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征讨方腊结束后,为什么武松拒绝在朝廷为官?
武松看透了大宋朝官场的黑暗。
武大郎被稀里糊涂的害死,武松一开始走的是司法途径,但是县官收了西门庆的好处,便对武松说死无对证,叫他不要胡搅蛮缠。
无奈之下武松只好动蛮,亲手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二人通奸,还害死武大郎,从这一节上来说,武松占理,所以他没跑,相信官府会给一个公正的处罚。
为兄报仇天经地义,武松平时仗义,人缘又好,果然被轻判。发配途中,两个押送他的差人敬重于他,一直好生相待,所以孙二娘要杀这两人的时候,武松出演阻止。这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个后路。
到了孟州之后,武松帮施恩夺回快活林,却不想得罪了蒋门神背后的张都监。张都监知道武松神勇,吃软不吃硬,便设下奸计,假意将他奉为上宾款待。
这个时候,武松对官场其实还是抱有幻想的,自己一个粗人能得到张都监的青睐,真是受宠若惊,以至于落入别人陷阱了还浑然不知。
张都监用计拿住武松之后,将他发配到外面,武松这个时候还是忍的,但是张都监和蒋门神欲杀他而后快,彻底激恼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两人和其家人屠杀殆尽。
从此之后,武松彻底断了在公门谋差事的念想。
宋江的所作所为让武松失望透顶。
当初武松就是看破官场黑暗,逼不得已才落草为寇。所以宋江说招安的时候,他就十分反对,他不愿意和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人为伍。
但是宋江是老大,不高兴归不高兴,该听的还是得听。
宋江甘愿投靠朝廷,蔡京高俅这些人正是求之不得,为了削弱梁山的势力,他们撺掇宋徽宗下令,让梁山人马出征。
宋江为了带着一班兄弟南征北战,死伤无数。嘴上说的好听,是为了兄弟们的前程,实际还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因为宋江一己之私害死无数兄弟,武松也是凉透了心。当听到朝廷要封赏之时,宋江巴巴的往回赶,贪慕富贵的样子更令武松生厌。
武松不想再跟着这个大哥了。
经历太多事,武松看破红尘。
武松这一生可谓轰轰烈烈,空手打死老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等等等。
他是个豪爽之人,本喜欢快意恩仇的生活。
但是征方腊的过程中杀戮太多,死伤的自家弟兄也多,其中不乏武艺高强之辈,武松自己也丢了一条手臂。
胜利之后,武松净下心来,感觉杀那么多,已经麻木了,倦了。
武功高低如何,贫贱富贵又如何,终究难逃一死,他不想再过刀头舔血的日子,也不强求荣华富贵,只要安静的歇一歇,安度余生。
武松和宋江终究不是一路人,他选择出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宋江为了自己的官袍,打着招安的幌子把兄弟们送上死路,最后自己也不得善终。
水浒传中,征讨方腊结束后,为什么武松拒绝在朝廷为官?
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武松也是凡人一个,且一生充满了血腥味道,早已是待罪之身。随梁山大军剿灭方腊后,武松基本上已经厌倦了打打杀杀的生活,而且对于朝廷的尔虞我诈也是痛恨已久,所以武松选择归隐山林也是明智之举。
武松作为水浒传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好汉武二郎的故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
武松这个人性格刚毅,不善言谈,而且心思复杂,为人仗义又嫉恶如仇,而且是个敢打敢拼有仇必报的人。本来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之后可以安心的做个他的武都头,可是没想到因他的出现,惹来了一场灾难,嫂子潘金莲因偷情毒死了大哥武大郎,潘金莲的薄情寡义,阴险狠毒令武松怒火中烧,为了给大哥报仇,他怒杀了淫妇潘金莲,斗杀了奸夫西门庆。后来又醉打了蒋门神,大闹了飞云浦,血溅了鸳鸯楼,最后被逼上了梁山。
武松一生经历了多灾多难,看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武松的身上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恩怨情仇。所以他即厌倦了男女之情,又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为了报答宋江的恩情,武松不得已才跟随宋江招安,其实武松本来是不支持招安的,可是碍于宋江的面子,情非得已没办法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跟随宋江方腊一战凯旋而归后,他武松在也没有跟随宋江回京接受朝廷封赏,而是选择了离开,去了杭州六合寺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出家人。自此,武松与朝廷测底决绝缘,再无一点瓜葛。
武松此举也是明智的选择,他逃过了朝廷的陷害,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后来他在六合寺颐养天年,无疾而终。因此,武松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善终的人。
水浒传中,征讨方腊结束后,为什么武松拒绝在朝廷为官?
