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犯人发配边关,来回一去数千里,在古代确实是一件十分受罪的事情,但即便如此,衙役们还是抢着去。
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个情节就是,犯人们因获罪,而被发配边关,这种刑罚,称之为“流放”。
相对于直接处以极刑而言,流放就要好上不少,毕竟性命尚在,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过这流放也并不好受。
古代流放犯人的地点,一边是偏远未开发的地区,唐朝时,一般以流放到岭南为主,而到了清朝,由于不少地方已经被开发,因此,大名鼎鼎的“宁古塔”就成了流放之地。
无论是岭南,还是宁古塔,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环境恶劣,还有一个就是,路途十分遥远。
如唐朝时的岭南,是指如今广东、广西以及海南部分区域,而著名的宁古塔,则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两个地方,都在地图的边沿区域。
包括一些其他的流放之地,如房陵(今湖北十堰)、黔州府(包含重庆、贵州、湖北、湖南等部分区域)等,在古代而言,都是路途遥远的所在。
少则一两千里,多则几千里,如果算上来回,那这路途真的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不同于我们现代,古代没有太多的交通工具可供选择,即便是有马匹之类的,单作为犯人,肯定没这个待遇,因此,绝大多数犯人在被流放的时候,都要靠着两条腿,一路走向那几千里之外的受刑之地。
犯人们如此,那衙役们呢?是不是也要押送同行呢?答案是必须要去的。
作为大小衙门最底层的“公务人员”,古代的衙役们是各种政令下达后,最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依靠千千万万的衙役,朝廷和地方的种种举措,才能有效的实施。
自然而言,在一个犯人被宣判为流放之后,陪着这名犯人上路的,就是衙门里的衙役。
前文讲过,古代流放之地路途遥远,来回数千里那是常有的事情,同时,古代的各种设施较为落后,即便是有类似于驿站之类的中转之地,但那是给朝中大臣或者传递情报使用的,作为犯人和衙役,是不能住在这里的。
那一路上如何解决食宿问题,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具体的做法很简答,那就是风餐露宿。
也就是说,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至于吃的,同样也是,能喝口热水,吃口热乎饭,在途中都不是随时随地能做到的。
更多的,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论是吃的,还是住的,亦或是路上花费的功夫,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数千里的距离,在古代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如此辛苦,那可不可以不去?不可以,押解犯人是朝廷公务,作为朝廷的“公务员”,违抗皇命,胆敢罢工,那就是自寻死路。
因此,这份押解犯人的差事,但凡谁被指派上,那绝对是跑不了的,去也的去,不去也的去,由不得衙役自己。
路途遥远,一路舟车劳顿,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按理说,这种苦差事理应能躲就躲,但实际上,这种“苦差事”,很多衙役却挤破头的抢着去干,甚至为了争一个名额,还大打出手。
是不是很奇怪?但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要详细了解这其中缘故,还要从衙役这个古代特有的工种讲起。
衙役,顾名思义,就是在衙门里的差役,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在衙门里,供各级官员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的人员。
既然被驱使奔走,那就说明,衙役是在衙门中地位最底下的人,事实上,以清朝的衙役为例,其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父子相承,父亲干这个,儿子日后同样干这个;另外一种,就是从市井民间临时招募,等公差结束后,该干嘛干嘛去。
因此,这些人的地位,自然不会高,清代的衙门里,对衙役有内外班之分,内班包括门子、侍役等,而外班,则有三班和仵作、粮差等。
押送犯人的衙役,就是出自于三班之中,隶属外班。
但不管是外班还是内班,这些人虽说在衙门内部有高低之分,但是皆为贱役,在当时,但凡稍微有点别的门路,都不会让家里的孩子去干衙役。
所以,所招募上来的衙役,大多是一些市井中的无赖之徒,这些人尤其善于依仗官府之势,并与贪官恶吏相互勾结,为害乡里,在清朝中晚期,这种情况尤其常见。
