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在东北都是一家祖孙三代睡一个炕?遇到新婚夫妇也是如此吗?一个东北的同学告诉我,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原因,遇到新婚夫妇洞房花烛夜时,他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办法,也许并非你想象的那样!

继“南北干冷与湿冷”的认知偏差之后,东北的“火炕”也一直不被南方人理解,就如同不理解北方的干冷一样。

有去过东北旅游的人或许见到过类似的场景,每到冬天一家人都会挤在一个炕上休息,这种“同住一屋”的场景让许多南方人不理解,也着实感觉到不可思议。

这样挤在一起睡觉难道不觉得尴尬吗?先不说人多了能不能休息好,就单单是个人隐私问题也都很难保证,如果遇到新婚夫妇那就更尴尬了,难不成还要一起休息不成?

其实许多人对东北的“火炕”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片面性的了解往往是误会的根源!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班上转来了一个来自东北的同学,在他的解释下我才明白,原来东北的“火炕”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在过去城市化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火炕几乎是东北家家户户的“标配”,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暖宝宝,给在东北居住的人提供了冬天的温暖,不止局限于东北,它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取暖设施,冬天来了可离不开它。

你只要来到东北,只要进入主人家的“卧室”,当家的的女主人或男主人肯定会招呼着你:“这大冷天的,赶快脱鞋上炕,炕头上热乎着呢!”

一句话竟显北方的热情好客,在寒冷的冬天也非常的温暖体贴,可如果是南方人,肯定对这样的方式及其不适应,因为就这样脱鞋爬到别人家“床头”的行为看起来非常的不礼貌,稍显尴尬!

更让南方人不理解的是,到了吃饭、休息时竟然也是一家人挤在炕头上,这炕头几乎集结了“客厅、餐厅、卧室”三者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活区间,尤其是晚上睡觉休息的时候,这个大家都不尴尬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你想的那样复杂,在东北一家子睡一个火炕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这里的“一家子”并非指代一个“大家庭”,也并没有延伸到祖孙三代。

这里的“一家子”是指夫妻二人以及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一家人”睡在一个炕头上有什么能让人尴尬的呢?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在南方不也一样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休息的吗?

在家里也是按照“辈分”来划分休息区域的,并非大家所认为的都挤在一起,老人有单独的火炕可以休息,年轻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火炕,并不会和老年人住在一起。

就算是年轻人休息的火炕也是有讲究的,东北的火炕一般都很大,就休息来说每个人都有相对空余的场地,两个人睡觉的地方也是相对独立的,也都有各自的被褥,这与单独休息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家里的孩子一旦达到了成年,父母都会安排其另外的火炕休息,这些都是考虑得非常清楚且周到的,并非都是挤在一起休息,这一点大家可以打消顾虑了。

至于大家所关心的“新婚夫妇”会不会也感到尴尬?

这个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答复——不会!

如果说之前是一个屋“不同的炕”,那新婚夫妇就是需完全撇离“这个家”了,简单来说新婚夫妇组建了一个小家庭,那么她这个小家庭就得从大家庭里分离出去,一般来说会在另外一个屋子重新砌一个炕,这是完完全全归属于新婚夫妇两个人的。

因此这也不存在什么尴尬不尴尬的,自己都有属于自己的火炕了,并不会与父母挤在一起,怎么可能会存在这些尴尬问题呢?两夫妻的个人隐私问题也能够得到保障。

在两人还没有孩子之前,这个火炕不会有其他人来使用,一旦两夫妻的孩子诞生之后,这个火炕就得与孩子们一起使用了,一直会到孩子成年,等孩子成家之后又会分离出去,一代又一代都是如此过来的。

所有的误会都是不了解

许多人不了解也就产生了误会!其误会的根源也在于一些“博人眼球”的视频。

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人不仅没有借助网络来宣传自己的家乡,相反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竟弄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类似东北火炕的介绍竟然变成了一家人都挤在一起。

网络的宣传速度是极快的,也是最能够让人曲解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东北饺子与东北大酱。

饺子是东北最热爱的食物之一,只要谈到吃饺子,不是节日就是有好事,可是有些人吃饺子不好好的吃,偏偏要把饺子全部倒到桌子上扒拉着吃,还美名其曰是东北吃饺子的传统,我问遍了认识的东北朋友,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所谓的传统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

除此之外还有吃大酱的事儿,一些人拍视频一碗大酱放桌上,拿起“蔬菜”就开吃,无论是什么蔬菜只要有大酱都能够扒拉两口,还美名其曰在东北都是这样子吃饭,够大气、够豪爽!

