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汉初丞相的职能,在陈平后来与汉文帝的对话中,有精准的描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丞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皇帝,理顺各种关系;对下协调各级大小官员,使其各司其职 ;对外镇抚各个诸侯和外邦;对内要规划各项大政方针,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丞相位高权重,百官之长,其重要性不言面喻。汉惠帝二年,丞相萧何病重,惠帝刘盈前往探视,问其后谁可为相,萧何大力推荐曹参为相,而不是陈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信得过。曹参,汉高祖刘邦的老兄弟,沛县起兵的老人,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路东征西讨,忠心耿耿,从未有二心,深得刘邦信任,也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萧何推荐曹参为丞相,吕后放心、惠帝放心,上上下下都放心。

陈平,是中途投奔刘邦,投奔刘邦之前,先后投奔过魏王咎,后来又投奔项羽,最后才追随刘邦。虽然归属刘邦后也是忠心耿耿,但与老班底曹参相比,显然是曹参更让人放心,毕竟丞相权倾天下。最重要的一点是,吕后信任曹参,却信不过陈平。

二是镇得住。天下初定,有一大帮骄兵悍将,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一定要镇得住,如镇不住,国家的一切政策方针就难以实施下去。曹参,功勋卓著,攻武关、峣关,平定三秦,协助韩信破赵国,平定齐国、燕国,一路下来,战功赫赫。

汉朝建立之后,分封天下,曹参功勋仅次萧何一人,排在第二位,其他将领无人可比。曹参任丞相,没有人敢不服,镇抚天下百官自然没有问题。陈平,跟随刘邦后,常出奇谋,贡献也很大,但毕竟不是攻城掠地之功,与曹参相比还是差距明显。

三是能协调。丞相有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保持帝国正常运转。曹参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人缘很好,又是刘邦打天下的老班底,与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很熟悉,而且还很有威望,协调工作很方便。

陈平,却因半道加入刘邦集团,威信不足,众将也多有不服。更重要的是,陈平从一开始人品方面就有污点,社会上一直在传他“盗嫂受金”,刘邦的一帮老将,很多人在内心深入并不真正信服他。所以,在当时来讲,陈平为相,协调一定是个大难题。

四是能守成。汉朝初立,国家刚刚经历过暴秦和多年的战乱动荡,民生困苦之极,需要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曹参是武将出身,敦厚老实,正如刘邦评价周勃一样,是厚重少文,忠实可靠,没有多少智谋和花花肠子,让曹参接替丞相之位,一定会按照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既有政策治理国家,实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不会轻易更改。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曹参在齐国任国相九年,信奉黄老的学术,推崇黄老清静无为的治理策略,成绩斐然,在齐国人称贤相。因此,曹参是最合适的丞相人选。

陈平是智谋之士,如继任丞相,未必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原有的方针政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萧何只能首先推荐曹参为相,而不会是陈平,而且事实也证明萧何的预见是非常正确的,这才有了后来的“萧规曹随”的成语。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简单来说,萧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随者,能够将自己的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计策甚多的“顾问”。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作为功勋,继续担任丞相。没过两年,萧何也行将就木,刘盈亲自登门探望,并征询他谁适合继任丞相。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他推荐了曹参。

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后,居然能事先预料,相位非他莫属,并开始准备赴任了。果然没几天,朝廷就派人过来宣布任命状。

曹参有足够的资历,而陈平是半路来投

萧何与曹参是旧相识,两人关系一直良好。早年在沛县,他们与泗水亭长就是“狐朋狗友”。后来,刘邦起兵,萧何与曹参一同辅佐,一文一武,一个坐镇后方一个前线打拼,各尽其职,为大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在功臣排行时,萧何与曹参为了第一曾暗中较劲,产生过一些误会。当时许多功臣都推举曹参为功臣第一,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自从沛县起兵,无论是对抗秦兵、楚军还是后来随韩信开拓北方战场,平定魏、赵、燕、齐,曹参总是一马当先,“身披七十创”,立下很大战功。曹参的战绩,司马迁有过详细记录: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这份成绩单,除了韩信、英布等独挡一面的异姓王将领外,樊哙、周勃等人都比不上,陈平就更难望其项背了。

