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为啥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
在李靖的眼里,刘秀远胜刘邦?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跟手下名将李靖,聊起汉高祖刘邦时,提到:
“汉高祖能将将,可是后来韩信、彭越却都被杀了,萧何也被下狱,这是为什么呢?”
(注:
1、韩信、彭越、萧何都是刘邦夺取天下的股肱之臣,但却是在功成名就后,先后蒙难,韩信、彭越皆被夷三族,萧何也曾进了监牢。
2、韩信与刘邦曾有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最多十万”,而当问到韩信能带多少兵的时候,韩信却说“多多益善”。刘邦问“那为何你要归顺于我呢?”韩信答道“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
此处,李世民用“将将”也就是对应韩信的说法)
李靖怎么答的呢?
李靖说:“臣认为刘邦、项羽都不是什么善于将将的君主,只不过秦朝当亡而已。张良原本就是为了韩国复仇,陈平、韩信则是怨恨项羽不能用他们,所以才假借汉的力量为自己谋福利而已,再者萧何、曹参、樊哙 、灌婴等人辅佐,刘邦才得的天下。假如说当时六国后人复立,人人都念旧,又怎么会为刘邦所用呢?所以说,刘邦得天下都是张良、萧何等人的功劳,而韩信、彭越被杀,跟项羽不用范增,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说,刘邦、项羽都不是将将之君。”
李世民又问李靖说:“光武中兴,刘秀能保全功臣,不再委以重任,这就算是将将了么?”
(注:
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以后,便极少在朝堂上谈论军事,除非遇到紧急情况。有一回皇太子刘彊[后被废为东海王]向刘秀请教打仗的事,也被刘秀痛责。此后,邓禹、贾复、耿弇等重臣看明刘秀之意,便纷纷主动交出兵权。刘秀也借此机会,撤销一干功臣的官职,保留他们的爵位和封地。
从此以后,刘秀的开国功臣们大多只有“特进之衔”,而无实职,只是定期参加朝会而已,所以自然也都没有因过而受罚。)
李靖这次怎么说的呢?
李靖答道:“光武帝刘秀虽然承接的是前朝的江山,但在当时王莽的实力已经不在当初项羽之下了,寇恂、邓禹等人也不比萧何、张良等人强,但刘秀却能推心置腹保全功臣们,这就远远贤于汉高祖刘邦了。以此来论,臣还是认为光武帝才是真正懂得将将之道。”
李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上面这段对话出自于《唐李问对》,即《唐太宗与李靖问对》,算是一本后人假托他们所写的上乘之作,当是融合了不少史书,对他们的性格、角色定位也相对比较准确。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李唐的开国君主,但是李唐很多的开国战争却是真真切切由他带着打的,后来更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打掉了兄长李建成,驾空了父亲李渊,成为了李唐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
李靖虽然初仕隋朝,但却也是从李唐晋阳起兵时就追随的老臣子,并且在南征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排名非常靠前的名将。
从李靖与李世民的关系来类比,就如同韩信之于刘邦,耿弇之于刘秀,是名将与名君的关系。从上面的介绍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韩信帮刘邦打下江山以后,是被灭了族的,而耿弇只不过是没了兵权,生命、爵位、富贵这些可都是还在的。从李靖一个臣子的角度来说,他会推崇“刘邦”还是推崇“刘秀”,主要出发点还在于他是想当“韩信”,还是想当“耿弇”。
毫无疑问,每个功成名就的开国将领都不想像韩信一样身首异处,李靖自然也不例外。而对于很多君主来说,他们却很少会注意这一点,想法、说法、做法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了。就比如后赵皇帝石勒就曾经说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那么,各位看倌,在你们的心目当中,刘邦和刘秀,谁的地位会更高一些呢?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为啥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
关于唐太宗和李靖,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的功绩,如果说唐朝的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那为李世民打下李唐江山一大半的功劳就是李靖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靖的军事功劳最高,可以说李靖是整个唐朝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不亚于汉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
李靖是个军事奇才,而唐太宗对于军事也是无师自通,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兵法和谋略,两人讨论的内容还出了一本书,叫做《李卫公问对》,据说是李靖自己写的,也有人怀疑是北宋音乐家阮逸的伪作,先不管是作者到底是谁,来看看李靖与唐太宗讨论了关于刘邦和刘秀的哪些内容?