这样也给其他不了解的人带来误会,甚至有人说东北只要有一碗大酱,绿化带都能够沾着吃了,这样的误会还少吗?还不是一些人故意的操作,实在让人失望透顶,好的不说竟弄这些让人曲解的事儿。

东北火炕的发展

东北火炕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战国时期,现在也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火炕遗址,是古人为了取暖而发明的一种保暖设施,随着不断的改良,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火炕。

不过在西汉、战国时期这火炕还仅仅局限于东北的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原地区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往南方走,现如今的云贵、两广地区属于蛮荒,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居所与中原又有很大的区别,多以竹、木修建离地三尺的“悬空楼”以杜绝湿气。

而中原地区则以“凉席”作为主要休息场所,无论在哪里只要铺上一块席子就能够休息,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唐宋,使用席子都是比较普遍的事情,直到后来才逐渐变成悬空类的木床。

历史记载火炕大规模进入现在的中原以北地区并不算太早,是在满清入关之后才带过来的,在当时直接带动了黄河以北区域的火炕流行热度,而黄河以南则相对少很多,越往南方走越少,过了长江到了“蛮荒地区”就很少见了,其留下文化中心还是在黄河以北。

东北的火炕冷知识

1、在过去条件有限时,砌火炕多以“土坯(pi)”来制作,土坯制作麻烦且耗时耗力,一般条件不好的家庭是很难负担两个以上的火炕的,它需要家里人长时间修建而成。

2、在东北还有一种“连二炕”,这种炕目前应该也绝迹了,如果家庭条件不怎么好,这种开“东门”的连二炕就成为了一种新居住模式,两个火炕连在一起,中间使用木板等材料隔断开来,要是家里来了新媳妇,那么新婚夫妇两口子就住里面最西侧一间。

3、东北火炕的炕头都是拿给老年人睡的,老年人身体不如年轻人,加上冬天对老年人又非常的不友好,最暖和的炕头自然是需要留给老年人了,这也体现了尊老的孝道,如果你去东北,看见老年人有如此待遇,那证明这家人的年轻人都非常的有孝心。

4、南北炕与对面炕,这种情况也非常的少见,南北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家人住,分不同的火炕休息,两个火炕之间会有一层帘子遮挡,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特别少见的情况,那就是两家人共同使用一个屋子的“南北炕”,也叫对面炕,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两家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那感情自然没得说。

在什么情况下一家人会“挤在一起”休息?

1、家里条件有限:一般来说只要家里条件允许都不会挤在一起的,特别是家里有儿媳妇来了,这种情况都是重新在另外的屋子搭建新的火炕,可这样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办得到的,如果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重新搭建新屋子,那么就会在原来的屋子里重新砌一个火炕,也就是所谓的“南北炕”,中间悬挂着帘子遮挡。

2、临时做客:家里突然来了大量的客人,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火炕,这种情况通常只能将就着住一晚,外面天寒地冻的也不好找住处,主人家会根据亲属关系来分配位置,如果是没有亲戚关系的客人,一般会有男主人或女主人陪着在旁,划分休息场所,有独立的被褥子。

3、节约燃料:火炕取暖是需要烧柴的,如果家里没多少柴火,那可得要节约一点了,东北的冬天非常的漫长,这种居住模式也流传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必须分开住,那通常情况下都是“一家子”在一个炕头上休息的,这里的一家子也都是自己的孩子,一来孩子不抗冻,二来能够随时注意孩子的情况。

这是环境决定的,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人情,在内蒙大家都喜欢搭建蒙古包,休息也都是在一个蒙古包内,蒙古包也很大,根据划分的区域休息,各自也不会打扰到。

在往北方走,如在北极附近居住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居住的“冰屋”也类似如此,虽然没有火炕,但他们同样会使用“动物脂肪与青苔混合燃烧”在冰屋内取暖,为了节约燃料,一家人都是裹着兽皮挨着休息的。

在大自然恶劣的环境下,这种取暖方式成为了当地的文化风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形成的认知也不一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亲自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时,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拓宽视野、拓宽认知,你会觉得原来当初可是真的误会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东北这种火炕也越来越少,大多也都集中在农村地区,就算在农村地区也都不是一家子挤在一起了。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已经不缺火炕了,以前是用土坯,现在直接用火砖砌,方便又快速,还没听说那家砌不起一个火炕的。

说在最后:

以前火炕的作用是为了取暖,现在的火炕正在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自从集体供暖之后,北方的冷就只存在于室外了,屋内的温度有暖气的原因,与夏天是差不离的。

以前在挤在一起取暖的火炕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屋子里都是温暖的,火炕烧柴取暖的日子也都一去不复返,现在你还看到挤在一起休息的,不是为了拍视频故意为之,就是家里突然来了大量客人将就一晚。

所以!或许以前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当环境太恶劣时,尴尬也就不存在了,更何况现在都是楼房了,哪里还会出现这种事情呢?

