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去到外地当一方诸侯?

这说明秦始皇是坚定的反分封主义者和坚定的郡县主义者!

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全国统一了,该怎么样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为此,秦始皇召开了一次朝会进行讨论。

△秦始皇

在这次会议上,丞相王绾说:“诸侯初破,燕、齐、荊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意思是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齐、楚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参加朝会的大臣们讨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迋尉李斯反对。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意思是说,“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子弟做诸侯,同姓的非常多。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家一样,诸侯竞相厮杀攻伐,周天子没有办法禁止。现在海内仰仗陛下神灵英勇,统合为一,应该设置郡、县。对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则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重地给予赏赐。这样即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处理和控制,使天下人对朝廷没有不同意见,才是安定国家的方略。设置诸侯,并不适宜。”

△李斯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意思是说,“天下所以痛苦,战斗不止,就是因为有侯王的设置。靠先祖宗庙保佑,天下刚平定,现在又置诸侯之国,简直是培植战乱;如此希望安定,消弭混乱,岂不是难事吗!廷尉计议的极对。”

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后来,秦始皇派大军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派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40个郡。

△秦王朝郡县图

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君主!为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给宗亲和功臣封王、置诸侯,这说明他是一个“有国无家”的封建君主!

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

这是中央集权制的悲哀,皇帝只能是一个,皇权只能独享,碰上一个名君,国家自然强大,假如是个昏君,王朝马上死翘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把国家比作企业,周朝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周天子是董事长,各诸侯国是股东和董事!后来周天子实力下降,成为挂名的天下共主,但仍是董事长,没有哪个诸侯(董事)敢取代,因为还有其他人望着呢,春秋五霸也只能说是五个总经理,都要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周天子不授权,霸主(总经理)就没人承认。这种股权制衡下的分封模式,用礼法(周礼)规定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分权的方式,确保王朝长治久安。所以,周有天下,超过八百年。

从秦朝开始,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由股份公司变为独资企业,除了皇帝,其余都是打工仔。试想一下,在无电报火车,一切靠马卒驿传的古代,皇帝要统治几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几千万黎民百姓(即使是我们最瞧不起的南宋王朝,也有约200万平方公里国土,5000万人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强大时也只有550万平方公里国土,2600万人口。可见中国古代王朝都是巨毋霸),效率何其低下,工作何其艰难。

即使到了清朝,一份最高级别的八百里加急文书,从北京到广州,需要10天时间。从北京到伊犁将军府,需要20天时间,信息传达的艰难,导致边远地区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形成国家越大越穷、疆域越广越乱,无法长久有效统治,这也是汉唐两朝在征服漠北西域后,多次主动放弃的原因。好比一个只有牛耕技术的农民,要经营一片万亩农场,只能采取直营加分租的办法。所谓直营,就是把离家最近、最肥沃的土地,由自己带领长工直接耕种。所谓分租,就是把其余大部分土地,分租给附近的农民,收取租金。古代的大帝国,大多采取皇帝直接统治核心区域,其余大部分国土,分封给子女或功臣的办法,破解了这一统治难题。

但秦朝之后的中国帝王,宁可管不好,宁可天下大乱,也不愿采取分封制来化解统治力不足的瓶颈。假如秦始皇将国土分封给子女,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初就会被当地诸侯剿灭,秦不至于二世而亡。假如汉朝不削藩,各地有一批刘姓实力诸侯,王莽、董卓也不会专权犯上。

再设想一下,假如宋明两朝,有一批自治的诸侯,能在各地分头抵挡外族入侵,绝不至于外族一至,就天下鼎革、就皇室蒙尘。假如康熙容忍吴三桂等的存在,未必会有三藩之乱!如果三藩继续存在,今天的缅甸越南等国可能会被三藩呑并,从而扩大中华版图!读一读清史稿,就可发现,吴三桂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吊打缅甸,已准备向东南亚扩张了!可惜啊!