唐太宗问:汉高祖刘邦能驾驭将领,之后韩信、彭越都被杀,萧何被下监狱,这是为什么呢?
唐李问对
李靖回答:我认为刘邦、项羽都不善于驾驭将领,秦朝本来应该灭亡的,张良为了韩国而报仇,陈平、韩信两人是因为楚国(项梁、项羽)不重用他们,所以借用汉的势力为自己奋斗,至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都拼命辅佐,汉高祖所以得天下。如果六国复国,人人都怀旧故国,则虽然有能驾驭人才将领的能力,但也不会为汉所有,我认为汉得天下,是因为张良的谋略功劳,萧何的后勤功劳,这样说的话,韩信、彭越被杀,范增不被任用,是同样的道理。
唐太宗问:光武帝能够中兴汉朝,能够保全功臣,不任用他们,这是善于驾驭将领吗?
李靖回答:光武帝刘秀继承前人的事业,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然而王莽的势力并不比项羽差,寇恂、邓禹也不比萧何、张良差,但光武帝能用怀柔之术保全功臣,其贤能高于汉高祖,所以谈论驾驭领的才能,光武帝高于汉高祖。
首先得明白一个情况,唐太宗与李靖讨论关于刘邦和刘秀的能力主要是驾驭将领的能力,什么是驾驭将领?
战神李靖
所谓的驾驭将领,简单地说,就是管理和威慑将领的能力。
如果只谈驾驭将领的能力,我的看法与李靖不一样,我认为刘邦驾驭将领的能力超过刘秀,仅仅是驾驭将领的能力,以综合能力来看的话,刘秀的综合能力是超过刘邦的。
有三个原因:
一、刘邦与刘秀所处的时代天下局势不一样。
刘邦所处的时代,是秦末时期,离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是15年左右的时间,六国遗民大量存在,分封制深入人心,秦的统治并不牢固,从秦始皇去世之后,由陈胜、吴广的起义就引发了全国大范围如同星星之火般的起义就能看出来,六国遗民不满秦朝很久,反秦在当时是一面倒的政治正确,并且由反秦而起家的六国贵族迅速复国。
刘秀所处的时候,是西汉末年,离王莽代汉乱政恰好也是15年左右的时间,天下之所以大乱 ,就是因为对王莽的改革不满,王莽几乎得罪社会上的所有阶层,所以爆发了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大起义,在当时人心向汉,同时反对王莽的有一大批西汉皇族后裔,比如刘秀、刘玄、刘縯等人,拥汉成了政治正确。
刘邦
秦末是一窝蜂的六国复辟,汉末是反莽复汉,相对来说,天下局势对于刘邦统一更难,对于刘秀统一相对容易,刘邦出身底层农民和小吏,刘秀出身汉室皇族后裔,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全是家乡的底层人物,比如樊哙是屠户,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小贩,曹参、萧何是县吏。
但是跟随刘秀一起打天下的,大多是豪强地方,比如耿况、耿弇父子,那是豪强士族出身,一下子就给刘秀提供了两个郡的支持,再比如真定王刘杨,河北的实力派人物,刘秀为了争取刘杨的支持,放弃自己正妻阴丽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正妻,云台28将中,一大半都是出身士族豪强,刘秀的基础不是刘邦可以比的。
正是因为刘邦的出身低,实力弱,所以刘邦的成功显得难为可贵,刘邦背后没有大势力与豪强的支持,只能靠自己驾驭将领,招揽人才,一步一步通过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的,一个有身份的人与一个出身底层的人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就算刘邦与刘秀有着同样的能力,那也是刘邦更胜一筹。
刘秀
二、刘邦驾驭的人才性质与刘秀不一样
刘邦是统一天下之后才称的帝,而刘秀是先称了帝再统一天下,刘邦的对手是历史上最强的战神项羽,刘秀的对手是铜马农民军、隗嚣、公孙述这样割据地方的军阀,比起对手来,刘邦的对手最强,李靖说王莽的势力不比项羽差,这里用实力应该更准确,王莽实力强,但是行军打仗的能力不强,项羽是中国千年一出的战神,其军事能力岂是王莽之辈能比的。
