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即一问摇头三不知。亦称“三不知”。

《左传》(哀)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之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自始至终完全不知。

“一问三不知”,后指事事不知为三不知。

《红楼梦》五五,有:“一个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另, “三不知”,在小说、戏曲中,有时当作突然解。

如,《醒世姻缘》二五,有:“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综述:“一问三不知”?就是一.(开始,最初。)、二.(正中,不止。)、三.(结局,究竟。),对“问题”的原始与原终不知道和不了解。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好像被误解了,我认为这个三不知并不是指的三个不知词,或一个问题里面有上,中,下三个不知内容,(不知否,不知晓,知不道等等),而是指的别人问你三个问题或更多的问题你都回答不出来,才会被别人说你一问三不知,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没文化的意思。

別人问你第一个问题,你没听说过,你答不出来,说不知道,问你第二个问题,你也不懂,也答不出来,说不知道,问你第三个问题,你还是不明白,说不知道,这样别人才有可能说你一问三不知。

别人问你第一个问题,你说不知道,肯定不会说你一问三不知,因为还不够数,问你第二问题你也答不出的话,有可能会说你一问三不知,虽然问题还没超过三个呢,为什么要说你一问三不知,那只能说对方是个急性子,4舍5入把一问三不知先说出来了,如果问你三个问题或更多的问题都答不出来,那别人肯定会说,这孙子,一问三不知。

对三不知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你是个文盲,不学无术,什么都不懂的意思。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一般认为,此语出自《左传》。

所谓“三不知”,是指事情的“开始”“中间”和“结果”。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

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一年,是公元前468年。

晋国知伯领兵进攻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援,当时总览齐国朝政的是陈成子,决定发兵救郑。中行文子对齐国的陈成子说:有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准备以一千辆轻型兵车,迫击齐军营门,此可全歼齐军。陈成子说:寡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少数的敌兵,不要害怕众多的敌兵。敌军即使超过一千辆战车,我怎么敢趋而避之?我会把你的话告诉我的寡君。中行文子说:到今天,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何会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对事情的“开始”“中间”和“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我现在对这“三个”情况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了!

“一问三不知”,即指此。

此段,杜预《注》云:“谋一事,则当虑此三变,……所谓君子三思。”

题目所问,大致就是这样。

“陈成子”,即“陈恒”“田恒”,亦称“田成子”,齐国田氏贵族第八任首领。其于前485年,唆使齐国大夫鲍息杀齐悼公,立齐简公,自己任左相,独揽齐国大权。前481年,“陈成子”又杀齐简公和右相阚止,立简公弟为国君,是为齐平公。《庄子.胠箧》记述陈成子窃国之事,得出结论,说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等振聋发聩之言论云云。

《左传》这段话,还有一些注释附后——

杜预注云:“文子,荀寅,此时奔在齐。”原为晋卿,又称“中行寅”。“厌”,同“压”。“及”,“攻击”“打击”之义。“辟”,同“避”。“吾乃今知所以亡”,杜预注云:“自恨己无知。”“衷”,同“中”。“举”,“谋也”。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指这个人不单只是三不知,是什么也不知,但不代表他真的不知,有可能他认为不应给你知,也无必要讲你知,所以装疯扮傻。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给人感觉,这是在埋怨某人傻乎乎地,像个笨蛋,“一问三不知”,什么事也不知道,令人气愤!

真要是问起来,“一问三不知”是啥意思?指的是哪三不知?有的人还真不知道,回答不上来。是啊,“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呢?

说起来话长。这句话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中,距今约3000年,历史悠久。从这句话中,我们得知“三不知”具体指的是什么了。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中的“一问三不知”是讲了一个历史典故

春秋末年,晋国国卿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担心自己受损,并防止晋国扩大地盘,齐国君王便派出手下大将大夫陈成子带兵支援郑国。

就在此时,陈成子手下的一位部将旬寅,为讨好陈成子说是晋军有一个人告诉他,晋军计划出动一千辆战车袭击我们的军营大门,打算把我们齐军全部歼灭。

陈成子听后很气愤,张口骂他,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士气。说是我们出发前,国君就命令我们不要追赶零散的士兵,也不要怕千军万马。晋军出动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啊!接着陈成子怒怼部将旬寅,指责他竟然讲出这种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浑话!

这位部将旬寅见顶头上司陈成子发火了,知道自己失言,说错了话,深感内疚。同时,他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他感慨地说,聪明人,谋略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周到,才能向上级报告。而自己在什么情况也不明事理的情况下,为讨好上司,就报告了,这是很错误的。这真是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了。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所记载的这个典故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以后,后人引用这个典故的人越来越多。再到后来,又有了匆忙间、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等方面新的引申意义。例如,路上或某个场合上突遇贵人或仇人,必然会感到突然,不知问什么,说什么好了。又说某人是“一问三不知”的无知识、无头脑的笨蛋等等。

综上简述,我们对“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什么已经很清楚了。其实,就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与结果完全不知道

今天,我们再来重新认识“一问三不知”的具体内容与意义,对于我们增长知识,灵活使用这句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我是骄然,我来回答一下吧。

一问三不知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那么三不知都知哪三不知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原因、过程,结果都不知道,合在一起叫三不知。

大家听明白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