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们却只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我们该怎么办?

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不是父母的家。孩子大了成家立业了,由他们过自己的小日子去!年轻人喜欢自由,观念不一样,在一起生活会产生很多矛盾,最好不要生活在一起。作为老年人,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打打牌、下下棋,跳跳舞,或外出游玩,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不要老是把精神寄托在孩子身上,那样活得好累!人生的境界是:前半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被孩子所拖累,后半生改变观念,不拖累自己的孩子。年轻时候努力挣钱,留点钱让自己后半生过得好点,自己老了才有资格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当我们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们却只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场古老的轮回,原则上,无解。

想一想就行了,重要的是要管住自己的腿。

父母子女的缘分,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道别和修行。

其他的,都是附加值 。父母与孩子,能相守固然好。不能也是命运的使然。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只不过借母亲之腹降生 。父母养育孩子, 如果单纯是为了养儿防老 ,那就是耍流氓;如果就为了让孩子将来报答,这种有目的的投资叫交易。

这世上最重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而很多发达国家,生宝宝前,父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过了测试才能当父母。这还没完,如果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父母有不当行为,严重的国家会剥夺其抚养权。由政府出面强行干预,送到设施资质齐全的机构,由国家来抚养。有的连会见权都会取消。

说句不客气的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父母这个终身制职位的。

要求高,任务重,时间长,常年担惊受怕。别说回报了,能不反身敲骨吸髓, 很多人就打算烧高香了。

但依然有不少人前赴后继糊里糊涂就成为了父母。有的父母笑着笑着就哭了,有的就没机会笑过。

孩子本身,是上苍赐福给拥有他的人最美好最不可思议的礼物。抚育的过程就是让充满瑕疵的我们变得柔软、知足,觉悟、成长和完满自我的过程。

只要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走了正道 ,对社会有用。父母就该弹冠相庆,夫复何求!

凡是不纯粹的心念,(即因)就会导致不纯粹的果。这是天道,无人能例外。

故,睿智的父母,会过好自己的生活 ,也能放手不干扰孩子的生活。不要有过多的奢望。有了还想再有,近了还想更近。

毕竟,陪伴我们走到最后的 ,是我们自己选的伴侣,而不是孩子。我们与孩子相伴18年,而他会和自己的爱侣终其一生。所有带有目的性的养育,按照宇宙的因果规律,大概率会是一场空 。

因为纯粹的爱没有条件,无需报答,只是爱而已。

这是每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觉悟。

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如果父母有超越之上的需求,有条件孩子则责无旁贷;没条件的话,父母就得修正自己过高过多的需求。索要本身,已经意味着父母的某种缺失。这是父母在用自己的行为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事。他必将仿效。因为父母是原件。

为人父母,谁没有这个觉悟, 谁就注定会痛苦或者道德绑架孩子一起痛苦。

所以 ,通达的父母 ,一定是精神和人格都健全和独立的父母。

而更多的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而在所有的爱的类型中,唯有母与子之爱是为了分离而存在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在于: 她能把婴儿按普世价值观教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 ,只要他健康、 独立、快乐, 她就是成功的 ,是别无他求的。(注意 :只有无所求,才能配称母爱是伟大 的)

父母与孩子在一生中一定会有一次定乾坤的较量,这个较量是在精神层面的 。 当孩子温柔而坚定地对父母说不 ,并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时候。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脱离母体的标志,也是第一次精神上的决裂和胜利 。从此 ,会渐行渐远。 真心爱着孩子的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即使默默流着泪 ,也会暗自为他祷告 ,希望他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有私心的父母,会渴望你碰壁 ,以证明他们的一贯正确 ,甚至把你找的爱人当假想敌终其余生,高度戒备,和防范,并与之争夺你的关注和爱。

