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中,红白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大家认为如何?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家规定红事不许请客吃饭,白事筒单化处理,不准操办,请客送礼,聚集办理等,农村地区也是一样,老了人都火葬,简单化,亲友送骨灰下葬,破除了几千年的习俗。

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红白事从简,历来是政府和民间一直推动改革的民心工程,随着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相信以后红白事从简弃繁是大势所趋顺乎民意的。其一,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性往往无序无常,生活节奏也在提速加快,人们对过去老一套的繁冗缛节已不堪重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和厌倦情绪,已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加以改变,如白事的丧葬时间从过去的7天过渡到5天乃至现在的3天,取消守孝3年的老规矩等就是例证。其二,这是反腐清廉正风肃纪的实际要求。一度有人借红白事大办之机肆意敛财,有人借此炫富摆阔也有人借此乱收份子钱,既毒化风气还铺张浪废又加重人情负担,进入新时代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团体近年来加大整治和规范,红白事从简是理所应当也是势在必行。其三,在农村,由于人口的大量城镇化转移,红白事按老规矩操办已变得人手不够礼节难全,实在是不现实不可能困难重重难以为继,红白事必然须压缩简办。在这种大背景下,这次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使得往日几百人同吃共饮坐席喧哗已变得不能理解和不可思议,人们在从速从简操办中也得到节力节物的实惠,享受到从快从简的轻松,实际上大家心里是满意的情绪是迎合的态度是支持的。相信借这次疫情的难得契机,红白事从简的改革将会加速推进将会逐步常态化,这是关乎百姓生计关乎社会风气的一件大事,是十分利好十分有益的。

这次疫情中,红白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大家认为如何?

那真是太好了,我举双手赞成,以后也将践行!

我朋友的父亲不幸于疫情期间去世,当然不是因为新冠肺炎,而是肾衰竭。2月23日在医院去世,2月24日就火葬了。没有任何仪式,当然主要是不允许举行任何仪式。

后来朋友跟我聊天,她就感慨。一个老人身体不好,长期痛苦,去世是一种解脱。二是因为疫情影响,没有举办仪式,她和丈夫觉得很是轻松。按照我们本地老规矩。如果老人去世,除了要在殡仪馆大宴宾客外,子女无论老幼必须跪着守灵几天几夜。这样的方式对子女也是负担,除了经济上的,更是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一直以来,听到很多朋友的议论,其实老人去世以后,大家都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举办仪式上面,除了因为现在年轻一代思想上更开放包容,主要是举办仪式太累人了,有的时候大操大办主要是担心周围人的非议,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我的父亲病痛20多年,一直身体不好。作为子女,平时都是本着自己的良心,细心照顾,一旦父亲去世,我肯定不会举办隆重的仪式,因为对老人我是问心无愧的,没有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

父亲百年以后,我已经和丈夫商量好了,火化以后就实行树葬或者花葬。绝不会大费周章。

当然一种好的生活方式的推广,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要相信丧事简办是今后的潮流。

这次疫情中,红白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大家认为如何?

尤其是白事,老百姓非常欢迎这种简单化,并期盼能成常态化。

从正月初一疫情开始到今天,我们村里已经接连去世了六个老人了,平均每个月二个人,我自始自终参与在内,现在给大家分享下我们这里的一点经验吧。

大操大办是农村近年来的流行习俗,一家有事全村都到,宴席最少都有五六十席,最多百十席,一场白事下来最少得五六万元,多的十几万元,一般家庭都承受不起,甚至还有返贫现象。没办法,百善孝为先,就连最不孝的人也怕落下不孝骂名。

自疫情开始后家里去世的人却因祸得福,一切从简,花圈不能超过四个,不能设宴席,乐队唢呐不能超过八个人,一场白事下来棺材好的最多花不到二万元,棺材不好的也就是万元左右,非常节省。

所以我认为,老百姓们非常欢迎这白事简单化,还期盼能常态化。毕竞谁家都有事,大操大办下来把人搞得焦头烂额。像那花圈少了即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又净化了环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虽然说百善孝为先,但只要简简单单,风风光光让老人入土为安,我想那去世的老人也不会责怪子孙后代的。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这次疫情中,红白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大家认为如何?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实施了严格管控,到处封村封路。要求尽量不要外出,留在自家避免接触。农村的各种红白喜事,都要求一切从简,严禁宴会聚众。广大人民群也听从指挥,可以说这段时间农村办红、白事,真正做到了一切从简,严禁大操大办、也没有攀比、减少了浪费。本来年后走亲访友的事也以电话方式问候了,本人觉得就人情世故这块今年是最轻松的一年。也希望疫情过后,农村办事还能像现在一样,尽量减少大操办,只要心意到就行,省心省力。

这次疫情中,红白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大家认为如何?

