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根据事后解密的文件看,肯尼迪确实已做好了和苏联打核战的决心,理由就是比苏联多的核弹头,以及被苏联把刀架在脖子上的危机感,而且兵器推演也证实美军能打赢核战,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错,美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海空封锁古巴,对进入古巴的货轮登船检查是否装载了中程导弹。。。即便是苏联的货船也不能豁免,苏联货船如果拒绝登船检查,美国就不允许他们进入封锁圈。。如果苏联海军因此开火,那美国一定奉陪到底,打核战争也不怕。。。所以这还是一个核反击政策。。主动发起核打击的国家,肯定是常规战斗力拉胯,希望用核讹诈手段逼对方停战满足自己要求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对此,我有问必答君的回答是,不敢! 理由具体如下:
一,前苏联具有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强大核武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强大是以毁灭地球为前提的。
二,如果因赫鲁晓夫不服软美国率先使用核武器,发动核战争,那么古巴导弹危机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一旦发生,百分百是不可控,不可逆的。
三,既然美国已经首先使用核武器,那么必将遭致前苏联更加激烈反应。即,更加猛烈核报复反击。战略核武器你来我往的最终结果是,美国不复存在,前苏联不复存在,全球进入核冬天,人类回到石器时代。这样的结果,赫鲁晓夫无法接受,美国更接受不了,如果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还没疯的话。
四,即使那次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硬到底的话,也并不意味着美国一定会踏上核战争这条不归路。他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调停。即使调停不成,他还可以一直耗下去。就像孩子们玩的“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游戏,总有孩子会坚持不住,眨眼睛一样。当然,这个眨眼睛的孩子也许就是肯尼迪。
五,从古巴导弹危机开始到结束。肯尼迪的内心始终是惴惴不安的,及至赫鲁晓夫首先让步,危机结束,肯尼迪还特意叮嘱其属下,一定要低调处理。这个“低调”的意思无非就是不能欺人太甚,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
综上所述,那次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美国与前苏联,就如同“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至于核战争,就如同潘多拉魔盒一样,无论由谁来打开,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一同毁灭。基于以上理由,所以才认为美国不敢发动核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1962年10月,世界被美苏两国的核威胁恐吓了一十三天。
事实上,在这场谁是懦夫的较量中,真正的硬汉不是美苏,而是中国和古巴。在全世界处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慌时刻,只有中国政府发表了声明:“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都永远同古巴人民站在一起,并且重申了“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而古巴则发表了声明:“封锁我们顶住它,入侵我们打退它。”丝毫不把美国人的威胁放在眼里。
卡斯特罗甚至亲自前往苏联大使馆,给赫鲁晓夫写了一封修改了数十遍的信,信中写道:不要妥协!如果苏联必须用核武器来捍卫共产主义世界,那就算牺牲古巴,也无所谓。后来苏联决定撤回导弹部署之后,卡斯特罗气得当场大骂赫鲁晓夫是个懦夫,没有给这个社会主义带头大哥留半点脸面,理亏的赫鲁晓夫不敢回应,只能讪讪的和小老弟们解释:老卡是个疯子,他不了解核战争的威力!
