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答:古人夏天“吃冰”这事儿,在“古典名著”《笑林广记》里就有生动描述:一傻女婿大夏天去岳父家吃饭,吃到了岳父特意准备的冰块。深感凉爽的傻女婿,偷偷摸了两块冰带家去。谁知到家后冰已化成了水。满脸懵懂的傻女婿惊得连连嗟叹:“奇!如何撒出了一脬尿,竟自逃走了。”
可以说,发展到明清年间,“吃冰”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人的夏季日常生活。不懂“冰”的,基本就是《笑林广记》里的“傻女婿”。
而在中国古代,每逢炎炎夏日,古人对“冰”的消耗量,也是无比惊人。中国历代王朝都有“颁冰”的隆重典礼,即在夏日到来时,将上好的冰块赐给朝中大臣们。在明清年间以前,往往只有柱国大臣和王公贵族才可享此荣耀。比如盛唐年间只是小官的杜甫,就以“敢忘宫恩玉井冰”的名句,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发展到明清年间,“赐冰”的福利更扩大,京城各级衙门大小官员,都可以从立夏日起,凭“冰票”领冰。
当时这些“官老爷”们,消耗冰块的数量有多少?唐代时,王公大臣夏季时要饮“冰酒”,杨国忠等权臣在夏季办宴会时,还要立起“冰山”。那年头“家里有冰”,可比“家里有矿”撑场面。而以清代《帝京岁时记》的记载,仅国子监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领冰七方”。而乾隆八年这一年,京城大小衙门领冰更在“土窖十万额冰内取用”。除了“赐冰”外,当时还要“赐冰汤”,紫禁城内设有冰桶,专供办事官员饮用,每天的消耗量也是惊人。
而除了官员外,民间“吃冰”更是习俗。特别是唐宋年间起,原先只是权贵“专享”的冰块,越发流传民间。唐代时就有商人“卖冰于市”。宋代时“卖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时尚,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公认冰淇淋的前身。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里,常见“卖冰”“吃冰”的经典名句。其“冰雪一窑活一家”的咏叹,更缩影了“冷饮业”在当时的角色——对于老百姓家来说,这就是“商机十足”的朝阳产业。
发展到“明清年间”,“冷饮业”这个朝阳产业,也在全国红红火火。贵族士大夫们夏日品尝的各类“冰酪”,早就花样翻新。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家,夏季里饮用“冰水”“冰镇酸梅汤”也成时尚。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之后,北京城里小贩,就开始走街串巷“卖冰”。江南的许多城市,每年都要从北方大量“买冰”储藏。
而且,古代老百姓夏季“买冰”“用冰”,也不仅仅为了食用。更重要的用途,就是蔬果保鲜。比如明代时浙江特产的大黄鱼,明初时还主要做成鱼干贩运到北方,后来由于“冷冻”技术发展,捕捞上来的大黄鱼,都用冰块冻住,然后经大运河运来,出现在北京市场上时,竟然还都是新鲜的。另外明清年间的水果商人,也常用冰块储藏水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还因此出现奇景象:北京集市上的新鲜海产品,因为数量太多,竟比猪肉还便宜。
想要造就这“价格奇迹”,那真是得用不少冰。
而除了这些用途外,冰块还是古代重要的“药材”。比如南方的冰块,由于南方气温高冰块薄,所以当地往往冬季时在冰块上撒盐,夏季时就可以食用。常用来“解暑愈病”。《本草纲目》也记载,夏季时将冰块敷在膻中穴,可以治疗“热盛昏迷”。在“医疗工作”里,冰块的消耗量也不少。
甚至,古代中国人“夏季冰块消耗量”,还惊到了当时来访的外国人。明末传教士的笔记里,就有对中国“冷饮”的记载。1721年,出使大清的俄国使者BELL,吃惊的在北京看到了“黑龙江大鲟鱼”。这些大鲟鱼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畔运到北京,一路全靠冰块冷冻,到达北京时竟依然新鲜无比。通过他的记载,后来欧洲的渔民们也有样学样。18世纪末时,这种“冷藏保存”技术才风靡了英国捕鱼业。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夏天里,应用于各行各业,消耗量惊人的冰,究竟是怎么来的?比较“小众”的办法,就是“人造冰”。在《淮南万毕术》等典籍里,就记载了各种新奇的“夏造冰”方法。但在古代科技条件下,这种方法获得的冰还是有限,“主流”的办法,一直是“采冰”与“藏冰”。
早在商周年间起,中国历代王朝就高度重视“采冰”,周朝负责采冰的官员叫“凌官”,储藏冰块的冰窖叫“凌阴”。1976年考古队在雍城发现的春秋时代“凌阴”遗址,深达1点8米,可藏冰190立方米。采冰也有“绩效考核”。《唐六典》规定“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这个苦活以韦应物的形容说,真是“腊月深井汗如雨”。直到唐代时,中国冰块的产量依然有限,多是供权贵享用。