再补充几句:①唐朝在后期,藩镇割据时,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反而消失了,因为河朔三镇替朝廷挡住了契丹、奚、渤海等民族的南下。张议潮起兵从吐蕃收复河西瓜沙十一州,归唐后,也是半割据的藩镇。如果靠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根本收不回河西。②宋朝不愿承认李继捧家族定难军节度使的世袭权,结果逼反李元昊,促成西夏的割据,成为宋朝的大敌。③明朝沐氏家族世守云南近三百年,始终忠于大明,云南最终汉化。但明朝征服越南后,却不愿采用云南沐氏办法,派将军张辅世守并给以全权,结果鞭长莫及,始终不能有效统治,汉化程度超过云南的越南最后脱离中华。

以上例子说明,在古代中国,过度的中央集权并不是最佳选择!如果适当分权,采用质子的方式,在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一批忠于皇室的诸侯或藩镇,王朝的寿命会更长久!

注:此文内容来自我在知乎上的另一个问答,“汉灵帝为啥不把自己儿子或侄子兄弟同时封为共治皇帝”?我觉得那个答案用于回答“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可能更为合适。

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

秦始皇对自己的皇室子孙,那是相当抠门的。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们,他基本没有将任何封地赏赐给儿子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拒绝分封制,从一开始就想做好郡县制。

西周分封天下以后,天下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此后进入东周列国年代,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局面,而周天子根本就没办法管理。

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现象,秦始皇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再次封为王。这样又走上了西周分封的老路,他认为几百年以后,他的江山会像东周一样分崩离析。

只能说秦始皇这一点的确想多了,因为他们家两代人就把基业毁掉了,根本等不到几百年以后。秦始皇不把儿子们封为王,就是为了好好搞郡县制。

秦始皇对于亲情,看得很淡。

和自己的宏图大业比起来,秦始皇根本就不可能在乎所谓的亲情。他是千古一帝,就不会过分留恋家里的事情。

他一统六国,随后统一了度量衡、文字,修长城,焚书坑儒等等,做了太多一般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根本就忙不过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

这个时候家里人对秦始皇来说,那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负担。这是很残忍的现实,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好几个儿子,可是我们知道秦始皇有几个老婆么?

我们甚至连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知道,换句话说,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皇后,我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

  1. 倒不是说秦始皇有多么痛恨女人,如果真的痛恨女人的话,就不会跟他们生那么多儿子了。所以说秦始皇实在是顾不上管家里的事情,这才忽略了立个皇后的事情。
  2. 当年秦始皇的母亲和嫪毐生了两个孩子,算起来也是秦始皇的弟弟了,可是秦始皇却当着母亲的面,把嫪毐和两个孩子都给杀掉了。
  3. 同时秦始皇将母亲赵姬打入冷宫,发誓永生不得再见面。由此可见秦始皇这个人做起事情来,十分决断狠毒。
  4. 他对亲情的看法十分冷淡,反倒是对规矩的看法更加重视。这样的人才能够管理好一个国家,但是与此同时,跟这样的人做亲人,那也是比较累的。

为此秦始皇不分封自己的儿子去全国各地做王,甚至不给他们一个王爵的头衔,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秦始皇的郡县制,是要做全国推广的。

其实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只不过那是在各个诸侯国内的郡县制,并没有统一在全国推广。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就让大家提出制度的建议,有人认为要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而李斯则认为广泛推行郡县制,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

为此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结合战国时期传下来的郡县制,大力在全国进行推广。将全国诸侯国的领土都变成郡县,这样才方便统治。

如果秦始皇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分封到全国各地,那么他的郡县制该如何在全国推广呢?至少会遇到不少阻碍。

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会属于诸侯国,还是直接属于中央郡县来管辖。尤其是地方豪强们,更是摇摆不定,这些信息,直接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

