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杀过魏延的蜀汉名将马岱,本应声名鹊起,为何在后世默默无闻?

罗贯中是同情汉室的,也是尊刘贬曹,很多对刘备不利的言行均被去掉或者隐晦描写,即使刘备内部集团的争权夺利也是如此,而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只是寥寥数笔而过,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题中提到的问题:诛杀魏延的马岱为何到了后期默默无闻呢?

斩杀过魏延的蜀汉名将马岱。

我们知道马超是名将,在《三国志》中,陈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同列,也就承认了他们基本处于同等的地位,把这五人称为名将不为过。在陈寿的著作中并没有找到马岱的传记,其记载也是在马超后面,一笔而过,可见马岱并没有什么特别可以提及的功绩需要彪炳青史。

在历史中,让马岱很露脸的一件事情就是斩杀魏延。魏延确实是一员勇猛的大将,无论在驻守汉中的十年还是后来的北伐,其功绩也是为蜀汉和历史承认,但是并不能因为马岱可以斩杀魏延就认为他就是名将,这样的认为是过于轻率和不足以服众的。

马岱诛杀魏延的时候,魏延身边只有数人,而且还人心惶惶;马岱率领本部骑兵部队追杀魏延,在己方占据这绝对优势情况下诛杀魏延也是理所当然,没有值得可以夸耀的本钱。

在诛杀魏延后,马岱被封为平北将军,陈仓侯,但是过后的表现也是乏陈可表;对外战争方面也没有特殊的贡献。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带兵攻打魏国也是在诛杀魏延后第二年,马岱率众讨伐魏国却被牛金击退,损失了上千人,惨败而归,因此称马岱为名将是名不副实的。

本应声名鹊起,为何在后世默默无闻?

马岱在诛杀魏延后,默默无闻的马岱很快被任命为平北将军,陈仓侯。到了第二年,马岱率众北伐,这次北伐规模虽然比较小,确实是马岱惟一一次独立领军,但是这次机会让马岱浪费掉了,从而也证明他的实力不足,无法承担北伐的重任,而马岱在历史中之所以后来默默无闻也和当时其他的原因有关。

第一,蜀汉政策的调整。

经过诸葛亮多次北伐之后,历次战争已经将蜀汉储存下来的人力和物力消耗一空;蜀汉的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民生凋敝,需要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上来,北伐被放到此等位置,进攻性的国策变成了防御型的国策。

在公元234年,马岱率军做一次试探性进攻失败后,就证明了国家在武力暂时不能够征服对方的情况下,蜀汉需要稳定来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实力,那么马岱也就驻兵蜀汉和曹魏的边境作为防守而存在。

第二,蜀汉人事调整。

诸葛亮执政期间,开府视事统辖行政和军事,大权独揽,力主北伐;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将权力分散,不再设立丞相一职,而后来上位的蒋琬和费祎则不具备诸葛亮独揽大权的权力,也就是无法力主完成北伐,从而鉴于蜀汉现实情况,就转向经济建识为中心的国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那么作为驻守边境的马岱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默默无闻也就理所当然了。

因此,斩杀魏延的马岱到了后期默默无闻,不外乎一个原因是个人能力不足,另外一个就是蜀汉人事调整和国防政策的调整,不需要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而导致马岱最后驻守边境直到去世。

斩杀过魏延的蜀汉名将马岱,本应声名鹊起,为何在后世默默无闻?

马岱能够有一定名声,主要是他有一个明星家族和明星哥哥马超,如果他确有过人能力,则在缺乏人才的蜀国早可崭露头角,独当一面了!他杀魏延是诸葛丞相早就布置和安排好了的,并非他武功能力在魏之上。

斩杀过魏延的蜀汉名将马岱,本应声名鹊起,为何在后世默默无闻?

首先说明一下,马岱斩杀魏延,并不算是多大的功绩,也不可能声名鹊起。至于后世的默默无闻,因为他前半生也是默默无闻。

马岱的官位和贡献,基本是恩荫的马超的地位。

分析如下:

1、斩魏延并不是马岱的首功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

马岱斩杀魏延是在王平已经击退魏延前锋部队,并且魏延只带几个人逃跑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候如果换做其他将领,以优势兵力捉拿魏延几个人,谁都能成功,算不上多大的贡献。这一点,在《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的很清楚:

“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所以王平在这之后一路平步青云。

2、马岱的功劳更多是恩荫的马超

马超在临死前,给刘备上书说:“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托付刘备提携马岱,同时暗示马岱继承自己的势力。

在本人《五虎上将中为什么只有马超的儿子没有官职》一文中,曾论说,马超的儿子马承继承了马超斄乡侯的爵位,但由于年幼,并没有担任任何官职。而且英年早逝,导致马超斄乡侯的爵位失传。

马岱作为马承的叔叔,自然不能继承斄乡侯的爵位。所以蜀汉政权破例封他为陈仓侯。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陈仓是右扶风郡的一个县,马岱封的就是这样一个县侯,这在当时属于最高的侯爵。蜀汉只有诸葛亮、张飞、马超、吴懿、魏延、王平等少数功勋人士才有资格封县侯,邓芝身为车骑将军也只是一个亭侯,赵云开国元老也只是一个亭侯。

所以说,如果只看马岱的功绩,一点也不可能封县侯,至多就是一个亭侯。他的能力其实很一般的,职位只是到平北将军,比较低,完全配不上县侯的地位。其他封县侯的,基本都是前后左右将军之上的官职。

从这一点来看,马岱默默无闻也就很好理解了。

斩杀过魏延的蜀汉名将马岱,本应声名鹊起,为何在后世默默无闻?

