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在古时候,人们对棺材并不忌讳,把它当做是生命的归宿,一些60岁以上的人会提早给自己准备好棺材放在家里,每年过年的时候还会给光彩贴上福字。可惜现在的老人都不用准备了,丧葬制度的改变,也改变了许多习俗。
那么,棺材里到底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意味呢?
一、远古把人放在木材里有特殊意义人死不能复生,人死万事空。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铁一般的规律,然而,在古代人们对死亡却有另外的一种说法。他们认为人死一律归天,遗体死亡而精神永存,那么如何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呢?古人想出了一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据古书记载,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人死了就跟畜牲野兽一样,丢弃在野外,没有想过埋与不埋,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什么情感与生命意识。
后来随着人们逐渐进化,情感慢慢丰富,看到自己的亲人死后,抛在荒野中腐烂或者被野兽啃食于心不忍。于是就用野草铺在遗体的下面,上面盖上树枝来掩盖。等到有文字的时候有根据这个现象造出了藏的同音字“葬”,就是把遗体给藏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人们觉得用树枝盖住遗体还不够安全,有人就在地上挖了个坑,把遗体掩埋起来,这就是土葬习俗的由来。
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棺材,慢慢地,有些人去世后,他的亲人会把他的遗体放到了一个木制的容器里,叫做榇。这种榇就是用木材制造而成的,因为在古时候,木材比较多容易就地取材。再者,树木有时长生的象征。
把已经去世的人放到木材中,把生的意味强加在死者身上,这种棺木又叫寿材,年代越久,树龄越大的树木越好,把死者放进棺木中是想把他当作妖魔鬼怪的祭品。因为在古时候人们认为人并不会正常死亡,人的死是因为有妖魔鬼怪来作祟,而对于这些看不见的妖魔,活着的人是没有能力反抗的,只能任其摧残。因此用死人来献祭,是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久。
了解了丧葬文化的起源,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冷漠的,自私的行为。然而,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活着的人是极其重要的,比死的人更需要保护,因此要舍弃死者来专门保护生者。
二、棺材的由来对于棺材的来历,目前没有历史的考证,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
在战国时期,有两个名人,一个叫庞涓,一个叫孙膑,他们两人在鬼谷子那里学习兵法。庞涓学成之后先下山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魏王后来又把孙膑迎接到了魏国,心生妒忌的庞涓对孙膑总是看不顺眼,想方设法想要诬陷他,于是就诬陷孙膑私通齐国,使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
过后他还想进一步陷害孙膑,此时孙膑装疯卖傻,逃到了魏国和齐国的边界,后面魏国的追兵快到了,此时孙膑进入了一户人家,请求他们把自己送到齐国去。
这户人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把孙膑放到了床头的睡柜里,当做已经死的人,还在上面盖紧了盖子,再用麻绳绑紧,周围的百姓就这样把孙膑送出了魏国,逃离了魏兵的追捕。
后来这种抬睡柜、绑麻绳的方式被用到了丧葬习俗中,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作送殡和出殡。因为膑和殡同音,人们产生了臆想,当然目前无法考证。
从字面上来理解棺的意思就是掩尸,按照古人对死的理解是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并不是真正的消亡。所以对坟墓的修整十分认真,陪葬的花样繁多。棺材的选择就更加讲究了。用木材来装尸体,为了讨个吉利,大家都渴望做官发财,于是就用官、财的同音字来给榇命名为棺材。
三、为什么要在尸体进入棺材后,在棺材板上钉钉子呢?人死后有的是在当天,有的在第二天,有的在第三天,亲人会把遗体入殓放进棺材里,然后在棺材板上钉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在钉钉子时,亲属会一起喊死者躲钉。然后向光膀上撒五色粮,此后每天烧纸哭泣,直到出殡为止。
在入殓加盖的时候,钉钉子时有一颗钉子,不能打得太死,要由其亲人加钉。当然,这颗钉也要留一半,表示以后还会人丁兴旺。寓意着做事不能做得太绝,做绝事对子孙不利,所以做事要留有分寸。