细心的原著党读者想必也发现了,108人中武松是第一个提出招安的。在孔家庄与宋江告别时,武松就聊到了以后若能被招安便可以洗白继续为朝廷效力之类的话,后来等真上了梁山,武松又变成了坚决的反招安人士。在这过程中武松经历了什么,并不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武松虽然不愿为官,但是在国家需要他出力时他也从来不含糊,所以征四寇时武松的表现,有目共睹。
在征北时,武松与鲁智深等人不幸败于乔道清的妖法下继而被活捉,在北军中几人宁死不降,当时还是敌手的乔道清也被他们的气节所震撼,几人也得以幸免。身为步将的武松单挑戏份虽少,但几次以步斗马也展现出了其高超的收割能力。但在在江南,武松在战郑彪时不幸被包道乙的飞剑偷袭,砍伤左臂,之后武松自己把左臂割了下来。
此战过后武松也没有了武斗戏份,等到梁山众人收拾残局鲁智深圆寂后,宋江看武松已是废人,也没时间照顾他。此时武松也是心领神会,也知道自己现在就是累赘,就主动提出要把所有赏赐都放于六合寺做贡献,自己就想安然的在此度过余生。
所以,武松不愿意去朝廷为官的一大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已经残疾,对于报国之事多少有些力不从心。除此之外,还有一层面原因是因为梁山上与武松交好的二龙山集团已经全部牺牲,就武松这种性格根本不会受朝廷人士的待见,还不如及时身退,远离纷争。
文/逻辑文史游
水浒传中,征讨方腊结束后,为什么武松拒绝在朝廷为官?
武松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称为行者武松。曾和鲁智深、杨志等人在二龙山落草。后来上了梁山。梁山大聚义后,武松位列三十六天罡星中,排坐次为第十四位。在梁山招安后,梁山众人为大宋朝廷效力,武松在征讨辽、王庆、田虎时屡立战功。在最后征讨方腊时,武松失去一臂。
梁山征讨方腊时,梁山人马损失惨重,武松是得以幸存人中的其中一位。但是梁山人马回京的时候,武松却拒绝回京,而留在六和寺出家,之后武松被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
那征讨方腊成功后,武松为何不愿回京受封呢?
首先,武松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是头陀的打扮。他在心里也很接受这个身份,他和鲁智深一样,都是把自己当作出家人,他们关系也很好。
后来他和鲁智深虽然在征讨方腊后,得以幸存,但是鲁智深之后在六和寺圆寂。武松毕竟也把自己当作出家人,这对武松而言,多少有着感怀。
武松也想远离征战、打杀的生活,也想安安静静的做和出家人。
其次,武松在征讨方腊时,失去一臂。他觉得他自己已经是废人了,已经无力再效力疆场了。
最后,武松从景阳冈打虎到征讨方腊结束,他经历了很多的事,经历世事无常的局面。他对大宋朝廷失去信心,故而落草。而之后宋江主持梁山招安,武松虽然心里不愿,但还是接受了招安。
而武松心里可能是很清楚的,他知道梁山众人的结局,梁山一旦功成名就之后,一则会受到朝廷的猜忌,二则会受到朝廷官员的排挤和打压。
征讨方腊后,梁山损失惨重,虽然是回京受封,但之后却难免会受到排挤和打压,甚至遭到迫害。与其如此,不如留在寺中。所以武松在征讨方腊后,不愿回朝廷受封。
水浒传中,征讨方腊结束后,为什么武松拒绝在朝廷为官?
武松这个人,从社会低一步步走出路的,小时候和大郎一起生活,肯定受尽社会的白眼和不公。在柴大官人庄子上,渐渐地也不受待见,社会实践经验曰渐丰富,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他既勇力无穷,又会察言观色,眼光和脑瓜明的很。虽然因打虎把赏钱散了猎户,作了都头,但处理问题却不以激情而为!他早看出金莲的野心,曾敬告过她,既使杀西门杀金莲,他作亊仍有条不紊,——先取证据,衙门状告,最好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暴力报仇!到十字坡,识破蒙汗药,说明武松不是盖的。斗蒋门,装醉汉,连环鸳鸯步,飞云浦更是早生警惕,佯作不知,又飞迸木伽,神勇杀人,——最后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人!总之,武松不是一个吃闲气的人,看透了宋江的虚伪和红顶子上的血红,又对官府不待见,陪鲁达终其自由,八十而终,岂不是晚年一福哉?——武松,明白洁身之人也!
水浒传中,征讨方腊结束后,为什么武松拒绝在朝廷为官?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当下宋江看视武松,虽然不死,已成废人。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当初在柴进府上,武松作为一个混吃混喝的闲汉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唾弃,即使以爱交江湖朋友,乐善好施的柴大官人也对这个不懂礼数的家伙听之任之,可以说是武松一生中最迷茫的时候,有家不能回,在外难避风雨,后来遇到了宋江这个大哥没有白叫,不仅每次宴请都叫上自己而且在和自己分别后更是给自己银两做盘缠,让一生重义气的武松记在了心里。
三山聚义打青州,终于等到了宋公明哥哥的到来,一生大哥一辈子,虽然不喜欢天天吹嘘诏安,但是碍于公明哥哥的面子还是忍了,其实心里还有一点点为国效力光耀门楣的期望。
经过艰苦的战斗,平时大碗吃酒,大块吃肉的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而对手确实和自己一样被迫落草的强贼,可惜现在他已是官,你已是贼,官抓贼天经地义,但是自己却抓的这么憋屈。
武松想到了自己哪怕得胜回朝得到奖励也无非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照样需要栖身于高俅,蔡京之下,而且自己的手已断,更不会别人看重,当年的打虎英雄已英姿不在,但是遇见不平自己照旧会管,但是自己已无法再次上梁山,那么公明哥哥的苦心就会白费。不如藏身在在寺中,过他个逍遥自在。
读完水浒传,最终得以善终好汉寥寥无几,而提前退出的武松则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不像宋江,卢俊义兔死狗烹,可见武松这个行者也没有白当。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