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她选择住进临终关怀病房。入院前,医生对她进行了评估,评分47.5分,预计生存期20天。
梁金兰,71岁,退休前是一名放射科医生,患胸腺癌11年。对于自己的病情,她始终很清楚。
当时,《人间世:告别》正在医院拍摄,她选择了直面镜头。她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给所有人看,鼓励他们,勇敢的和疾病做斗争,同时给家人留念。
在生命的最后20天里,梁金兰最放不下的是老伴和女儿。
老伴患有重度脑梗,行动十分不便,但是他还是会每天准时到医院陪伴梁金兰,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生命终止之前,梁金兰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她想为老伴找到一家称心的养老院,自己的时日不多,老伴行动不便,女儿有自己的家庭,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已经很累了。
她常说:我们两口子把女儿害苦了!我们对不起女儿,拖累了她,希望她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把家庭管好。
安顿好老伴,是她这辈子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晚上,女儿来接父亲回家。梁金兰毫不避讳的和女儿讨论自己的病情,女儿虽然心里难受,但也一直强忍着陪母亲笑着。
到了将父亲送去养老院的日子,女儿在院子里站了很久,她不知道如何向父亲开口。
此时的父亲,完全不知道母女俩的决定,还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准备去医院陪老伴。
其实,与其说是老伴照顾梁金兰,更像是两个生病的老人互相支撑。
吃早饭时,女儿将决定告诉了父亲,并承诺每个礼拜都会去看他。养老院和母亲的医院很近,如果母亲有什么问题,立马就来接他。
父亲听完,沉默良久,红了眼眶,像孩子般赌气对女儿说到:我们老了,随便你怎么样!
女儿知道他是不愿去的,但是自己也有难处,父亲一个人发呆了好久,最终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还是答应了。
这天,梁金兰第一次一个人待在医院,她的身体比前几天更加虚弱。
安排好父亲后,女儿赶到病房,此时的梁金兰已经昏迷了6个小时,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在老伴住进养老院的第三天,梁金兰去世了。老两口最终还是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患病的十几年里,有很多人陪伴在梁金兰身边。女儿带着她各地旅游,朋友用轮椅推着她去看风景。照片里定格的美好时光,她时不时会打开看看。
最后的日子里,梁金兰一直在写一封信。这封信是她对人世间最后的眷念。
感谢在这场患病的持久战中,街道、居委的慰问和鼓励。感谢家人的不放弃、邻居的关心、朋友的照顾,感谢医务人员及护工的悉心照料!
对大家的感谢及对家人的留恋,使我有信心与病魔作斗争。祝好人一生平安、幸福快乐。
这是纪录片拍下的,癌症患者生命最后的时光,病人、亲人真实的生活状况。
上海某医院临终关怀病区,现有99张床位、50名医生、58名护士。成立十年来,送走了1000多名病人,最大的103岁,最小的只有3岁,住院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
每一名病人入院前,医生都会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是否已经发展到需要临终关怀的阶段。
临终关怀不抢救,只帮助病人减轻痛苦。
他们除了要减轻患者身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排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恐惧,让病人能内心宁静的面对死亡。
医生的任务是让病人走得更安详,更有尊严。相信这是每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最希望得到的“礼遇”。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真心实意的对“临终关怀”点赞!
但是,我们往往非常重视生,却非常忌讳谈论死。所以,现实生活中,临终关怀,是中国人避而不谈的一件事。
当病人进入生命最后阶段、治疗已无意义,作为亲属,理智的作出决定,放弃抢救,让亲人能够安静的离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从另一个角度讲,生老病死,又是人生常态。
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带走。
可惜,愿望永远不能取代现实,现实面前,我们必须做出理性的选择。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生死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事情。真心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拥有豁达的生死观!
