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泥鳅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吃泥鳅可以补充营养素,而且味道鲜美、下饭,即使泥鳅多糖可以提高免疫力,但是吃泥鳅对强身健体来说,并没有太大帮助。
想知道吃泥鳅对人体有什么好处,还得先了解一下泥鳅肉的营养价值。实验[1]证明,泥鳅肉中含水分78.21%,含灰分1.12%,含脂肪2.31%,含蛋白质17.55%,泥鳅肉中除了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以外,其他17种氨基酸都齐全。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为12.57%,其次分别为天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低的是胱氨酸(0.80%),就必须氨基酸来说,泥鳅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于其他鱼类丰富,因此相比其他常规的养殖鱼,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就鲜味氨基酸来说,鱼类肌肉里跟鲜味有关的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等[2],在各种养殖鱼类中,泥鳅的鲜味氨基酸含量算是相当高的,因此泥鳅尝起来非常鲜美。
我们都知道,评定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就是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尤其是1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低跟构成的比较,实验[1]数据证实,泥鳅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高于大多数常规的养殖鱼类,同时氨基酸的组成全面,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也高,并且泥鳅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比其他养殖鱼类高,所以泥鳅的营养价值要高于其他鱼类,也就是说吃泥鳅,对补充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很有帮助。
此外,泥鳅中含有的泥鳅多糖,对免疫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有实验[3]对小鼠进行了研究,分别设计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每天给各组小鼠灌服相应剂量的泥鳅多糖,一个月后,小鼠的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明显比空白对照组的小鼠强很多,也就是说,泥鳅多糖对小鼠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也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泥鳅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菌肽[4]、糖蛋白[5]、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锌、硒等微量营养元素,这些活性物质同样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通过吃泥鳅所能获取到的这些活性物质的量非常有限,不可能通过吃泥鳅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除非天天吃、顿顿吃,但是这样又会带来膳食不均衡或者其他的副作用,如果真的想提高免疫力,除非把泥鳅多糖提取出来,制成药剂服用才行,平常吃泥鳅肉,就是补充营养素,而且味道比较鲜甜而已,对人体没什么太大的好处。
你喜欢吃泥鳅吗?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泥鳅做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参考文献
[1] 赵振山,高贵琴,印杰,等.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J].水利渔业,1999(2):16-17.
[2] 张本,卢子襄,章华忠,等.石斑鱼肌鱼的氨基酸含量.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1,10(1):78-80.
[3] 钦传光,黄开勋,徐辉碧.泥鳅多糖的免疫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2,37(8).
[4] ParkCB,LeeJH ParklY,etalA novelantimicrobialpeptide from theloach,Misgurnusangullicaudatus[J].FEBS Letters,1997,411:173.
[5] Marik0 K,Yoichiro H,Toshhisa S,eta.Chracterization ofa dearninated neuram inic acid—containing glycopro tein from the skinmucusoftheloach,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J].JBiol Chem,1994,269:32138.
作者:廖钰樱 赵力超
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泥鳅和鳝鱼常被人称为“水中良药”,黄鳝益肾,泥鳅有什么作用呢?鳝鱼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鳝,早在《山海经》里就有黄鳝的记载,以它入药并不奇怪,徐衷在《南方草物状》全面描写了鳝鱼,为后来的医疗用途做了基础,人们用鳝鱼的各个部位来入药,有滋补之效,而后,和鳝鱼的一样生活在湖泊中的泥鳅就引起关注了。
中药上有很多共性,比方同样源自海边的昆布和海藻,药性相似且功效也相同,我看过泥鳅的相关记载,泥鳅为甘性(源于《纲目》《滇南本草》等等),鳝鱼属甘温之品,它们多少都会有些滋补的作用,只是补益的专攻之处不同,就好比人参补气,而玉竹滋阴一样,泥鳅的补益作用和鳝鱼有明显的区别。
既然有药用价值,那吃泥鳅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于我个人而言,不论是鳝鱼还是泥鳅,我都不喜欢吃,因为吃起来感觉太硬了,根本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口味,这其中或许也有做得不好吃的原因,反正我不爱吃泥鳅。吃泥鳅是有好处的,既然能入药,说明对身体某方面起到调理的作用,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泥鳅也是一味药材,它的食用价值掩盖住了药用上的作用。
我们了解泥鳅的价值,可以让人有更清晰的认知,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多食泥鳅对身体有益,能改善哪些问题。