所以说刘邦的对手比刘秀强得多,那刘邦的成功就比刘秀难。刘邦打败项羽那是联合了天下的诸侯,与其他所有独立或者半独立的诸侯建立了政治同盟,才击败了项羽,刘秀不一样,刘秀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持,手底下又没有独立的势力,相比较而言,刘邦驾驭部将的难度要大于刘秀。
彭越、英布、韩信、韩王信、臧荼、张耳、吴芮等人中,除了韩信之外,其他人本来就是独立的诸侯王,只不过暂时归顺了刘邦而已,这些人不依靠刘邦也能生存,驾驭这些人就需要相当的难度,这些人相对于刘邦来说是外人,刘邦只能以土地、爵位来拉拢这些人。
刘邦及手下将领
但刘秀不一样,刘秀时代不存在异姓诸侯王,刘秀的手下将领就是直接归属刘秀的,而且必须得依附刘秀,你说是驾驭一个自己手下人难度大,还是驾驭独立势力的诸侯王难度大?当然是刘邦驾驭异姓王的难度大,所以刘邦的能力就应该更强。
三、李靖是以道德标准来判定的
李靖说刘秀采用怀柔的手段保全了功臣,这个话没错,然后说到刘邦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这个话也没错,但是标准错了,不能以道德标准来判定驾驭将领的能力。
刘邦诛杀异姓王大多数时候都是被迫动手,除了彭越、韩信是被吕后害死的之外,臧荼、韩王信、英布、卢绾是自己起兵反刘邦的,刘邦被迫平叛,张耳儿子张敖是因为部将谋反牵涉到了,吴芮没有受到迫害,西汉建国之初受到打击的全部是异姓诸侯王,至于跟随刘邦起兵的将领,一个也没有受到迫害,所谓的萧何被下监狱,那是萧何自污以换取刘邦信任。
西汉建国之初,刘邦分封的143个列侯,全部善终,而且刘邦与他们立下白马盟誓,功臣的后代永远享受荣华富贵,所以才有东汉那些士族豪强的形成,大多数来自刘邦所分封的世袭列侯,刘邦其实是比较仁义的,不轻易杀害功臣。
光武帝刘秀
但在历史上刘邦的形象没有刘秀的好,这是因为支持刘秀的人大多数是出身士族豪强的那一批人,这些人是西汉传到东汉的社会精英,东汉更像是精英社会,而西汉是草根社会,所以李靖采用评定驾驭将领的标准不对,说项羽不善于驾驭人才可以,说刘邦不善于驾驭人才那是不对的。
但是要说综合能力,那还是刘秀强,刘秀的综合能力远超刘邦,刘邦懂得驾驭将领,听取臣下意见,但有些时候分不清臣下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比如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天下,这就是错误的建议,被张良及时阻止,这个就是刘邦的弱势了,刘秀不同,刘秀能看出下属意见的正确,还能给前线率军作战的将领提供正确的谋略,这是刘邦所不能比的。
另外,刘秀文武双全,武能率军作战,文能安邦治国,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战,也是以少胜多的杰作,而刘邦自己率领的战争虽然小胜不断,但是像彭城之战这样惨重的失败,让刘邦的军事才能大打折扣,即使如此,刘邦也是秦末军事能力排力前三的人,仅次于项羽和韩信。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为啥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君王,这些君王几乎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比如汉高祖刘邦以及汉光武帝刘秀等人,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创造出了十分不错的成绩,并且带动整个时代发展起来。
可是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争论刘邦与刘秀之间到底谁更加优秀,关于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也没有办法说谁对谁错,只能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背后具体的含义,比如有人说李世民询问李靖两人谁更厉害的时候,李靖的回答是刘秀,为何会这样呢?
