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充电时一定要将手机充到100%,这样真的好吗?

如今能给你安全感的,只有出门时口袋里的钱包和钥匙和手机里显示的满格电。

我相信很多人在晚上睡觉前就把充电器插上直到上班,出门前不是100%的电量都会觉得不安,我就是这样的。

1、及时充电随用随充保证手机电量不低于30%,也就是说手机电量在30%时就可以充电了,尽量不要让电池的显示变成红色或者是黄色。

2、避免在充电的时候玩游戏导致电池发烫或者机身过热。

3、充电最高不超过80%,减少充电周期(这点我自己做不到,因为我不充到100%心里难受 )。或者和我一样把优化电池充电打开,然后晚上充电早上取下来,iOS会自动帮你管理好的。在ios13中加入了电池健康优化功能。旨在从充电方式上延长 iOS 13 设备的寿命,启用后设备学习用户的充电习惯,直到使用 iPhone 前进行完全充电,保证锂电池更长时间处于健康状态。

手机而已,没必要为了充电煞费苦心,怎么舒服怎么来就好。迟早都是要换的

有很多人在充电时一定要将手机充到100%,这样真的好吗?

没啥好不好的,其实手机在充电充满之后,基本上已经停止充电了,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危险,而充电充到100%,这是一种心理。认为可以耐用一点,没有充满,例如充到90%可能有虚电,用点速度特别快。当然这个也是正常心理就是,也没有啥关系的!

我也有这样的习惯,特别是有时候想要出门的时候,总想着要充满电,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没电了怎么办……因为现在出门买啥都是手机,坐公交地铁也是手机,主要就是靠手机来进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手机电量是必然的保障!

不过当你使用习惯了掌握了这个手机的使用电量规律了,以及出门的时间,会用哪些软件的时候也就能够预估能用多少电了, 也就不用担心什么电量不够的现象发生了;这个时候你就会默默的在出门时候发现电量不足的时候,少玩一会手机去控制。

但是一定要用手机创作或者重度玩手机的时候,那就把充电宝带着,及时给提供充电的便利,当然也可以通过街边的一些付费充电宝进行给充电也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所以这些都是可以很好的实现用电的问题的!

在接下来的时期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不用担心了,因为充电器充之前的快充18瓦到25瓦,再到30瓦,到如今的超级快充40瓦、65瓦甚至还有100瓦、125瓦的快充,让你保障在十几分钟就充满电了,所以很好的就解决了手机电量不足的恐慌,我相信这样的技术也很快的应用到充电宝上;

目前的充电宝也有18瓦的快充了,已经可以完成对于手机的充电控制,甚至手机也在将手机的电池容量增加,这样就更加不用惧怕没有电的问题了,所以技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及时给手机充电,这样自然就可以有保障了。

所以充电到100%是一种潜意识,也是一种自我的安全保障,以为你手机在现在社会出门太重要了有时候啥都不带,就带一部手机,自然就需要谨慎小心了,这个就很正常了;当然我觉得如果说没有及时充满电,有时候应急充电也能很快的充满电了。

我觉得就不用担心什么问题,因为为了更好的电能,这个也就能够保障我们日常的使用,所以不用太担心什么一切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的,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有很多人在充电时一定要将手机充到100%,这样真的好吗?

恕我冒昧,如果手机充电不能充到100%,我是绝对不出门的。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强迫症,要不得!不过我觉得这样做很好啊,那些说充到100%不好的人是什么心理呢?我猜下这些人的想法。

第一,手机充电充到100%,这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内心没有归宿。

第二,手机充电充到100%会影响电池寿命。

第三,手机充电充到100%会发生安全隐患。

这些观点乍一看来没有问题,言之凿凿,但仔细观察,还是能找出不妥之处。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反驳这三种观点。

1,老张是个千万富豪,手机充电必须要充到100%,他说这是一种好习惯

我的领导老张是一个现金流高达千万的富豪,虽然千万资产在当今社会算不上多有钱,但现金流达到千万,我想这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虽然老张是一个有钱人,但他并不大手大脚,用起钱来十分有节制,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都有计划。一有时间老张都会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一米八的大个子看起来很健硕。

以老张的条件来看,他绝对是一个安全感十足的人,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给手机充电必须充到100%。有时候需要用手机打电话或看微信,他都要连接着数据线,除非电池充满,要不然他就不拔下。

我很疑惑,问老张:把数据线抽掉多方便啊,干嘛要连接着打电话呢?老张笑呵呵的说:我给手机充电的时候一定要充满,就像做事情一样,一定要做完当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这是我的习惯。听完老张的这番说辞,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今日事今毕’嘛。一个小小的充电就能反应出一个人的自律性,我觉得老张真的很值得学习。所以给手机充满电是没有安全感?我觉得这是无的放矢。