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
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自己经历了婆婆患癌症的全过程,因为都是我在照顾,我和婆婆住一栋楼不在一个单元,给婆婆买菜做饭,洗澡理发都特别方便。再好的治疗和照顾也抵挡不住癌症病灶的不断转移。今年的7月20号又住进医院,我婆婆这次觉得可能回不来了,她告诉我她走的时候要穿的衣服,已经包好一包就在衣柜里!住进医院以后做了一些检查,和三个月前的结果对比发现确实又转移了两个地方,肺部已经全是肿瘤都长满了,胸膜下,纵隔,后背骨头上转移了两个大硬包!医生和我们商量要不要最后做一下免疫治疗,费用在30万左右,我老公说能延长多久生存期,医生说不确定也许三个月,也许两个月。其实住院前我婆婆就决定不做治疗了,因为她感觉是真的不行了,咳嗽的厉害,呼吸困难,在家一直用我给她买的制氧机。看着婆婆的状况,我老公做了一个决定,说就给她做减轻她病痛的治疗,不再过度治疗了,就输营养液,消炎药,打止痛针让她不那么难受。
我婆婆这次住进医院就是每天8:30开始输液,一直输到凌晨,天天如此!住进去第十天我婆婆说病床太硬了她每天躺着硌的后背疼,因为她后背有两个骨转移硬包,我就找裁缝给她做了一个四斤棉花的白褥子,我给送过去铺上,我婆婆说太舒服了!到后来是吃什么吐什么,一点都不进食了,只能靠白蛋白和营养液维持。我大姑姐从美国给老太太视频说办签证要回来,老太太心情就好点,还说等我大姑姐回来还得隔离完,再做核酸检测才能进病房看她,后来过了几天说签证没下来,老太太立刻就没精神了,又过了几天我大姑姐说又去办签证了,结果还是没签下来,这次老太太彻底没精神了,加上癌痛的折磨开始有了求死的欲望,两个小时一打止疼针,每次护士一打针她就会说给我多打点,别再让我醒过来了。可想而知她得多疼才会求死呀!到8月27号我婆婆已经重度昏迷四五天了,每天医生查房都叫不醒了,我和我老公27号晚上10点一人抓着她一只手,我们趴在她耳朵边喊她,她很费劲的睁开眼睛看了看我们,两行眼泪顺着就流了下来,我就赶紧给她擦了擦泪,对她说我们在呢!然后她就闭上眼睛再叫都叫不醒了。医生对我们说做好准备吧也就一两天的事了,结果到当天半夜两点就去世了。老太太也算解脱了,最后几天看着她真是受罪!我们心里心疼难受。其实27号上午我大姑姐给我微信说签证下来了,机票她也买了是29号的,我婆婆一去世我就给她发微信说老太太走了。我和我老公就开始办理后事了,因为我提前都安排好丧葬服务公司了,所以很顺利的就安排好了,我们天亮到家我大姑姐说她机票已经退了不回来了。我老公说随她便吧!过了三天我们就把事情办完了!我婆婆患癌症晚期四年也是受尽了手术化疗的各种痛苦!老太太也不用再受罪了!
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感谢邀请!
首先要纠正题主一个思维误区,治疗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治疗不仅仅已能否治愈疾病为目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治疗的含义非常丰富,当然治病是第一位,但还有其它的作用,比如尊重、关爱、安慰等…。
当患者的疾病无法控制,生命进入最后阶段,此时继续治疗还有什么意义?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理性的问题了,还需要在人性的层面上考虑,比如一个晚期癌症将要离世的患者,任何治疗对他来说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但为什么很多患者家属还要继续治疗,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患者在临终之际能得到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即便治疗无效了,家人仍然没有放弃他。
曾经治疗过一位晚期肺癌的患者,癌细胞广泛转移,在治疗的最后一个月家人始终不离不弃,最后患者还是因为肿瘤转移继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对于治疗的结果,我们向家属表示了遗憾,患者家属却非常理解,并感谢我们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了他们重温亲情的机会。
其实对于很多不治之症来说,疾病的结果可能无法逆转,但疾病带来的痛苦却不能忽视,就拿晚期癌痛来说,严重的疼痛可以让人意志奔溃、丧失活下去的动力,此时治疗的作用就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要知道活得长固然很好,但如果活不好的话那也没有意义!
我是医心雕龙,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与转发哦~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老薛并不老,今年才56岁。3年前因上腹疼痛、消瘦而诊断为胃癌,手术、化疗也都做了,术后病情还算平稳。半年前感头晕、头痛,查头颅CT后发现右侧颞叶有转移灶,做了手术,术后恢复还可以,生活自理,行动也没有什么异常。仅过了4月又感到头晕、头痛,左侧颞叶见一大两小转移瘤,恶心、呕吐,食欲极差,慢慢地就起不了床了。
头部转移瘤再次手术、或者其他方法治疗吗?单纯以疾病治疗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效果多不好,短时间内复发可能性很大,并且胃癌晚期全身治疗药物有限,家里人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了不再抗肿瘤治疗的决定,这个决定无对错。脑部发生转移瘤意味着生命即将到达终点,其他人能做些什么?