因为马岱除了杀魏延,也没几件出彩的事情所以知名度比较低。

可能大家都知道马岱敢杀魏延,是因为受了诸葛亮的委托。

但真实的历史却是马岱诬陷魏延谋反,并杀害了他。

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反骨,若死后无人压制魏延,他必反。所以诸葛亮就让马岱潜伏者魏延的身边,一旦看到魏延有什么奇怪举动或者是违反命令,可将其诛杀。

而真实的历史是杨仪伙同马岱杀害了蜀国名将魏延!在诸葛亮还没有去世时候,蜀国内部腐朽,各个势力争权夺利明争暗斗,魏延就和杨仪不合,于是杨仪与马岱联手杀害了魏延,并诬陷魏延谋反!

马岱是马超的弟弟,其实力不及马超,加上马超确实太过于耀眼,马岱如同萤火之光,根本无法比得上天空中的皓月。他不出名是理所当然的。

就算是蜀国末期,仍然有姜维名将出来,马岱比起廖化都不如。

斩杀过魏延的蜀汉名将马岱,本应声名鹊起,为何在后世默默无闻?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个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本应功成名就,可在三国志中连他的传都没有,只能从别人的传记中看到一些他的只言片语。才知道三国时期还有这样一位名将的存在,这位名将就是马岱,字历史上争议很多不详,生于今天的山西,是马超的从弟,和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样不是马超的亲弟弟,什么是从弟呢?古代的人官同一个祖父但是却不是一个父亲而比自己小的一辈男性叫做从弟,其实就是没出五服的还算亲戚的弟弟。

马岱开始跟随马腾一同进入许都,马超起兵反曹,杀了马腾全家二百余口,马岱为了避难躲过曹操的追杀,改了自己的名字叫黄岩,后来和逃回西凉相认才敢交回本命马岱,随后跟随马超南征北战,奈何曹操御驾亲征西征马超,在潼关大败马超,马超只能在凉州周旋发展,马岱始终跟随在马超的身边。

随着曹操对凉州控制的越来越紧密,马超已经没法在凉州立足,无奈只能去汉中投奔张鲁,而马超曾经的部下和亲信都觉着马超崛起无望各自分飞,还跟在马超身边的人所剩无几马岱始终追随自己的哥哥。后来,马超收到张鲁手下的嫉妒排挤马超投奔刘备,兄弟两人为刘备夺取益州和拿下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小编认为随着哥哥四处征战屡败屡战亲兄弟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马岱一直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真正让马岱声名鹊起的是斩杀魏延。

刘备拿下益州汉中没几年,马超和刘备就相继病逝,马超临死之前什么都没说,之时摆脱刘备定要照顾好自己的从弟。小编觉着从马超的留言可以看出可见两人兄弟情深。诸葛亮数次北伐马岱都参与其中,虽然没有位列高位但也劳苦功高。

诸葛丞相死后,杨仪和魏延两人诸葛亮的压制马上翻脸,分兵两路回汉中。杨仪下令让手下王平去大战魏延,两军对峙王平没有进攻而是对着魏延大军喊道,丞相刚过世尸骨未寒的时候你们怎么能这么做?不去打魏国反而在内战?魏延手下兵士将领没有脸面打这一仗,一哄而散。魏延一个征西大将军持假节的重臣,却落得和儿子几人逃跑的下场,杨仪这是派马岱去捉拿魏延,马岱斩杀魏延大胜而归。马岱自此声名远扬,升为平北将军,进入大将行列。

但是从这以后史书上关于马岱,只字没有。

小编认为,马岱之所以会在史书上只字未提,默默无名和他杀了不该杀的大将魏延又很大关系,魏延与杨仪属于内斗,却不是叛乱,可以惩罚可以降罪,唯独不该斩杀,这么做让一些忠心为蜀汉的大臣们寒心啊。所以得后主重用!

小编觉着杨仪魏延之争,两败俱伤,杨仪最后也是个客死他乡的下场,何况是帮他实行的马岱怎么可能青史留名呢?所以战队有的时候确实是一门艺术,虽然马岱是马超弟弟,也劳苦功高,后来还自行北伐过,就因为他参与了内斗还痛下杀手,导致我们现在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悲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