大汗王朝建立后,曹参有参与平定异姓王的战争,立下新功。

陈平早年是追随项羽,后来得不到重用才投奔刘邦。到了大汉阵营,陈平的作用主要是出谋划策,更像是一个顾问。他曾献计刘邦,离间西楚君臣;诈游云梦,智擒韩信;解刘邦的白登之围。功劳不小,但比起曹参,陈平还隔着一个樊哙。

当时,许多大汉功勋还在世,就两人的资历相比较,曹参确实比陈平威望高,当丞相要更加合适。

曹参有足够工作能力

刘邦有个儿子叫刘肥,是当年与一个姓曹的女子合作的私生子。刘肥能力平平,却被刘邦任命为齐王。刘邦将最大的诸侯国交给阿肥,也是无奈之举,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稍长。因此,刘邦担心刘肥治理不好齐国,为他物色一位得力干将就非常必要。

经过斟酌,刘邦选定了曹参。曹参上任后,邀请齐国的“长老诸生”,共商治国之道,最后,曹参确定以黄老学说为治国理念,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齐国很快就发展成强国,曹参也完成由将军到文臣的转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朝的封国,就如同一个小朝廷,能做好齐国的国相,就有能力治理好大汉江山。尤其是曹参的无为而治,与大汉朝廷的国策不谋而合。反观陈平,鬼点子不少,做人也喜欢左右逢源,当个顾问还行,治国理政并非最佳人选。

丞相是帝国的百官之首,位高权重,要辅佐皇帝治国理政。萧何公忠体国,从长远着眼,从大局出发,举荐曹参是为国举贤。曹参也对得起萧何的举荐,沿着萧何的路线继续发展,还留下一段“萧规曹随”的佳话。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刘邦去世前,吕后到刘邦的病床前问刘邦,萧何去世后,应该选谁当宰相(指右丞相)?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去世后呢?刘邦说王凌。

(吕后剧照)

萧何去世的时候,刘盈问他,该选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萧何也只是推荐了曹参一人。

其实,说起来,陈平显然更有智谋,水平更高。但是无论是刘邦,还是萧何,却都只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且,吕后最后竟然也真的就让曹参当宰相了,这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为什么会说吕后让曹参当宰相,是一件奇怪的事呢?要知道,当刘邦把韩信迁封到楚地,把齐地给了他的长子刘肥以后,就封曹参为齐地的宰相(先叫相国,后来叫丞相),曹参跟着齐王刘肥多年,与刘肥的感情非常深。也就是说,曹参是刘肥的人。吕后用刘肥的人为宰相,她竟然没有意见,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再一点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是,曹参当了宰相以后,竟然什么事也不做,“不作为”。但是朝堂上下的人,包括吕后,对他都还很满意。

明明曹参“不作为”,为何大家对他还那么满意,还对他一致称赞呢?

我认为,曹参之所以能够获得各方肯定,恰好在于他“不作为”这一点上。

(刘邦剧照)

一、为什么刘邦要选择曹参?

刘邦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他死后,国家会乱,他刘家的江山会像大秦江山一样灭亡。因为他的儿子刘盈太仁弱,狠不下心来,不敢杀人,也镇不住功臣们。为此,刘邦为了江山永固,还一度想撤换刘盈。但是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没能撤换成功。没能撤换成功,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子放心了。事实上,他更加不放心。因此,为儿子选择一个恰当的宰相来辅佐,就是刘邦最大的心愿。

曹参为什么会成为刘邦的不二人选呢?