李世民与李靖的对话话说李世民有一次询问李靖一个问题,就是问李靖汉高祖刘邦算不算是一个将将之君,结果李靖回答说刘邦在夺取天下成功之后,就对功臣进行杀害,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将将之君。
随后李世民又询问李靖汉光武帝刘秀算不算是将将之君,这个时候李靖回答说刘秀这个皇帝对待手下大臣比较仁义,并且没有通过残酷的手段就促使功臣们主动放弃兵权,算得上是一个将将之君。
正因为有了李世民与李靖的这段对话,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比较好奇,为何李靖会觉得刘秀是将将之君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结合历史背景来研究一番的。
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是李世民也是在建国过程中立下犬马功劳的人物,并且李世民后来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促使自己成为皇帝,算得上也是一种新的建国方式,所以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的那些功臣,也就成为了李世民时代的重要人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可以说李世民当时所处的阶段与刘邦当时所处的阶段是比较类似的,甚至李世民在尉迟恭闹事之后,也曾说过自己终于明白当初刘邦要杀功臣了这样的话,将很多事情都引向了刘邦时代的一些事迹。
李靖作为李世民时期的功臣,当然对李世民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了,要知道在刘邦时代的那些功臣结局可不怎么样,其凄惨程度是后人有目共睹的,李靖为大唐建设鞠躬尽瘁,当然不希望自己落得一个类似于刘邦时代功臣那样的结局了。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李靖和李世民的对话就很值得我们后人玩味了,他说的话是结合自身利益考虑来分析的,同时话里也有对李世民的一种希望以及建议,并且希望借助这样一种方式来劝诫李世民不能学习刘邦杀功臣,而应该学习刘秀一样仁义对待功臣。
既然李靖的话语主要意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李世民的一种希望,那么是不是真实情况下刘邦就真的不如刘秀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历史继续来分析一番。
刘邦与刘秀谁更厉害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换言之也就是说刘邦建立了汉朝,才让刘秀有了后来所能够拥有的一些基础,比如皇室血统这样重要的因素,就是刘邦赐予了刘秀的,正是因为有了刘邦的皇室血统,刘秀在后来起兵的时候才能够如此顺利,要是没有皇室血统,刘秀的很多战争以及响应号召的人数,可能都不会有那么多了。
正如我们熟知的刘备一样,他原本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就是靠着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属于汉朝正统皇室血统,所以刘备在后期招兵买马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更加顺利,可以说古代对血统的正义性是特别重视的。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后人以及刘秀而言,刘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单纯从地位来说明刘邦的能力,其实还是有些牵强了,我们需要结合刘邦的实力,才更加能够服众。
刘邦是在秦朝末期的人物,要说年龄,他只是比秦始皇小那么几岁而已,在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刘邦就说大丈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从而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要当一个皇帝。
有了这样的人生理想之后,刘邦也不是立刻就有所行动,他不算是什么励志的人物,反而更像是一个地痞流氓,在当地混吃混喝,他的父亲刘太公以及自己的二哥都对刘邦十分不满意,希望他能够乖乖种地养家糊口,奈何刘邦就是不安分。
在刘邦的不安分下,他结识了很多酒肉朋友,比如樊哙和萧何之类的人物,就是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人物,后来帮助刘邦赢得了天下,也许在我们后人看来,刘邦手下厉害的人物很多,不管是张良还是韩信,这些人的名气似乎丝毫不逊于刘邦,从而很多人都会觉得刘邦的天下是这群人打下来的,是这群人成就了刘邦。
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刘邦能力一般,却能够驾驭一群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才,并且借助这些人才的能力为自己打江山,最后这些人还要乖乖听刘邦的话,叫刘邦为皇帝,这是为何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刘邦的用人识人能力绝对是不一般的,并且有着相当了不得的驾驭人的能力,就是有了这些能力,才让一群看似不相关的人,成就了一番大业,就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领导一样,一般真正厉害的领导,都是手底下有一群更加厉害的员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厉害,只有驾驭得了一群优秀的员工,才能说明这个领导的优秀所在。
反观刘秀,他的能力相当强,并且有着皇室血统,所以在收拾王莽的过程中,一切还是比较顺利的,可是刘秀手下的优秀人才,其实我们熟知的并不多,这就说明刘秀手下超越刘秀的人不多,单纯靠着有刘秀一个人的优秀,一个团队还是很难特别优秀起来的,但是刘秀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从王莽手里把江山抢过来,也足以说明刘秀能力不一般。
结语综合来看,刘邦与刘秀都有着自己特别厉害的一面,只是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对两人的能力进行彻底的对比,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一点,在用人识人的能力方面,刘邦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但是在品行素质方面,刘秀确实比刘邦更胜一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为啥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
伴君如伴虎,一点都没错,李靖如果一句不慎,以后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挂。多亏李靖脑子灵活反应快,用刘秀来暗指李世民仁慈。英明如李世民,也会和功臣玩心理战,说明他内心对像李靖这种能力超强的功臣并不放心。李靖也是老江湖老油条,明白了李世民的心思,对答得体,保证了君臣表面还是其乐融融。
李世民为了显示自己虚心纳谏,重视部下的意见,问李靖对刘邦刘秀的看法。多亏李靖反应快,只敢说刘秀胜刘邦,这样才会提醒李世民对标刘秀,善待功臣。如果李靖说刘邦强于刘秀,那后面李世民搞死李靖,那李靖就无话可说了。李靖的作用就像韩信,既然你们说刘邦强,那我李世民肯定学习刘邦,刘邦最后可是搞死了韩信等人。
李世民问李靖曰:“光武中兴,能保全功臣,不任以吏事,此则善于将将乎?”