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农村人,说实话,一家人睡在一个炕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零下30度的气温,不睡在火炕上,可能就会被冻死,这时候谁还能顾及尴尬的事,所以不要大惊小怪。

每当南方人提起东北的火炕都会想象到,一家人吃饭在炕上,睡觉在炕上,看电视在炕上,就连招待客人也会顺口说一声“脱鞋,上炕”,不是我们不懂得品味生活,而是东北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让我们不得不依赖火炕。

说到火炕,很多不理解的人会说,一家人全都睡在火炕上,真的不会尴尬么?即便是亲人,也应该避讳这些问题,尤其家里有女孩子,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大家先别急着多想,我今天来就是给大家讲一下,东北人住火炕的一些日常和其中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下。

我的祖上全都生活在农村,在我4岁开始记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就一同住在一个火炕上,这个火炕当时是每一个东北家庭的标配,谁家没有火炕,可能连老鼠都不会进去,因为老鼠会嫌他家冷。

在过去,去谁家溜达,主人家都会主动说一声“脱鞋,上炕坐一会”,而那时候东北人为了彰显家里的实力,一般都会把家里的火炕打的很大,火炕大证明人口兴旺,谁家火炕小,就证明谁家人丁稀少,家族不旺,所以当时在东北,人们一提火炕都会说“大火炕”,都是为了彰显自己家人丁兴旺。

而除了这些原因,其实东北打火炕最主要的就是取暖,最开始没有锅炉的那个年代,人们都是靠烧柴火取暖,从山上打下来的木柴,都会被劈成一段一段的烧火柴,然后放进炉子里烧,因为柴火比较少,冬天又很冷,所以人们发明了火炕,把燃烧柴火的热量积聚在火炕下面,可以长时间保持热度。

在东北,一般早晨4点多或者5点多的时候起来烧一遍柴火,这样白天的火炕就会很热乎,到了晚上,热量散得差不多了,在晚上的3点多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在烧一遍柴火,一般烧上2个小时左右,这个火炕就会一直热到明天的早晨,有些火炕盘的好的,热度会保持到明天上午,全凭手艺。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东北人除了在火炕上睡觉,还会在炕上吃饭,在炕上看电视。

其实在过去的东北,屋里除了火炕是热乎的,其它地方都很冷,我们东北人其实也很怕冷,尤其到了三九天,气温低到零下30多度的时候,屋里可能除了火炕,其它地方都是零下,在零上和零下,我们肯定会选择零上,所以我们东北很多人会在炕上待一天也不愿意下地,因为东北到了冬天确实很冷。

东北人真的是全家同睡一个“炕”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分年代来讲,大家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东北“大铺炕”,就是一个炕上躺十几个人的那种火炕,现在在东北比较少见了,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是保留这样的大火炕,毕竟家里人多,尤其过年来串门的亲戚多,少了这大火炕,感觉少了年味。

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80年代,家里住的房子是那种东西屋的房子,父母一般会住在东屋,小孩子一般会住在西屋,但是到了冬天,家里为了省钱,就会把东屋的火炕烧起来,一家人住在东屋,西屋就不少火,这个时候也算是一家人同睡一个炕了。

而很多人说祖孙三代会住在一个火炕上,这个在东北比较少,毕竟“男女授受不亲”,哪怕是亲人,也要注意男女有别这个事情,所以一般很少有祖孙三代住在一个大火炕的情况。

但是听父母说,在他们小时候,这个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因为那时候的他们没有柴火烧,没有房子住,能有一个火炕都是非常幸福的,不只祖孙三代住在一个火炕上,就连家里来了亲戚,不管男女都会被安排在火炕上住,但为了避嫌,一般都是男男女女分开住,以免别人说闲话。

其实住在火炕上,大家的被子都是一人一个的,炕上铺的褥子可能会是共用的,但被子基本都会分开,在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多备出很多床被子,就是怕家里来亲戚或者来客人需要借宿,以免被子不够,不能够尽地主之谊。

现在的农村,几乎家家的房子不是三间房就是两间房,而且取暖方式也多样性了,有节能锅炉,有空气采暖,还有电采暖,在也不用担心屋内很冷了,所以现在在农村很少有出现一家人住在一个炕的情况,尤其家里有女孩子,会单独分出一个房间给女儿住,条件较过去好了很多。

“小夫妻”住在火炕上会很尴尬吗?

我就是在农村结的婚,而且婚房里有一个大火炕,我没有觉得很尴尬,反而觉得这样很应景,很接地气。

我结婚的时候,父母把西屋收拾了出来,给我当了婚房,而东屋还是父母住着,当时条件确实不好,只能先将就这样结婚了。

我们和父母分开住了,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火炕,我觉得就跟有自己的房子一样,门一关,别人才不会关心你在屋里做什么的。

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也跟我们住在一个火炕上,我当时觉得很幸福,没有任何尴尬的感觉,我觉得很多人说私密性不好,会引起尴尬,其实这些都是不存在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他们不会不敲门就进你的屋子,这样的环境还是很放心的,不会出现尴尬的场景。

但在上世纪的时候,听父母说,其实他们结婚的时候,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就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景,但为了尽量降低尴尬的环境,新婚夫妻会在炕上拉一个布帘,这样也算是换衣服或者睡觉,都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不过那都是很久远的年代了,现在基本没有这个情况了。

在东北住火炕需要注意些什么?