其实,在古时候棺木是不用打钉的,用皮条把棺材底和棺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这是因为横的木板长,纵的木板短,这才有了后来的成语叫三长两短。
在棺材上钉钉子,除了是一种习俗,有一些寓意外,当初最主要的还是要起到密封的作用。把死者放到棺材中,一者怕诈尸,怕人死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突然产生变故,从棺材中跑出来。二是怕尸体腐化后,散发出各种有毒的气体,影响活着的人。
当然,在棺材上钉钉子,也为了防止活着的人打扰死者。在古时候有的死者往往有丰厚的陪葬品,为了防止盗墓贼的偷窃,把棺材钉紧,既可以保护死者,也可以保护其中的陪葬品。这就是在棺材板上钉钉子的由来。
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充满了敬畏,除了有一些科学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想象出来的传说,比如有人说把棺材钉紧,是怕他的魂到处乱跑,怕孤魂野鬼去欺负他,当然也怕活着的毒虫猛兽去啃咬尸体。当然都是希望死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
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古人为什么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代代先人们创造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国人引以为豪。
中国的殡葬文化也源远流长,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很多丧葬习俗在已经逐渐式微乃至失传,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某些习俗依旧顽强存在。
60、7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想必还记得村里长辈们去世后下葬的过程。
从入殓到下葬有很多复杂的程序,每一道环节都非常讲究。
我们中原华北地区当亲人去世后,要举行以下仪式。
停尸仪式:
死者生前不管哪个房间,都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必须进行的一道仪式,由死者家属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死者所有的亲人。通知的时候死者的至亲不会出面,大多是由死者的本家负责。
最近这些年,民间成立了不少丧葬公司,专门代办此类事宜。
只要是家住本地的,不能打电话、微信通知,必须亲自面对面通报。
在外地的亲戚,不得已才能用即时通讯方式告知。
如果是在古代,交通不便,死者外地亲戚根本就没有办法通知了,因为时间上来不及。
招魂仪式:
招魂一般是针对客死在他乡的亲人,这时候他们肉身虽然到了家乡,可是他们的魂魄大多在异乡或者是在路上,不招魂的话,怕灵魂会迷茫,找不到归途。
入殓仪式:
由死者的女儿或者儿媳,给死者穿上寿衣,将他们移进装好的棺材里。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死者最亲近的人为死者穿衣服,关系疏远一点的一般不会参与;"大殓"是指收尸入棺仪式,死者没有出五服的亲人都要到齐,用哭的方式将死者放入棺材;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广泛在民间普及,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人在活着的时候,做了很多错事,到了阴间就会阎王惩罚。
如果他的亲人穿上孝服,死者到了阴曹地府就不会受到太多责罚,免受皮肉之苦。
同是亲人,根据和死者关系的不同,丧服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分为五服﹐即按服丧重轻﹑ 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女子还须加用丧髻(髻系丧带)﹐俗称披麻戴孝。
瞻仰、悼念仪式:
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死者生前好友瞻仰遗容,在死者灵位前跪下叩头,长辈、平辈的话鞠躬。
这时候死者的孩子守在棺材旁,当有人来祭奠的时候,必须致礼,一般是穿着孝服,哭着跪下谢礼。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告别就是给盖上棺材盖,亲人看死者最后一眼后,钉上棺材盖,从此阴阳相隔,。
接下来就是送葬,出殡仪式了。
在远古时期,人去世之后,不会进行特殊处理,甚至不会掩埋,大都把尸体丢在荒郊野外,不管不问。
随着人类进化,有了对同类的尊重,开始在遗体下边铺点野草,上边盖上厚厚的树枝,以免被野兽糟蹋。
直到孙膑时期,才诞生了棺材,有了出殡的说法。
鬼谷子的学生初孙膑和庞涓都非常出色,但是庞涓妒忌孙膑的才华,就将其骗到魏国,砍去了他的双足 。
后来孙膑害怕庞涓继续加害,就在齐国使者协助下逃到齐国。
那么孙膑是如何逃出层层关卡到了齐国的呢?