01,泥鳅补人体中气;泥鳅之补,在于补中气。这里要说到中医上的内容,气有固摄和推动等功能,我就说固摄来说,它不单是固摄血液,让血液安然在该在的轨道中运行,固定住体内的脏器,使其正常在运作,比如胃,大肠以及胞宫等等。
中气不足,那就容易出血,或者是脏器出现一定程度的位移,补气的作用同样重要,不亚于滋阴或者是补阳。
泥鳅的这个功效常用来治脱肛,得痔疮而脱肛的人适合食用泥鳅,《纲目》中提到的“暖中益气”正是指这一方面。
02,泥鳅能祛湿邪;常听到一些人说要喝祛湿茶,倒不如吃一些泥鳅。祛湿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湿气重的人仿佛在顶着东西生活,感觉头重而且关节不灵活,乏力等等,想要活得自如,祛湿是必然的,泥鳅就有祛湿的功效。
说到这里,泥鳅的应用就很明显了,包括水肿,风湿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等,这个功效对体内湿热的排出也有帮助,我觉得除湿效果是有的,但是和车前草,薏米比起来,或许还欠缺火候,这就导致了泥鳅的功用常被人忽略。
03,泥鳅有补脾之效。泥鳅补脾,是补中气的一个延伸,所谓的“补脾”,适合脾气不足的人食用,《医学入门》这本书里用“止泻”二字来概括,为什会泄泻?这就跟脾有关了,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出现问题,说明该补脾了。
常出现泄泻的情况,不妨吃泥鳅,或许会有改善作用,《本草求真》中记载“泥鳅入脾”,在止泻的同时一并带走阻滞在脾的湿邪。
泥鳅虽是一种食材,却有补中祛湿的作用,食用泥鳅有很多好处,但要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光靠吃这种菜是不够的,还是要合理配伍用药来治疗。泥鳅和黄鳝的滋补之处不同,但各有所长,说不上谁强谁弱。当你明白它们的作用,知道你更需要的是哪一种滋补,那你就知道,谁对你而言更重要了。
以上就是老邪的回答了,觉得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或分享给更多人。关注中药师黄老邪,了解更多农村药材。
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泥鳅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吃泥鳅可以补充营养素,而且味道鲜美、下饭,即使泥鳅多糖可以提高免疫力,但是吃泥鳅对强身健体来说,并没有太大帮助。
想知道吃泥鳅对人体有什么好处,还得先了解一下泥鳅肉的营养价值。实验[1]证明,泥鳅肉中含水分78.21%,含灰分1.12%,含脂肪2.31%,含蛋白质17.55%,泥鳅肉中除了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以外,其他17种氨基酸都齐全。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为12.57%,其次分别为天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低的是胱氨酸(0.80%),就必须氨基酸来说,泥鳅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于其他鱼类丰富,因此相比其他常规的养殖鱼,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就鲜味氨基酸来说,鱼类肌肉里跟鲜味有关的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等[2],在各种养殖鱼类中,泥鳅的鲜味氨基酸含量算是相当高的,因此泥鳅尝起来非常鲜美。
我们都知道,评定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就是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尤其是1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低跟构成的比较,实验[1]数据证实,泥鳅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高于大多数常规的养殖鱼类,同时氨基酸的组成全面,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也高,并且泥鳅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比其他养殖鱼类高,所以泥鳅的营养价值要高于其他鱼类,也就是说吃泥鳅,对补充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很有帮助。
此外,泥鳅中含有的泥鳅多糖,对免疫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有实验[3]对小鼠进行了研究,分别设计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每天给各组小鼠灌服相应剂量的泥鳅多糖,一个月后,小鼠的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明显比空白对照组的小鼠强很多,也就是说,泥鳅多糖对小鼠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也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泥鳅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菌肽[4]、糖蛋白[5]、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锌、硒等微量营养元素,这些活性物质同样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通过吃泥鳅所能获取到的这些活性物质的量非常有限,不可能通过吃泥鳅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除非天天吃、顿顿吃,但是这样又会带来膳食不均衡或者其他的副作用,如果真的想提高免疫力,除非把泥鳅多糖提取出来,制成药剂服用才行,平常吃泥鳅肉,就是补充营养素,而且味道比较鲜甜而已,对人体没什么太大的好处。
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泥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更被大家誉为“水中人参”,人参具有滋补的功效,而泥鳅的甘温之性恰好证实这点,具有强大的滋补功能,可见它的价值非常高,食用对人体有许多好处。
泥鳅是现在大家的叫法,而在《尔雅》中被称为鳛、鳅,在《本草拾遗》又叫鳅鱼。农村人对它在熟悉不过了,我们哪里的大哥们经常去池塘、湖泊里捕捉,但是野生的比较少,所以市场上售卖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也会养殖的,种田的人都知道买点鱼苗在田里面养殖,就被大家誉为“荷花鱼”,也可以在里面养殖泥鳅。
我问了喜欢吃泥鳅的朋友,他们一搬都是拿来炖汤,口感鲜美,肉质软嫩,吃起来比较“滑”,因为泥鳅本身含有许多的粘液。汤基本都是被抢着喝完的,都说很补,如果捕捉到野生的,根本不会卖掉,选择自己吃点,毕竟是“水中人参”,价值太高了!