同时,这些衙役的俸禄极低,比如清朝时期,衙役的年薪,只有三到十二两银子,算下来的话,每天也就几文钱的收入,这点钱,吃顿饭都勉强。
俸禄不够吃的,这些衙役就会想方设法地从别的渠道增加收入,而这些渠道,那可就多了去了。
最大的收入就是规费,规费的名堂更多,比如某地发生一桩杀人案件,从接到案件开始,到勘探现场,再到审结案件,衙役们可以向当事人收取的规费,能达到数万钱,如果遇到有钱的当事人,那就更多了。
最主要的是,这些规费,在古代是合法的,古代的很多州县都有一个默认成规的条例,就是对于向当事人收取的车费、茶水费等,均属于“正常收费”,只要衙役不堂而皇之的借机勒索,都“无伤大雅”。
借助这些规费,有些大城市的衙役,一年的额外收入,能达到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而在这些收入之中,押送犯人,就是典型的“油水”工作。
首先,押送犯人朝廷会有一定的补贴
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差旅费”,补贴的标准不算太高,但要比只在衙门当差多一点。同时,朝廷也会根据犯人的数量,给与一定数额的路上花销,虽说古代的犯人没什么人权,但基本的吃饭,还是有的。
不过,这部分费用,大多被衙役克扣,毕竟犯人已经是戴罪之身,饿上几顿也不能怎么着,所以,衙役们就会能“节省”就“节省”。
其次,这是重要的收入途径
能够得上流放这个罪的,大部分不是市井小民,像那些犯了小偷小摸的罪犯,一般都关押在当地,再或者大一点的罪,比如作奸犯科,能处决就处决了,犯不上劳心费力的把他们流放。
而能被处流放之罪的,要么是朝中官员,要么是地方上的人物,再不济,也是个有点名气的人,这些人,都是衙役们的最爱。
为何?因为能从这些人身上,榨出油水。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能力,这些犯人的家属亲友,都会“打点”一下衙役,怎么打点,自然是用银子,而这就是衙役们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渠道。
比如在《水浒传》中,宋江被发配江州,在提前对衙役进行打点后,之后一路都顺风顺水,不仅吃喝拉撒样样到位,甚至衙役对宋江的态度,都十分不同。
两个公人自说道:“我们虽是吃了惊恐,却赚得许多银两。”---水浒传
还有就是武松,在其被发配孟州时,虽然武松没钱,但有人为他打点,因此,一路上衙役也并没有过多为难他。
这种例子,在古代各个时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管皇帝姓什么,这种规矩,几乎从来没变过,打点衙役,让自己的亲人在路上好受点,成了古代人尽知的事情。
因此,这个打点,就是让衙役对押解犯人这份苦差事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有道是无利不起早,平时收入不高的衙役,看着能轻易到手的银子,哪有不要的道理?
最后,即便是遇到没钱的犯人,衙役们也有“乐趣”
前文讲过,衙役们收受犯人家属的打点,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数额大小不一,总之是其收入的途径之一,但有时也会遇到穷犯人。
毕竟不是每个犯人都有钱,也不是每个犯人都有能力打点,遇到这种犯人,衙役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要知道这可是朝廷公差,怎容一个小小的衙役挑肥拣瘦?
但即便如此,衙役们也有一定的乐趣,当然,这种乐趣是建立在犯人的痛苦之上的。
在水浒传中,卢俊义被发配至沙门岛时,就是这种情况,卢俊义没钱打点,朝廷派发的路上花销,把衙役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受不到额外好处的衙役,就在一路上,开始了对卢俊义各种的折磨。
比如不等卢俊义受刑的伤好,就马上上路,路上又只给卢俊义吃残羹剩饭,还有,就是把路上所用的衣包雨伞等杂物,全部让卢俊义背着。
可怜卢俊义,原本是小有富贵的财主,却遭到这两个衙役的百般羞辱,但即使如此,他也无可奈何。
卢俊义道:“小人今 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薛霸骂道:“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 摆!”卢俊义忍气吞声,只得走动。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水浒传》
这只是衙役们的“乐趣”之一,如果押解的犯人中,有姿色尚可的女犯人,那就更让衙役们有乐趣可言了,这些曾经是官太太或者富贵人家出身的大小姐,平日里见到见不到,如今却成为了任自己侮辱的对象,这种事情,让一些别有用心的衙役,上赶着去干这份“苦差”。
而那些可怜的女囚犯,一路上可以说是受尽这些恶差衙役的羞辱,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纵然是万般不愿意,又能如何呢?