李靖对曰:“光武虽籍前构,易于成功,然莽势不下于项籍,寇、邓未越于萧、曹,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
读这段文字,其实看不出李靖有刘秀能力强于刘邦的意思。他也只是说刘秀比较仁义,用柔治,保全功臣,这一点比刘邦强。而且他也说了刘秀籍前构,易于成功。他说王莽不弱于项羽,这个谁会相信呢?所以个人猜测,李靖实际上认为刘邦比刘秀强。因为李世民也是聪明人,李靖不能随口瞎说。
李靖的这段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先用刘秀暗指李世民,拍马屁说李世民能力强而且对功臣仁慈。第二层意思,既然李世民是刘秀,自己那就是寇恂、邓禹这种水平,远远比不上曹参,更别说韩信了。李靖的话很严密,不提韩信,却说了远不如韩信的曹参,原因就是韩信被刘邦吕后干掉了。
李世民也不是乱问的,他说光武众将不任以吏事,意思太明显了,就是劝像李靖这样的大功臣们知道进退,不要恋栈权力。刘秀相对仁慈,刘秀的功臣大多也知进退,逐渐淡出权力中心。而李靖后来在高甑生诬罔罪后,也是“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为啥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
刘秀与刘邦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个话题自古就没停过,奇怪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名气不大的刘秀,要比家喻户晓的刘邦更厉害。
李靖也持这个观点。
李世民问:“刘邦不是自吹善于‘将将’吗?为何杀韩信、诛彭越,还把萧何扔进监狱,他这么做是什么目的?”
李靖说:“以我的观点,刘邦和项羽都不是‘将将’之才。张良、陈平、韩信各怀其志,属于不需扬鞭自奋蹄的那类人,刘邦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阶梯罢了。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都是亡命之徒,刘邦靠他们得了天下。假如六国的后人被拥立,这些人各投其旧主,刘邦还有人可用吗?韩信、彭越的被杀,本质上与范增被排斥一样,所以我说刘、项都不是‘将将’之人。”
李世民又问:“光武帝刘秀得天下后,用罢退的方式保全了功臣们的性命和荣华富贵,这是不是说他更善于‘将将’呢?”
李靖说:“王莽的实力不在项羽之下,寇恂、邓禹的能力又不比萧何、曹参强,光武帝靠一颗诚心,用怀柔之术保全功臣。因此我认为刘秀远比刘邦高明,他掌握了‘将将’之道的精髓。”
这段对话出自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且不论史料的可靠程度,但就对话内容来说确实值得说道。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其一,李靖的观点有失偏颇。
张良、韩信、陈平确实各怀其志,但刘邦为何能成为他们的阶梯,而项羽就不行呢?他们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改投了刘邦啊。
即便他们投到刘邦帐下后,也是经历了对刘邦的考察,才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效劳的。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月下追韩信”。
再比如陈平被周勃、灌婴等人告状后,刘邦也曾经怀疑陈平,陈平一点不隐瞒自己受贿的事实,并直言“如果你不用我我马上走”。而刘邦却从此表现出对陈平的绝对信任,这些难道不是“将将”的才能?
秦末到处都是亡命之徒,且大多数归于项羽,为何项羽的旗下越来越稀薄,刘邦越来越厚实呢?
