生意的。

农村广阔田野,层出不穷的新型产业,从挑扁担卖货开始,农村是啥生意人都有。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油盐酱醋的,卖杂粮的…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小货车…说句实心话,农村串队做生意很好,比实体店轻松,自由。

每年三月底种上小麦,我们就去市场批发应季水果,回来去村子里卖,给钱也行,给麦子兑换也行,水果有水果价格,麦子有麦子价格,农村人给钱舍不得,拿麦子换吃的,情愿的很,称好水果拿回家,找蛇皮袋子装上麦子,紧多不少,只要生意人不怕麻烦,不怕背扛抱抬,诚实守信,生意比实体店好做。

时间久了,大家彼此熟悉每次给小麦麻烦,可以记帐,攒够一蛇皮袋等价东西了,一次性给清,大家相互便利。但是五个手指不一样齐,遇上懒皮和说胡话的,生意人就赔大了,水果的利润也不是有很大赚头,合谐社会,大家相互理解,给钱换麦子,你情我愿,不讲信誉,让人提防,没啥意思,大家说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