原来使者把孙膑装在床头的睡柜中,放在车上,以搬家为名让孙膑蒙混过关到了齐国。
后人受到启发,创造了“出殡”的方式,把装尸体的棺木叫做棺材,因为棺材跟“官”和“财”谐音。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死者的后人能时来运转、大富大贵、升官发财。当然这仅仅是一种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愿望。
根据考古发现,木棺出现的时间很早,距今已经有一万年。
准确地说,棺材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不过那时候,棺木普及到平民,就是以后的事了。
人死后之所以用木材做棺材,除了方便之外,还有特殊寓意,那就是木乃生的意思,寓意生生不息。
所以古人更多使用木头来做成棺材,并且把人的遗体放在棺材里边。
古人对生命是敬畏的,对亲人也充满感情,因此只要条件允许,都要用棺材下葬。
那么,为何要在棺材上钉上铁钉?
古人在人去世之后,一般要在床板上停尸两天,以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亡。
然后就要请风水先生来选择一个吉利的时间,还需要专门找一些人和尚道士超度。
下一步就是将遗体装入棺材,举行过悼念和遗体告别仪式后,在出殡之前,进行盖棺。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在棺材上钉钉。
其实固定盖子的钉子,都是木头做的,钉子的数量是七颗钉子,而且需要长子来钉第一颗,长孙来钉最后一颗。
寓意是后继有人,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为什么要用木头钉子,那是铁是冰冷的,铁是兵器,象征刀光剑影是凶兆。
所以古人十分忌讳在人死之后使用铁器之类的东西,所以不会用铁钉来钉棺材了。
那么,木头钉子如何能钉进棺木上呢?
木匠早就考虑好了,他们事先用手工钻头将盖子和棺木都钻透,钉木头钉的时候只要轻轻用力就可以钉进去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使用铁钉呢?
一般来说,是在亲人自杀、灾难、凶杀等意外死亡情况下,使用铁钉。
意外死亡是不吉利的,亲人害怕尸体上残存有邪魔鬼怪,因此要用铁钉固定要以毒攻毒。
到了后来,棺木上大多都是钉铁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诈尸(猫惊尸)现象出现。
老人们说,在出殡的时候不能听到猫叫,一旦听到尸体就会坐起,从棺材里顶出来,所以要用铁钉紧紧地固定。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不同,棺材钉钉子的说法也各不相同,这就也许是丧葬文化的差异化。
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都知道,一些老人过完六十大寿,家里人就要为他们准备棺材,这种行为或许让人感到不解,明明老人们身体硬朗,胳膊腿都很灵活,提前为活人准备棺材,这不是对老人的大不敬和诅咒吗?
其实不然,在民间有种说法,提前给家中活着的老人准备棺材,有增福添寿的寓意。记得当年我奶奶看见我爸托人从山里为她做的棺材,高兴得逢人夸我爸孝顺。
那么,人死后为啥不装进别的容器,非要放在棺材里?为啥还要用铁钉把棺材盖钉死?
古人将死者装进棺材,源于人类的“自私”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有本能意识,对待死者的方式很直接,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往地上一扔,任由野兽一口一口地啃食掉。就像现在的野生动物,死了就随地倒毙,要么自然腐烂分解,要么被食腐动物吃掉。
当人类进化出自我意识时,他们意识到这种乱扔死者的行为是对同伴的不尊重,将心比心,自己死后要是被野兽又咬又啃,想想就闹心。于是,他们就有意识地捡来树叶、树皮、和树枝,掩盖在死者身上。
1977年,专家们在内蒙古昭乌达盟中特旗的石棚山上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里,发现有些尸骨上就有用树叶树枝掩盖的痕迹。有学者称这种用树叶枝条掩盖死者的方式为树枝棺,所以棺的原意其实就是“掩尸”。
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人们也有了“死后”的迷信,相信灵魂的存在。
他们认为,人的死亡只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没有知觉。但将来的某天,“灵魂”还是会回到“肉体”里来。所以活着的人就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显然,树枝棺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因为树枝缝隙大不安全,鼻子灵的野兽还是能发现掩盖着的死者。
那么,为了保护死者的最好方式就是把遗体藏起来,让野兽找不到,但问题是该把遗体藏到哪儿呢?