但宋代以后就不同了,随着开凿技术和藏冰技术的进步,冰块产量大增。明代《帝京景物略》里就记录了当时采冰的劳作场景:每次都是凿出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将大冰块运进两丈深的地窖储藏。当时的采冰运冰技术已经十分先进,采冰时先放水“涮河”,然后用六尺长的冰镩来采冰。冰窖里还有百年老榆木做成的“冰板”,放冰时冰块沿着冰板滑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明清年间,单是北京城的“藏冰”数量,就是大大的飞跃。单是紫禁城里的“内窖”,就藏冰两万五千块,西门外窖藏冰五万六千块,德胜门外地窖藏冰三万六千块,景山外藏冰五万七千块。官府的冰窖都要用琉璃瓦建造,且采用石灰灌浆,隔热能力十分强大。别管外面何等酷暑,里面拿出来的,必然是凉爽的冰。
这些还都只是“官窖”的藏冰,另外老北京还有大量的民间“冰窖”。北京许多“冰窖胡同”名字,就印证了当年火热的“藏冰业”。而除了北京之外,明清年间全国各地民间,“藏冰”也都不是新鲜事。比如在炎热的江浙地区,都有大量的“冰窖”“雪窖”,用于藏冰消暑和生鲜冷藏。特别是苏州一地,明末时的“冰厂”就有十五六处,后来清军南下时听岔了,还以为是“兵厂”,差点全给毁干净……
但不管怎样,这越发发达的“藏冰”业,不但造福了古代的夏日生活,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明对于生活的意义,简单“一块冰”,就是多少回味在其中。
参考资料:李佳《清代北京冰窖藏冰技术研究》、商传《走进晚明》、傅维康《古人的藏冰与用冰》、孙清廉《古人食冰趣事》、邱仲麟《冰窖、冰船與冰鮮: 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楚辞·招魂》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说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醇香又清凉。可见,那时候的古人,已经在冷饮制作上有了建树,夏天也能吃到冰饮。所以,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中国人才是夏季冷饮的鼻祖。
根据典故指出,“凌人”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朝廷中的一员,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足以说明当时冷饮的珍贵。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就如同当今的空调间,“吴越春秋”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於冰厨。不过当时要制成一间空调间,耗用人力和冰量可想而知。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颁冰”的隆重典礼,即在夏日到来时,将上好的冰块赐给朝中大臣们。在明清年间以前,往往只有柱国大臣和王公贵族才可享此荣耀。比如盛唐年间只是小官的杜甫,就以“敢忘宫恩玉井冰”的名句,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发展到明清年间,“赐冰”的福利更扩大,京城各级衙门大小官员,都可以从立夏日起,凭“冰票”领冰。唐代出现了“冰商”,开始将冰当成商品来卖,不过这些冰商认钱不认人,有时反而弄巧成拙。宋代时“卖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时尚,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公认是冰淇淋的前身。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里,常见“卖冰”“吃冰”的经典名句。其“冰雪一窑活一家”的咏叹,更缩影了“冷饮业”在当时的角色——对于老百姓家来说,这就是“商机十足”的朝阳产业。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即开始用冰消暑,《周礼》中即有在容器“冰鉴”中保存冰块的记载。冰鉴是用木制或青铜制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冰的来源都是“冬藏夏用”。能够享用的也都是些贵族,后来才在民间兴起(差不多宋朝时候),此时冰窖分三种,一是民窖,二是官窖府窖,三是宫窖。明代《帝京景物略》里就记录了当时采冰的劳作场景:每次都是凿出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将大冰块运进两丈深的地窖储藏。当时的采冰运冰技术已经十分先进,采冰时先放水“涮河”,然后用六尺长的冰镩来采冰。冰窖里还有百年老榆木做成的“冰板”,放冰时冰块沿着冰板滑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