更多有控制欲的母亲,在多年与伴侣行将就木得过且过的婚姻中 ,早已把你当成自己的爱人(一般她察觉不到自己的错位)。丈夫的爱是长期缺位和处于匮乏状态。于是她们会把更多的目光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辐射到他的小家庭。她无微不至 ,无所不管 ,放手是比较困难的 ;失去是难以接受的 ;让度给另外一个年轻的女性接手与你耳鬓厮磨更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 ,这就是千百年来婆媳不和的根本原因 。

最重要的她们根本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忧惧失去的私心 ,而是会口口声声以爱之名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其实能放手的父母会赢得更多的尊崇和爱戴 ,而且是双份的)

所以爱最真实的体现,就是尊重和放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凡是父母亲之间感情质量不高的 ,母亲就会把更多的爱和希望寄托移位到孩子身上。(少数成功移情到艺术、自身或者工作上,和孩子有距离的相处也更融洽)她们会对孩子有强烈兴趣和控制欲。即使孩子成家后,也会闯入孩子的小家庭,以爱为名,各种干扰而不自察。大到生不生小孩,房子装修买什么颜色的家具 ,小到和小两口去哪里旅行 ,都要参考她的意见 ,否则各种不愉快。他们从来没有问过孩子是否需要。

因为有一种需要就是父母觉得你需要。

他们更多的是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这一点在孩子成年后 ,特别是择偶时 ,体现得格外显著。

他们希望孩子按自己的喜好去找伴侣 ,而不是按照孩子的自身需求。孩子会承载和背负着来自父母的过多希冀,到终了 ,会因为心累而相互怨恨。 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家。终究会修正自己的跑道,在成熟时,挣脱桎梏。

没有人,会在自己被捆绑的那条路上忍耐太久,不管这捆绑的材质到底是什么,是枷锁还是战车。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束缚。

母亲的控制欲 ,除了塑造一个乖宝宝 ,多数还有一个副产品 :就是缺乏边界感。 她什么都想管 ,什么都想知道 ,什么都要听从她的安排。特别是在嫁娶问题上 ,格外执着 。本质是 :她们一直都对自己现存不满意(一般都意识不到)所以很难对别人满意。

不顺从 ,就各种脸色、 泪水、 冷暴力 ,女性通常会使用这些常规武器 ,最后就会以孝道、断绝关系或以死相胁。即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你很难贯彻个人意志,不顺遂母意,小家庭的幸福安宁?你想多了。)

所以,想要去孩子家共同生活的父母,毋庸置疑就是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在所有的教育里,有边界感(有分寸知进退),恰恰是要传承给孩子最好的信条之一。

有时候成熟真的和年龄没关系。有些人即使90岁了,即使儿女成群,也幼稚得紧。

这世上最好的感情都是被距离过近毁掉的。不要试。一试万骨枯。

如果想要长长久久不变味,最起码留下一个小区的距离。

此外, 与没有界限感的亲人 ,你也要强行划出一条红杠来,不允许踩线。否则对双方都是一场灾难。

学会拒绝和让别人失望,他们才能真正收回目光关注自己家的事,而不是时时刻刻把目光聚焦于你和你的家庭,甚至一开口就直抵你的床帏后事。

两个家庭在一起生活,无需多久就会变成灾难现场:鸡飞狗跳,不离不休。

孝道下的道德绑架 ,其实就是冷暴力 。

犹如砒霜里加了再多的糖 ,也无法更改它是穿肠毒药的事实。

所以拿出家伙什儿绑人的,你得到的注定是一场虚情假意的演出;那挨绑的因为摄于众人舆论,而不是德行召唤下的父慈子孝,内心也必是怨恨丛生。

所以,慎为。

最后,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要越界: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养,天经地义。爷爷奶奶没有义务带孙子。没这个觉悟就无法胜任父母的岗位,趁早别要,鸡下的蛋让鹅来孵,到底不厚道;孩子成人后,父母就该学会放手,回归和享受自己的后半生。不要介入孩子的小家庭。明智的父母都会躲远点,否则你的孩子成长会很慢,能不能存活下来都两说。即使子女需要父母帮忙,也要尊重父母的真实意愿。不能勉为其难,更不能谜之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态度要好,鞠躬要深,银子也要多多益善。就像小时候他们万般克扣自己却快乐地给我们买好吃的那样。回馈那份珍贵的心意。