先人们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陷入了沉思,很快一个想法涌上心头,那就藏到土里吧!毕竟,他们的一生都被固定在大地上,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双脚从未离开过地面。而且人类所有的生活资料都是从大地上获取,一切的生命都离不开大地的供给。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地取材,挖个坑将死者“藏”在泥土里面。然后慢慢地约定俗成,都选择用泥土“藏”死者,这就有了“坟墓”的概念,也衍生出了象形意义的文字“葬”字。
虽然有了“坟墓”,但死者遗体滋生的细菌和病毒得不到处理,带来的瘟疫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于是人们对死者感到恐惧,在对待其遗体上更加谨慎,反应到现实上就是将死者的遗体装在一个木制的容器内埋葬,这个木制的容器在古代叫做“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要用木材做容器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树木取材方便,古代植被好,最不缺的就是树木;二是古人有“树崇拜”情结,在他们眼里,树木如同“天梯”,象征着“长生”。
古代科技落后,人们喜欢将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未知的东西归结为鬼神,在他们看来,人之所以会死,都是因为鬼神作祟。
为了让活人逃避鬼神的关注,可以“长久”地活着,他们就把死者放在有“长生”寓意的棺木内,其本意是把死者作为祭品献给鬼神,相当于对鬼神说:“他还活着,你就尽情地折磨他吧,不要找我们的麻烦”。所以,棺材自古以来也叫寿材。
可见,古人将死者装进棺材的本意源于人类的自私,让死者替活人承受灾难。当然,这是由于古代落后的社会现实所决定,毕竟人力对于当时的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活人比死人更重要,更需要得到保护。
在民间传说中,棺材的由来与战国时代的孙膑有关话说孙膑和庞涓一同拜师学习兵法,两人关系很铁。毕业之后,庞涓到魏国当了将军,孙膑本打算去齐国,因受庞涓的邀请也来到了魏国。
当孙膑兴高采烈地来到魏国见老同学时,他却不知道一场阴谋正在等待着他。原来庞涓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他怕孙膑一来,自己就得下岗。于是便利用职务便利,给孙膑编了个罪名,让他脸上刺字,受了膑刑。
孙膑害怕庞涓继续加害与他,就逃到了魏齐边界的一户农夫家里,这家人就把他放在床头的睡柜里,关紧柜盖,外面绑上麻绳,以搬家为名把孙膑送到了齐国。
后来,人们就取“膑”和“殡”的谐音,把运送人体这件事称为“出殡”。由于孙膑来到齐国后,很快站稳了脚跟,有了“官”和“财”,人们就取其谐音,把装人体的棺木叫做棺材,寓意升官发财。当然关于棺材的具体由来,并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这种说法仅仅只是一种民间传说吧了!
为啥要用铁钉把棺材盖钉死呢?在农村,一般停尸三日后,人们就会将死者装在棺材里边,即入殓。接着就是盖棺定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钉棺盖。
钉棺盖时,亲属们要同时喊叫死者“躲钉”,然后由阴阳先生向棺盖上抛撒五谷杂粮。钉棺盖的钉子一般要用7根,第1根由长子来钉,最后1根由长孙来钉,所以民间称其为“子孙钉”,寓意后继有人,子孙兴旺。
事实上,在早些时候,古代的棺木上并不用钉子,因为古人是忌讳钉子这类尖锐的物品的,他们是用一种滕皮条把棺材的底和盖捆绑在一起。其中横着捆三道,纵着捆两道,由于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至于为啥要用铁钉把棺材盖钉死,原因有两个。一是保护死者。如果棺材不钉死的话,很容易就会被打开,这样一来,不但动物会去损坏死者的遗体,就连盗墓贼也会盗取棺材里的随葬品。
二是保护活人。用钉子将棺材盖钉死,这样就将死者体内的病毒或细菌封闭在棺材内,不至于散发出来感染活着的人。
再者古人迷信,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出来害人。如果把棺材钉死,死者的鬼魂就无法出来,那么合上棺材盖显然不够,必须在棺材上钉上钉子才能放心。