赫鲁晓夫身材粗短举止鲁莽且口无遮拦,但智商不低,能够从斯大林的手底下干活,还能从最底层爬到苏共主席的位置,谁要说他傻,那这个人一定脑袋有问题。赫鲁晓夫之所以要在古巴部署导弹,肯定不是活腻了要跑去和美国同归于尽,而是想通过交换迫使美国撤回部署在土耳其领土上的导弹。
50年代后期,美国以减轻北约盟国对苏联之间的“导弹差距”为由,在土耳其国土上部署了15枚“木星”导弹。按照双方约定,基地由美土两国共同守卫,但弹头由美国掌握,如果要发射导弹,理论上要两个共同批准。
时间一晃来到了1962年3月,土耳其导弹基地正式完工,这导弹虽然射程只有1800公里,但已经能打到莫斯科。同年,美国又决定在意大利部署相同的导弹30枚。显然,这种事情是对苏联严重的挑衅,事实上当赫鲁晓夫确定这些导弹能打到他郊外的别墅时,赫鲁晓夫的反应是相当愤怒,仅在1961年6月就三次谴责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基地是对苏联严重的威胁。结果大家心知肚明,美国人历史上就从来没有哪一次把谴责当回事,即使是苏联的谴责也不能例外。
1962年6月,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率团访问苏联让赫鲁晓夫得到了报复的机会,当卡斯特罗听到苏联的请求后,表现的非常平静,很快就同意了苏联在古巴境内部署大约60颗左右的中型核弹。
协议签署之后,苏联的行动前所未有之快,两个月内,4万多名军人和技术人员以及42枚导弹就已经抵达苏联,赫鲁晓夫更是干劲十足,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次也让美国人知道遭遇威胁是何种滋味”。
保密工作很是成功,直到十月十四日,美国政府才从U2的高空拍下的照片上得知,自己的家门口被前苏联部署了原子弹。肯尼迪立刻召开了国家安全会议并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同时紧急向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通报了此事。
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危机处理小组和美国政府高层迅速达成共识:“这玩意已经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实际威胁,所以必须给予回击。”但如何回击,美国内部却产生了重大分歧。有人决定应该用武力迫使苏联拆掉那些东西,但估计执行难度很高。更多的人倾向于封锁古巴,以便采取下一步行动。将军们情绪激动的表示,应该在那些导弹未发射之前用火箭和炸弹把它们毁掉。军方顾问们提出全面入侵古巴,但肯尼迪担心这样的话,会刺激苏联对土耳其进行入侵报复。更重要的是,民意调查高达九成以上美国民众反对入侵古巴,因为大家都害怕苏联的核武器。
18号,美国已经确认了导弹能覆盖美国三分之一国土,更恼火的是,中情局新拍的照片还有更大的ss5导弹,基本能覆盖美国全境。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当天正好在纽约参加联合国秋季会议,被肯尼迪紧急邀请进办公室会谈。后来葛罗米柯的回忆录记载那次会谈的气氛非常诡异。见面后,肯尼迪先就1961年4月美国策划进攻的“猪猡湾事件”进行了诚恳的道歉,并做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但外长先生一口官腔,不停重申苏联只会向古巴提供防御性武器的声明,虽然那些照片就锁在谈话两人的办公桌抽屉里,但非常奇怪的是肯尼迪没有拿出来揭穿葛罗米柯。不过葛罗米柯走后,肯尼迪总统不断的咒骂苏联外长是个“满嘴谎言的混蛋”。
19日,肯尼迪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将军们倾向于军事手段解决,最次也要入侵古巴炸掉基地,但总统倾向于封锁,因为入侵古巴很可能引起苏联在欧洲的报复。另外美国军方不敢保证一次空袭就能摧毁全部的古巴导弹,哪怕剩下一颗漏网之鱼,被古巴发射除了,很有可能会引发致命的核战争。在这次会议中,肯尼迪首次提到了土耳其的导弹基地,认为应该和赫鲁晓夫交换:“美国从土耳其撤回短程导弹,而苏联则拆掉古巴导弹基地”。这个想法得到了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安全事务助理乔治邦迪以及一众高层的赞同。
大家一致认为这才是解决古巴危机的现实出路,但问题的关键是政治原因让美国不能提出这个条件,因为这涉及到美国的信用问题。如果因此而退步,盟国就会对美国兑现承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土耳其政府也很可能因此而跨台。不过军方也有不少激进派反对导弹交易计划,像中情局麦考恩、财政部长狄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等吗,他们觉得交换很是丢脸,现在跑去和苏联谈条件会被看做是心虚理亏的表现。
双方争执不下,21日,肯尼迪只好又召开了一次会议,提出最好是由联合国发表声明,督促美苏两国各自撤出导弹,这样双方都有面子。而且,肯尼迪觉得赤裸裸的交易,会让盟友们觉得美国为了自己而不重视欧洲安全,这让很容易造成北约的瓦解。
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肯尼迪决定先从海上封锁对古巴实行隔离,因为封锁虽然是公认的战争行为,但却比空袭更为低调,也更能让苏联接受。同时美国向赫鲁晓夫表示,只要行动时苏联船只避开,则不会造成任何冲突。肯尼迪考虑到古巴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希望通过电视演讲向古巴民众实行心理宣传战,让他们明白原子弹只能让古巴民众更危险,为此肯尼迪特意召见了美国新闻署署长唐纳德.威尔逊,要求他务必找到方法,确保古巴民众能收听到美国总统的电视讲话。
一方面,美国总统在公众面前展开了强硬坚决的表情,发表了让人热血沸腾的电视讲话:“自由的代价一向是高昂的,但美国人向来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有一条途经我们永远不会选择,那就是投降或者屈服。”同时宣布全球美军进入三级戒备,封锁古巴海域。另一方面,美国国务院开始私下劝说土耳其和意大利,让他们同意从自己领土撤出“木星”导弹系统,并承诺继续负责他们安全:短期内用“北极星潜艇导弹”,长期则通过海上基地实行。美国甚至还和苏联开启了另一项协议,反对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地区部署中程导弹系统,免得大家难堪。
在美国的软硬兼施之下,意大利很快同意了这项建议。但有二哈属性的土耳其却上头了。他们表示:“土耳其非常重视这个导弹基地,将其视为盟国决心用核武器保卫土耳其的象征."他们表示:“土耳其人对美国妥靖苏联而出卖土耳其的利益非常愤怒,美国着是冒着失去土耳其这一重要盟友的危险。”
