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说一下什么是“命”?我们经常问别人,你信命吗?人有命吗?回答是肯定的。命就是生命。是人生中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那一部分。你来到世上,是经过自己的同意而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来到世上?这就是命。因命得生,就是生命。故,命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都不是命。我们平时所说的命,其实是“运”,生命的运转,就是命运。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所以,运是可以改变的。易经所说的“利见大人”,就是运,运气好了,就会有贵人相助。
我们曾过说过,不要相信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其实不是否认命的存在,还是说,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说,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改变运程。但改变的运,而不是命。所以,运又和时间空间相关联,而称为时运。一个人暂时的不走运,可能是时机没到。时机来了,就会兴旺发达,称为走时运。所以,命运是人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为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麻痹人们思想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于现状,不为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去斗争去反抗。
对待命运,中国传统儒家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乐天知命。也就是说,人不要因为先天的条件比别人差而报怨。要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达则兼济天下,也就是运气好了,为世所用,为时所用,则造福天下百姓。运气不好,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也要乐观向上。修养自身,达到人格的完善。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表达的是他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大体的生命规律。他的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的“十五志于学”,不是现在所说的启蒙教育。而是“在明明德”的大学之道。它指的是人格培养的开始。孔子这段话说明,人格修养是终生的事业。从十五开始,直到七十,才能达到至善之境。孔子的现实是,很少人能活到七十以上的,人到七十古来稀。也正因此,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人格完善之境。
而立,是人能自立于社会。在修身上,表现在正确人生观的建立。不惑是在正确的人生观之上,不断巩固的阶段。知天命,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知天命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人生达此境界就可霍然开朗,洞达明悉了。通俗的说,就是活明白了。这个阶段就是陶渊明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卑不亢,不埋怨父母,不羡慕别人。
在知天命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人到六十之时,就达到耳顺之境。耳顺之意是说,听到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会觉得不舒服。这是在生命的洞达之后产生的一种包容心态。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个境界是对不同于自身的生命体验的理解与尊重,霍达与包容。
在耳顺之后,到七十的时候,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至善之境。所谓的“矩”,就是规矩,规矩的建立,是经验的总结,是有益于人生,趋利避害的。人生到此境界,无论怎样随心所欲,都在规矩之内,都是有益的。这是人生至善之境。
孔子总结的这个人生修养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在于天命,它说明人生要达到至善之境,要把各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全部看透,之后才能洞达明悉,才能止于至善。
孔子的这个修养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现实中五十依然糊涂,七十还活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可见,圣人之言,看似简单,要做到,没那么容易。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孔老夫子“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的许多话我们大都听不懂,好在几千年来一批一批的大神们不断地阐释,我们大约摸也明白了一二。可就是这个“知天命”,他老人家没讲清楚,他的弟子三千多人,居然没一个人敢站出来,请老师回答。既然木有老先生的直接回答,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代代都学会了不懂装懂。尽管不知道孔子曰的啥,不知道天命究竟是谁的命,但依然摇头晃脑的自欺欺人。那这就好玩啦,既然都不知道,我们就可以随便瞎说啦!
01
语出《论语》
《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啥意思哪?孔子是说啊,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志愿,开始刻苦学习。
有意思啦吧,你十五岁之前都干嘛去啦?你不知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吗?哦,当然啦,这都是以后您的弟子们鼓捣的事,与你无关啦。看看现在的孩子,没上幼儿园就认识许多的字,个别的孩子幼儿园一毕业就认识三千多字,比你的弟子人数还多。你如果也这么早就刻苦,是不是就更了得啦?!话说回来,您是不是觉得没必要这么早就如此辛苦的去学习,到了十五岁立志也不晚哪?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是说已经毕业啦,学有所成,能够立身、立业、立家啦。
四十岁时明白了社会、自己、责任,经历了许多事情,有了相当的阅历,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遇到事情就不会再迷惑啦。
五十岁时懂得天命。
六十岁已经看透了人生、生命、名利,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
到了七十岁能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所有规矩。有意思啊,不是想干嘛干嘛,而是无论干嘛,都遵守规矩啦。我们时时在感慨,坏人变老啦,马路上跌倒没人敢扶啦。孔老夫子在今天跌倒的话,是叫人扶哪还是不叫人扶哪?
这些我们大多都似懂非懂,但还是懂点。就是这个“知天命”不知道老先生到底想曰啥。
02
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意思是说懂得天命,这似乎木有异议,而天命究竟指的啥哪?
