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宋江在江洲浔阳楼题写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与另外一首七绝一起,被江州赋闲通判黄文炳断定为反诗。黄文炳其实没有说错,这两首诗词确实够得上反诗级别,预言了宋江造反,也隐藏了《水浒传》文本背后的故事。
据题主介绍,有人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宋江的这首词无论从诗词角度看,还是从《水浒传》故事、主题看,都不失为一首佳作。如果从结合文本出发,解开这首词的含义,就得为施耐庵的绝佳文笔而拍案叫绝了。
这首词被《全宋词》收录唐圭章先生于1939年完成《全宋词》的编纂,其中,收录了宋江两首词。这两首词分别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外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这就说明,唐圭章先生还是看中了宋江的作品,够得上了入辑水平。
其实,这两首词的作者不是宋江,而是另有其人。《念奴娇·天南地北》是“宋江”在七十回之后题写的,是续书故事。续书不是《水浒传》,也就不是施耐庵的作品。因而,如果要给这首词署名,恐怕应当是“无名氏”。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则是可以落实版权的,其作者不是宋江,而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通过书中人物之手,题写了这首词。所以,唐圭章先生如果稍微严谨一点,这首词就应当署名为“施耐庵”。
唐圭章先生之所以把这首词的版权判给了宋江,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因而,这个历史人物也有可能题写过这首词。但是,宋江其人其事在历史史料中并没有正式的传记,更没有史料记载他写过诗,填过词。所以,《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施耐庵所作。问题是施耐庵不是宋人,假如以他署名,就不能把这首词收入《全宋词》了。
假如我们换个作者,再来读这首《西江月》,是不是可以改变点看法呢?
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大概是把这首词默认为宋江所作,便以作者的人格来判别其作品的水平了。说“宋江”的这首词写得不好,恐怕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解读《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这是《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的上半阙,写得好不好呢?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为何?
开头两句说的是宋江年轻时的理想,与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宋江也是期望攻读经史,在科举士途上有所成就。这样的理想志向没有错,是当时士子们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一大途径。
同时,“自幼”二字也隐含了宋江父母的希望。家道殷实的宋江有读书条件,父母希望他攻读经史 ,通过科举士途出人头地,改变宋家务农的命运。
不幸的是,北宋时代人人可以做的事情,偏偏宋江不能做。当代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宋江父母却不能培养三郎读书科考。因而,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的理由之一,就是宋江热衷功名,这首词格调不高。
北宋时期,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仅仁宗朝就出了六位。而这六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全部都是通过“自幼曾攻经史”而成就功名的。而且,他们并非只写写文章,填填词、作作诗,而是以权谋治理国家,与宋江一样,“长成亦有权谋”。古代士子科举高中,则名利双收,权谋兼得,宋江在词中的自述,完全是那个时代非常正当的诉求,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宋江学业不佳,没有走通科举士途,牢骚满腹。因而,自比落入荒丘的猛虎,等待时机,做一番大事。北宋末年世道纷乱,宋江有此志向,其实也不为过。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词的下半阙陡传笔锋,宋江感叹命运不济,非但没有经营好仕途经济,反倒做了一名阶下囚。下片开头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宋江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与文本故事高度契合,十分协调。
然而,最后两句则有点莫名其妙,宋江与谁有如此大的冤仇呢?“血染浔阳江口”分明说的是要找江州人报仇啊?但是,此时,江州人招惹了宋江吗?
假如说《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有点瑕疵,或者说写得不好的地方,恐怕就是这两句。宋江在科举仕途上没有通达,不能怪别人,自己大概也是个学渣吧。刺配江州,也是自己私放晁天王,招致怒杀阎婆惜。自己做下的勾当得自己承担,怎么要找江州人报仇呢?