当然聪明的中国人当然也想到用其他更先进的方法制冰。《杜阳杂编》记载:“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煮千沸,急沉涧底,平旦冰结矣,名寒筵冰。”“水晶如掌”就是指的是硝石。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其实,古代老百姓夏季“买冰”“用冰”,也不仅仅为了食用。更重要的用途,就是蔬果保鲜。比如明代时浙江特产的大黄鱼,明初时还主要做成鱼干贩运到北方,后来由于“冷冻”技术发展,捕捞上来的大黄鱼,都用冰块冻住,然后经大运河运来,出现在北京市场上时,竟然还都是新鲜的。另外明清年间的水果商人,也常用冰块储藏水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还因此出现奇景象:北京集市上的新鲜海产品,因为数量太多,竟比猪肉还便宜。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在《知否》当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用冰制作的美食,比方说“冰酥酪”,有一回大娘子不相信烫到了舌头,盛老太太直接让人拿冰块来镇疼。
《甄嬛传》当中,华妃与甄嬛的宫中,都出现过使用冰块纳凉的场景。
古时候虽然没有制冰设备,也没有冰箱,但是这并不代表古人没有冰块可以用。
古时候的人们,会在冬天的时候采集大量的冰块然后存储起来,夏天酷热的时候,这些冰块也就成为了非常难得的东西,之前本来还非常罕见,宋朝之后也开始平民化。
古人采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朝的时候设置了一个职位,称作“凌人”,也就是专门掌管冰库的人,当时王畿等地都建设了大型地窖存储冰库。
到了冬天的时候,河水冻结,人们就会去河中凿冰,然后将其存起来,在特别建造的大规模冰窖之中,冰块能够常年不融化,可以一直保存到夏天的时候。
后来的朝代基本都延续了这样的做法,通常来说古代的冰就是冬天还有初春季节,从河水当中凿冰,然后存起来,这些冰块因为非常珍贵,所以往往都是贵族才能使用。
两宋时期,当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很多的富人与大户人家,都建造了自己的小规模冰窖,也一样存储大量的冰块,而且多的冰块还能够制作食物。
宋朝的时候,各种冰镇的小吃与饮料层出不穷,冰激凌的原型也在当时的中原出现,人们将牛乳之类加工后冰镇,形成了类似冰激凌的食物,非常受欢迎。
明清时代延续了宋朝时期的用冰传统,这一时期冰块虽然依旧比较贵价,但是寻常百姓也不是完全接触不到了,即便是在夏天的时候,也还是能够见到冰块制作的食物之类。
除了冰窖,古人还发明了很多能够存储冰块的东西,比方说冰鉴,这玩意儿可以放冰块,然后用来冰镇各种食物,或者就是用来纳凉,一般都是青铜器或者珐琅器制作。
不过冰块终究还是比较难得,古时候的人为了在盛夏季节纳凉,也是想出了很多办法,比方说建设纳凉井、竹夫人,改造住宅等等,古时候的人们的智慧,还是非常巧妙的。
总的来说,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不能主动制作冰块,但是人们却想到了如何将冬天的冰块一直保存起来,留到夏天再用,这样的做法贯穿了几乎整个古代,冰镇饮食在古代也是有的。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古人夏天用的冰有以下2个来源:
1、藏冰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冰块凿下后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有了储藏的天然冰和人工制造的冰,古人在此基础上还会制作冰饮料。还会制作类似现代冰柜的容器——冰鉴。天气炎热难当时,把冰块放入冰鉴,搬进房子里,冰鉴即既可以放入饮料果品之类冰镇保鲜,又可以散发凉凉的气息,使室内感到凉爽。
炎热的夏天,大暑的天气,古人也在凉爽的房子里吃着冰品,享受生活。当然那个时候,仅仅局限于皇宫,王族之类的人享用,广大劳动人民则还没有如此奢华的条件。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安汉长安城长乐宫五号遗址内发现了大型的“皇家藏冰室”,1992年,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孝王后陵墓地宫内发现了石砌的“藏冰柜”。北京故宫内现存的清代冰窖也有4座。
- 梁孝王后陵墓中的的冰窖
- 故宫冰窖
古人在寒冬时节采冰,将冰块储存在阴冷的冰窖里。“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即冰窖,冰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时期叫“凌阴(凌室)”,汉、魏、唐、宋时期称为“冰井”,明、清之际称之为“冰窖”。
“二之日”即每年农历十二月,“三之日”,即农历正月。古人在寒冬腊月在结冰的湖泊、河面中开采大量的冰块,然后在正月将这些冰块储存在冰窖里。当时有专门的掌管冰务的人,叫“凌人”。在唐朝时,对于每块冰块的大小、厚度也有规定,规定“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