总之,在古代如果发配犯人到边关,作为衙役是必须要同行押送的,主要原因是这项工作是朝廷分派的公差,不去就是违抗朝廷的指令,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过,纵然这份差事因路途遥远而十分辛苦,但衙役们还是对此趋之若鹜,毕竟这里面有很多能增加其收入的地方,对于日常俸禄很低的衙役来说,一趟辛苦的背后,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是肯定的,谁摊上这差事谁倒霉。
古代发配犯人,即便是邻省发配也要走很久。当年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没有火车,几乎全部靠双脚步行。
遇到有钱的犯人,也许还可以自己出资雇一个马车或者帆船之类。
但有钱人犯罪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只要提前打点通常不会判得很重,所以基本犯人都是穷人。
于是,绝大部分流放都是要靠步行的。
如果是被流放到边疆,那么不但犯人苦不堪言,衙役也要惨透了。
自然,衙役干这行,每天是有补贴的,至少不愁食宿,还有少许奖金。
但古代旅行非常艰苦,爬山涉水,又没有今天这种到处都是的旅店、饭店,往往还要借宿甚至露宿。
即便有旅店、酒店,通常旅店也是条件恶劣,居住很不卫生。饭店的饮食卫生也很难保证,很容易得病,更别说风餐露宿的。
所以,这个差事是很差的。
那么,衙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敲诈犯人。
而犯人只要不是赤贫,一般都会想方设法打点差役。
比如宋江被发配江州,上来就打点了差役,宋江这一路几乎相当于旅行。
武松发配孟州,当地的大户也出钱打点了差役,所以差役对武松还是比较客气的。
武松第二次发配时,施恩也出面打点差役。施恩先是请两个公人持久,然后又给了10多两银子。在当年,十多两银子并不是小数目。
吴用请阮氏三雄大鱼大肉又是好酒吃了一顿,也用不了1两银子。
所以,通常这一路,差役除了政府的补贴以外,还可以通过受贿赚上一笔。
比如水浒里面这么写:这两个公人也交还了宋江包裹行李,千酬万谢, 相辞了入城来。两个自说道:“我们虽是吃了惊恐,却赚得许多银两。”自到州衙 府里伺候,讨了回文,两个取路往济州去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的事情自然是有人做的。
况且,流放发配是国家制度,差役作为狱警也只能服从。
真正倒霉的差役,是遇到赤贫的犯人,比如像被陷害的卢俊义那样,身无分文。
原则上,卢俊义作为犯人,一路的吃饭的钱(住店不需要钱)也是国家拨给的,但基本都被差役贪污了。所以差役见卢俊义没钱,不但虐待,连饭也不给吃: 董超、薛霸收了银子,相别归家,收拾包裹,连夜起身。卢俊义道:“小人今 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薛霸骂道:“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 摆!”卢俊义忍气吞声,只得走动。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 卢员外一生财主,今做了囚人,无计奈何。
做得饭熟, 两个都盛去了,卢俊义并不敢讨吃。两个自吃了一回,剩下些残汤冷饭,与卢俊义 吃了。薛霸又不住声骂了一回。吃了晚饭,又叫卢俊义去烧脚汤。等得汤滚,卢俊 义方敢去房里坐地。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古代发配犯人当然是要有衙役跟随押送,来回几千里确实挺遭罪,但是并不像电视剧或小说中演的那么夸张。
其实大多数人想这个押送发配犯人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书中像主要人物宋江、武松、林冲、卢俊义等好汉都被判过发配之刑,而《水浒传》中绝大多数负责押送发配犯人的衙役最后都被杀了,所以这工作看似危险度还很高。
比如武松在飞云浦上直接就杀了被蒋门神和张都监收买的押送衙役,然后才回到城里血溅鸳鸯楼。
再比如浪子燕青为了救卢俊义,不也是直接射杀了两名押送的衙役,才救下了卢俊义。
所以通过小说这么渲染,让大家都认为古代押送流放犯人的这差事不好干啊,危险性太高,还得吃苦,而且还随时面临犯人同党半路截杀的危险。
其实这都是小说中为了艺术效果加工出来的,在真实历史上几乎很少出现犯人同党半路截杀问题,但是押送流放犯人这差事确实是个苦差事。