结语: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地域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所差异,比如有些地方钉盖棺时,与死者生肖相冲相克的人是不能在场的,否则认为对丧家不利;有些地方的最后一颗子孙钉,要钉一半留一半,代表后继有人……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墓葬习俗,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生命离开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在发生着改变,但不管如何,对祖辈的尊重和缅怀依然值得我们传承。
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棺材是沉眠之地休息之所,是古人的归宿之地,现在城市实行火化,城市已经不使用棺材埋人,直接变成了骨灰盒,所以很多规矩也已经改变甚至丢失,关于棺材的种种规矩也完全没有,所以现在城市人基本上已经不懂得棺材的许多说法,应该只知道这个东西存在和基本上的作用。
棺材的真正来源已经无从考究,发明者其实根本没有历史记载,棺材大概的来源应该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最基本的初始状态,那个时候属于原始社会,与凶猛飞禽走兽搏斗竞争生存空间,那个时候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加上生产力低下寿命短暂,人死后最开始是扔在荒郊野外的。
后来由于不忍心看到自己同伴尸体被野兽啃食破坏,不忍心看尸骨遗骸暴露在自然当中,于是出现挖坑把尸体埋在地里面,为了防止虫子的破坏,于是用草包在尸体外面,这个是最原始的棺材,后来发展成为使用木头来做棺材,还有石棺和青铜棺,木棺最普遍,最终棺材变成了亡灵的床,因为木属生,古人有尸解成仙的说法,需要生气维持尸体的鲜活,木头最合适又容易得到。
其实棺材最初的意义就是保护尸体的作用,避免尸体被破坏,后来演变成为显摆和迷信有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棺材被当做长生的追求和身份的象征,把尸体放在棺材里面,其实就是想保护好尸体,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了其他方面的意思,鬼神文化的传播,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早期的定义。
正常情况下,棺材的制作都不可以使用任何金属的,当然像青铜棺椁那种是极少数特殊情况,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的木质棺材是不可以使用金属的,整个棺材没有一颗金属钉子,完全是粘合卯榫结构,就算大小敛结束以后盖棺定论,基本上也都只是用胶水和蜡封堵,不用金属钉固定棺盖。
盖棺后用藤条竹片等绑住棺材盖,让棺盖不脱落,一般横绑三道,前中后各绑一道,然后就是出殡柜台出去埋了,有些特殊的情况才会使用金属钉子,比如说一些非常死亡的人,被看做不吉利的人,需要金属钉子封盖,其实就是传统中的镇邪辟邪聚集煞气,因为金属钉子是利器,对于阴魂有镇封的作用,所以会对非正常死亡的人棺盖使用钉子固定密封。
还有一个情况会使用钉子,这是地方风俗的问题,一些地方下葬之前,会在棺材盖上面钉上七颗钉子,第一颗一定是家属钉,后面就由专门的人钉,而且只是钉七颗,意思就是泽福后代,这种风俗其实有少部分地区有,绝大多数的地区棺材都是不使用金属钉子,利器存在棺床,这种对死者的不尊重。
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愚蠢!愚蠢!愚蠢!这只是个很简单的再不简单的明显道理了!既然追根溯源这个简单的问题,就牵涉到人类发展的历史了。从最早的猿人时代起,儿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那时,基本上也算母系社会家族。因人的脑子进化迟慢,只知道吃与住。如一族人的自生自灭现象,谁都不会考虑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迈进了奴隶社会,就有了阶级,人的思想开化了很多。统治阶级开始建立了城池,固定资产,产生了压迫,剝削的现象。社会上各种产生的新生事物,都有人的智慧去理解。人老死去这个自然现象,也由活着的人联想到,人死后也要有个归宿。至此,一连串的问题,都在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穿衣服,住棺材(房子),选风水宝地。入土安葬。后期祭祀,悼念!这都是人在进化中,思想文化的进步!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人的思想不断提高,智慧不断加强的历证。人死装进棺材,再送进土里安葬,是活着的人对死者最好的安抚!至于装殓以后,封盖钉铁钉的说法,以我理解,就是加固死人住房的牢固性。(这里面或许还包含着从古沿袭下来的一种吉利说法吧)从某些地区有悬棺风俗,水葬风俗。都是活着的人对死者一种悼念形式。这里面也有着深奥的道理。只是我们这时代的人,知道的太少了!