但土耳其的反对作用效果似乎不大。27日,肯尼迪已经说服了绝大部分委员同意和苏联达成秘密导弹交易,他派出了自己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向苏联驻美大使传达口信:“苏联撤回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并告诉赫鲁晓夫:“虽然土耳其导弹问题不能达成公开或明确的协议,但总统已经决心把这些导弹撤出土耳其,也许危机一结束就会这么做!”但罗伯特·肯尼迪也向勃雷宁表示,苏联如果再次公开美国撤土导弹的许诺,那它就不再具有约束力,因为这关系到肯尼迪的政治前途。赫鲁晓夫说话算话,甚至在挨卡斯特罗臭骂时也未曾辩解,直到下台之后才在回忆录中提及了此事。
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古巴导弹将拆卸装箱,运回苏联。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963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撤回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木星战略弹道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当然了!
我们老说美国是纸老虎 ,仿佛一个手指就打趴下,可是想想一个纸老虎能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那其它国家不是比纸老虎更弱不禁风吗?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人对威胁他们国家根本利益的国家会毫不犹豫的出手,例如墨西哥,日本德国,对待俄罗斯也是没什么区别,有人说美国人不是最怕死吗?怕死的美国人会千里迢迢到陌生的大陆开拓殖荒?怕死的美国人会单枪匹马的跑去开发无法无天的西部?美国人就是天生爱冒险的赌徒,没有什么事不敢干的。苏联那一套对美国根本没有用,输给美国是肯定的事。对付美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像中国一样稳扎稳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美国无险可冒,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超过他,而素手无策。
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答案是:如果赫鲁晓夫硬扛到底,一定会发生战争;战争的规模得不到控制,会演变成核战争。这和敢与不敢没有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战争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互相扔核炸弹,打核战争。
另外,战争更不是任性赌气,想打就打,不想打就可以不打的。
那么具体到这个问题,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赫鲁晓夫硬扛到底,美国真敢发动核战争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一、古巴导弹危机是怎么回事先说古巴。
古巴以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爆发了两次独立战争;美国为了从西班牙手里抢过古巴,打了“美西战争”。最后,西班牙从古巴撤出,美国占领了古巴。在美国的扶持下,1902年5月成立“古巴共和国”,这是一个美国傀儡政府,但好歹算独立了。
美国也不能白打了“美西战争”啊,他们在1901年2月搞了个“普拉特修正案”,意思是:美国有权对古巴实行军事干涉;古巴要让出部分领土给美国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有在古巴开采煤矿的权利等。
古巴独立后,他们第一任总统把这个丧权辱国的“普拉特修正案”写入了古巴宪法。美国也毫不客气,于1903年,根据这个法案,强行租借古巴的关塔那摩湾作军事基地,起始日期为1903 年2月23日,结束时间没有。到现在,关塔那摩还是美军关犯人的地方。
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在只有32岁的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傀儡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在电影《教父2》里有描写,迈克尔到古巴和糖业大亨谈合作,正值动乱,前独裁政府腐败透顶。
其实,卡斯特罗和他的战友们当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和世界上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任何联系。所以,美国虽然生气,但还是对卡斯特罗抱有想法,希望他能靠向美国。美国压根就不在乎古巴实行什么制度、谁在古巴掌权了,他们唯一在乎的是古巴听不听美国的话。
一开始,新成立的古巴政权和美国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卡斯特罗2月份当上国家总理,4月立刻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喜出望外,大阵仗的热烈欢迎。美国想法就是:看起来古巴还是在我手里的。
当时,古巴很多大型企业都被美国资本控制,如果不强势收回,那么卡斯特罗和战友们的新政权和以前就没有区别,国家也没有什么资产。所以,在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实施强硬的政策,把制糖业和银行收归国有。这时候美国政府不高兴了,他们以傲慢的态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古巴表示不满,要古巴政府改弦更张。
卡斯特罗和朋友们哪里吃这一套啊,当然顶回去。自大惯了的美国生气了,于1961年1月5日突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美国以为他们这么一吓唬,古巴就会哭着回来求饶。没想到古巴不理美国了,跑去和苏联打得火热;苏联也很给力,大量援助古巴。气得美国人两眼冒火。
1960年秋天,卡斯特罗代表古巴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他指着会场里的美国人说:我们找到了新的市场和朋友,他就是苏联;我以前不了解,现在我要好好研究社会主义。美国人那个气呀!