2,给手机充电充到100%影响电池寿命?这是错误的说法

很多人觉得给手机充电充到100%不是很好,理由是电池也有承受压力,长时间保持100%状态,电池也会受不了。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就像吃饭一样,你吃太饱了对胃不好,久而久之,你的胃就可能出现问题。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充电充到100%确实让电池有承载压力,但我们也要看到电池本身的属性。智能手机的电池在设计充分考虑电池的承载压力,当充电达到80%的时候,它的充电速度就会放缓,电池的承载压力就会大幅度下降。而这个过程就起到了保护电池的作用,因此充电充到100%完全没有问题。

更何况电池有一个充电循环次数,大体来说智能手机的电池充电次数为1200次。当充电次数超过1200次,那么手机电池的利用率就会下降,诸如充电快,用电快的情况频繁发生。因此充电充到100%可以减少充电次数,从而起到增加电池寿命的作用。

3,充电100%会发生安全隐患?这是无稽之谈

自从三星note7发生爆炸以后,很多消费者对手机充电心有余悸,于是很多消费者告诫:充电的时候不要充到100%,这会发生安全隐患。拜托,三星note7的爆炸事件纯粹是三星手机电池仓设计问题,这和充电没有必然联系。更何况手机厂商那么多年每年售卖手机高达十几亿部,怎么没听说了充电充到100%而发生安全隐患呢?

智能手机电池的材质是锂电池,它本身就具备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充电速度快。第二,充电安全性高。第三,充电循环次数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锂电池的安全性已经受到市场的认可。

如果你想让手机充电的时候安全性提升,那么我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不要边充电边玩手机。第二,不要在床边充电。第三,不要在睡觉前充电。只要做到上述三点,我想手机充电的安全性应该没有问题。

4,写在最后

给手机充电到100%,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了,充电到100%或者95%,这都是个人习惯,如果你想提前拔掉电源,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现如今手机充电功率已经达到120W水平,充电充到100%也只是二十分钟的事情,因此为这些事情纠结没有必要。最后问大家,你们充电的时候也是充到100%吗?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有很多人在充电时一定要将手机充到100%,这样真的好吗?

1⃣️锂电池不同于铅电瓶,铅电瓶的电解液是蒸馏水与硫酸以1:1.28配制的,硫酸有腐蚀的特性,所以不充足电存放就会使酸吸附在极板上而使铅粉脱落提前损坏。锂电池的电解液不是硫酸,即使将锂电池的电放光了,也不会出现电池短寿。

2⃣️为什么手机充电要讲究缺电就充,充满自动停充也不会伤害电池,因为电池上有个芯片保护板,就像阀门一样,电充到与限定的4.2V平衡时,像水位平衡无水流一样,芯片的阀门作用就不再让电流入电池。所以接近充满电前叫涓流充电,你能让手机继续再充一两个小时不但不会充坏手机,而且电荷容量会更多些。由于手机采用简单的按电压检测电量,而不是采用更精准的以电荷量计算电容量,所以手机上(不管大小电池)只能显示百分之几十的电量。

3⃣️我都是边充边用手机的,凡是充满再待充的时候,使用几个小时还是100%电量,如果刚充满100%就拔电的,只要使用数十分钟就很快往下掉百分比。这说明每次充到百分百还在充电,那是在增加电荷储量也才耐用。不引人注意的是,锂电池缺电多了在充电时发热就高,发热这是锂电池的加快衰老克星,电量在10%才充电以及使用手机发烫都对电池不利。充电达100%有利无害!

谢谢!

有很多人在充电时一定要将手机充到100%,这样真的好吗?

不好。天下万物都同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吧。电池用电三十以上就该充电,不超过九十五六就可以了。这样我想能增加电池的寿命。和人一样,饿过劲了再吃撑着了,好吗?

有很多人在充电时一定要将手机充到100%,这样真的好吗?

感谢您的阅读!

一般来说我们手机它使用的是锂电池,锂电池和之前的镍氢电池有着明显的区别。锂电池它是没有记忆性的,而后者它是有记忆性的,所以后者在充电的过程中都是从0%充到100%,这样能够保证手机电池的健康度。

而现在的锂电池,我们一般来说不会将手机完全的将手机完全放电之后,然后进行充电充到100%,这样对于电池来说本身损耗了手机的锂电池健康度,反而也会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

正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会建议大家充电的方案:

我们会建议大家,将手机保持在30%~90%之间这个区间的手机电池的活性更高,并且能够保证手机锂电池的健康度。

同样我们不建议大家经常低于20%的时候充电,因为这样会影响手机电池。

当然我们的手机可以充到100%,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如果手机经常充到100%不拔除电源,即使手机有过充保护功能也会对锂电池造成影响,特别是喜欢充一夜电的用户。

手机可以充到100%,但是我们会建议大家随用随充手机在使用过程中随用随充,才能保证手机的正常使用,这样对于锂电池的健康度也能够保证日常的保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