1,喜欢热就住“炕头”,不喜欢热就住“炕稍”

东北的火炕分“炕头”和“炕梢”,炕头是火炉直接进火的那一头,是受热面积最大,受热温度最高的地方,一般人都扛不住炕头的热度,现在在农村,除非刚从外面回来很冷的情况下去炕头,一般都会坐在炕中间或者炕梢,毕竟炕头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60多度,一般人都受不了。

而炕梢则不一样,最为温度的末端,它的温度只会保持暖和,而不是太热,所以很多外地人来到东北,都会被主人家安排在炕梢,这样睡觉也安全,不会被高温烫着。

2,晚上要盖好被子,以免着凉感冒

很多人纳闷,火炕本身不就是热的么,怎么还会着凉呢?其实这个体验只有东北人自己深有体会,上面文章已经说过,在过去的东北,家里除了火炕是热的,其它地方都非常冷,当然也包括屋里的空气也很冷。

每当晚上睡觉的时候,只有你的身子下面是热的,其它地方都会很冷,这个时候你会感觉你的头皮是冷的,你脸上的鼻子也是冷的,你露在外面的肩膀也是冷的,这个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着凉,你一定要改好被子,如果有条件就把自己的肩膀和头都盖上,留一个出气孔就好,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电视里看东北人睡大炕,都会裹的严严实实的原因,因为半夜的时候,除了火炕是热的,其它地方都是冷的,所以只能改好被子才能不着凉。

3,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东北的火炕是用火炉燃烧柴火产生的热量来取暖的,在这个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的烟会通过烟囱向外排出,但如果烟囱堵住了,烟没有排出去,那么就有可能会倒灌,最后就会产生一氧化碳,在东北每年都会有因为烧炕没有烧好,中毒出事的,所以在东北住火炕,一定要检查好排烟系统,以免发生意外。

4,不要在火炕上使劲地蹦,防止出现坍塌

其实火炕发生坍塌的概率非常低,但有些年头的火炕因为结构特点和材料老化,已经失去了稳定性,我记得我的一个南方大学同学来东北玩的时候,他住在我家老房子的西屋,也就是我结婚的那个屋,因为几个人玩的非常开心,所以蹦了几下,当时炕头的转头就掉了下来,他200多斤的体重直接把炕头给压塌了,当时我真是哭笑不得。

所以,到东北的火炕上睡觉的时候,尽量动作幅度小一点,以免发生意外,尤其是炕头,因为受热时间长,所以它的材料一般都很脆,而且失去了其稳定性,不安全,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了解了火炕的知识,下面咱们就来总结下,为什么东北人会出现一家人挤在同一个“炕”上的原因吧。

1,家庭条件所限制

在过去东北,基本都是过来开荒或者过来讨食的人,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能有一个自己的房子都是非常难得一件事,所以一家人当时的条件只能住在一个炕上,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也没有尴尬的地方,都是可以用方法来解决的。

2,亲戚串门

在东北,串门是一种习俗,不管亲戚多远,到了春节都会过去坐坐,如果路途远的,可能就会借宿在家里,这时候一大家人,不管男女都会住在暖和的大炕上,但大家都很自觉,男男女女都分开,中间会用帘子给隔开,而且人手一个被子,都非常规矩。

3,省钱

我小时候每到冬天,都会从西屋搬到东屋和父母同住,因为如果我住在西屋,父母就要给我烧炉子,费钱不说,还费力,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没必要的浪费,我们一家人就会住在一个大炕上。

写在最后:

东北的火炕现在不单单起到取暖作用,俨然成为了一个特色,吸引着大批南方游客前来体验,但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虽然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家家都有集中供热了,可没了火炕的“温暖”,总感觉家里少了热乎气,所以,我还是非常怀念过去一家人睡“大铺炕”的感觉,大家认为呢?

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东北全家同睡一个炕,真的让我们南方人不解,这个问题,我问过我一东北朋友:全家人睡一个炕,小夫妻要过夫妻生活,怎么解决?还有家里来了客人,同睡一个炕不尴尬吗?

朋友说:真正的东北火炕,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今天我这东北朋友,就把东北全家睡一个炕那点事分享给大家,带大家了解一下,真正的东北“炕文化”。

我这朋友是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的,她们家生活在逊克县的一个小镇上。

朋友说,她们生活在黑龙江的北端,一到冬天,温度最低的时候,可以降到零下三十度,要是在室外的厕所拉尿,尿一出来就结成了冰,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冷?有多冷?

室内要是没暖气的话,人会被冻僵,晚上睡觉会冷得直打哆嗦,也甭想睡着。

为了漫长的冬天不挨冻,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就要想办法取暖,于是就想到了砌一个炕,在炕里面烧柴火增加温度,保证炕是暖和的,乃至整个屋子都是暖和的。

这样一想,北方的老祖先还是很聪明的,在以前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烧炕取暖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东北的炕是怎么砌成的?

