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老家有做年糕的习惯吗?

小时候在老家,每年过年奶奶都要做枣糕。河南人没有做年糕的习俗。

你们老家有做年糕的习惯吗?

谢谢你的邀请,至于自己过年做不做年糕,这要看地处何处,在城里在乡下,一般江浙相近一带农村有吧,不过仅是年长的为多,估计年轻这个年俗不那么喜欢吧,怕麻烦,不如买点吃吃。广东这边没有这个习俗,因为气候关系做了也放不长的。

你们老家有做年糕的习惯吗?

作为“老杭漂”,每当临近过年,我妈就开始焦灼地盼我“放”她回家的时间早点到,“过年必做事宜”已经在她肚子里来回转了好几遍,特别是有一桩事体早回去做越好,那就是做年糕。

我老家在宁波北仑白峰,浙江地图陆地部分最东部的尖尖角位置,距离杭州不远,2.5小时车程,是个藏在浙江角落里的农村。

我们白峰的年糕是粳米做的,约20厘米长,扁平形,中间略厚、两侧略薄,切片下来,横截面接近椭圆。年糕口味根据做法、辅料不同而变化,比较多见的有葱年糕(加入了葱花的)、青年糕(加入了艾草)、红糖年糕等;比较有宁波特色的做法是烤菜年糕(在宁波烤菜里加入年糕段),味道交关赞(非常好吃)。

年糕年糕年年高。

年糕不是我家过年必吃的东西,可能是为了讨个彩头,做年糕倒是我家那边主妇过年前必须筹备的事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年糕作坊里做年糕,以至于作坊过年前档期习惯性“吃紧”,这就是我妈盼着早点回去的原因。

做年糕这桩事,我儿时的记忆并非在作坊里,而是从家门口的一口石臼开始的,石臼长得有点像浅底的广口水缸,石头凿出来的,那是做手工年糕的必要工具。煮熟的米粉被大人们倒进石臼以后,就是在那里一点一点被敲打成年糕的。

再后来,村里有人家开起了年糕作坊,负责来料加工。每家主妇就省事了,只要提前将做年糕的粳米浸透,就可以送去加工了。

从大米到一条条“盘靓条顺”的年糕,花不了半天时间。在我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期间的寒假,总有那么一天是去陪我妈做年糕,我要负责把从磨具里“挤”出来的热乎乎、软塌塌的年糕分摊到晾晒的竹排上,静静等着它们变硬实,再横三条、竖三条地码整齐了带回家。

热气腾腾的米粉在一片热火朝天的敲打中变成手中热乎乎的年糕团,裹上一点红糖再吞进肚子里的好滋味;村里的阿姨婶婶们凑到作坊里排队做年糕时,家长里短聊天的热乎劲;外婆从灶炉中掏出几根带着炭火的煨年糕,外焦里嫩的口感 ……细细想来,关于年糕甜丝丝的记忆似乎很多。

“你不晓得,我们白峰虾蜡年糕已经去你们杭州展销过了!买的人不要太多哦。”要不是有位婶婶在我过年回家吃青菜汤年糕时唠叨这么一句,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打小就有得吃的玩意 “长本事”了。

再一了解,才意识到这年糕还可能带我的老家走上乡村振兴的路子。

虾蜡是白峰一个靠山面海的村庄,那里的村民据说从明代开始就利用当地的龙潭水和稻米做手工年糕了,所以虾蜡年糕算得上是我们白峰的一个典型特产了。

去年省农博会在杭州举行,虾蜡年糕作为宁波市水稻产业链唯一的农产品代表参加现场展销,卖得相当火。

今年1月初,白峰又举办了第四届年糕节,一天就卖出了6万公斤的年糕,有很多宁波市民特地跑去买的,甚至有人直接骑着三轮车来大采购的。

看到年糕食客一年比一年多,当地政府打算围绕年糕产业,融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建设以年糕产业为龙头的农旅经济,开发民宿、推广相应的旅游线路等。

其中已经建成的虾蜡龙潭森林游步道就是其中之一,这条全长6公里的森林游步道起点就在虾蜡,最高的地方海拔有250米,爬上山顶还可以看到北仑港、梅山岛、象山港。这两天天气好的话,我打算拉着全家老小都去走一走、享受一把“森林氧吧”。

最后,欢迎大家逢年过节来白峰吃年糕、来爬山,年糕交关嫩,山里的空气交关好

你们老家有做年糕的习惯吗?

有。我们江苏常州把年糕叫做“大(dou)糰子”,八寸长二寸宽一寸厚,七份糯米三份粳米粉揉团成型蒸制,凉干后可久放,吃的时候一般切成三分厚蒸软,蘸食(蘸料系红酱油猪油同蒸),过去的红酱油和鲜酱油即现在的老抽和生抽。后来,油供应得多了,可把料片放油里煎,煎至表皮微脆,吃甜的取出蘸绵白糖;吃咸的喷些酱油和少许糖提鲜。但是,正宗的味道是第一种吃法。

你们老家有做年糕的习惯吗?

我们老家没有做年糕的习惯。你可能是南方人,或者是贵州那边的人。那边的人最喜欢吃年糕了。其实年糕挺好吃的,粘粘的,甜甜的。

你们老家有做年糕的习惯吗?

我是山东潍坊人,我家过年有蒸粘糕的习惯,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蒸糕,蒸包子,蒸花馒头,現在这些食品商店,集上都有卖的,年青人不弄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喜欢自己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