一是曹参没野心。他不会像韩信、英布那些人那样,会夺刘盈的权。

二是曹参有威望。曹参在朝中是拥有巨大威望的。当刘邦建国后,他让大臣们商量谁的功劳最大?大家都说曹参的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不过刘邦却说萧何的功劳最大,他把萧何排在第一。由此可见,曹参是很有威望的。他没有野心又有威望,因此能帮刘盈镇住朝中大臣。

三是不折腾。不折腾,就不会给刘盈乱出主意。不给刘盈乱出主意,刘盈就不会乱政,因此国家就不会乱。陈平可就不行,他太有智谋。一个太有智谋的人,让他一点儿主意也不出,是会让他憋得难受的。

四是曹参是齐相。曹参当过齐国宰相这一点,也是刘邦选他为汉朝宰相的重要原因。当年胡亥当了皇帝以后,就杀光了他的兄弟们。刘邦当然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所以,他把刘肥的宰相提拔为汉朝的宰相,就是有着这样的考虑。

(萧何剧照)

二、为什么萧何要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会说,萧何之所以选择曹参,是因为之前刘邦去世前提过这个话,因此萧何顺水推舟。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刘邦在临终前和吕后说过的话,肯定是不会流传出来的。尽管当时有史官做记载,但是史官也不会把这话流出来。毕竟如果刘邦说的“萧何过了是曹参,曹参过了是王凌”这话让曹参、王凌知道了,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从萧何死后,曹参立刻对家人说,你们赶紧给我做准备,我要进京当宰相了,而当时他的家人都不相信这件事来看,也说明刘邦的话,确实没有流出去过。

如果萧何并不知道刘邦说过那样的话,他为什么要选择曹参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参能够延续他的政策。

我们知道,每一任领导下课前,都想要选个合适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希望接班人能够延续他的政策。而曹参肯定是能够延续他政策的人,因此,他才选曹参。

而事实上,萧何的眼光是对的,“萧规曹随”的故事,就发生在曹参身上。

(曹参剧照)

三、为什么吕后会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刘邦去世前,给吕后交代过这个话。

但是要知道,刘邦给吕后交代的话多着呢,但吕后上台后,基本上都反对了。刘邦的爱妾戚夫人,刘邦的儿子们,吕后相想杀就杀,她怎么还会顾忌刘邦?何况,曹参当过刘肥的宰相,她难道不担心她去世后,曹参会帮助刘肥欺负刘盈吗?(她也不知道刘盈会死在她前面啊!)

我觉得,吕后之所以也选择曹参,恰好是因为曹参不多做事。说曹参是懒也好,说他是没能力也好,说他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好,说他是大智若愚也好。总之,曹参“不作为”这一点,非常符合吕后的调性。吕后因此可以放手一搏,为所欲为。所以最后她才实现了把权力从刘家,转移到吕家手里。

曹参上任后,刘盈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有所作为。但是曹参一句“我不如萧何,你不如高祖”的话,就破了他所有的梦想,最后只得自暴自弃,过早掏空身子去世。

曹参的“不作为”,虽然让刘邦的爱妾和儿子被杀,没能帮到刘盈。但是,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老百姓是有用的,最历史是有贡献的。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关于西汉丞相的任职,其实早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内定好了。

当初刘邦躺在床上就要奄奄一息的时候,吕后问他,丞相萧何百年之后,谁来当丞相比较合适呢?

刘邦的回答是曹参。然后吕后说,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陈平可以,但是,陈平不能独自担当如此大任,让他和王陵一起就可以了。

吕后又问刘邦,那陈平、王陵之后呢?

刘邦说,那时候说不定你也不再了,这就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那么刘邦为什么推举曹参做萧何之后的丞相,又为什么说陈平不能独当大任呢?

这就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眼光了。

萧何之后的曹参确实是合适人选,刘邦之所以推举他,是因为他在齐国,担任刘肥的丞相的时候,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齐国还一度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方。

到了萧何死后,曹参就从齐国来到的中央担任丞相了。

西汉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得到了发展,民生得到了生息。他还得了一个“萧规曹随”之贤相的美名。

要知道他的名声在历史上是仅次于丞相萧何的,可见他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那么为何又说陈平不能独担大任呢?