因为父母从来都不欠我们的。

也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要惧怕孤独 。孤独是每个人觉悟后最得宜最恬静安宁的状态,应该尽早的拥抱。

在儿子喊孙子叫杂乱的喧闹中孤独,还是与爱侣静赏晨昏,这是个问题。

而大概率上,这个世界最可靠的人是我们自己 。用萨特的话来说,他人就是地狱。

所以离得远一些吧,再远一些。

当我们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们却只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我们该怎么办?

听过一段很温暖的话,说生孩子,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不是为了让他代自己完成未成的梦想不是为了将来养老,而是陪他走过一段路,感受其中的点点滴滴…

很美好吧,但是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的到呢?孩子不是你的私属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许中国的传统孝道观念太强烈,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该与时俱进不是?

在一起必定会有诸多的矛盾,既然会大家都不开心,何不一开始就不要勉强住一起。我的想法就是老了住养老院去,现在的社会压力这么大,以后会更甚吧,毕竟不想真的做一个,讨人厌的老人😂😂

当我们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们却只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我们该怎么办?

谢谢邀请!我与一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在一起谈心,大都不愿意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归结为一句话:过不惯。我也赞同这个观点,细想,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生活规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规律,这样若生活在一起的话,生活规律都打破了,一些生活细节,说话言语都要注意分寸,没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可以随便些。在孩子家生活,孩子们肯定多花钱,有的老人不喜欢吃的东西,孩子买来了,不吃就会造成浪费,不如在自己家里,想吃什么就弄点什么,怎么随便吃都行。也有人说,老年人的生活规律不能打破,若生活规律打破了,容易出现疾病,我细想,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例子还很多。其实在孩子家居住也行,首先是一定要有事做,心思放在事情上,这种生活就习惯了,若没有事情做,肯定不习惯。一些老人到了孩子家,看到了孩子,心里就满足了,大都是过了几天甜甜蜜蜜的回自己家了。一般不会时间太长的。

还有,当孩子家需要父母的时候,就得生活在一起。

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情况,儿子媳妇都上班,不放便照顾孩子,小孩子吃饭了,上学接送了,就需要父母帮助。他的父母就在儿子家附近买一套小房子居住,这样做一是有利于照顾孩子,还能保持相对独立,事情办完后,仍回到这小房子里吃饭休息。我认为这样做也很好,首先是不影响儿子媳妇的工作,也尽到照顾孩子的责任了!孙子孙女大了,这房子再卖掉。也有租房子的,这个办法也好!到不用的时候就不租了。

当我们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们却只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我们该怎么办?

我在这里讲一下我的外甥女的事吧。

这个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看看你们能悟到什么吧。

我的外甥女,从生下来就是奶奶带着,而且奶奶喜欢的不得了,白天带,晚上也要带。

不是妈妈不带孩子,而是奶奶不给妈妈带。晚上孩子哭,喊着找妈妈。但奶奶就是一直自己哄,孩子哭也不给妈妈。因为这个事,婆媳之间不和谐!孙女是奶奶的宝贝啊!

在外甥女三岁的时侯,奶奶有事,回老家看看。我就去帮一把,带几天外甥女。

外甥女玩玩具,我陪着玩。有一个塑料餐桌,四人座的。

我问外甥女,这几个座位都是谁来座啊?

外甥女指着座位说:这个是妈妈,这个是爸爸,这个是我(我指的是外甥女自己)。

我指着那个空位问:这个是谁座呢?

外甥女想一想说:这个没人座。

我听了之后,真的是惊到了!

我当时认为那个座位肯定是奶奶的!