其实陈平和韩信早就点出了原因:项羽假仁慈、舍不得与人分享成果、刚愎自用、疑心病大、没主见、不识才,刘邦恰恰相反,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能“将将”的原因。
六国之后并非没有立,比如韩成、魏咎、魏豹、赵歇、田荣、田儋、田市、熊心,除了燕国的后人外,其余五国后裔都被复立过,怎么没出现“各归其主”呢?
其二,不能将刘邦与刘秀简单比较。
毫无疑问,刘邦和刘秀都是非常善于用人的帝王,但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环境简单比较,他们在用人上,都摆脱不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刘邦所用的人才,都是个人才华的展现,而刘秀所用的人才,除了个人能力,刘秀更看重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政治集团价值。
刘邦所处的秦末时期,是政治势力的“空档期”。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帝国打造了一个皇权独尊的体系,所有利益集团都被消灭,社会统治秩序靠“法”这个刚硬而又冰冷的工具运转。
可我们从后来的发展规律得出一个结论:没有集团势力做根基的皇权是靠不住的,“法”这个东西架不住人心的冲击。
所以西汉尝试着找到皇权的拥护势力,于是宗室、外戚,甚至宦官势力都轮番登场。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才算为两千多年帝制文化找到了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士族集团。
到刘秀起兵的时候,士族集团已经走向豪门化,他们形成了复杂而又庞大的利益关系网,足以左右帝国的走向,甚至能决定谁有资格坐上皇位。
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刘秀的云台功臣榜,就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豪门士族家庭,这难道是偶然的?绝不是,是刘秀刻意挑选的,因为只有得到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拥护,他才能做帝国的董事长。
所以,刘邦和刘秀的环境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人才的标准完全不同,使用的手段也不可能相同。比如说,刘邦可以杀异姓诸侯王,也必须杀掉他们,而刘秀不能杀功臣,也杀不了他们。
至于什么原因,限于篇幅不展开叙述了。
其三,李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仔细玩味李靖的话,其实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字——仁,采用的手段是“偷换概念”。
李靖想说什么呢?他想说,功臣都是人才,君王杀功臣就是不仁不义。但这话不能对李世民直说,所以他换了个概念:功臣都是人才,刘邦杀掉人才就是不懂“将将之道”,而刘秀能保全人才,所以他才是深谙“将将之道”的君王。
这个逻辑通吗?不通吗?谁告诉你人才不能杀?对皇帝来说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就是废材,被敌对势力利用的人才更要杀。
李靖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当然不是,他说这话无非是为自己争取一个宽松的环境。
从功绩上看,李靖像极了韩信,那么结局呢,会不会也一样?那就要看他的顶头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很多人都说李世民是战神,但其实在李靖面前,李世民相形见绌。唐朝开国,北面是李世民一柱擎天,南面是李靖独领风骚。
史书说李世民没打过败仗,其实不然,只是史书帮他修饰了,李靖才是真正的不败之将。后来他又转战大漠,灭了东突厥、干趴吐谷浑,用兵之神神鬼莫测。
李靖不光善打仗,还善于终结兵法,有兵书专著留世,是不折不扣的实战派“教授”。后来李世民还派侯君集等人,专门拜在李靖门下学习兵法,他也经常跟李靖探讨兵法。
但李靖毕竟不是李唐宗室,早先跟李渊有过一段恩怨,还差点被李渊杀掉。他本人也不擅长政事,在朝中不得势。
这样的人手握兵权会怎样?一定是流言不断,杀机重重!李靖在战胜东突厥和吐谷浑之后,每次回朝都被弹劾有谋反罪,吓得他赶紧辞职,闭门谢客以避祸。
李世民什么态度呢?大体上是信任他的,但猜忌心并未完全消除。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前,想让李靖随军,但李靖以健康问题为由拒绝了,结果李世民脸一沉:“你想学司马懿吗?”