那么吃泥鳅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呢?有朋友会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讨论,但是我得从中医角度来跟大家探讨。泥鳅可以入药!相信有朋友又好奇了,怎么什么都可以入药,其实动物类药材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比如乌梢蛇、水蛭、土鳖虫等等。早在《滇南本草》中记载泥鳅的肉或全体入药。
泥鳅性甘,温,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不管是《医学入门》还是《纲目》都记载了泥鳅性甘,甘性的药物都有补的功效,能够补肾通阳,对于肾虚所导致的腰膝酸软、腰腿疼痛,阳虚所导致的四肢手脚冰凉、精神倦怠疲劳,适当吃泥鳅有很好补肾通阳的功效。
《濒湖集简方》中记载“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如男性因肾虚不固导致的阳痿、性功能减退,食用泥鳅也大有好处,可以改善肾虚。
泥鳅还入脾经,有健脾开胃的功效,对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如果适当吃泥鳅,通过滋补脾胃有很好的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的功效。特别是小孩子,现在现在小孩不愿意吃饭,导致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太多了,可以吃点泥鳅,健脾开胃。
泥鳅还具有利尿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关于这个功效《四川中药志》里有记载,有湿热导致皮肤瘙痒、水肿、小便不利的情况,可用泥鳅与折耳根、蒲公英炖汤服用,泥鳅、折耳根、蒲公英都是药食两用的佳品。
在《纲目》中记载泥鳅还具有醒酒的功能,因为泥鳅具有利尿的功效,喝酒多了,酒精就要通过尿液来排出,所以喝醉酒的朋友可以煮泥鳅汤来喝,不仅可以醒酒,也可以防止呕吐过多伤胃、口干口渴。
总而言之,吃泥鳅对身体大有好处!常见煮泥鳅的方法就是炖汤,或者油煎后爆炒,就我个人而已比较喜欢炖汤的,建议大家生活中常吃泥鳅,比较生活压力过大,一天忙碌的工作,难免引起肾虚,泥鳅很补,可以增强免疫力。但是吃泥鳅的同时就不要吃螃蟹了,泥鳅属温性而螃蟹属凉性,以免引起不适。
以上就是小朱的分享,如对你有用,不妨分享点赞,如需药用,请向医生咨询。(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本人中西结合男科研究生,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目前在三甲医院工作,关注@中西结合男科廖医生,了解更多男性健康知识,学习中医中药养生,请各位大佬关注我哟!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受益💖
作为南方人,对于泥鳅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的,小时候在农村我经常去农田捉泥鳅,螃蟹。我是常常吃泥鳅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特别是辣椒炒泥鳅,对于我而言,简直是无上美味。
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营养成分测定,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左右,每100g泥鳅富含蛋白质22.5g,脂肪2.9克,灰分1.6g,水分73g,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此外,还有各种微量元素包括钙、钾、钠、镁、铁、锌、铜、磷、锰、硒等微量元素。
泥鳅的内在营养价值优于传统的四大家鱼,烩泥鳅、泥鳅蒸豆腐等名菜,都是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泥鰍还是常见的滋补良品,临近产卵的泥鰍,体内维生素A和脂肪的含量比大补的鳝鱼高很多,维生素B2、维生素D、钙、磷、铁的含量也比鳝鱼多。
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活动,平时熬夜过度,精力不足,身体疲劳、体力下降时,可以多吃些泥鰍,除了补充足够的营养外,具有很好的滋补强壮作用。
从西医的角度去看,泥鰍中的富含烟酸,而烟酸能够扩张人体血管,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血压。泥鰍还含有丰富的钙质,钙离子有利于身体内尿钠的排泄,具有稳定血压的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泥鰍性平,味甘,具“补中、止泄”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泥鰍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盗汗、痔疮、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杨伟、乳痈等症状都有一定疗效。中医认为,能补中益气,壮阳利尿;对儿童,年老体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贫血、结核病、皮肤瘙痒、痔疮下垂、盗汗、水肿等疾病引起的全身性营养不良、病后体弱以及神经衰弱的病人,都有很好的滋补、强壮等功效。
本人中西结合男科研究生,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目前在三甲医院工作,关注@中西结合男科廖医生 ,了解更多男性健康知识,学习中医中药养生,请各位大佬关注我哟!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受益💖
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泥鳅又被称为“水中人参”,是一种营养又美味的小型淡水鱼类,不仅可以用来爆炒、红烧,还能够煮汤,泥鳅豆腐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汤鲜味美,营养滋补。油炸的泥鳅味道也挺不错,一口一个,吃完后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老家小河沟的生态非常好,里面的泥鳅又肥又大。村里的小伙子经常三五成群到河沟里抓泥鳅,抓上来的泥鳅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在河边烧烤,那味道简直就是一绝。有时候觉得光吃泥鳅感觉还不过瘾,河边草丛里还有很多肥美的蚂蚱,也可以现抓直接烧烤。
