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老师讲一下成语“栎阳雨金"的历史典故?

“栎阳雨金”历史典故;此成语来自《史记秦本纪》句“扦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意思是,扦献公十八年,在栎阳获得了上天给的意外恩赐。后来人们比喻意外获得赏赐恩赐的时候,就用栎阳雨金来形容。史书记载此成语典型句子,北周庾信《谢赵王赍丝布等后》句:“陈留下粟,有愧深恩;栎阳雨金,翻惭曲施。”在这句话里面,此成语得到充分的应用并且确认从而固定下来。栎阳——地名,在陕西省。雨金——雨水如金子般娇贵。两个字词合起来,改变了词意,比喻某地是受到上天的某种恩赐,在古代属于皇恩浩荡谢主隆恩。人生在世,命运,机遇,场合,是步入坦途的三要素。命运——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成金。机遇——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场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栎阳雨金如果比作一个人受到特殊的赏赐,那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己喜欢的专业水平。“读数为佳,为善最乐。”“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栎阳雨金,意外赏赐,情理之中,感谢命运。野骆驼2020年12月7日💧🖍🎄🌹🐫网络图片致谢!

哪位老师讲一下成语“栎阳雨金"的历史典故?

栎阳雨金,下黄金雨,这是个很好的故事!

自古以来,黄金就是财富的象征。中外民间都有“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

汉朝人刘向写的《列仙传》一书中,(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就有南昌人许逊施展法术,把石头变成黄金让百姓交赋税的故事,成语“点石成金”就是由此而来的。

希腊神话里,酒神报答国王弥达斯,凡是弥达斯双手接触到的东西,都会变成金子,以至于他一碰到食物都变成黄金,碰到自己女儿,女儿也变成黄金。弥达斯求酒神收回赐给他的本领,去一条河里洗澡,点石成金的能力转移到了河水里,河底的砂石立刻变成了黄金。弥达斯恢复了正常,而那条河成了盛产黄金的地方。

点石成金,那是神话,几人能有这法术道行?天空会下雨,有时候碰到龙卷风之类的,会下鱼或别的东西,虽然几率也是很小,要是能够下些黄金就更好了。

下黄金雨,这样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就记载有。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扞献公呴十八年,雨金栎阳。”意思:秦献公在位的第十八年(公元前367年),栎阳城下了大雨,雨中夹带着黄金。

秦献公,名字叫赵连,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10岁时即流亡魏国,时间长达29年。他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在位的政绩主要有废止殉葬制度;收复河西;迁都栎阳。继位后第一年,秦献公就废除了用活人殉葬的制度。

天空下黄金雨?这应是后人为了颂扬秦献公的仁政,故意附会上去的吉兆。后来,“栎阳雨金”也就慢慢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意外的恩赐。

栎阳,地名,在现在陕西省。春秋时期,此地是晋国的栎邑。后来,秦国趁晋军主力南下迎战楚军之机,出兵夺取栎邑。战国时期,前374年,秦献公在位期间,在栎邑一带设置栎阳县,迁都栎阳。

著名的商鞅变法,地点就在秦都栎阳,那时候秦国的国君是秦献公之子秦孝公。

哪位老师讲一下成语“栎阳雨金"的历史典故?

老师不敢当,“栎阳雨金”这个成语倒是可以说道说道,很有意思。

“雨金”者,顾名思义,天上下雨一样下金子,这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天上下金子的时候虽然不多,但真真假假也有那么几次。

  1. 《太平御览》转引《述异记》说:大禹之时,上天雨金三日。
  2. 周成王时,咸阳雨金。
  3. 秦二世元年,宫中雨金,但落地金块变成了石头。
  4. 汉惠帝二年,宫中雨黄金和黑锡。
  5. 汉朝还有一个叫翁中孺的人,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也是努力耕作的好人家,有一天忽然间天上就下了十斛黄金到了他家的院子,于是“与王侯争富”。
  6. 当然还有秦献公时期的“栎阳雨金”了。
为什么说真真假假呢?

大禹是圣人,周成王是圣主,汉惠帝是明君,翁中孺是一个勤劳好人,秦献公也是个厉害的诸侯王,还有秦二世,他们都遇到了天上下金子的大馅饼。

为什么独有秦二世的金子落地变成了石头呢?此事有点牵强。

为什么搞这个牵强呢?因为“天雨金”自来被视作“天降祥瑞于明主”的象征,国家将要富强的象征,秦二世可不配。

还有更过分的,东晋有一个叫干宝的人说孔子修成《春秋》和《孝经》之际,天上的彩虹变成了黄玉,是为“赤虹化玉”,明显胡说了。

且不论真假,说说“栎阳雨金”究竟怎么回事吧!当故事听呗!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用了152年而一统天下,六世者乃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之六世。

意思是说秦国霸业是从秦孝公开始的,众所周知秦孝公是秦国第二十五代君主,那么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国势如何呢?