这个记载见于《隋唐嘉话》,虽然未必可信。但《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原本确实想带李靖上前线的,但当时李靖确实老了,身体又不好,于是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你也可以把李世民的“打消念头”,理解成“放心”了。
除了个人军事才华太突出,李靖拒绝参加“玄武门之变”,恐怕也是埋在李世民心中的一根刺。所以李靖的处境其实一直不好,只是人们出于对李世民的尊敬,淡化了李靖的艰难处境。
由此,您大概就能理解李靖说“刘秀强于刘邦”的真正含义了吧?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为啥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
刘邦与刘秀谁更优秀?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石勒认为刘邦比刘秀优秀。马援、曹植、诸葛亮、范晔、唐宗、宋祖认为刘秀更优秀。朱元璋、毛泽东认为两人各有所长,但毛泽东似乎更倾向于刘秀,因为他给了刘秀三个最,给了刘邦一个最。唐太宗也是这么想的,从唐太宗和李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端倪。
既然李世民倾向于刘秀比刘邦优秀,李靖的回答自然是投其所好。其实,李靖的回答可不仅仅是投其所好,而是一举两得。这还得从李靖告密说起。
唐太宗李世民
您知道,魏征是李建成的人,是李世民的仇人,但魏征以“铁齿铜牙”的说实话、敢说话闻名。可您知道吗?当年的李靖可不仅仅是李世民的敌人还是李建成、李元吉、李渊等整个晋阳势力的敌人。隋末大乱,李靖见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不轨之心,就一路狂奔,千里迢迢要向隋炀帝告密。其实,李靖告密也很容易理解。他作为隋朝的臣子,其家族世受皇恩,他父亲是太守,他舅舅名将是韩擒虎,他举报李渊的不臣之心,是职责所在,人臣本分。可他这个人真本分,却会坏掉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大事,李靖被捉后,很快投降,以好好工作来表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李靖出将入相,横扫南北,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李靖年少时,韩擒虎对他这个三外甥李靖评价很高,说他是虽孙吴而不及也!
李卫公李靖
李靖如此优秀,能打能写又能说还有前科,同时他更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比张良功成身退更高的境界是陈平的功成身进!他要想更好地活着,不能学习魏征,而要学习陈平。李世民在问及刘邦、刘秀上所表现的倾向性,李靖立即心领意会。还有就是刘秀善待功臣,刘邦杀戮功臣,挺刘秀就是不想让李世民学习刘邦,李世民也乐于做刘秀第二。
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比做刘秀的升级版,他先说开国而又一统天下的皇帝,一般都是四十岁以上,只有刘秀33岁就做到了。后来李世民又自我批评地炫耀到:朕十八岁起兵,扫荡群雄,六年平定天下,不到三十(二十九)就成为天子。而且做到了河清海晏、四海宾服,认为没有那个开国之君皇能比得上。我这样骄傲,这是我的不对。
唐太宗这样说的确不对,倒不是骄傲而是把李渊功劳全给抹杀了。唐太宗和李靖的关于“二刘”对话也不太对,甚至有杜撰的嫌疑。
说他们对话比“二刘”也不太对,是因为唐太宗并没有直接问,刘邦和刘秀哪个更厉害?而是问了两个问题:刘邦是将将之才,怎么会出现彭越、韩信被杀,萧何被抓?光武中兴,善待功臣,不任于吏事,这这是善于驾驭将领吗?这个问题虽然有点难,但正如我前面所说,李世民的问题是有倾向性的,故而李靖回答起来也容易一点,投其所好嘛!
唐太宗和李靖的对话,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第三章,这里的李卫公是个缩写,全称是李靖卫国公。
唐李问对
该书又称《唐李问对》、《李卫公问对》、《问对》,是武经七书之一。武经七书是北宋武举钦定教材,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中期》组成。不过,这个《问对》是并非是李靖或者唐太宗的著作,而是北宋托名李靖所作。
原因很简单,唐朝的文献没有记载,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没有记载,成书于宋朝的《新唐书》也没有记载,《太平御览》、《武经总要》同样如此。马端临不认为阮逸“造假”的,但他又拿不出什么证据。朱熹的学生王应麟,在南宋的百科全书——《玉海》中,提及《唐李问对》是阮逸根据北宋时期的《李靖行述》1卷、《韬钤秘录》5卷和《卫国公手记》1卷整理编而成。也就是说,唐太宗很可能就没向李靖提过这事儿。不过,李靖得以善终跟李世民推崇刘秀也不无关系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