为此,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人说这多指学有所成。这个恐怕不行,三十而立啦,五十才学成,如果是出出书赚点稿费还行,若是找工作就有点晚了吧,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啦。
有人说是指“知道了命运轨迹、人生定位、未竟责任”,这个似乎是靠谱些。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应该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似没头的苍蝇到处瞎撞,今天搞实体,明天搞虚拟。就是说不能再瞎忙,应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看看那些需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还没有完成,抓紧时间去办理。
也有人说“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个解释很好,因为经过几十年的经历,知道了不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成功需要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有一点出现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但这不是说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命运,靠天吃饭,而是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03
现在我们习惯说三十岁是而立之年,五十岁是天命之年等等。你这么说别人一般会知道你多大啦,这也没啥问题。
现在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的人把孔老夫子的人生轨迹拿来感慨自己的人生。
孔子是谁啊?不能说两千年出一个吧,起码是五百年出一个的圣人。不是据此就可以说,我们不能与他比较,而是不能根据他的人生轨迹来设计我们的人生。我们一个普通人应该有我们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人生规划,人生目标。
三十而立,如何立哪?就今天的学制,读博士也该毕业啦。用孔子的话说人到了三十岁没有名气也就不可怕了,也就是说这人也没多少戏啦。几人读博士,几人在这个时候能有名气哪?(当然网红不算,但不包括自媒体创作者哈)立业不好说,但成家还是必须的。不能总叫父母逼着催婚,这个是个大问题,是该引起重视。既然读过书,就算孔老先生的弟子,这个就该学习老先生,听老先生的话,早早把婚结啦。
五十岁知天命,这个老先生之所以不解释清楚,或许是因为说了也没人听,听了也不会有人信。是不是这样?只有自己到了这个年纪才明白,不说也明白,只不过明白了也就晚了。正因为明白了就晚啦,才会真的明白。“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是说的这个道理。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天命:天指自然界〈风、雨、雷、电〉、
命指同令、规律、方法、。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三十岁才立足于社会、四十岁还有迷惑不解的、五十岁方知事物发展规律。六十岁能接纳别人意见。
作答到此能否满意!欢迎评论留言!🙏🙏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
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是春秋时代。在古代,人的寿命很短,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所以,古代的五十岁人已经是老人了。无论在什么朝代,人进入老年,就看破一切了,知道自己在世间的时间也不多,自己的一生也就到此为止了。
用现在的词语,比喻,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发展希望了,这是“五十知天命”。
现在的人不能用五十知天命来论断自己,
一,现在的人寿命延长了,一般都在八九十岁的,有的百岁之后身体还硬朗。这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效益,是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了营养效益,是体力劳动下降的效益。
二,现在人的事业发展不是年龄所定的,有的是年轻起家的,有的是晚年起家的。有的人是做了很长时间才发展起来,有的人是在很短的时间就发展起来了。现在的社会发展起家靠的是机会,实力。
如果,现在的人说到“五十知天命”的话,是在懈怠,是在说怨言。
人,应该有夕阳红的精神,人老心不老,身残志不残。人的心态好,身体就一定是健康的!
谢谢阅览,祝你永远不老!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30不豪40不富50将衰寻子助。
知天命就是你这辈子基本就这样了 。富就富了,穷就穷了,一辈子基本定格了。
如果没到50岁,不屈从于命运,大可以比划比划,折腾折腾。说不定还有一点“谋事在人”的幸运也未可知。如果到了50岁,穷也好富也罢,基本上歇菜了。
50岁以后,基本上就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充分的认识到这点,富就富的开心,穷就穷得坦然,接受现实,随遇而安方为上策。否则,徒增烦恼,枉添怨愁。
世上不乏老来得运之人,但数之聊聊终归各例,并不普遍。所谓“好运”只不过是“机会”恰巧碰上“努力”罢了。
正值中秋,突然想起一句话:“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
回答这句古语,使我回忆起童年在“老人聚玩间”讲流传的古话,“三十而力;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全身所欲不如巳”,用今天的白话解释:三十岁是身强力壮年华;四十岁巳不如三十岁体力强壮了;特别回答的是到了五十岁,因气候变化,对这到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有不适的(如伤过的,劳动过度造成的影响部位,原来因病保养不周,或妇女产期在月子里调养不良,没有恢复健康造成影响的),在这天气要下雨,或北风要转南风,到这五十岁的这些不健康的身体部位就会在气象未变化之前,就预先发生疼痛,或较轻的就会全身无力,脚手酸软,这就是对古人由于劳动过度和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就有所衰弱的影响,就预知天气要变化的感应预兆,为预见传言成为“预知天命”了!
再一方面年龄高了,见事多了,有教训了,有丰富的经验,就能观察气象变化的天然现象规律预见,如古流传“六月东风,水觉东东”;“七月东风,反成秋风”;“虹出东北角,船停沃底角”,不能出海了;“虹出西南底,无盐剩筐底”,就是气候马上阴天,不能有太阳映盐,就买不到盐了,这是到五十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预知天气(古称天命)。
那六十而耳顺,说明耳朵听觉不灵了,七十岁了,所算要做的事业就不能适应体力及时办成,或完全不能办成什么事业了!现代因社会进步,生活提高,有保健知识,对老年人”今非昔比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