听我朋友说,在东北建一层房子的钱,和我们南方建二层楼花的钱差不多,因为东北的房子是双面墙。

我没接触过建筑,也不懂建筑方面的知识,大概意思就是,东北的房子,一面墙是两面墙组成的,两面墙中间是空隙,目的就是保证冬天烧饭时,柴火的温度可以通过墙面的空隙,传递到整个房子,让房间增温。

东北的炕和墙是一个原理。

在地面砌几排小墙,每两排小墙的中间都留有空隙 ,小墙的两端也是空着的,这样每一条炕道都是相通的,有利于传温。

东北的炕面,一般使用泥沙,将黏土和麦草或者稻草,搅拌在一起,搅拌均匀后,倒在炕面的模具里,然后抹平,等待炕面干后成型,一个东北大炕就砌好了。

东北的炕是怎么取暖的?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大伙都知道。

东北大炕是和厨房中的大灶连在一起的,每天做饭时,大灶里烧的柴火,煤炭,烧出来的热气就顺着炕道,传到大炕,这样大炕就热起来。

这也算是一举双得,柴火和煤炭可以做饭又可以暖炕,可谓是资源多利用。

东北人真的是全家睡在一个炕上吗?

这个问题,听我朋友说,没有绝对的答案。

有的人家,家庭经济条件差一点,家里只有一个炕,冬天的时候,一家人几代人就在一个大炕上睡觉 ,但是中间都会用布帘子隔开来,而且每一个人盖一床棉被,隐私不会受到影响。

另外,有的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就会多砌两个炕 ,一个房间一个炕, 冬天的时候,一家人就可以分开来睡觉,并不会挤在一个炕上睡觉。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东北人还会睡炕吗?

朋友说,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有集体供暖,年轻人很少有睡炕的。

可是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睡炕上,说那样睡觉舒服,睡得踏实 ,身上有个小病小痛,在炕上睡几天,都会有缓解。

那么,有的东北人,全家睡一个炕,小夫妻不尴尬吗?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关于东北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就是冬天的时候,一大家人,都会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

心里会想,这么多人睡在一起,特别是新婚的新媳妇肯定会很尴尬。

听我朋友说,实际上东北的炕文化不是这样的。

在东北的农村,只有一小部分家庭,才会有一个炕,很多家庭都会有两个炕或者更多的炕,也就是一个房间就有一个炕。

东北柴火多,什么干树枝,玉米棒,玉米杆,豆杆,棉花杆等,都可以用来生火,做饭暖炕,不用担心生火的柴火不够用。

即使一家人睡一起,中间也会用布帘隔开,每一个人各盖一床辈子,也不会影响。

另外就是夫妻都是睡在另一个炕,只有孙子孙女才会和爷爷奶奶睡一个炕。

亲戚来了,也是单独分开来睡,不可能和主人一家人睡在一个炕上。

实在是想节约柴火的家庭,要挤在一个炕上睡,也就像南方的夏天,为了节约用电,一家人挤在一个空调房来里睡一样,没有什么尴尬的。

个人观点:

我觉得东北火炕还是挺好的,冬天睡着舒服。

唯一理解不了的就是,东北人在炕上吃饭,把睡觉的地方当餐桌。

还有家里来个邻居和客人,把鞋一脱,有的甚至鞋都不脱,就坐在炕上唠嗑,把炕当客厅,总感觉不雅观。

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作为在东北生活过的人,我来给你讲一下,全家睡在同一个炕上,为什么小夫妻不尴尬?

这其实就类似于北方冬天的冷根本不冷,只有南方冬天的冷才冷,再或者过年的时候应该吃元宵还是应该吃饺子一样。

所谓的感到疑惑的那些事情,仅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已。

我尽可能顺着不同的风俗或者习惯的角度来给大家答疑解惑,这篇文章字数可能会有点多,但是你看完之后绝对会有所收获。

第1点:过去为什么东北人喜欢睡在同一个炕上?

尽管现在有些人说了南方的冷是湿冷,所以一定比北方的干冷要冷得多。但是你们见过零下30度或者零下40度的冬天吗?

如果说零下40度的冬天比南方零下两三度的冬天还要暖和,那当我没话说。

东北作为极寒之地,不要说零下三四十度了,就是零下50度偶尔也会出现,那么低的温度,大家知道出门意味着什么吗?

很有可能出门走两步腿就没了,不是说腿突然之间消失不见了,而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以至于小的时候我们老师跟我们开玩笑,冬天走路的时候千万不能碰耳朵,因为一碰耳朵,耳朵就掉下来了。

当然这仅仅是个笑话,大家可千万别当真。

从我为数不多的在东北生活过的那一段经历来看,在我小的时候,东北的确有这样的风俗,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屋子里面有一排土炕,这个土炕基本是从墙的这边一直到墙的那边,整个横铺上去的。

如果不出意外,晚上吃完饭,可能5点左右全家老小都会躺在这个土炕上,等待着寒冷的夜晚过去迎接第2天的阳光,尽管第2天温度也没有那么高。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20年前,30年前,甚至50年前。

那个时候的东北是什么状态?