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个人一生的终结是走向坟墓,古人认为,坟墓的一端是鬼神的世界,中国的丧葬习俗就是灵魂观念的产物。中国人重祖先,因此也重丧葬,古人认为,逝者身灭灵不灭,灵魂永存,并且会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子孙福乐安康。围绕丧葬,我国古代有一系列习俗,“死后入棺”就是古代丧葬习俗的重要环节。
棺材对于古人而言,相当于每个人的必需品,因此古人对棺材并不忌讳。不仅如此,在古代,年纪较大的人会为自己选备棺材,平时就将其放在家中,每到新年还会在上面贴福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大多数人们已不再保留这样的习俗,人们对棺材的意义也渐渐模糊,那么,棺材在古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却也从来不敢对祖先神灵有半句菲薄。而且,儒家所制定的礼仪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与丧葬有关,丧葬构成中国人生活中的一大内容,清明扫墓、祭拜祖先永远都是一年当中的重大事件。人们在想象中构建了阴间地府的神鬼世界,成为现实社会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之中,墓地象征着人们头脑里的阴间世界,它是根据现实社会所构想而来的,是阳间世界的缩影。既然阴间是阳世的翻版,那就必须为亡者的魂灵建筑住宅,而棺材就是古人为亡灵准备的沉眠之地休息之所,是逝者的归宿。这代表了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缅怀。
“棺材”的历史起源已经无从考究,史书对此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据传说,“死者入棺”的丧葬习俗与孙膑有关。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学生,二人研习兵法颇有所得。后来,庞涓学有所成先行下山,他去到了魏国做了大将军,不久之后,孙膑也受到魏王邀请到了魏国,这让庞涓心生不满。
为了赶走孙膑,庞涓先是诬陷孙膑是齐国派来的细作,使孙膑因此受到了魏国的惩罚,双腿的膝盖骨全被挖掉了。孙膑残疾之后,庞涓仍不罢休,他还想再次迫害孙膑,将其置于死地。孙膑被逼无奈,为了活命,他只得装疯卖傻,找机会逃跑。
终于,孙膑等到了逃跑的机会,他决定离开魏国投奔齐国。然而,当他快逃到两国交界地区的时候,被魏国派来的追兵赶上了。为了躲避追兵,孙膑藏到了一户人家中,他将自己的经历告知那家人,并恳求他们帮自己逃到齐国。
为了避开魏兵的搜捕,那家人便让孙膑躺到柜子中装死,再将柜子盖上盖子,用麻绳扎紧,这样把孙膑送出了魏国。后来,这种抬柜子、扎麻绳的做法便被吸收到了丧葬习俗之中,这样的仪式被称为“出殡”或“送殡”。“膑”与“殡”同音,是否就是因此,才令古人将孙膑与丧葬文化相联系,从而杜撰出这样的故事,如今人们也不得而知。
实际上,棺材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尸体的。最早人们并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后来可能出于对同伴的怀缅,开始有了保护尸体的意识。为了防止尸体被野兽分食,或遭到虫子的残坏,人们想到了用草木掩盖尸体,这也就是棺材的缘起。
确实,据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 “死后入棺”的意识了。《周易》中提到,古人死后,人们会将死者的尸体放到野外,并且会为其盖上树叶枝条等东西,后世将这种丧葬形式称之为“树枝棺”。这是对死者的敬畏,用树枝遮盖尸体的用意,就是想为亡者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完好的安息环境。这种处理尸体的意识,与直接将尸体置于荒野相比,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含义,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了古代棺具文化形态的起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所用的棺具也有了发展变化。《礼记》中记载了一种用硬土块烧制而成的“土棺”,称为“堲周”,指用烧成的硬土块将逝者围起来做棺材。这种棺具相当于是一种“砖”制的棺具,是用土砖块垒出来的,比之前的“树枝棺”又相对进步了。