治疗无意义这句话说的不严谨,治疗有抗肿瘤和姑息性两种方式,最后阶段是不能抗肿瘤治疗了,但是病人的痛苦要缓解吧?胃癌脑转移瘤对病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颅内高压所致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用点“甘露醇”、“地塞米松”降低颅压,也有止痛、止吐药物对症治疗,病人也意愿打一些针,静脉营养支持些氨基酸、脂肪乳,其他乱七八糟的药物就不用了。病人头痛、恶心慢慢地减轻了,也能吃一些饭了,虽然日子不会太长,最起码在病人“最后1公里”痛苦能少些,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应该给予的治疗,对症支持姑息性治疗也是治疗,不是所有的治疗都无意义。
癌症病人最后的日子里思维大多是清楚的,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内心恐惧无法形容,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害怕死亡。能做的就是陪伴,减少孤独、减轻恐惧,听听他们的诉说,即就是说有神灵也不要打断,有寄托也就不怕了。
癌症病人会有生命的最后,其他疾病也可能有生命的最后,人都会有生命的最后,若真的不可逆转,就让最后的日子尽可能的有温暖,病人走的宁静。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79岁妻子突然昏迷,同龄的老伴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出来,老人问:我能接她回家吗?我想守着她走……
妻子这次昏迷很严重,整个人几乎都没有反应。老人十分担心,着急地问医生:她是个什么情况啊,要不要紧啊?我急死了!
医生告诉老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CT才能知道。等待检查的空隙,老人一遍遍的呼唤着妻子。
珊珊、珊珊,我在这里。
妻子一动不动,毫无反应。旁边的亲属提示老人,换个角度,正对着妻子的眼睛叫她。
但是,妻子眼睛死死盯着一个方向,对老伴深情的呼唤,还是没有一点反应。
珊珊,你放心,我就在边上。
老人一边轻声呼唤妻子,一边抚摸着她的脸颊。
尽管妻子面无表情、毫无知觉,但是老人依然细声细语的喊她、安慰她,温柔的抚摸着她。老人坚信,自己的安抚,一定可以减轻她的痛苦!
妻子被推进了检查室。老人难得空闲,在门外椅子坐下来,嘴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受苦受难的妻子。
哎呀,真是受罪啊!看见她这个样子,我心里难受死了。(她身上)这边插一个、那边插一个……但愿检查出来没有什么事情,那我们就可以回去了。
CT做完了,结果还得有一会才能出来。老人来到护士站,请求帮忙给妻子换药。
妻子四年前患上脑梗,刚开始还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一点一点加重,直到现在这样深度昏迷。
老伴在病床上一躺就是几年,每天悉心照顾妻子,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可惜,尽管如此,妻子还是长了褥疮。
定时给妻子换药,成了老人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之一。从一无所知,到一个人可以熟练的操作,没有人知道,这个同样79岁的老人,默默的经历了多少艰辛。
今天有护士在场,两个人操作,老人可以轻松些。他随身的大背包里,有各种必需品,也包括妻子的褥疮药。
药换好了,老人又开始呼唤妻子:
珊珊,听得见吗,我在这里……
也许是换药的过程让妻子恢复了些许意识,老人分明看见妻子眨了眨眼睛,一颗泪珠从她眼角,轻轻的滑落……
你吃苦了,你吃苦头了,珊珊!
难得看见妻子有了反应,老人更大幅度的弯下腰、探下身子,轻声的安慰着她。一边说着话,一边用手轻轻的抚摸着妻子的脸颊。
你安心的在这里,医生会帮你治疗的,好吧。
好了我们就回去啊。好了就回家去,好吧。
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的话,让老人的脸色顿时阴沉了好多。
医生:急性脑梗,面积不是很大。但同时有肺部感染、心肌损伤,昏迷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意识会进一步丧失。
老人:请给我讲实话 ,我不忌讳这些的,她还能活多久?