不过别看苦,但是在古代还有很多衙役争着抢着干着活呢。下面就来说说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古代发配流放犯人是刑法之中仅次于死刑之外的最严酷刑罚,一般流放发配的地方都是环境极为恶劣的边远苦寒之地戍边,比如清代都是动不动就发配宁古塔或者发配新疆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比较偏远苦寒,在古代的时候来说都属于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
基本上被判处流放发配的犯人都是九死一生,有去无回,而发配全程都是步行,这中间道路艰辛,很多犯人都是没达到目的地中途就已经病死,即使到达了目的地也基本是屯垦戍边、九死一生的命运。
在古代除了先秦时期的陈胜、吴广是以流放发配犯人身份成功起义,免去了流放发配之苦以外,基本没有人能像陈胜、吴广这样解脱。
因为上面说过在古代流放发配是仅次于死刑之外最严酷的刑罚,如果犯人一旦逃脱,那就会被全国通缉,再被抓到以后肯定是直接升级为死刑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流放发配途中逃跑还会牵连家人,除非你是孤家寡人,否则逃跑以后不仅个人要被判死刑,还会连累家人一同受刑,所以历史上几乎没有怎么发生过流放发配犯人半道逃跑。
而犯人的同党更不敢去救他,因为救了他也会牵连同党家人,在中国古代还是顺民比较多,所以这个押送流放发配犯人这个差事除了苦一点,倒没有太大危险性。
然后就是在古代押送发配流放犯人的差事油水很大,首先朝廷有转款用于押送流放发配的犯人,因为你想啊,千里流放,在古代可都是步行啊,至少得走个一年半载,这中途衙役和犯人都得需要吃喝拉撒,这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押送的衙役差人就可以从这笔费用中打主意,给犯人吃穿都来最次的东西,是不是能节省一大笔开销,所以这笔开销不就直接进了衙役差人的口袋。
其次,这属于出公差啊,走这么老远不得给衙役工资补助啊,这笔费用是在衙役原有的工资基础上再多发一份额外的补贴,这份补贴大概相当于衙役的两年薪水,所以补贴还是非常可观的。
第三点就是犯人除了孤家寡人,大多都有家属,除了赤贫级别的家庭以外,很多犯人家属都希望衙役能在路上善待照顾好家人,所以大多都会凑些钱给衙役,这笔油水也是非常可观的收入。
所以有了这三点,负责押送流放发配犯人的动作很多衙役都会抢着去干,这其中还得因为衙役在古代虽然是最底层公务人员,但是从身份上来说也属于是贱籍。
古代的衙门制度其实是很严格,衙门最底层的公务人员分为吏员和衙役,吏员就比如师爷这类的文职人员,他们大多有功名在身,都属于是正儿八经的公务人员,他们可以考科举,可以享受和平民一样的权益。
但是衙役则不是,衙役属于卒,包括像衙役、捕快、马快、粮差、仵作、门卒、弓兵等人他们都属于是贱籍,在法律层面来说,他们和倡优、戏子、奴仆、长随等人身份是相同的。
他们贱籍的身份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只不过衙役这些背靠官府的最底层公务人员,因为背靠官府,所以他们实际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比其他贱民好很多。
不过即便如此,比如在《大清律例》明确规定贱籍的人不能考取功名,不能捐官捐监,违规者杖责一百还要坐牢。
可见虽然衙役这些人拥有着公务职权,但是所享受到的社会权益待遇和倡优戏子这类贱民是一样的。
清代对于衙役的规定就是沿袭自明代,而衙役属于贱籍也基本是自秦汉时期就已经流传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古代衙役胸口都写着个“卒”字,所谓卒者就是供别人驱使的人,这样理解,那么衙役属于贱籍就是合理的了。
在衙门里做衙役的人大多都是社会最底层人群,在古代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人民生活都是很艰难的,所以这些衙役们也都愿意付出辛苦去干这种押送流放犯人的苦差事,毕竟这一趟赚的钱很丰厚。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衙役不仅受罪,还是两倍。
但是千万别高看这些衙役了,这种押送犯人的衙役被称为“解差”,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十分之低,低到什么程度呢?