有人说了:冬天那么冷,你点着蜂窝煤不就行了吗?

拜托,那个时候有蜂窝煤吗?就算是有蜂窝煤,普通人能够用得起吗?

我之前写过一篇历史文章,那篇文章中讲到了为什么现阶段家族式的生活生活不下去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了电,有了天然气,有了煤气灶。

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做饭吃了,在古代的时候想要自己做饭吃,难度极大,甚至很多的穷苦家庭一天都吃不上饱饭。

是因为家里没饭吗?

不是,因为没有火柴也没有柴火。

那有人就说了:柴火那么多,怎么可能不够用啊?我出门随便砍一棵树不就可以了吗?

当然可以,但是你今天砍完了,饭也吃完了,那明天呢?明年呢?

你要考虑到一个如此庞大的基数,如果大家全都去砍树去,这些树压根就不够用。

所以在古代会有专门的职位或者岗位,就是给那些富裕人家买卖柴火的。

一旦我们明白这个基调就可以了,在老一辈人那个年代里面穷是真的穷。柴火本身也没有多少,就算是有,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拿到手的。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不只烧一个炕睡一个炕上的话,那这个冬天要怎么熬过去?

一个人住一个屋子当然可以,可一个人住一个屋子就意味着每一个屋子里面都需要去烧土炕。

不妨想象一下这中间的消耗量,不多说别的,光柴火的消耗量最起码得是乘以5倍甚至乘以10倍,这毫不夸张。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冬天的时候去哪里找柴火,你需要柴火,别人也需要,这么一抢,大家都没柴火了。

所以东北的火炕这样的习俗流传到过去一段时间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这些原因有一些会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是肯定有一点就是为了保暖,如果不这样,大冬天的时候可能就冻没了。

第2点:现阶段东北人怎么睡觉?

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朋友是东北的,人家现在基本都是夫妻两个一个房间,有老人的睡在另一个房间里面,孩子自己单独睡在一个屋子里面。

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俗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因为有供暖设施了。

现在房子都有地暖了,当然物业公司供暖的成本也是极高的,相对而言东北地区尤其是越寒冷的地区,人口越稀少的地区,供暖的成本就越大,所需要的供暖费用就越高。

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一句,老一辈人的日子是真的不容易。

而新生代的年轻人们大多应该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没有办法,只能说是为了生存下去。

毕竟零下四五十度的房子,就算是再密不透风,靠近门窗的那个地方,风仍然能够呼呼地涌进来。可以想象一下,冬天如果不是人挤着人,人挨着人的话得多么难熬。

所以现阶段如果大家去东北一些地方做客,尤其是一些老人家的房子还没有拆迁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房子里面还会有一个土炕。

第3点:一些特殊情况

在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突然之间来了很多的亲戚来到家里做客,可是家里面的床没有那么多,没有办法了只能凑合着去挤一挤,这种情况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而且在很早之前睡在一个土炕上,其本质上也只是为了保暖而已,所以并没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想法,至于尴尬与否那更不会了。

如果真的是夫妻两个人,中间隔上个帘子把外人隔开也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没有办法,只能说是在一个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所能够想到的为数不多的有效的保暖措施罢了。

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以前在黑龙江农村插队时,生产队副队长家有四个兄弟,三个都结婚了。还有一个老父亲和一个还没结婚的小儿子。

这家人全家老小住在一起,一家人很团结,从不吵架,三个儿媳妇性格都很开朗。媳妇们轮流做饭,不做饭时到地里干活,挣的工分当零化钱用。

有三间屋子,当年全是泥巴墙茅草屋顶冬暧夏凉。中间是厨房。东西二个房间各有南北大炕。老父亲和儿子一铺炕,三个儿子各一铺炕。每铺炕都有炕帘。到了夜晚,炕帘就拉上了。一铺炕就是一个小家庭。他们可能早以习惯了,也无所谓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寒地冻的东北只能睡大炕。不知道现在的东北农村有没有这种现象了。

我们生产队有5个知青,三个女的二个男的。女的住南炕,男的住北炕。和当地社员不同的是中间有一堵泥墙,还有一扇门。我们住的南炕就是一个独立的房间。有墙也有门。如果不大声说话听不到对面的说话声。

我们都是知青,来自同一个地方,做梦都没有见过和想过,到这样艰难困苦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如自己的亲兄妹。

男知青睡在北炕,写信告知杭卅家里的父母,他们们也放心。现在想想是他们为我们增设了一道安全岗。不过当年农村的治安管理确实非常好,没有进屋的坏人和小偷。偷的都是生产队的粮食。

东北习俗令人不解:全家同睡一个“炕”,小夫妻难道不尴尬吗?