医生:这要看她的变化情况。因为她的生命体征暂时是稳定的。当然,她随时有可能就离开了。
听到这些,老人不免暗自神伤。他忍不住和同来的亲戚唠唠叨叨。
我真希望她那个病生在我身上,那个苦我来受算了。
我跟我老伴从来不争,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我都不要讲开,我都让着她。我让她,她讲两句,就不讲了。 不讲就没有这个事情了。夫妻之间,有什么了不起的?
没想到,到最后,她竟然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此时的老人,心里万分纠结。舍不得老伴走,又不忍看着老伴受苦。他该如何选择?
终于,老人下定了决心。他找到医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人都要走了,但是,要是在这里,医生还要给她插管啊什么的。这样太受罪了,不要这样做了吧。我想让她走。
我准备叫儿子回来,我想把她接回去,让她在家里、在我旁边,我守着她走……
我也想留她在我身边,但是,我留不住啊!我留她一天、十天、一百天,她都是这个样子,她受罪我也受罪啊。
如果你能够延长她十天,她还是要走,跟延长一两天、三四天再走,是一样的。
医生:您很开明!
得到赞赏的那一刻,这位儒雅的老人,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医生:有很多人看见父母不行了,已经走到终末期了,还坚持要医生抢救。其实,这个时候,你只要陪陪她就行!
现在这种抢救,不可能把她恢复过来,哪怕恢复到一个月前都不可能!
她现在这种状态,已经是逐步逐步向最后的日子走了。
医生的话,再次坚定了老人放弃治疗、带妻子回家的决心。但是,事到临头,老人内心还是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
说实话,我现在很痛苦的。
我也希望她在身边陪我。她走了,我就是一个人,我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但是,看见她这么难受,我又不愿意把她留在这里,承受这种无谓的痛苦!
所以,我最终决定,把她接回家。
谢谢医生,你们尽力了。
@七0后大叔
这是纪录片《急诊室故事》镜头下,真实的一幕,看了让人泪目。
两位老人相濡以沫、长相厮守几十年,在他们看来,相互陪伴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即便一方是深度昏迷的状态,也能给彼此依靠和寄托。
但是,当妻子一步步走向最后日子的时候,老人希望她走的体面些、轻松些。
既然留不住,不如趁早放手。无谓的挽留,带给所有人的,都是痛苦。
老人不忍看妻子在浑身插满各种管子的痛苦中,延长几天、几十天毫无意义、毫无质量的生命长度,决定接她回家,静静的离开。
这是一辈子深爱着妻子的老人,给妻子最后的关爱!
当亲人生命进入最后的阶段,治疗已经毫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有些唐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不能回避!所以,有以下几个答案,你会怎么选择?
A、不惜代价,请医生尽力抢救,尽量延长亲人的生命。
B、带亲人回家,在最后的时间里 ,多陪陪他(她)。
C、送老人住进临终关怀病房(不抢救、只减轻痛苦)。
D、安乐死。(做这个选择,您得去有法律支持的国家。)
生死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话题。关于生死,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母亲病逝于2014年9月30日,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就已进入生命最后阶段,那时候她已经卧床半年,逐渐不能说话,甚至不能发声。不能进食的时间更久,完全靠静脉输入各种营养。后来她眼睛直直地看着天花板,意识逐渐丧失。
那时候,我们已经放弃治疗,因为治疗毫无意义,徒增痛苦。我们知道母亲很快就会离去,但是在此之前,又希望母亲少一些痛苦。事实上,这是一件非常纠结的事,怎么选择都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不能看着母亲因为不能进食而饿死,所以天天输脂肪乳,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不可能很快离去,而这种拖延毫无生存质量,我们也看着难受。
我们都知道,如果停止静脉输入营养,母亲会很快解脱。但是,谁能做这个决定?谁敢做这个决定呢?父亲早已不在了,母亲意识丧失,我们谁都下不了这个决心。
我也见过那些放弃营养液,静静等待死亡降临的,事实上也不是多么痛快,病人往往被折磨的不成人形,想起来也是令人心碎。我母亲去世的时候,面色依然保持着红润,这令我稍微有一点心安。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大主题,国人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其实比较差,这是一些原因造成的。别人我不敢做主,但如果我到了那一天,我一定给自己来一个痛快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