属于“贱籍”,和那些青楼卖艺卖身的女子,搞医术行走江湖的郎中,属于一个等级。做个类比,那就是和刽子手的地位差不多,别看刽子手好像很耀武神威的,但是平时没人愿意搭理这个群体,即便是种田的都看不起他们。
而且在押送流放犯人的时候,十次大概有八次,犯人的原身份都要比他们高得多。随便一个士大夫,都能让他们低着头走路。
解差属于衙役系统的一部分,衙役又称“衙门差役”,可别以为古代衙役都是有编制的公务员,那可不是的。衙役一般是衙门公开招聘,属于聘请,而非官方编制。
在衙役的行列中,皂班是地位最低的分类,这一支分类,几乎都是贱籍。而差解就是隶属于皂班,从秦汉来讲,皂班大部分的工作形象都是给官员、皇亲国戚开路,若是放到清代的形象来讲,平常升堂那些“威武、威武”,拿着棍子怼地的,就是他们。但虽然他们地位低,偶尔也能对两个身份极高的人动棍型,属于职业福利。
衙役中的“解差”:苦命人干苦命事回到押解犯人流放的角度来讲,解差衙役必然是这个体系内最辛苦的工作者。
若是短途押解,那其实问题还不大,三五天能够完成任务,两个星期就能完成来回。可一旦是押解流放,那么这项任务就真的非常不友好。首先流放就不是一个好听的词,古代的流放,动辄极南极北,或者极寒极热,仅次于死刑。
但如果是死刑,衙役还不用跟着死,可是押解犯人,那可就真的是陪着受苦。
为什么非要给衙役分层次,分内外班,分捕快和这个皂班,为的就是在衙役体系内自行设立等级,如此一来才能把押送的工作分到更低的衙役体系的人去做。
我国古代,流放讲究“南人北放,北人南方”,而随着疆域扩大,偶尔流放到西北地区吃沙子,放到东北地区抖冷子都是常有的事。
而解差主要的工作便是两样:
一、监视犯人,保证犯人的活动范围,不允许犯人逃跑。
二、进行流放过程中的食物、水源的安排。流放也是要给犯人安排伙食的,并不是说流放就不可以吃。同样的,解差的伙食也是与犯人一同进行,若是途径其他的地方的衙门,还可以补充一下资源,也可以吃一顿公饭。但若是没有人烟的地方,那就要吃干粮了。
解差也是有路费的。在《秦琼卖马》的故事中,秦琼就是因为押送犯人去滁州,但是提前把路费花完了,要回去的报道的话,只能就把马给卖了,而刚刚好就卖给了单雄信。
这路费不仅是解差的生活开销,还包括了一系列的途中支出。
为了打压这类衙役,历来的朝廷都是刻意贬低他们的身份,很有可能是为了保证解差没有足够的底气联合犯人造反。
如:
“其皂吏、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诸番,皆为贱役”
而这些人,在我们的现代历史中,却又是最常见的主角。
这些看似“官差”的后代,也是一样,自唐宋时期开始,三代都不能进行科举考试。这一点是有着很强烈的职业歧视的,但和歧视妓女不同,歧视这些解差看起来的确是没头没脑的。
不过后来清代沈家本说了一句话,完美地解释了禁止解差后代参加科举的原因:
即任用之,而又贱视之,其理安在
这意思也很简单,既然都把他们划为了贱籍,那么就不应该给他们受到尊重的感觉。
可荒诞的是,这些押送犯人,自己还要多走一趟的解差,却是衙门永远招不满的岗位。一直在缺人,也一直在招人。
因为死于非命的犯人很多,同样的,死于途中事故的衙役也不少。严格来讲,衙役是犯人的保护者,生命安全往往是绑定在一起的。
解差也有春天:干这活只为了一夜暴富那么既然当这个“解差”根本就不是当官,也没有那种权力,但是为什么看起来古代做这行的人却是不少,而且精神抖擞。
其实这里面就涉及了我国古代的流放文化。
流放其实一般是什么人?