为此秦始皇快刀斩乱麻,所有儿子都被出去瞎折腾了,跟你们个人的前程比起来,还是推行郡县制显得比较重要。

秦始皇这个人就是这么拽的汉子,他的儿子们也只能唉声叹息了。在他眼里没什么用处的儿子,管好吃喝就行了,出去做王爵,那就是丢人现眼,反倒是祸害地方。

秦始皇的儿子们,没听说有几个有出息的。

记载中,秦始皇一共有20多个儿子,可是比较著名的就只有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了。那么其他儿子都跑去干嘛了?他们基本都被胡亥给弄死了。

比如说公子将闾三兄弟,被胡亥逼迫自尽而死。公子高在胡亥屠戮兄弟们的时候,主动申请为秦始皇陪葬,得到了胡亥的允许。

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史记》

其中还有六名公子是在杜县被胡亥杀害,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城内被胡亥杀害。由此可见这帮公子都没什么出息。

唯一有点出息的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接班人。既然是未来的秦国皇帝,那么自然是不需要分封出去的。

至于胡亥,这种货色就算是分封出去,那也是害人不浅。秦始皇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二十多个儿子如果都分封出去,那么将来天下铁定大乱。

而且这么多孩子到底该怎么分封,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秦始皇索性一个都不分封了,给他们管饭就很好了。

总结:秦皇宋祖才是并驾齐驱的好皇帝。

很多人喜欢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我们细细去看,秦始皇和宋太祖,是要比其他两位高出一点的,高就高在了他们俩没有搞分封制。

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想着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上做国王,这是人的一种私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他们的分封几乎给国家酿成大祸。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都是分封遗留下来的问题。

可是秦始皇和宋太祖就是没有搞分封制。宋太祖的儿子们虽然封王了,可是依旧都留在汴京,秦始皇也是一样,根本就没想过给儿子分封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

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

秦国在统一天下后,曾经对整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过一番讨论,包括皇帝制度、服饰礼仪等,当然包括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由大臣们来议论,然后由秦始皇来决策。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大部分朝臣建议秦始皇把自己的儿子、秦国宗亲、功臣分封到燕国、齐国、楚国这样的偏远地区,镇守地方,以稳定秦朝的统治。

以廷尉李斯为首的极少数朝臣建议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李斯是理由是:分封制刚开始依靠血缘关系可以稳定,但是几代之后关系就会疏远,到时候就会相互攻击,天下大乱。李斯还列举了周朝的例子,秦朝的前身就是周天下之下的诸侯国,当然对周朝的情况很了解,于是最终秦始皇决策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

秦始皇本人也认为分封制是导致后来诸侯国之间混战的原因,现在秦国好不容易消灭了所有的诸侯国,如果再去分封的话,不就是给秦朝树敌吗?从秦始皇这个名称就能看出来,他希望自己是秦朝的第一任皇帝,然后秦朝的国祚可以传至万代,直接按数字显示:秦二世、秦三世到直到秦万世,周朝的国祚不过800多年分封就如此之乱,我秦朝如果万世的话,再实行分封制岂不是更乱。

秦朝建立后,只能参考周朝的先例,秦始皇也好,李斯也罢,他们都意识到了分封制是不对的,所以要改为郡县制,但实际上郡县制并不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发明,而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

最早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最初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封地只有50里,地位很低,但是,楚国很励志,不断地通过战争兼并一些小国发展壮大,大约是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发兵攻打权国,灭亡了权国(今湖北荆门附近),并把权国的地盘设为楚国的一个县,名字为权县,楚武王任命大夫斗缗为县尹,也就是县长,权县就是华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县,而楚武王任命大夫斗缗的行为则是国君任命地方长官的行政行为。

郡县制

这就是最早的县制来历,楚国用武力灭亡了一个小国,把这个原本不属于自己地盘的小国变成了自己的一个县,并通过任命官员的做法,让这个权县直接变成国君直属的地盘,这种行为就是通过武力扩张并吞并地盘的政治行为。