美国人很歹毒:既然古巴政府不听话了,就做掉它。于是,在1961年4月15日,这时的美国总统是肯尼迪,在肯尼迪政府的支持和指挥之下,古巴前政府的流亡分子驾驶B-26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随后带领1500多名雇佣军登陆古巴猪湾,妄图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政府。这就是著名的“猪湾事件”。
但是,卡斯特罗也很刚,用了72个小时,击退流亡分子的军队,打死九十多,俘虏1000多人,随后进行公开审判,向全世界公开,搞得美国灰头土脸,声誉扫地。美国和古巴的矛盾就更加不可调和了。
二、赫鲁晓夫的意外之喜赫鲁晓夫是1953年9月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的卡斯特罗上台时,他已经是个老书记了,也没把古巴当回事,在他看来,美国边上的国家,没几个好东西。
没想到,半年不到,美国就因为自己的自私,把古巴推到赫鲁晓夫的怀里,这真的是个意外之喜。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苏联立刻大规模援助古巴,打算把它建设成为自己在加勒比海的前沿阵地、建设成为南美国家中的标兵。
随着两个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苏联获得了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把一边的美国气得要命。1961年4月的猪湾事件,使赫鲁晓夫意识到:古巴这个政权是脆弱的。美国要是真的下狠手,卡斯特罗政府就要倒台。
所以,在高兴之余,赫鲁晓夫也在盘算,怎么样稳固古巴政权,保证它的性质不改变;同时又使苏联的地缘战略利益最大化。赫鲁晓夫是军人出生,二战时期打过硬仗的,性格粗鲁,但是脑子灵活,还有冒险精神。
1962年7月,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密谈,代表两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
在赫鲁晓夫看来,部署导弹有这么几个好处:古巴有了中程导弹,美国就不敢轻易出兵推翻古巴政权;再说,美国刚刚支持了古巴反政府暴动,没有理由反对古巴建导弹基地;
其次,对苏联来说,能在美国后院架起导弹发射架,想想就很美。美国在苏联周边已经弄了许多导弹和核武器,苏联苦于没有机会和地方这么干,现在机会来了,当然要抓住。
达成协议后,工作马上开始,苏联把第一批几十枚中程导弹及核弹头(核弹头的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几十倍)、几十架伊尔-28喷气轰炸机等战略武器分拆装箱,用远洋货船往古巴运。运到以后,快马加鞭地进行安装,很快就部署好了。
三、肯尼迪的无名怒火美国正在为古巴倒向苏联生气呢,没想到1962年7月后怪事连连:以前苏联援助古巴,都是租借国际货船,突然从7月份开始不租了,全部用苏联自己的船,这里有问题,但是什么问题,不好确定。
1962年10月,从古巴侦察回来的美国U2飞机拍摄的照片显示,古巴有一座弹道导弹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还能看到一枚中程弹道导弹。从照片中还可以看出,这是射程3000~4000公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还有核弹头。
这下美国不干了,家门口安装了核武器,肯尼迪怒火中烧。前几天赫鲁晓夫还说在美国中期选举之前不会采取破坏当前局面的行动,这明显是欺骗,把肯尼迪当小孩玩。
一个国家政权的威信在于行动的“可预期”性。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下去,美国就没有任何理由让世界相信他还是个世界大国。必须马上行动,坚决回击。
马上行动: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通过广播向世界和美国发表讲话,他通报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核导弹。
肯尼迪的态度是坚决而强硬的,这出乎赫鲁晓夫的意料之外,但他还心存侥幸,下令加快后期设备的运输工作,希望把生米做成熟饭再说。
