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那么听狄仁杰的话?因为狄仁杰属于小鲜肉?甚至想建立后宫?
一、狄仁杰是小鲜肉,开国际玩笑
武则天出生于武德七年(624年),狄仁杰出生于贞观四年(630年),武则天比狄仁杰大了6岁。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则天任狄仁杰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此时,武则天68岁,狄仁杰62岁,狄仁杰对于武则天而言,早已不是什么小鲜肉了。在武则天心中也只有张易之、张昌宗这类人算得上小鲜肉了。
二、武则天听狄仁杰话吗从史料看,武则天对这位比自己小六岁的山西老乡更多的是敬重;同样狄仁杰对武则天也展示了一位人臣应有的忠诚与智慧。
则天谓曰: “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 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在任用狄仁杰为宰相时,就问到:“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至于中伤我的人是谁不想知道,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听后就非常叹服。
长寿元年(692年),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下狱,面对酷刑,狄仁杰利索的承认了所指控的罪行。在来俊臣放松监视的情况下,狄仁杰在狱中偷偷上书武则天诉冤,引起武则天重视,决定亲审此案。面对武则天的亲自审问,狄仁杰说出当时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同时,武则天也查出狄仁杰所谓《谢死表》系伪造。也就赦免了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为彭泽县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再次启用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纳言”寓有居高位而广纳群言、广征贤论之义,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重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狄仁杰也成功替朝廷解决了边境危机。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恩宠冠绝当朝。同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为其废朝三日,追赠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文惠,意思是文德恩惠,“文”是封建王朝文臣的第一等谥号,“惠”提现武则天对狄仁杰的重视和肯定。
武则天为何那么听狄仁杰的话?因为狄仁杰属于小鲜肉?甚至想建立后宫?
题主提的问题,激起了福垊辟谣的欲望。武则天之所以听狄仁杰的话,就在于他的魅力,而这个魅力就是人品好、能力强,而并非是宰相狄仁杰形象好,气质佳。
狄仁杰不是小鲜肉而是老骨头狄仁杰不帅。关于狄仁杰的相貌《旧唐书》、《新唐书》没有记载,这就说明历史上狄仁杰相貌普通。如果狄仁杰长得帅得话,史书上一定会详细描述的。同样地,狄仁杰也不丑,如果长得丑或怪的话,历史上也会记载。
狄仁杰不小。683年唐高宗驾崩,685年武则天宠幸冯小宝,690年武则天称帝,691年、697年狄仁杰两次拜相。狄仁杰比武则天小6岁,狄仁杰拜相时都61岁、67岁,可以说完全就是一把老骨头。怎么能说他是小鲜肉呢?真正的是小鲜肉是冯小宝、张昌宗(不是张宗昌哦)、张易之。
狄仁杰为什么受到重用?两人是什么关系?人品好。691年九月,狄仁杰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成为宰相。武则天一天对他说:“爱卿在汝南造福一方,可有人打你的小报告,爱卿想知道是谁呢?”狄仁杰回答说:“陛下若认为臣有错,臣一定改正。陛下若认为臣没错,这是臣的福气。臣不想知道他是谁,还会把他当做朋友。”武则天对他的这种高风亮节的人品非常敬佩。当然福垊也在想,这会不会是武则天对他的一个试探,看他会不会身居高位,而去报复一个曾经告密自己的小人呢?如果真有人向武则天告密,武则天想必直接说是谁了,而不会问他想不想知道是谁?比如武则天对张德就是直接说是谁告的密。