这个事我必须替东北人解释一下,也给不理解这个问题的朋友说清楚,你要弄明白以后心里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

我老家是河北北部的,具体一点说就是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我们这里和东北辽宁省的朝阳市、凌源市都算挨着,所以很多习俗和东北基本一样,同样也是以睡炕为主。

我一个湖南的朋友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说一家人或者很多人睡一个炕确实不合适,应该是每一个卧室都设计一个炕,这样就会避免这样的尴尬。

我告诉这样的想法能实现不?

早些年能实现,因为早些年的老房子结构都比较简单,基本就只有四部分屋内结构,两边各有一个住人的屋子,中间这部分再以中间为界横向分两部分,前边一个是做饭的烟火灶台这部分,可以理解为厨房,后边一个是吃饭的地方,可以理解为餐厅。

这种四分式的结构早些年来说还算比较新潮的,甚至多数家庭的房屋结构比这还简单,干脆中间这部分都没有隔断,直接就是厨房和餐厅通着,这样两边一个卧室的三四型结构,我们这边土话一般都把两个卧室叫“对门屋”

对门屋住人咋安排呢?比如儿女都没结婚的,要是儿女都还小,多数都是和爸妈睡一个屋,再或者说儿女大了就有的会单独搬到对屋去住,这是儿女成家之前比较普遍的安排。

等儿子成家结婚以后,不常住的那个屋就是儿子未来的婚房,但是诚心的说一句话,正是基于这种两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结构,确实造成了很多家庭婆媳关系比较紧张,因为同在一块生活接触的多,锅碗难免就会碰到盆。

但是这样的结构本质上可以实现每个卧室都有炕,毕竟总共才俩卧室,也能各安排一个灶台生活做饭。

但是新翻建的房子结构变化就很大了,比如说增加了客厅、洗澡间,像厨房和卫生间也都单独出来了,原来老式那种两边的卧室,也会根据比例再分出前后两个卧室,这样相当于一个家里至少就有四个卧室。

后边新增加的两个卧室就没法弄炕,因为有炕就涉及到灶台和烟囱的问题,甚至靠后的这两个卧室基本就是和客厅相连接,把灶台搭客厅里吗?这是不现实的,再说没见过谁家有两个以上烟囱吧?所以拿现在来说,不管房屋结构多复杂,也都是两个卧室有炕就行了。

那后边的两个卧室睡人怎么办?这个很简单,往里边放床就是了,所以儿女姑爷啥的回家住的地方就多了,可以到有床的屋去睡,反正卧室就是多,选床选炕都是可以的。

回答楼主的问题:东北全家人睡一个炕,小夫妻不不尴尬吗?

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没人告诉你东北人全家睡一个炕,更别提和小夫妻睡一个炕了。

全家人睡一个炕的意思是啥呢?比如说爸妈和孩子,但是仅限于自己家血亲这种,当然有的家庭也会把剩余的一个老人安排住一块。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同时烧俩炕麻烦是一个原因,再有一个人睡一个炕特别冷,尤其东北这边冬天冷大家都知道。

但是像你所说的小夫妻这种情况绝对没有,首先我告诉你基本的礼仪忌讳我们北方人也不差事,小夫妻就是岁数小的儿媳,老公公他也大不了哪去,睡一块不合适这是不用说的,前边我也说过这个解决办法了,早些年住对门屋或者有单独建房的,现在都去城里买楼了。

比如说小两口突然回老家了,公婆一般都会提前把对门屋的炕烧好,长期不住人的屋灶火还不好烧,有时候都需要提前烧几天,但是现在新房子卧室多了,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像我7岁之前,我就是和爸妈、姥姥、姐姐睡一个屋,等我7岁以后,我姥姥和我、姐姐我们就一块到对屋去住。

到了后来姥姥去世、姐姐出嫁、我上学,对屋就一直空着没人住,有时候我上学回来也是跟爸妈住一个屋,因为那个屋太冷了,我妈也嫌烧那个坑麻烦。

再到后来比如说姐姐姐夫回来了,都需要在家里住怎么办?就是姐姐和妈妈住一个屋,我和姐夫爸爸一块睡另一个屋,不过这样的情况维持不到两年,后来我家就翻建新房了,那会儿光卧室就有6个,两个阳面的卧室有炕,其余的都是床。

所以您说问的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不知者不罪吧!

另外我还告诉你北方这种“炕床两存”的安排有啥好处?