这一处文理不通,当然是写得不好了。但是,这两句又恰恰是这首词最要紧之处,恐怕也是最精彩之处。
这首词好在哪里《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以白描直叙的手法,概括了宋江三十年以来的人生旅程,简洁明了,十分凝练。当然,白描式的叙述恐怕就缺乏文彩了。宋朝要么委婉哀伤,如花间致语,读来婉转动人,哀而不伤。要么豪迈奔放,如铜琶铁板,令人热血贲张,心潮澎湃。假若按照宋词的一般标准衡量,宋江的这首词便不能说写得好了。
但是,施耐庵给宋江量身打造的这首词,虽然文学色彩弱了点,但却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之于《水浒传》而言,这首词写得真的很好。
上文讲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最紧要、最精彩之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两句并不是写当下,而是预言未来,是施耐庵的一处重大伏笔。
以诗言志,这首词也毫不例外。宋江先表述了自己的遭遇,最后两句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也隐伏了梁山好汉的终局故事。
宋江杀惜后,流亡江湖,即将上梁山时,被父亲一封假信召回家中,接受朝廷法度的惩罚。刺配江州途中经过梁山,晁盖、吴用等劝他入伙,宋江宁死也不答应,心甘情愿的去江州服役。到了江州,宋江并没有受苦,整天与戴宗、李逵、张顺等人喝酒快活。文本情节也说明,宋江“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毫无由来。
《水浒传》是一部写得很精细的书,处处有玄机,每一个细节都不是费笔。因而,这首词的不合理处,恰是其精彩之所在。
却说黄文炳从中作祟,蔡九知府把宋江的诗词定为反诗。宋江题反诗,戴宗传假信,这两人一同被押上了刑场。性命攸关的危机时刻,李逵跳楼劫法场,梁山好汉大闹江州。经过一番折腾,江州官军、百姓有五百余人死于这场冲突。这仿佛是应了“血染浔阳江口”这句话,宋江似乎也报了冤仇。但是,这样的战果远远达不到词中的“血染”程度,宋江若是以杀黄文炳来报冤仇,也不能体现其心中之志,施耐庵也不会如此眦睚必报。
文似看山不喜平,最后两句突兀而起,令人破费琢磨,便是其紧要之处、精彩之处。绿野老道通过对前七十回书的仔细研读,发现这两句词原来是一个预言,施耐庵将在七十回书之后,隐写更大的故事,以照应这一处伏笔——《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之于《水浒传》而言,好就好在这里。
宋江题反诗意味着什么七十回书之后,必然会有一场宋江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样的大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事件,则需与浔阳楼上的那首七绝一并进行分析: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绿野老道认为,《水浒传》中的江州并非是浔阳江边的九江,而是江苏镇江。这首七绝的头一句就点明了宋江充军的江州是在“吴”,并非九江所在的“赣”。书中的蔡九知府其实是有原型的,说的就是蔡京之子,曾出任过镇江留守的蔡翛。
蔡京只有八个儿子,其中,蔡九知府显然是个依据历史原型而创作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可寻。从宋江的七绝与蔡九知府的原型这两条信息来看,施耐庵虚晃了一枪,明写九江,实写镇江。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个疑问还得从蔡九知府身上找答案。历史上的蔡翛,曾经出任礼部尚书,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其兄蔡攸假借宋徽宗诏令,命蔡翛为镇江留守。靖康元年正月,童贯、蔡攸裹挟宋徽宗南渡,到镇江复辟。
宋江造反,既没有称王,更没有称帝,远远达不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级别。而宋徽宗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帝权,说白了就是老皇帝造了小皇帝的反。从“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节故事来分析,“二龙相戏”大概指的就是这段历史。施耐庵以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石桥,则意味《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可能参与了这场帝王复辟的历史事件。
《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荡平曾头市写的是梁山好汉抗金,而在抗金之后,又攻打了东平府、东昌府,隐藏了宋江及梁山好汉二次造反的故事。
宋江在梁山一直与宋徽宗作对,被张叔夜战败投降后接受了宋徽宗的招安。梁山好汉招安后,先后随童贯佂剿方腊、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童贯裹挟宋徽宗镇江复辟,梁山好汉大约也在其胜捷军中。一贯反对宋徽宗的梁山好汉极有可能在镇江再次揭竿而起,反对分裂国家,因而,“血染浔阳江口”。
《水浒传》的主题是宣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国难当头之际,宋徽宗分裂国家,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再次造反,正是施耐庵归结《水浒传》,彰显主题的高潮之处。书到高潮便要煞尾,梁山好汉在这场反复辟的大事件中,以“血染浔阳江口”的悲壮故事,完成了使命,终结了传奇。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虽然少了点文学色彩,但解读这类的诗词,应当区别于纯文学作品,以小说的情节和思想来看待这首词作。这首词不仅格律严谨,且高度概括了宋江的经历,非常契合文本情节,隐藏着作者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文如其人,诗以言志,言为心声。这首词正是宋江的“小心思”淋漓尽致的显现,也正是施耐庵的直透纸背的力道所在。施耐庵写宋江,犹如曹雪芹写薛蟠“女儿愁,秀房跳出个大马猴……”,俗诗对应俗人!