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是一个弱国,国内乱成一团,秦灵公赵肃去世,应该是秦灵公儿子赵连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继位,可是赵肃的叔父赵悼子发动政变夺走了君位,十岁的秦献公赵连害怕被叔祖父杀害,只好奔逃到了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当时,魏国才是强国。这之后,秦国被吴起的魏武卒打的连牙也找不着,早在春秋五霸之一秦国第九任君主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也被魏国侵夺殆尽了,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只剩了渭河平原一小块地方,随时有被魏国吞并的风险。

危险继续,赵悼子传位于子秦后惠公赵仁,赵仁传位于秦出公赵昌,而赵昌只有两岁,其年轻母亲摄政,大力启用娘家人和宫内太监,秦国更乱,公室成员们蠢蠢欲动。赵昌母亲为了笼络人心,肆行赏赐,国库为之一空,不得不加重赋税,又引起了国民的不满。

于是秦国人人思变。

秦献公赵连在魏国近三十年,从一个少年成了一个中年人,历经风霜,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决定回国夺位。

秦国国君之位二十九年前就应该是他的。

夺位很顺利,秦献公兵不血刃走进了秦国都城雍城(宝鸡市),一路之上军见军降,民见民拜,进城之后就杀了秦出公母子二人。

次年,秦献公下令迁都,迁到了栎阳,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

秦献公这个人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上位十几年间先是废除了人殉制度;接着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不少郡县归于他直接派官管理,不再分封;然后在秦国内实施了“户籍相伍”制度,等于搞了个全民皆兵;还“初行为市”,也就指定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场地让商人们去做买卖,他当然要收税了。

秦国于是大治,由弱国变成了强国。

国逢圣主,按理,这个时候就应该“天降祥瑞”了。 果然,秦献公十八年,栎阳的天空上下了一阵“金雨”,这正是“栎阳雨金”的由来,也称之为“金瑞”。(是不是真的呢?不知道。)

“金瑞”降临秦国,当然要祭天地拜祖宗了,秦献公开始大做文章,秦献公举行了盛大的祭祀白帝的活动,昭告天下,秦国要交好运了。

果然,第二年好运就来了。

韩魏两个国家发兵攻打周显王,一直打到了洛阳城下,诸侯震动,秦献公起兵勤王,在洛阳城下打败了韩魏联军,救下了周显王,这是辅助天子的大功劳了,天下复又震动,“秦国怎么忽然间这么厉害了?”

厉害的还在后面。

又两年,秦献公下令收复河西之地 ,发兵攻打魏国,一直打到了魏国内地,斩首六万余,周天子发去了贺信,升了秦献公的爵位,和他的祖先秦穆公平起平坐,也是一个“伯爵”了。

可惜三年后秦献公病逝,秦孝公继位接过了秦献公的未竟事业,开始了秦国一百多年的王霸事业。

秦国此后一百多年的对外战争的是从“栎阳雨金”后开始的。

哪位老师讲一下成语“栎阳雨金"的历史典故?

栎阳雨金这个历史典故,说的是在战国时期的秦献公十八年(公元前367年),秦国国都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附近),突然天降金属碎块或者粉末(金银铜铁之属,不一定是金子)。古人认为,这属于某种征候。不过,到底是凶是吉呢?

(秦献公)

栎阳,一度是秦国的都城。战国时期的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修筑栎阳城 ,然后,自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国都于栎阳。

古人相信天人合一。所以,对于一些突发的天文现象,比如陨石落地以及彗星掠过等等,会产生许多联想,其中,当然,有些代表祥瑞,也有些代表凶兆。

(彗星掠过,古人认为也是一种征兆)

查阅《史记·秦本纪》的记载,雨金栎阳,是秦献公时期发生的怪事,原文是这样说的:

十六年,桃冬花。十八年,雨金栎阳。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

两年前,桃树冬天开花,然后,天降金属,接着,与晋国开战,再下来,与魏晋再战,又过了几年,秦献公就去世了。前两句说的是所谓的异象,后几句说的是战火兵灾。

(雨金栎阳,并不是什么意外之财,而是预示着刀兵之祸)

可见,雨金栎阳,并不是什么天降意外之财,而是预示着刀兵之祸。古人说这是金瑞,金木水火土,金主西方(秦国在六国之西),刚坚精刃,锐利肃杀,故主刀枪之祸。所以,在宋代的《武经总要·占候》中说:

天雨金铁,是谓刑余。国君残酷,好杀无辜,不出一年,主兵灾。

那么,兵灾之后又如何?《武经总要·占候》中又说:

金行。星坠为金铁,天下有兵。钟鼓自鸣,不出三年有兵。金鼓鸣,将有功。

另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雨金栎阳这件事呢?这不代表太史公本人,相信真有这种怪事发生,而是为了引出后续的战事。他将前人留下的离奇传说,如实记录在案,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雨金栎阳,确实有点儿玄乎。假设,今天的我们,还期盼着天上掉馅饼,是不是也挺蠢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