可以说非富即贵。首先,第一档是当官的。只要不是触怒皇帝被处死,或者全家被处死的官员,一般被流放,其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衰败了。
所谓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对于这些大官员而言,他们所拥有的权力脉络,政治资源,金钱都不是这些贱籍解差能比的。而对于这些解差来讲,在古代其实钱对他们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有权力者的举荐,他们的政治资源,因为这些人也想给后代找到希望。
于是,解差们最喜欢的就是在路上服务好这些官老爷。
对于很多被流放的官员来讲。即便再落魄,也不可能被解差被欺负了,所谓虎落平阳,但是仍然不会被犬欺。不过他们自然不会还对解差一副大人的高高在上样子,他们也很聪明,进行等价交换,也给一些甜头给解差。
但也不排除真的有在路上结成好友的犯人和解差,这种患难见真情的机会也不是没有。
再说到时代,例如宋代,苏轼这种把流放当家常便饭的人,一生不知道和多少解差打过交道。又是文坛领袖,又是和王安石硬杠的人,解差自然要尊敬地对苏轼。而苏轼此类,今年放,明年回的形式处罚,说不定回去之后就能给这些解差大富大贵。
官员是第一批次,其次则是被流放的大商人。
我国古代抑商,但实际上大商人,大贵族并不是商人阶级,而是属于仅次于士大夫的贵族阶级。
他们也有犯错被流放的时候,有可能是支持了某位皇室成员造反被波及,然后流放。这类人很少有权,但是没权也没关系,他们有一种能力。
俗称:钞能力
他们会散家财来换衙役的善待,这些时候,这些衙役更像保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交易很受衙役喜欢。所以其实衙役对这些王公贵族、有钱人家是喜欢得很。这是两个社会极端身份的人接触的最好机会。
因此即便解差这个职业很苦,但依旧不排除有富贵险中求的人存在。
他们也有春天。
有的时候,流放的犯人是大爷在古代,随着流放仅次于死刑的地位开始明显,皇帝们反而会利用流放钻空子,例如解救两个人。
在唐代,李世民废李承乾为庶人,其中就曾流放过他,但实际上这一招就是为了保住儿子不死。可想而知,押送李承乾的官军心里是很憋屈的。
当然啦,押送前太子,这种事情自然不可能让贱籍的衙役来做。
不过除了太子以外,漫长的古代岁月中,也有一些以流荡被保住的达官贵人。摊上他们,其实这些解差才是最苦不堪言。先不说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捞好处,首先一不能铐,而不能骂,还要恭恭敬敬小声说话,这衙役其实就是出来当陪玩来了。
碰到这种犯人,衙役才真的是干了亏本生意,随时都会搭命。
犯人冷了要候着,不敢睡要候着,吓到了还要哄着。如果是一些顽固的二代弟子,那么衙役殉职的可能性更是不小。但即便如此啊,解差王公大臣这些任务还是有人争先抢后,这就是古代地位阶级所制定形成的一种必然。
还是上述所讲,富贵只得险中求。
古代解差是绝对的高危职业,地位低,但同样的,佣金也很高。这都是古代社会下一种人生存的无奈罢了,无关对错。
就是讨口饭吃。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衙役肯定是要同行押送的,没人监督犯人,那逃了谁去管,毕竟古代很多荒无人烟的地方,逃走不被抓的情况还是有的。
衙役在古代就是相当于现在很多部门里面的临时工,他们比吏员还低,处于最底层。
一般来说,他们工资也是最低的。清朝衙役一天也就大概几文钱,只能管饱一天的饭钱,工资来说,基本都没啥钱挣,一年大概也就几两银子。
衙役一般都是一些地方的地痞流氓才会去任职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而且他们还能通过这个职位来敛财。衙役虽然工资低,但是可以通过犯人家属来求财。
被流放的犯人可以说是衙役最主要的敛财手段。押解流放的犯人是非常辛苦的,几千里的路途在古代来说是非常远的,一般如果比较近的话走路过去,如果被流放到偏远地区有钱人就可以出钱请马车,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一点。一般他们也会打点好同行的衙役,例如《水浒传》中就有很多衙役押解的内容。诸如宋江等等,被流放过程中都是有人打点好了的。
衙役如果碰上好人家,那自然不说,生活还是过得挺滋润的。一旦遇到那种家徒四壁的犯人,那就惨了。沿途全靠走,这少说也有几百里路,多则达上千里。脚都被磨出了泡,还不能发牢骚不干。
这沿途一路,碰上刮风下雨,又没啥现在所谓的旅馆这种的。大多都是借宿在百姓家或者寺庙之类的,这要是碰上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能靠大树遮风躲雨,晚上也一样的。
但是古代流放是除了死刑以外最重的罪行。这种刑法但是好处却是非常大的。一来这些犯人都是免费劳动力,为国家开地造产。
二来这些人远离人口聚集地,能够降低犯罪率。而且大都被流放的都是一路子人,你说谁都不是好惹的。