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以后,美苏两国的局势立刻发生质的变化,紧张气氛从加勒比海蔓延到欧洲、大西洋、太平洋;苏联在10月23日也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苏联表示:将按照协议继续“援助”古巴;对美国的任何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962年10月24日,美国的海、空军对古巴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导弹部队做好了战争准备;苏联后期的运输船即使到达加勒比海,也进不了古巴海域。同时,美国还进行了二战后最大的参战准备,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
美国看起来要打仗的样子,这是虚张声势还是决心已下,苏联不好判断;但是,苏联也在全国做好了战争准备,所有部队都到一线部署,战略武器全是值班。事态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美、苏经过一系列政治上的博弈,终于达成妥协:
1962年11月11日,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导弹;
1962年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四、对美国来说,它必须强硬到底;对苏联来说,他没什么损失可进可退美国强硬是意料之中的。
前面说了,一个国家的威信就是他的行动“可预测”,即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了就会翻脸。比如朝鲜战争,中国刚成立,说了:38°线不能过;结果美国过了,我们果然就打了。这就是立规矩,以后在世界上,大家都知道,兔子划的线不要碰,碰了有麻烦。
是可忍孰不可忍,美国如果连这样的情况都没有反应,就说明他在世界的地位和自己的实力是不相称的;那么别的国家以后换种态度待你,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另外,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固定,就是那么一个状况。古巴的凭空出现,是美国和苏联没想到的,实际上这是美国以前的实力范围,现在从美国分离出来,美国是吃亏的。
世界上的战争都是利益格局之争,都是一方要打破当前的格局,一方要维护当前的格局。矛盾发展到没法调和,就会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
苏联会退一步,也是很真实的
古巴倒向了苏联,这是苏联巨大的收获,以前,南美几乎没有苏联的朋友;现在,美国家门口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以前还是美国的附庸国,这是多大的胜利啊。彼消我长,苏联人做梦都要笑醒。
这时候世界格局的平衡只是倾斜向苏联,平衡没有被打破,美国还可以承受这种倾斜,并且以后还可以慢慢纠偏。所以,美国除了搞一次“猪湾事件”,测试一下纠偏的难度,也就没太进一步,反正时间有点是。
苏联得到好处,还想进一步,直接上核导弹,把美国置于他的核打击范围之内,这就打破了平衡。这不是倾斜的问题,而是倾覆的问题;倾斜了可以纠偏,可以调整;倾覆了就要推倒重来。
苏联人搞外交很清楚的,他们当然知道这样会有很大的战争风险,但是苏联希望试一试:假如美国没发现,不就赚大了吗?假如年轻的肯尼迪没有决心,不就成了既成事实了吗?所以,在没有做好全面战争准备的情况下,苏联就这么心存侥幸地干开了。
至于能不能做成,他们也很忐忑。但是,做不成他也没有损失,并且已经得到了部分好处,这进一步的巨大利益,能得到当然好,得不到也不会损失什么。也就是说,苏联在这个事情上,是有退步空间的,不像美国,没有退路。
五、总结实际上,苏联尽管退了一步,面子上不好看,但是还是得到了实实在在好处的:
首先,显示了苏联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展现了一种爱好和平的正面形象。他们不是不敢打,而是更愿意得到和平;
其次,作为利益交换的一部分,美国从土耳其撤军了,这减轻了苏联外部的一些压力;
最后,苏联还迫使美国保证,不用武力颠覆古巴政权。一直到现在,美国还在经济封锁古巴,尽管近在咫尺,就是不能对古巴动武。
总之,当时的“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没有引发战争,是人类的好事。如果当时赫鲁晓夫不退步,紧接着美国就会轰炸古巴的导弹基地;就会发生战争。
当然,战争一开始只是常规武器的较量,即使苏联加入,也是常规武器,不会一下就发展到核战争。但是,可怕的是,双方都是超级大国,都不愿退一步,战争规模会螺旋升级,越打规模越大,直至爆发核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