不过,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木质棺具,这也是中国古人最常用的一类棺具。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小木棺”,但是其制作还是相当简单的。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木棺作为一种棺具形态开始盛行,应该是从商朝开始的,到了周朝后期,木棺为棺具已成制度,即《礼记》中所载的贵族“棺椁制度”。这实际上将保护逝者尸体的初衷,演变为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按照古代礼制,以棺椁下葬是地位较高的统治贵族阶级才能享受的待遇,特别是“椁”这种棺具形式,被大众接受的更少。不过,与“椁”不同,“棺”的应用更为普遍。从字面来看,“棺”即关也,是收殓死者的器具,其读音同“官”,“棺材”也同“官”、“财”,表示吉利、吉祥。中国古人还信仰“五行之说”,正所谓“木”属“生”,所以古人相信木头能够维持灵魂的“生气”,因而逝者多用“木棺”。
说到“木棺”,在古代,人们在制作“木棺”的棺木选材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棺木最好要选耐腐烂的,同时,选材还要考虑是否防虫、是否容易变形。普遍来看,以杉木为棺木是最常见的,也是造价较低的,较好一些的,也有选用名贵柏木的,再好的,就是较耐腐蚀的楠木了。
除了木材的选取,棺木的外形也很重要。好的棺材其外形讲究前大后小,呈长梯形,而从正前方看要似一根半圆木。除此之外,古人对于棺材的外部装饰也有讲究,好一些的棺材,正前方画的是碑厅鹤鹿,上面部分绘有展翅的仙鹤,两旁则是松柏,还有的画有祥云和水莲。
一般来讲,棺材上不提倡出现金属的。当然,古代也有青铜棺椁,这属于特殊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木棺上是禁止使用任何金属的,特别是金属的“钉子”。因为,古人对棺材的结构十分看重,他们通常认为“钉”有着不好的蕴含,因此,古人往往会将棺材设计为榫卯结构。
古人棺材不主张用“钉”,哪怕是到了死者入殓之后的“盖棺定论”环节,也不会用钉子来固定棺材底与盖。有的采用胶粘或蜡封的方法,有的则是采用皮条捆合的方法,而且对具体捆合的方式也有讲究,即:横向三道、纵向两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长两短”。
不过,一些老棺材制作艺人也称,棺木上也可以用钉子,但是钉子的用法和钉的位置是有讲究的,这都对应着某种说法。
比如,一些地区讲究在棺材上钉七根镇钉,称之为“子孙钉”,寓意着保佑子孙兴旺昌顺。在钉“子孙钉”时,逝者的亲属要一齐喊叫死者,让其“躲钉”,待钉好之后,还要在棺盖上铺撒“五色粮”,这样才算是大殓告成。之后,在正式出殡以前,亲属还需烧纸哭祭,每日三次,称为“捻香”。
关于棺材上钉钉子,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钉钉可以使逝者免受打扰,更顺利地到达另一个世界。也正是因此,棺材在制作时,往往底部很薄,因为古代的人们相信,这样可以便于亡灵更快的进入地下世界。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把棺材盖钉上,实际可以起到相对密封的效果。在古代,人死之后并不是要立即下葬的,通常需要将尸体停放一段时间,再将其下葬。因此,将棺材盖钉上可以使棺材内部与外界隔开,有利于防止尸体腐烂后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散发。
然而,这种棺材上用钉的情况依旧是少数,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中依然将棺材上的“钉”视为“不祥”的象征。在这种观念下,就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棺材用钉”的情况,例如,古人会将某些因非正常原因死亡的人看作是不祥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入殓后要用金属钉封住棺材盖,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镇邪”。
古时候,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钉子属于利器,有镇封阴魂的作用,故而,“棺材钉盖”的做法对应着“镇压阴魂”的说法。因此,在古代,若非特殊情况,在大部分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棺材一般不会使用金属钉,否则就会被视为对逝者不尊重。
“尘归尘,土归土”,万物终将归于尘土,而棺材作为连接人类死亡与归尘的重要一环,它蕴含了上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人们对逝者的追思缅怀。棺材承载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正所谓“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常念先辈,继承遗志,坚守孝行,砥砺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