能力强。任大理寺丞时,一年内解决了一万七千人的积压案件,而且处理的公平合理,没有冤诉。当契丹首领攻陷冀州时,引发河北的恐慌,武则天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一改前刺史令百姓拼死抵抗的做法,让百姓安居乐业。孙万荣听闻,随即撤兵。大概孙万荣认定狄仁杰有备无患,他的这个空城计还有个人魅力楞是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两人的关系。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恩宠冠绝当朝,他们君臣的关系非常融洽。因为他是武则天最得力,最可靠的助手,哪些棘手的问题,难以决定的决策,都被他一一处理。其恩宠程度不低于张昌宗。武则天把值千金的翠裘赏给了小鲜肉,狄仁杰刚好来向武则天汇报工作。武则天就让她的两个最重要的男人小鲜肉和老骨头玩双陆游戏,赌注就是狄仁杰的紫袍和小鲜肉的翠裘。武则天看到老骨头欺负小鲜肉就说:你的紫袍怎么能跟翠裘的价值相比?狄仁杰当即怼回:我这紫袍是朝见天子所穿,他不过因为帅才得到翠裘,我这紫袍跟他的翠裘比,还掉价呢。最终靠脸吃饭的小鲜肉因为羞愧而败于靠本事吃饭的老骨头。狄仁杰将翠裘赏给了自己的家奴。
武则天的后宫《旧唐书·张行成传》载,“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唐高宗去世十五年后即698年,武则天设立控鹤监,后来又改成控鹤府。名义上他们都是皇帝手下的研究学问的青年才俊、文艺青年,实际上全部都是武则天的“后宫佳丽”。狄仁杰劝说武则天:“二张在陛下左右,实在有累皇上的盛名,皇上志在千秋,留此污点,殊为可惜”意思就是狄仁杰劝谏胡搞一定要低调。武则天立即采纳,撤销控鹤府。但成立了奉宸府,还是以张易之为府令。奉宸府人员都称为奉宸供奉,比较著名的有李峤、阎朝隐、薛谡、员半千、宋之问等26人。而武则天其他男宠还有御医沈南璆(qiú)等人。
奉宸供奉宋之问曾写《明河篇》向武则天求爱,武则天感觉他太直接,而且说拒绝宋之问是因为他有口臭。当然这件事未必属实,但宋之问的人品却非常差劲。
武则天为何那么听狄仁杰的话?因为狄仁杰属于小鲜肉?甚至想建立后宫?
帝王心术岂可用儿女情长来揣度,武则天听狄仁杰的话,那是因为狄仁杰能力出众,又拥护武则天的领导,所以武则天才将狄仁杰视为股肱之臣,这好比秦始皇重用李斯一样。武则天不是秦之赵姬,狄仁杰也不是秦之吕不韦,他们或许有儿女情长,但是仍属于正常的君臣关系。狄仁杰生于公元630年,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也就是说狄仁杰只比武则天小6岁;武则天60岁当皇帝时狄仁杰已经54岁时,根本不属于小鲜肉。武则天晚年有许多男宠,比较著名的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但是名臣狄仁杰不在男宠之列。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大唐各地地方官,先后当过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公元690年,武则天继位称帝;公元691年擢升狄仁杰为宰相,四个月后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如果武则天对狄仁杰有意,那么也不至于让狄仁杰去炼狱里遭梅花内卫毒打;为了保命,狄仁杰承认他有谋反的想法与行动。武则天阅读了狄仁杰的供词后,心中雪亮,她知狄仁杰无谋反之意,但是为了敲山震虎,她将狄仁杰的死刑改为罢职为民,平反后仅仅让狄仁杰当了一个县令。
狄仁杰当了县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狄仁杰精心治理魏州,百姓们争相立碑颂德。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狄仁杰全力辅助武则天治国,击退了突厥军,安抚了河北百姓。公元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狄仁杰有一位美丽而能干的女上司,对这位杀伐果断而英武不凡的女上司,他是又敬又畏,或者有一点点喜欢之意,但是绝不敢有丝毫表达。晚年武则天纵欲无度,豢养了许多男宠, 狄仁杰曾经委婉的向武则天进谏过要节欲,要注意身体健康,这种建议也只有狄仁杰敢提,武则天听后大笑之余十分感动。对于武则天还政李唐,狄仁杰做出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他对武则天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最终武则天听取狄仁杰的建议,还政李唐。
武则天为何那么听狄仁杰的话?因为狄仁杰属于小鲜肉?甚至想建立后宫?