但现在老家河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了,污染比较严重,泥鳅、鲫鱼、草鱼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常吃的泥鳅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了,味道也还可以,但和野生泥鳅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
那么,泥鳅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呢?我国的泥鳅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真泥鳅、中华沙鳅、长薄鳅和台湾泥鳅。其中,中华沙鳅和长薄鳅的颜值很高,身体两侧具有黑黄相间的纵裂条纹,观赏价值远大于食用价值,是水族市场上的新星,非常适合家庭饲养。
▲▲长薄鳅与中华沙鳅长得比较像,但长薄鳅的吻部更加圆钝,中华沙鳅的吻部又细又长。
我们平时在饭桌上常吃的泥鳅,一般是真泥鳅和台湾泥鳅。特别是台湾泥鳅,个头更大,成年个体一般能长到15公分左右,体重20~40克,极个别大家伙甚至能长到250-300克,体长30公分。台湾泥鳅的养殖产量很高,养殖周期只有4~5个月,只要把握好时间一年养出两批泥鳅不是问题。
台湾泥鳅的含肉率最高能达到70%,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就包括5种鲜味氨基酸(占总量的5.7%)。台湾泥鳅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和日本鳗鲡、草鱼相近,但比鲢鱼、鳙鱼、罗非鱼更高。
▲▲台湾泥鳅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泥鳅还含有丰富的钙质,每100克泥鳅肉中钙含量高达683毫克,而同等重量的牛奶中钙含量仅为104毫克,因此台湾泥鳅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幼龄儿童食用。
有些人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泥鳅看起来肉嘟嘟的,脂肪含量肯定很高,经常吃泥鳅会不会对身体有危害?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泥鳅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2%,对于提高脑细胞活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炎症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生态养殖的泥鳅不仅味道更胜一筹,品质也更有保证由于泥鳅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耐低氧能力特别强,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但是这样也出现了一种问题,就是泥鳅土腥味特别重,肉质也比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养殖户开始尝试生态养殖模式,不刻意追求产量,而转变为追求品质,走精品泥鳅的路线。
泥鳅的生态养殖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稻田中养殖泥鳅,也就是“稻鳅共作”。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曾经做过一次田间实验,研究人员用水蚯蚓代替传统的人工颗粒饲料,因为水蚯蚓干品的粗蛋白含量高达62%,营养全面,是泥鳅最喜欢的生物饵料之一。
这样做的成本会很高,泥鳅的产量也会大打折扣,但优点也很明显:由于养殖全程都不使用农药、抗生素,这种模式下的泥鳅属于绿色有机水产品,因此也更加健康、安全。
结果表明,“稻鳅共作”模式下收获的泥鳅中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加鲜美,抗生素和农药也都没有检出。
有的人认为这种模式看着让人眼前一亮但就是赚不了钱,毕竟成本太高,产量又太低。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农产品、水产品的药残现象已经非常严峻,抗生素滥用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很有必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其实“稻田养鱼”在国内一直是个很火的话题,有争议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种模式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检验。
总结泥鳅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市面上的做法也有很多,能够满足不同口味人群的需求。不过单纯从养殖产量来看,泥鳅和“四大家鱼”、鲤鱼、鲫鱼还有些差距,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并不算特别常见。
另外,泥鳅的皮肤有富含粘液,非常光滑,处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对此,一般的做法是:将买来的泥鳅放在碗里,撒上盐,然后马上用盖子将泥鳅盖住,等到泥鳅被盐杀死后再处理。为了去除泥鳅的土腥味,还可以把处理好的泥鳅焯一下水,除去表层的粘膜,这样处理的泥鳅几乎品尝不出任何腥味。
从价格来看,泥鳅也是非常亲民的,市场价格一般都不会超过10元/斤。从9月25日的数据来看,洞庭湖渔都市场的泥鳅价格在8~10元/斤左右,塘口收购价就更低了,7元一斤的价格都很少见,大多数都在5元左右。这个价格绝大多数人都负担得起,偶尔买来尝尝鲜还是不错的。(注:泥鳅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