因为陈平这个人,为人做事比较鸡贼。遇到问题的时候,考虑自己的利益比国家的要多,所以,这种人不能让他独自担当大任。

到了曹参死后,陈平和王陵担任宰相,陈平的作为果然如同刘邦说的一般。

你看吕后说要立自己的侄子为王,征求陈平和王陵的意见。

王陵说我们给高祖刘邦有个白马盟约,非刘姓不能为王。所以,这件事不能通过。

吕后很生气,他又问陈平,陈平说,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可以封刘姓为王,如今执政的是吕后,所以,吕后也可以封吕的姓王。

吕后对陈平的答案很满意,然后把王陵的丞相给罢免了。

吕后因为没有听刘邦的安排,后来真的遭报应了。到了吕后死的时候,是陈平开始带领功臣派,把吕后的全族给灭了的。

你看陈平就是这么一个人,谁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他就为谁服务。没有利用价值了,一脚就会把他们给登开。

所以,陈平是人品不行,他当丞相没有曹参合适。

那么萧何死的时候,为什么也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不是陈平呢?

原因还是曹参是比较靠谱的一个人,而且为大汉的建立立下过汉马功劳,他的威望比较高,所以,他比较合适。

还有一个就是,汉惠帝之所以在萧何死的时候,问他丞相的合适人选。也仅仅是想验证一下,当初自己的父亲刘邦选的人对不对。

谁知,刘邦和萧何选的人,不谋而合了。这恰恰说明曹参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曹参的能力,不仅是萧何认可,汉高帝刘邦同样是认可的。

在刘邦去世前,吕后曾请示他说:“在您百岁之后,萧何要是去世,谁能接替他呢?”刘邦回答道:“曹参可以。”吕后再问:“那曹参之后呢?”刘邦又答道:“王陵可以。不过王陵忠厚老实,陈平则精明过人,可补他的缺点,陈平聪明有余,却不够厚重,难以独当重任。周勃厚重,虽不善言辞,不过可以肩负起安定社稷重任的,可以让他担任太尉一职。”吕后又问:“那周勃之后呢?”刘邦道:“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萧何病危时,汉惠帝前来探望,问他说:“相国百岁之后,有谁能接替您的位置呢?”萧何并不直接回答,只是说:“知臣未如君。”汉惠帝便问道:“曹参如何?”萧何从床上爬起来,顿首道:“陛下英明,臣死而无憾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对于帝国丞相的人选,刘邦与萧何都不约而同地选中曹参。为什么是曹参而不是陈平呢?其实刘邦已经说出来了——陈平虽然足智多谋,但是不够厚重,难以独当重任。陈平虽然也是开国元勋,但是毕竟不如萧何、曹参这些从一开始就跟随刘邦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经历无数的大风大浪与沉沉浮浮。

萧何推荐曹参,足显其心胸之广阔,因为曹参与他有隙。

曹参是汉军中的一员虎将,在秦末战争与楚汉战争中,身经百战,多次在战场负伤,全身伤口竟然多达七十余处。他与萧何两人年轻时就是好朋友,到了刘邦封赏大臣时,把萧何的功劳列在第一位,曹参排在萧何之后。这使曹参非常不服气,两人的关系便急转直下。可是曹参没有想到,萧何并没有因此而贬低他,在临死之前,推荐他当丞相。

那么,曹参除了会打仗,有没有能力当丞相呢?

有的。

大家都知道汉初的“黄老之治”,黄老之治,实际上是从曹参开始的。

最初把黄老思想成功应用于政治的,就是曹参。

曹参担任齐国相期间,曾召集齐国儒生,请教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方法,结果这些儒生一人说一套,把他听得摸不着边。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一个老先生,人称盖公,对黄老之术很有研究,便以重金将盖公请来,向他讨教治国抚民之策。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只要统治者不扰民,民众自然安分守纪。曹参听后非常佩服,便请盖公留下来,当他的顾问,协助他以黄老之术治理齐国。在曹参治齐九年后,齐国的秩安民生都非常好,人们称他为贤相。