首先这就多了一个选择,比如你家历来就只有床,那你不管卧室多少,说白了也就是选择在哪睡床的问题。

但是北方就不一样,可以选床可以选炕,尤其是腰腿酸痛的人,睡炕绝对比睡床适合的多,炕的保热性比床要好很多,老人常说长大了以后上学工作的睡床多,将来老了很容易一身病,侧面就是在说这个问题,是有一定关系的。

再说一个好处就是,大铁锅做饭确实比较好吃,在炖肉这回事上体现的就特别明显,还有铁锅炖类的饭店出来的东西也比较香,而北方就是用炕外的铁锅做饭加“供暖”,我倒觉得这样的利用效率很好。

如果你家里没有炕,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可以设计一个,结构并不复杂,网上很容易找这类的教程,但是注意炕的最上面要用黄土做坯子比较好,底下的支撑结构可以用水泥没问题,也来体验体验北方的炕吧!

经过网友的反馈,我给大家补充几个问题供参考!

一、炕怎么取暖,是不是需要一直烧柴?

其实炕和灶台是连通的,中间就是隔着卧室的墙,连通的洞就在墙的位置,这样灶台生火做饭的热气就进入炕里,炕就会有热气。

那么为什么炕会有热气,和炕的结构有关系,炕的平面一般都是用黄土脱成的坯子,面积大小就是(50×50)c㎡左右,厚度在5-10cm左右,里边在放上碎屑稻草这样,两者的拌和保温吸热效果就很不错,所以炕能烧热。

关于是不是需要一直烧柴的问题,夏天北方天气也很热,灶火根本不怎么烧火做饭,蒸米饭用电饭锅,炒菜用燃气灶或者电磁炉,除非阴雨天气需要把炕烧一下去去潮气。

剩下的春秋两季,春天依然偏冷,其实炕就成为主力了,秋天变凉,炕也是主力,基本做饭炒菜用大锅的就多,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需要加强对灶台的使用,这样睡觉炕才不凉。

冬天的话炕的使用频率就更高了,有的还要在灶台边安暖气供热,同时冬天还习惯把饭在锅里蒸一会儿,就是为了让炕更热一点,但就算是冬天,除了集中在做饭时间这个前后,也不用一直烧柴。

总的意思是说冬天烧柴时间相对长,除了做饭饭后还会烧一点,夏天几乎不怎么用灶火烧炕,春秋使用频率适中,根据天气变化调节。

二、睡的炕是硬的还是软的?

炕本事是硬的,毕竟全部是土的结构,但睡在上边只能说可软可硬,这个完全是根据习惯去控制。

首先炕上会铺那种专用的地毯,底下是胶皮性质,上边是带图案和略硬一点的毛毛那种,地毯上还会铺那种床单,只是这个床单是根据炕的面积而定。

喜欢硬的人,可能直接铺上被褥就睡,喜欢软的人,床单上边还可以铺软毛毯一类的东西,铺的越多睡的就越软,就看个人喜欢软炕还是硬炕了。

三、“小夫妻”不尴尬吗?关于尴尬的那点事,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楼主问的这个问题最核心的部分所在,我着重回应一下这块吧,有很多网友提到了,可能我说的需要仔细意会导致看起来没说明白。

有网友说,中间隔着一个纱帐避免尴尬,我只能说极少数会有这种情况,但我确实没见过,我只见过夏天为了防蚊子支蚊帐的。

具体关于尴尬的事,其实文中有些地方大家可以仔细感觉,绝大多数家里不止有一个屋,哪怕两个屋有炕它就能睡人,所以真有这方面需求的可以到另一个屋。

还有就是比如两个老人就是爷爷奶奶都在的时候,那老两口肯定是单独一个屋的,前边说的对门屋就是这种居住结构存在的意义。

睡一块多数是集中在,老人只剩一个了,自己的孩子还很小,所以就集中睡到一个屋里,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尽管看起来不方便但其实也是为了省别的事,比如少烧一个炕省不少麻烦,夏天的话也会分开一下,因为北方的夏天也并不凉快。

比如孩子大了,孩子到6、7岁这种,会安排孩子到另一个屋睡,也有的和爷爷奶奶单独睡一个炕去,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又会选择集中一下,这又是天气的原因,北方的冷那是真冷,零下15以上那不是闹着玩的。

和小夫妻这种都睡一个屋的有没有,我可以说有,而且不说多但也不能说极少,这是受到家庭条件的制肘,可能另一个屋那是实在住不了人了,这样安排只是为了临时应付几天,估计都有新的办法在应对,不会长期这样的存在。

一般都是闺女儿子或者女儿女婿突击的一块回来几天,实在没地方住就凑活挤挤那种,前文我也提到了,小夫妻这种儿媳妇儿是存在于对门屋这样的结构,所以大家关心的那种问题其实不是问题,隔代夫妻关系这种一般强行一直睡一个炕的概率很低,只是可能碰见有的网友见过的多一点而已。

总结就是说,一家人包括小夫妻都挤在一个炕上,无外乎就是三种情况:

一,家庭条件确实有限,实在没那么多住人的地方;

二、考虑到北方特殊的冬月,取暖效果这种住在一个屋会好点;

三、临时性的安排,或者其他条件的限制,比如长期不住人的屋炕比较潮又凉等等吧,当然具体原因可能一个家又有一个家的考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