三来这些人在国家偏远地区能够给国家戍守边疆,对于国家的安全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而对于这种国家重要刑法的掌控,当然是不存在出现诸如《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样。随便派两个衙役就上路的情况。地方官进行判罪以后,要向上通报,在发配之前都需要将先行和目的地及中途所经州府的衙门行文沟通,安排好犯人的去向、所经路途和行程时间等等。而在发配形式上,衙役有跟到底,也有只跟一部分路途的。
跟到底的称为长差,多是一些如杀人犯政治犯,重大杀人案之类的重要犯人,一般是少数衙役带着一两人上路,保证交割的准确清楚,以防出现意外。
另一类叫做短解,就是押解一大批犯人,由所经州府等地方治所派兵逐站排解,相对成本较低,用于统一押送一大批罪行较轻的犯人。这两种方式成为古代押解犯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古代犯人发配边关,作为衙役自然要一路同行,路途中自然少不了严寒酷暑、风餐露宿了,苦肯定是不少吃的。
但是大家不要被衙役表面上的辛苦给迷惑了,负责押送犯人的衙役们的快乐是你想象不到的,这中间的油水和好处多到不敢想象。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中间都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什么是流放,被流放的人都会去哪里流放这种刑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严酷刑罚,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约等于死刑。
也许在很多现在的人眼里看来流放和旅游差不多,无非就是换个地方生活而已,没有什么让人恐惧的。
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下面我给您说说流放的地点,也许您就不会觉得像旅游那般轻松了。
比较出名了流放景点有很多,比如曾经的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和海南附近),虽然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但是当时的苏轼恰恰是被流放到了岭南的惠州,在古代岭南就是落后的蛮夷之地,不仅人烟稀少而且还有毒蛇猛兽,生存极为不易。
还有就是有着人间炼狱之称的宁古塔(现今的牡丹江地区),被流放到这里可以说是很凄惨的,因为一年中有接近半年的时间都是严寒的冬季,在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里,想要从这里逃跑都是很难的事情,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冻死。
如果流放的文书上再加上一句与披甲人为奴的台词,那基本上就是永世不得翻身了,不仅每天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动不动还会受到披甲人的折磨和虐待,生不如死!(关于人间炼狱宁古塔,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作者之前写的文章)
还有很多流放的地方,比如四川、贵州、新疆、蒙古等地,都是当时的偏远落后地区。
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流放的远近也有说法,罪行越是深重重流放越远,一般都是流放到偏远落后的苦寒之地或烟瘴暑热的偏僻海岛。如果是罪行轻点的,流放地距离就会相对近一些,到了流放地可以自由生活,但是条件也是极为艰苦的。
由于路途遥远,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很多被流放的人在路上就病死了。就算是有命活着抵达了流放地,要么就是不停的苦役,要么就是充军上前线打仗,真正能活着回来的少之又少。
所以一旦被流放,基本上等同于死刑,唯一的区别就是生不如死。
陪同前往的衙役都是什么人,有哪些好处?既然犯人被流放了,当然不会是下了圣旨就让他自己走了,那样的话犯人回头就没影了,还得悬赏通缉。
所以官府肯定要派人一路押送,要知道古代的时候可没有现在交通这么便利,火车、飞机买张票就能走出千里之外,流放的犯人唯一交通工具就是11路汽车,只能靠着两个大脚板走路,一走就是几千里的路程。
平日里我们每天走个一两万步都觉得是很大的运动量,对比之下就知道犯人和衙役途中要经受怎怎样的考验了,如果路上遇见了老虎狮子等猛兽,就只能看谁的11路司机跑的快了,毕竟历史上敢打老虎的武松还是不多的。
那为什么这么苦的差事衙役还要抢着上呢?自然是无利不起早了,还和衙役的身份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代的衙役并不是官府的正规公务人员,很多都是社会上的流氓地痞,属于体制内的编外人员,身份性质和现在的辅助人员有些相似,虽然也能够执法,但是不具有权威性,待遇上也是参照着事业单位的用工标准,所日平日里的收入并不高。
押送流放的犯人对他们来说不仅有丰厚的油水可以捞丰,还能公费旅游,观光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内幕一:朝廷有补贴
平日里的衙役们虽然表面上看着风光,但是每天从事的工作无非就是给官老爷们跑跑腿传个信什么的。