在当时,分封制是主流,但是,楚武王自己打下的地盘,他就自己吞并了,变成了国君的直属地,楚武王是通过县制这种手段来吞并并管理扩张所得到的土地,这种行为成为县制的雏形,之后,楚国也好,秦国也罢,每当通过武力吞并了地方后,一般就把这个地方设置为县,作为国君的直属地,当然也有的诸侯国吞并地盘后,把地分封给手下的功臣作为采邑。

换句话说,县制的流行是伴随着大规模战争和土地兼并的,这是解决新扩张的土地的一种管理方法,起初县都在一国的边境地区,还承担着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任务,县的长官也兼任边境军事职务,之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县由于实力较弱,不能承担起抵御外敌入侵的任务,于是就萌生了郡制。

春秋时期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改为郡县

有的诸侯国,郡比县大,郡管理着县,有的诸侯国,县比郡大,县管理着郡,到了战国后期,郡县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但是非主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流仍然是分封制,但是,秦国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基本上都是郡县制,即使有分封,也和周朝的分封不太不一样,比如武安君白起,就是一种封君形式,有封地,享受封地内的经济权,但是没有政治权力。

而且,秦国采用的是军功爵位制,无功不受䘵,所有的分封必须得有军功,即使是秦王的儿子,也得通过立功来获取爵位,商鞅之法经过一百多年的秦国实践,已经牢牢深入历代秦王和秦人的精神之中,这是秦始皇选择不分封的第一个原因

分封制之下的阶层

秦朝统一天下后,依然是按军功爵位制来实施的,以军功来获取爵位,如果按照丞相王绾所说的分封宗室子弟到偏远地区,那不等于是无功分封,这样就破坏了秦朝的法制,如果开了这个头,秦法不等于一张白纸,谁都能破坏吗?要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法完备,秦始皇断然不会以破坏法制来分封。

秦始皇选择不分封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通过战争兼并而来的土地一直都是实行郡县制管理的。前面说过了县制的来源,秦国在一百多年的对外战争中兼并了六国不少土地,这些兼并过来的土地,秦国基本上都实行了郡县制,这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了,打个比方,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灭亡了巴国和蜀和,把两个国家改为巴郡和蜀郡,然后派出官员担任郡守,比如李冰父子就是蜀郡的太守。

秦国的扩张

再比如,秦庄襄王时期,秦国灭亡东周国,同时攻取了韩国的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来管理占领的土地,三川郡是秦国东进中原设置的第一个郡,秦末天下大乱时三川郡的郡守就是李斯的儿子李由,再比如秦始皇亲政后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第一个灭亡的国家是韩国,灭亡韩国后,在韩国的地盘上设置了颍川郡。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是说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不断地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来加强管理,这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灭亡六国之后,基本上整个天下的秦占区都设置了郡县来加强管理,这本来就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根本用不着再讨论,秦始皇等于是一直默认这种作法,然后把这种做法在全国推广开来而已。

秦国郡县制地图

秦始皇选择不分封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而只有郡县制才能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制定了一种全新的称号“皇帝”,以彰显自己功盖三皇,德比五帝的功劳,然后制订了三公九卿制来管理整个朝廷中枢,地方上的管理就是郡县制,而郡县制与分封的区别就在于官职、爵位的世袭。

秦国早已经废除了世袭,所有的爵位由军功获取,而秦国的官职也不能世袭,必须由秦王来任命,秦朝统一天下后,仍然继承了这些制度,官职和爵位仍然由皇帝来任命,而分封制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分封制之下的诸侯有着太多独立自主的权力,且不受天子或皇帝控制,只有郡县制才能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当然会选择郡县制,没有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了。

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

在中国古代,封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功绩,政治背景而分封的异姓王,另外一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分封的同姓王,这种分封形式起源于西周时期,但诸侯称王是到了东周时期。

秦始皇是一位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皇帝,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创了帝制,实施中央集权制,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而我们要讨论的秦始皇为何不给儿子封王,就和秦朝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行郡县制有关。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周天子的影响力被削弱源于犬戎入侵,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一蹶不振,但背后还有诸侯国国力发展壮大,周天子实力削弱等因素。