刘邦与萧何一致看好曹参,不是因为曹参是老战友加老乡,而是曹参的政治能力在治理齐国时已经表现出来了。

曹参出任帝国宰相后,他把在齐国实施的那一套黄老之术又搬到了朝廷,所谓“萧规曹随”就是对他无为而治思想的形象说明。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曹参当了宰相后,却没有什么大动作,什么事都跟萧何在世时一样。汉惠帝有点怪他了,在朝廷上责备曹参无所作为,有负朝廷重望。曹参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从容不迫地问:“陛下觉得自己与高帝相比如何呢?”汉惠帝拂然道:“朕哪里敢望先帝之项背?”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与萧何相比,谁更贤明呢?”汉惠帝也直说了:“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道:“陛下所言极是,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我谨遵萧何制定的法令,避免有过失,这样做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实际上也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曹参这个做法,就是要各项制度平稳地执行,避免频频更换政令,以扰天下。

对此,史书有一段中肯的评价:“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提起萧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起初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小的县吏,后来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可以说是刘邦夺得天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人物。当刘邦的军队攻入咸阳时,别人都在搜刮珠宝和银子,只有萧何一人专门收集秦政府律令、户籍、档案、图书,从而掌握的全国的地理分布,人口分布及民生情况。

当刘邦封为汉王之后,萧何自然就成为了丞相。楚汉战争期间,萧何专门从事管理后勤工作,由于对全国地理分布了如指掌,故他的后勤工作做的非常到位,汉军在前方杀敌,萧何则在后方提供物资且从未有过失误。这也多亏当时他在秦皇宫收集的资料,他以此作为参考,从而能进行精准分析。

刘邦去世后,萧何也在不久后去世。在萧何去世前,汉惠帝刘盈来询问了萧何心中适合做下一任宰相的人选,当时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武将出身并且与萧何有过过节的曹参,另一个则是刘邦重要的谋臣陈平。而萧何推荐了曹参,并不是陈平,这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曹参和陈平究竟何许人也,这两人与萧何究竟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曹参和萧何是同乡并且是同事,两人算的上关系比较好的。曹参是武将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但后来汉高祖刘邦在序定功臣时,却将管理后勤的萧何列为第一,曹参非常不服气,于是从此与萧何势不两立。

陈平则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善于使用阴谋诡计,尤其善用反间计。他曾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出走并且病死他乡,导致项羽少了一个得力助手。他还在韩信趁刘邦失利之际要求受封假王时,顺水推舟设计韩信为齐王,借此为刘邦争取条件来灭掉项羽,并且智擒了韩信。而后还曾使用妙计巧妙地解决了白登之围。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得谋略家。

这样看来,曹参除了打仗厉害一点以外,明显时陈平更加有智谋,水平也更高,可为什么萧何偏偏就选择了曹参呢?

其一,我们设想一下,假如自己是刘邦和萧何,死后最担心得应该是什么?当然是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永固。所以萧何出于为国家的稳定考虑,选择了曹参。因为他知道当时的吕后已经开始慢慢专政了,如果让陈平当丞相,他肯定会向汉惠帝刘盈谏言说应当如何挟制吕后,但当时吕后势力已经很大了。如果汉惠帝接受了陈平的谏言采取措施来制裁吕后,国家肯定会再次发生内乱,他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他不想农民再饱受战乱之苦,也不愿汉高祖刘邦好不容易稳固的江山再起霍乱,让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水。

其二,曹参有远见并且不会乱折腾。就是说,萧何了解曹参的性格,他猜到了曹参不会给刘盈谏言说要挟制吕后。事实也正是如此,曹参当上丞相以后,并没有去搞什么大改革,一切都是维持原状,基本上没有什么功绩。但正是这样的做法,不仅后人经常称赞他,当时的吕后也对此十分的满意。甚至人们还称他的做法为“萧规曹随”,意即夸赞他沿用萧何的做法,以此帮助刘盈稳固了江山,圆了刘邦的夙愿。

从萧何选择曹参为相而非陈平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萧何看事情的眼光:任何事情都不能但从眼前所看到的来进行考虑,也并不是说谁适合谁就可以当丞相,更应该从长远的发展上来判断事物的对错。不得不说,萧何确实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