武则天是个开明的君主,注意人员选拔,所以她做皇帝了以后,就提拔狄仁杰做宰相,这个时候武则天67岁,狄仁杰61岁,狄仁杰想做小鲜肉也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比武则天小了6岁,但是岁数都这么大了,真的不合适。武则天找的小鲜肉都是张氏兄弟这样的青年才俊。
至于武则天听狄仁杰的话,倒是真的。首先说他们俩都是山西老乡,在朝堂上听到乡音,还是比较亲切吧,再说狄仁杰无私刚毅,处事公平,这才是让武则天对他格外信赖的原因。至于之前武则女还没做皇帝深居内宫的时候,狄仁杰常年在外地任职,估计俩人是没机会见面的,谁也不认识谁。后来狄仁杰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之中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案人员多达1万7千人,却没有一个人翻案喊冤,才使得候他名声大噪,这个时候应该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
狄仁杰为人正直,秉公无私,才深受武则天敬重,并尊称他为“国老”,这个杀伐决断的一代女皇,到了狄仁杰面前,确实变得温顺很多,因为狄仁杰是她的知音。
武则天为何那么听狄仁杰的话?因为狄仁杰属于小鲜肉?甚至想建立后宫?
大概是受到影视剧中赵又廷等饰演的狄仁杰的形象影响才会觉得狄仁杰属于小鲜肉吧?事实上,狄仁杰当然有过小鲜肉的时期,但从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的显庆五年(660)开始,630年出生此时已是而立之年的狄仁杰就不再是小鲜肉了,到了武则天称帝的天授元年(690),狄仁杰已经是花甲之年,跟小鲜肉更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武则天信任重视狄仁杰的很多表现,也都直接间接反映狄仁杰已经年老——武则天称呼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叫他的名字;武则天不同意狄仁杰请求退休(以老疾乞骸骨);武则天免除狄仁杰的跪拜之礼,还说:每看见您拜,朕也感到身子疼痛;武则天还免去狄仁杰在宫中宿直(值班)的工作;这些是因为武则天尊敬狄仁杰,也是因为狄仁杰已经年老。
这么说吧,晚年的武则天固然喜欢小鲜肉,但一代女皇也有对治国理政人才的需求,甚至有对彼此默契的朋友的需求,把武则天听狄仁杰的话的原因归到暧昧关系上,实在是有点离谱得过分了。
武则天为何那么听狄仁杰的话?因为狄仁杰属于小鲜肉?甚至想建立后宫?
武则天对狄仁杰言听计从吗?
得益于各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传播,狄仁杰的形象也算是深入人心,不管是后世的虚构,还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狄仁杰对于武则天来说是相当重要,几乎可到言听计从的地步。
有下面两个比较大的佐证
- 越王之乱,赦免冤案
越王之乱后,武则天为惩治乱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并密奏武则天,认为一旦按此定罪,将牵连甚广,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是被迫作乱,并非本心所为,请求赦免。后来武则天真的下诏,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只发配丰州完事。
- 武曌百年,还政李唐
这段话主要讲什么意思呢?
武则天晚年,想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狄仁杰说:“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即唐中宗)不可。”
武则天闻听狄仁杰说出这话来,大出所料,她原以为狄仁杰会顺从,拥立武氏子孙的。连忙问为什么?
狄仁杰劝道:立后嗣,一是为国家有人承大统,二是为先帝宗庙有人祭祀。一则,姑侄与母子,当然母子关系更亲近喽。再者,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可是,如果立了侄子为帝,还从来没有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
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派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接回了洛阳。
武则天瞧上狄仁杰?对比一下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出生年月,就很能理解这个问题了
武则天出生于武德七年(624年),狄仁杰出生于贞观四年(630年),也就是说,武则天比狄仁杰大了6岁。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天授二年,狄仁杰代理尚书事,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宰相。
此时,武则天68岁,狄仁杰62岁,众所周知,武则天喜欢的四大男宠薛怀义,沉南璆,张昌宗,张易之,他们四人,要么魁梧健壮,要么是成熟暖男,要么长得漂亮,精通音律,善弹能唱。
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再怎么着,武则天也瞧不上眼的吧?故而,建立后宫更加谈不上。
不过呢,狄仁杰死后,武则天确实悲痛不已,曾经还为此辍朝三日,但是这也是将狄仁杰当作能臣看待,绝对没有所谓的私情只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