到了仲春时节,还要由天子举行专门的开冰仪式,祭祀过程中需要祭祀羔羊。由此可见,哪怕对于贵族阶级来说,冰块也是十分难得的。一般而言,诸侯、公卿大夫一类的才享有使用冰块的权力。
古人也发明了那个时代的小型“冰箱”,即“铜冰鉴”。
青铜方鉴缶(男用)、青铜圆鉴缶(女用),战国,湖北省博物馆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2号墓出土
除了吴国的“父子鉴”,还有一对来自战国晚期楚国的“夫妻鉴”。这对夫妻鉴也道出了青铜鉴的另一用途,即以鉴与缶的组合形式作为冰酒器或温酒器,名曰“鉴缶”。
用作陪嫁的“吴王光鉴”与“蔡侯申方鉴”同样是圆与方的组合形式,或许,在吴楚两国,方鉴的等级要比圆鉴的等级略高,显示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等级思想。
错金银铜方鉴与铜方罍,1974年冬天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村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时,罍置于鉴中,罍内又有提勺一件,勺细长柄,环形柄首。
在缶、罍内装酒,在鉴内放冰,就可达到冰酒的效果了。最著名的方鉴缶组合要数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两件了。
曾侯乙铜冰鉴不仅体量大,设计的也十分巧妙。铜缶在内,铜鉴在外,鉴缶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用来置冰块,借以冰酒。与别处的鉴缶组合不同,曾侯乙铜冰鉴还有鉴盖,鉴盖的正中间开方形口,铜缶的口正好嵌在其中。整个鉴缶的造型更为完整。
器表上的立体纹饰也足够用心。它以四兽为鉴足,器身有八个拱身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小花点缀其上。
与曾侯乙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件过滤用的铜器、一件铜勺。在炎炎的夏日,曾侯乙可以饮用冰镇的美酒来解暑,当然也可以直接将冰块加到酒里。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乾隆爱去大明湖畔,不止因为那边有雨后新荷,初吐芬芳,很可能还有独特的冰镇蜜汁饮料。我们看到的电视剧是虚构的,但背后的历史原型是真实的。
事实上,清朝时期的采冰、制冰、用冰工艺,早已非常发达成熟了。而大明湖畔的冰块产业链,只是人类千年用冰史的一个缩影而已。
我们今天,就借着这个问题,盘点一下国内国外的千年用冰史。
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中国人便已经开始了采冰行为,而且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可查。
大致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冬天从冰冻的河上采集大量冰块,搁在冰窖里冻起来,夏天酷热的时候再拿出来消暑。
在《周礼》中,对于冰块产业的记载是这样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凌人”,指的就是掌管采冰的官员。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担任这类工作的官员。
“正岁”指的是夏历正月,等同于现在的冬天。那个时代没有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以那时的天气,比现在还要寒冷得多,想找冰块也是轻松得多。
“十有二月”指的就是十二月,那也是个天寒地冻的月份,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令斩冰”:命令手下到冰冻的河上去斩开冰块,然后把它收藏起来。
“三其凌”:这句最有意思了。它的意思是,要根据夏天的用冰量,开采并储藏三倍的冰块数量。因为在储存的过程中,其中至少三分之二都会融化掉。
《诗经·七月》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看上面的图片,你基本上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二之日指的是周朝历法的二月,三之日指的是周朝历法的三月,懂了这个,其余的就更好懂了。
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二月份去河上凿冰,三月份把它放到阴凉地方存起来。
“凌阴”指的是山阴处的藏冰地点,一般都是用地窖来储藏冰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冰窖。