这次疫情中,红白事普遍简化,若这种简化能够常态化,无论对哪方面而言都是好事。

红白事要简化、节俭,是政府社会多年来一直提倡的事,为达目标各地想了好多办法。如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以党组织或各级政府名义硬性规定,红白事的规模标准等,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大操大办红白事的观念,可以说只是遏制了大操大办漫延势头,但并未彻底扭转这一局面。这次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再次要求红白喜事要减少聚集人群,简化红白喜事办理,在生命健康危机面前,整个社会终于打开了红白喜事筒化的通道,不仅为消除疫情做出贡献,更为今后简化红白事开了好头,奠定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红白事大操大办不仅是中国人的习惯,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习惯!

这次疫情有助于人们认真反思过去的许多生活方式,从健康生命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比行政动员等更能使人们发自内的自觉接受。这次疫情面前,人们切身感到了人群聚集、聚餐堂食对健康的危害,开始自觉抵制大规模集聚,开始接受分餐制对健康的好处。这些认知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思维习惯,为今后简化红白事打下良好基础。

因势利导,是今后政府社会对简化红白事必须做好的工作。要紧紧抓住这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观念的影响,顺势而为强化人们己经产生的简化红白事理念,使这一理念在人们心中扎下根。否则,疫情过后,简化红白事仍会反弹!

让全社会共同努力,上下合力,把简化红白事持续进行!

这次疫情中,红白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大家认为如何?

这次疫情中,红白喜事简单化,若这种简单常态化,我觉着太好了,真能这样保持下去,生活将发生很多改变。



一、浪费程度大大降低

我有位邻居,是某单位一把手,他父亲去世,因他人脉广,前去吊唁送的花圈从院子里排开,层层叠叠占满了他家的胡同,场面很是壮观。

后来放不下,就不打开盒子,摞起来放在一边,密密麻麻堆得老高。后来,卖花圈的干脆在他家胡同口临时支了摊子卖。

我们当地的风俗,花圈是不能回收的。出殡当天,光是拉花圈纸扎的货车就雇用了5辆,全部烧掉!一个花圈最便宜也得50块钱,整整5车,算算就有几万块钱了!



二、降低攀比的力度

比车、比房、比婚礼的豪华程度,比嫁妆彩礼、甚至比谁家的客人多,谁家的席面档次高。

我家楼上给孩子办婚礼,在小区里搭了帐篷,雇了饭店的师傅专门做饭。从早到晚连着吃了三天,这还是少的,有的主家要招待客人一周,每天的饭菜还不能重样,一直到婚礼结束。

办事不能怕麻烦,人去的少会被人被笑话。常常是一个单位某家办事,全单位的人到饭点儿,拖家带口的去撑场面! 其实,双方都觉着受不了!主人不招待,怕落小气之名,客人不光临,怕影响双方关系。尤其是遇到领导家里有事儿,必须得去,还得按时按点!



三、无用社交大大减少

无论喜事丧事,客人众多,主人无法一一招待。多数情况下,客人聚集一处闲聊,东拉西扯、说长道短,这些都属于无用社交。既耽搁时间,也无多大受益。然而客人不好意思立刻抽身,只能煎熬到一定时间才能离开。

我们这里不论红白事,客人坐一起,多闲聊打扑克。一切活计都有专门的公司承包,客人多是捧捧场,凑个热闹。不同类型的人聚在一起,本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话客套,多应酬。

从主人的角度出发,移风易俗也省了时间和成本。常常有“过个事脱层皮”之说。

我奶奶去世时,正值大年初二,请了风水师看出殡日子,说得过了十五。整整小半个月,每天守灵招待吊唁的客人,伤心加劳累,等到下葬后,母亲病倒躺了整整一个星期。

如果能将现在的红白事简单化保持下去,把像“乔迁”、“升学”、“过寿”这些事情也个人化,不再兴师动众,我必拍手叫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