这带来的影响是东周五百多年的乱世,所以实行分封制的国家,弊端会非常明显,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他的权力并非是无限的,甚至他的政令也只能局限在天子的一亩三分地里,到了诸侯国就不起作用了。

各国有各国的法律和制度,货币,语言和文字也均不统一,因为各国的地理环境,资源不同又会造成发展不一,而当周天子的影响力被削弱之后,逐渐崛起的诸侯们自然就不愿屈居人下,但又顾忌到其他崛起的诸侯势力,彼此之间就形成了相互斗争,相互制衡的关系。

所以东周五百多年,国家分裂,天下大乱和分封制的弊端是有直接联系的,也因此秦始皇才会废分封制,行郡县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中央政府的政令的可以直接下达到地方,而不再受到诸侯的限制。

汉朝,明朝皇帝也会封自己的子嗣为地方的藩王,到地方就藩,但这种情况的弊端也很明显——还是会削弱皇权,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都是皇帝封自己的儿子,或是皇室宗亲为藩王导致的,秦始皇不一定会考虑到这种结果,但是他追求中央集权,封儿子为藩王必然会皇权削弱,看到这一点却并不困难。

清朝的统治者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制度,对封宗室封王又做了一些改进,除了铁帽子王外,其他的爵位世袭递降。并且即便是皇帝的儿子,也不是都能封王的,通常是参与政务的过程中,具有突出表现才会从贝子,逐渐晋封为贝勒,郡王,亲王,清朝的王爷只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力,政治地位,以及俸禄上的优待而已,不具有封地。

秦始皇给自己的儿子封王,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就这么几种,分封建立诸侯国,或者给块地去就藩,或是向清朝有参政权,有政治地位,没有封地,如果非要让秦始皇选择一种,多半也是像清朝这样仅有辅佐皇帝的权力。

而即便秦始皇选择清朝这种封王的方式,他的子嗣有历史记载的主要是扶苏,胡亥两人,扶苏敢忠言直谏,又奉命协助蒙恬修建长城,是具有封王的资格,但他是秦始皇的接班人,地位本身就比王爵要高,胡亥只是受到秦始皇喜爱而已,在政治上并没有特殊表现,也不具备封王的资格。

因此秦始皇不给子嗣封王,首先是因为他并不支持分封制,他选择的政策就是灭诸侯,成帝业,这里面就没有封王的选项,其次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自然不会允许封王这种削弱皇权,存在隐患的事情发生,并且除了血缘关系外,秦始皇也没有其他封王的理由,这又何必去封王呢?

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

人家老秦好不容易统一的大秦帝国,要是给他那20几个儿子封王的话,那跟不统一帝国,有啥区别?你看,人家老秦起个名字叫秦始皇吧,内心想的就是,自己是第一个皇帝,然后无穷无尽的皇帝都是他老秦自己的子孙。

这个老秦辛苦了大半辈子,统一的江山,当然怕自己如果把那些儿子封为王,到了某一天,那些儿子们呀,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一堆封地的王打起来了,那可能就跟春秋战国的混乱应该有得一比了,混乱当中,被外人占了便宜怎么办法?

(剧里的扶苏真是个翩翩公子)

不过呀,这个老秦想得还是有点多,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那个小儿子,那么快就把他那个秦一世到秦万世的梦想泡泡给戳破了。一般,我们只知道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和小儿子秦二世,不太知道,他其他的那些儿子们,本来呀,老秦是想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扶苏的,但是,因为那个赵高呀,皇位就到了小儿子手里。

要是那个老秦能看到,他那个小儿子,听信赵高的话,不但把他一帮儿子们统统弄死,还直接把他的江山给弄丢了,那老秦肯定要哭死在阴间了。他肯定很后悔,竟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们封王。

这里是,正在努力学习写作的牛回回。加油鸭!

(网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