宋江就是一个不得志的贪官小隶,梦想大展宏图,却没有安邦定国的格局。胸怀决定成就,他注定就是草寇!
他用贪来的钱财“仗义疏财”,赢得了“及时雨”的名头,待到土匪分赃不均,挑起内讧,暗算晁盖,夺得了头把交椅。
落草为寇的目的是“曲线上位”,既然靠能力和背景不能“封妻荫子”,就先造反,后招安。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本山人反而觉得宋押司,这首西江月写得挺好,有山大王气质,起码直抒胸臆,敢说敢做,象一个大丈夫所为。特别后四句七绝写的也不赖,诗曰"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呼。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暂且不论这两首诗词艺术水准怎么样,但凸显作者之胸怀霸气,无人能比!从艺术角度讲,宋押司在《水浒传》写的几首诗词,根本不算打油诗,还是很有艺术情怀,虽比不上豪放派词宗苏辛之流,也算文彩熠熠,情意绵绵。以及后来写的,如《满江红,喜遇重阳》,《念奴娇,天南地北》等,艺术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后来他的山东老乡,山东掖县人张宗昌,可强多了,张纯属大老粗丘八一个,可特么的猪八戒戴眼镜,楞装文化人,写的诗属于打油诗,且粗鄙不堪!
我们再仔细回头审视一番这首西江月。话说那一日,宋江寻两位好朋友戴宗和李逵不值,悻悻然来到一座富丽堂皇之酒楼,上写"浔阳楼”三个大字。要了四个菜一壸老酒,闷闷不乐地喝起寡酒。俗话讲,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这酒肯定是喝不好,这几杯酒刚下肚,酒劲一个劲往上翻,顿时浑身燥热,宋江不由得推开窗,凭栏观望,只见红轮即将西坠,月兔马上升起。雾锁江面, 云阻船头。值此景此情,一种心情蓦然升起,感伤触怀,潸然泪下。那宋江思忖道,自己已年过三旬,竟然文不成,武不就,上不能高堂孝敬双亲,下沒有成家立业,儿女绕膝。不但事业渺茫,人生暗淡。反而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吃了官司,被脸上刺金,身缚枷锁,沦为一个贼配军,变成一个死囚徒。想当初,自己也是饱读经纶,刁文练武,虽非汉之张良萧何,也非本朝太宗太祖,但也颇为自负。于是唉店小二,拿来笔墨,笔走龙蛇,刷刷点点,写下著名的反诗。
那诗头两句,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这两句并无奇特之处,但表示自己虽非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也是系统的学习过儒家经典之诗云子曰。虽然说没有写出《资治通鉴》大部头作品,但也苦读过《上下五千年》。况且自己从小喜读孙吴兵法兼《鬼谷子》,又喜好枪棒,习文练武。本应科考显身手,学而优则仕,可偏逢当朝腐败黑暗,那赵家皇帝昏聩无能,奸臣当道,科场舞弊成风,即使你才比子建,不把黄金白银奉上于考官,终究名落孙山。最后只能在县里当一名押司,成为一名小吏,终日文案书牍,低眉顺眼,终日为他人作嫁。真乃报国无门,立功无望。下两句,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唉,没想到呀,自己想安身立命于蒿蓬之间,可为了兄弟义气,私放晁盖,失手杀了贱女人阎婆惜,惹上官司。被官府在脸上刺上金字,发配到千里之外的江州,高堂为我担心,兄弟为了落泪。那"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两句,表示自己犹如虎落平川被犬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自己暂时无奈,只得隐忍。后两句才出彩,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两句,才让人毛骨悚然,动感杀气腾腾!