在周朝那个时代,王公贵族多在都城镐京,那地方属于是西北苦寒之地,冬天甚至比现在还冷。如果冬天想从冰封数尺的河里采集冰块,大概率不是什么难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类似于冰箱的产物了,它的名字叫做冰鉴。
那个时代的肉类十分的珍贵,应当让王公贵族先吃。所以古代的炊事员,就用这样的冰鉴来保存肉类,以避免它们变质。
采冰的制度被一路延续了下去,我们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应该还记得虚竹和西夏公主的那段爱情故事。
童姥安排他们神仙打架的地点,就是西夏王宫的冰窖,也不知道他们二位会不会在冰窖里着凉。
西夏皇室有一国之富,且西夏本身就在苦寒之地,冬季有大量的冰可以采集,所以有个冰窖完全不足为奇。
除了自然采冰之外,古人还找出了人造冰块的方法,要说这事,得感谢那些炼丹的老道们。
在唐朝的时候,炼丹的道士们发现了硝石,还用这东西造出了火药。
一硫二硝石三木炭,加点白糖大伊万,这咱们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另一方面,硝酸钾(硝石)溶解于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热量,水温也会迅速降低。如果用硝石水浴法,便可以制造出少量的冰块。
这便是古人的人工制冰方法了。有了这源源不断的冰块,人们的“吃冰花样”也越来越多了。
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位,大家都熟悉吧?
他还写过这样的一首诗:“似腻还成爽, 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这首诗里说到的物品,就是南宋时期的知名冷饮“冰酪”。就是用天然冰冰镇奶酪,然后趁凉食用。在夏天来这么一碗,实在是太爽快了。
后来在西方人的加工改良之下,才诞生了如今的冰淇淋,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冰激凌,就诞生于南宋,比元朝宫廷的冻乳酪还要早一些。
这个时候,我们该聊聊开头的大明湖畔了。
在清朝,采冰存冰的这套流程,早就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而在大明湖这一带,甚至都已经形成产业链了。
在寒冷的冬天,大明湖水冻结之后,附近的村民就先挖好存冰块的地窖。然后,就要拉家带口去采冰了。
流程还是破冰,切冰,运输冰。我们前面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等到了夏天,村民们便会错峰打开冰窖,然后在集市把这些冰块卖出去。在炎炎夏日,这东西可是了不起的紧俏货物。
为了确保能顺利出货,冰商采取了现在仍然流行的预售制。他们先收集了足够的定金,确保冰窖里的冰能够顺利卖得出去,才会再将冰窖打开,然后一次性把货物出清。
所以我才在开头说,乾隆皇帝来到济南大明湖,未必真的是为了夏雨荷,反而很可能是为了这边可口的冰镇饮料。夏雨荷是小说的杜撰,但济南的采冰产业,可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古代的中国,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了,然后我们该说说其他国家了。
如果你看过韩国电影《随风而逝》,你就会发现,采冰存冰库这种业务,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身为中国的属国,韩国也学了个十足十。
你在电影中不难发现,韩国从官方到民间,在盛夏都是需要大量冰块的。
而左丞相家族在垄断冰块开采权后,每年单单靠这一项,便已经收入巨万了。
靠冰块赚钱的,可不止一个韩国。在美国刚刚建国的时候,他们赚取外汇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卖冰块”。
因为那时候,他们并没有先进的工业,没有华尔街,没有互联网,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只能靠卖冰块维持生活了。
每年冬天,美国人会在河流里切冰块,然后取出来装到船上,然后卖到英国、印度、香港,还有世界的其他各个地方,甚至还有一部分被卖到了中国广州。
之所以大家都愿意从美国进口冰块,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美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工业,所以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水源是纯净无污染的,是典型的“绿色冰块”。
以上,便是古代人使用冰块的来源了。
放到现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有充裕的电力,也有了空调,有了电冰箱,自然也有了大范围改善人类生活的能力。这无疑是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时代红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