(我有自知之明,那个座位肯定不会是我的,因为我这个姥姥陪她的时间都太少了)

对于这个事,我一直放在心上,似乎从中悟到了什么,但又说不出什么原理。

三岁的孩子,是单纯的。

单纯的孩子,心里有家的概念。她的家里只有爸爸,有妈妈和她自己。

即便是奶奶,几乎是与她形影不离,精心呵护着。但最终不是她的家里的人,不在她家的范围内。

看到这里,你们是否能够理解了吧?孩子们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了吧?

因为孩子们的孩子也只想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孩子们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也许是天性吧?!

好好想一想,我们在年青的时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顺其自然吧。

给孩子们空间,把自己的空间填好、填满吧。

当我们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们却只想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我们该怎么办?

晚年生活怎么过?保持两个尊严,聚焦四种模式,最好与孩子们不住一块!

一个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体现在拥有一份自由自在的身心。非要搅和在子女们的锅碗瓢盆中,岁月就不可能静好,身心就不会太宁静!

回到题主的问题:核心就是自己最想和孩子们住一块,孩子们想自己单独住,两个选择发生碰撞,无法并轨!

那么,晚年生活怎么过?我认为应当保持两大尊严,聚焦四种模式,最好与孩子们不住一块。

晚年生活 要保持一份自由自在的身心

01保持两大尊严。

你我谁都要步入晚年,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取决于那份自由自在的身心。一个人经过青春年少的拼搏奋斗,历经人到中年的辛苦负重,总该让疲惫的身心停下来休整,尽享一段自由自在的人生,这就是晚年生活。

同时,人生难得老来伴。在晚年生活中,能够携手同程的,还是那位生命的伴侣。直白地讲,决不是自己的子女。这个问题自己已经思考了很长的时间,才逐步理清思路。现在许多的独身老人,宁愿重新找老伴,哪怕是搭伙过日子,也不愿意与子女们一块住,可能其中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风雨兼程数十年,你自己喜欢吃什么、喝什么,哪里疼、哪里困,所有的生活习性、优点缺点,只有老伴最知根知底。

儿女们决不会全悉清楚这些,历经沧桑,加上年龄变化,与儿女们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况且,儿女自有儿女福,儿女也有儿女事,作为过来人,你我应当理解儿女们不住一块的选择。

我们应当保持两大尊严:即保持有尊严的生活,能动的时光,要锻炼保养好身体,尽享自由自在,尽享一份岁月静好;保持有尊严的老去,年迈的时光,可以去写写字画,抑或回忆录。要有保持生命尊严应有的格局与高度。我想,一个人即使是老去,也要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生生死死必须保持起码的生命尊严。

同城或者同区模式应当首选

02聚焦四种模式。

有了以上认知与格局,事情就简单些。那么步入晚年之后,那些平常的日子如何过?聚焦四种模式:

其一,异地模式。在我们能吃能喝、能跑能动的时光,完全可以与子女们分离。况且这一代孩子们都很优秀,就业在大城市的情况比较普遍。想他们的时候,乘航班、坐高铁去看看就行。逢年过节,孩子们跑跑回来也行。我们小区里,这种情况就有好几家,子女在国内国外的都有,都是运行这种模式。

其二,同城模式。就是父母与子女都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各方面相对容易些。自己有好几个同事,就是这种模式。据我了解,父母也不多跑,都是子女与儿媳或女婿围绕着父母转,都挺好的。

其三,同区模式。自己有一个同事更直接,索性将自己与子女们的房子,买在同一小区的同一单元。如此一来,给子女带小孩也方便,早上送来,晚上接走。事实上,现在好多人都采取了这种模式。

其四,同宅模式。最后一种就是同宅模式,即题主所讲的父母与子女住在一块的模式。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人都抛弃了这种模式。选择这种模式,最要害的前提是婆媳关系必须融洽。尤其是媳妇必须是相当的通情达理。否则,一般不会长久。自己的一位同事就是这样,因为与婆婆关系很僵,索性彻底分开住了。

让我们去拥抱一轮最美夕阳红

总之,晚年生活幸福过,关键是尽量不要与子女一块住。自己首选同区模式,接受同城模式,抛弃同宅模式。粉丝好友们,你们怎么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