通过各种手段压榨来的钱也不敢全都揣到兜里,更多情况下是该孝敬的孝敬,该溜须的溜须,一番操作下来,能够放进兜里的并没有多少真金白银,一年到头除了有个好听的名号之外,可能什么都没落下。
一旦有了这种遥远地区的流放任务,很多衙役都是抢着往前冲的,因为这种活朝廷是会下发补贴的,虽然很辛苦,但是一趟活下来的补贴,够他们逍遥快活很长时间。
内幕二:普通犯人是没有资格被押送的
正所谓肉有五花三层,在古代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并不是所有的囚犯都有资格享受押送待遇的。
如果是普通的囚犯,如果犯了流放的罪行,都是要在牢房里等着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着秋后问斩的习俗,只有等到了秋后,才会将积攒了一年的囚犯统一安排人员押送,一般都是几个衙役押送几十甚至上百囚犯。
针对于普通囚犯进行单一的押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原因也相当的简单,朝廷也要算计着钱怎么花才行,要是真的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行,直接砍了就行了,既省时又省力,还没有成本。
只有是朝廷的重犯或者是有着要职的官员被流放,才会享受到二人单独押送的待遇,于是这中间就存在着很多的说法了。
既然押送的不是朝廷重犯就是曾经的朝中重臣,那么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么有钱要么有势。
衙役押送他们到千里之外,这中间的路途一定是跋山涉水,崎岖坎坷的,把他们送到偏远之地,这中间必然会经过诸多的跋山涉水。
不仅是衙役要吃苦,囚犯同样也要吃苦,于是问题就来了,囚犯这个苦怎么吃还不都是衙役一句话的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主动权都在衙役身上。
于是一些有钱有势还懂事的人,就会在出发前安排家人好生打点押送的衙役,要什么给什么,上路了以后衙役自然舍不得让财神爷吃苦,毕竟直接关系着自己的收入。
有的为了讨好囚犯,会在出发后为他雇佣专门的脚夫,一路上抬着他奔向目的地。如果囚犯大爷还觉得不满意,衙役甚至会没有底线地为他配几个随行的丫头,一路照顾到满意为止。
要是遇见不开眼的囚犯,那不好意思了,既然不想钱遭罪,那就只能人遭罪了,毕竟衙役还是讲道理的。
不仅朝廷拨给囚犯的吃饭费用会被衙役没收,一路上的打骂都是常见的科目了,而且衙役还会人为地给囚犯增设很多免费体验项目。
比如测试一下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能够走多远,活着是背负着上百斤的衙役能够走多远等等,总之只有囚犯想不到,没有衙役做不出的。
男囚犯还算好的,如果是女囚犯没钱打点的话,衙役自然也是很不高兴的,结果也是很严重的,虐待自然不用提,到了后期还会出现很多限制级的节目供衙役开心(具体画面自行脑补),不仅是身体受到伤害,心理上更是蒙上了严重的阴影,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自己落到了人家的手里呢。
内幕三:路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
虽然流放都是不远千里,但是并不是由一波衙役押送到底的,毕竟一走就是千里,来回怎么也得一年的时间,不光衙役受不了,官府里面也存在着缺人的窘境。
所以当时在各省的接壤地带设置了很多的驿站,里面常年住着当地的衙役,当外省的衙役来到后,就会在驿站办理交接手续,由下一波人负责继续押运。
所以真正徒步走上千里路的人只有囚犯一个人,衙役则是经过一段路程就会有人接替,算下来每趟押送工作衙役真正走的路程也就在几百里左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
这样的操作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能让每一个参与押送的衙役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油水,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一年几趟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灰色收入了。
小结从官方的立场来看,就算是没有相关的补贴,衙役作为官府的一员,只要是任务下达了也必须完成,因为做好了是衙役的本职,如果做不好不单单是失职那么简单,一旦朝廷的重犯脱逃,甚至会被诛九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衙役做了这个工作,还没有出现什么差错的话,不仅能在旅途中得到不少的好处,交差以后还可能会有赏赐,幸运的话还能成为正式的公务员,无非就是多跑点路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衙役的问题就说到这里,如果回到古代,衙役到底算不算是一个既有收入还体面的工作呢?你愿不愿意做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