这里读者要问,宋江和谁有冤仇,他要报复杀谁?那还用问?肯定是赵家官府,和一帮子贪官污吏!谁特么的给老子脸上刺字,谁特么的给爷套上枷锁,谁把俺发配千里之外?尼玛的知县老爷,凭银子买了个官,尼玛的知府蔡九,胸无点墨,仗着你爹蔡京,年纪轻轻,竟然干上付省部级?老天,你不公平呀!等俺宋三,哪天执掌乾坤,杀尽这些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出口闷气!
后四句诗,更是内心流露,豪气冲天!即"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此时的宋江,为何不服黄巢?那黄巢距本朝也不远,也曾赴京赶考,准备干一番事业,无奈国家沒落,奸臣当道,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也写下首反诗,即《不等后赋菊》。可是黄巢不识世务,不懂得见好就收,终于功亏一篑,兵败身死,留下千古骂名。俺宋江如果造反,无非让朝廷知道俺的厉害,了解俺的才能,最后迫不得已招安,自己官封一品,封妻荫子,报孝国家,立功扬名,那才是大丈夫所为!
当然宋江招安后结局,看官都知晓,挺悲惨!教训一,宋江及吴用等人格局太小,没有继续壮大自己,接受招安太早。教训二,招安后,失去了根据地及人马,后退无路,等于束手就擒。教训三,开弓没有回头箭,既要造反,就特么地干到底!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首先先看下这首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翻译一下:
我从小就很有文化,长大就更加厉害牛逼。
却混得如此不堪,只能一直等待时机。
运气不好沦为囚犯,发配到江州这个鬼地方。
将来如果罪名洗掉,我要杀光浔阳人。
这是典型的报复社会心理。
明明是自己考不上科举,在政府里做个临时工。
明明是自己杀害老婆,畏罪潜逃,自愿落草梁山做土匪,还说被逼迫。
沦为囚犯还有酒有肉,还提诗词说自己命苦。
犯了罪,没有受完惩罚,还想杀人,这种心态也是够了。
这种诗词不要教坏小孩子。
随便来欣赏下辛弃疾的西江月,看看什么才是高大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宋江的《西江月》,写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且看
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在词后,宋江又写了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且看写作背景,宋江刺配江州后,一天,宋江出门寻戴宗、李逵以及张顺,都恰巧没有寻到,于是自己到这浔阳楼游玩,风景甚好,只是独酌无相亲,潸然泪下,感恨伤怀,写下这《西江月》。
依我看,这首词和诗都写得很好,格调高昂激越,语言通俗易懂,贵在作者的真情流露。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表现了对自己文才武略的自信心;“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怀才不遇,只有像猛虎一样先潜伏着,期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只是自己的遭遇不顺,因为误杀阎婆惜,如今刺配在江州,自己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与命运、与当权者的抗争!
当然,这诗词的反意还是比较明显的,“敢笑黄巢不丈夫”,意思还要赛过黄巢,那只有造更大规模的反了,不怪那黄文炳弄了个文字狱。
大家怎么看宋江的《西江月》,因此入狱冤枉他了吗,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意见看法!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很好。宋江不是诗人,一个有理想、讲政治、报国无门的热血青年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