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官职在当时到底多大?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

答:我简单统计过一下,在梁山好汉中,绝大多数的同胞兄弟中,往往都是兄是英雄,弟是好汉,都是强横的主。

比如阮氏三兄弟,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这一个个都是天不敢收、地不敢管的太岁活阎罗!

又比如解氏双雄,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一个敢上山擒虎,一个敢入林猎豹。

还有专门教人吃“板面刀的”船火儿张横,充当鱼牙摊老大的浪里白条张顺;作恶称霸一方的没遮拦穆弘、小遮拦穆春;甚至如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旱地忽律朱贵、笑面虎朱富;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莫不是如此。

就连宋清,因为哥哥是梁山的老大,他也跟着人五人六,趾高气扬。

唯独是武松兄弟和李逵兄弟,差别巨大。

李逵的哥哥李达,只是怯懦胆小,体魄应该和李逵一般壮大,邻里乡亲,恐怕也不敢明着欺负他。

武松的哥哥武大,偏偏是个天生残疾,侏儒症,身高不过三尺三,不但是别人鄙夷和取笑的玩物,也是歹毒之人压榨和欺凌的对象。

上天降生武松这样的天神级别的好汉来作武大的弟弟,似乎就是让武松来充当他的保护神的。

所以,在水浒世界中,最真、最纯、最温馨,也最容易让人落泪的兄弟情,就是武松和武大之间的同胞之义、骨肉之情。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在拍摄阮氏三雄生离死别那段情感戏,非常悲壮,又是慢镜头,又是分镜头,又是新旧画片叠放。看得出,做导演的用足了心思,做足了功课。但是,和武松上东京专门到武大家与兄长话别那一场戏相比,都远远不及。那段戏属于文戏,表面上平平淡淡,但是极富生活气息,观众代入感很强,真真让人睹之动容,思之落泪。

武松千叮咛,万嘱咐,他转身后这一走,弱小的哥哥就被恶霸相欺,以至于横尸暴死!

武松顶天立地,岂能吞得下这样的窝囊气?

如果不能亲刃仇人,血祭哥哥,实不堪再在人世为人矣。

所以,武松杀嫂、杀西门庆,乃是势在必行之事,无论后果多严重,无论自己官大官小,都必须得干!

实际上,武松的官有多大呢?

原本,“都”是一个军事单位,“都头”是唐中期藩镇和禁军中的领兵官“都将”的俗称。

唐僖宗时代,当权宦官田令孜募神策新军共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也称都头。

到了宋朝,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

换句话说,宋朝的县里根本就没有“都头”这个职务。

到了元代,县内负责治安的衙役分班轮换,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朝人,可能把都头和班头这两个词用混了。

估计,武松应该是一个县里衙役的头目,也就是班头。

最后补充一下,武松在做出复仇行为之前,也着意收集了潘金莲、西门庆的罪状,是为减轻自己罪责作了一些工作的。

武松的官职在当时到底多大?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

谢谢邀请。

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受人推崇的角色之一,尽管他也有些小缺点,比如容易受人恩惠就感激涕零,但是综合看起来他仍然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武松从小与哥哥相依为命,感情很深,由于哥哥身有残疾,形容矮小,容易被人欺负,而武松却高大威猛,孔武有力,免不了与人争执,所以年轻时候的武松是当地有名的浑小子,从小就练就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后来武松徒手打死景阳冈的猛虎,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后他的好运也来了,被阳谷县县令看中,做了都头,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当地治安。对比今天,就相当于一个县主要执法部门的老大,要知道这都头虽然不是什么科举考出来的,但是负责保护县令,处理各类纠纷案件,权力着实不小,而且武松打虎英雄的美名早就传播开来,在县里面武松绝对是数得上号的人物。

从一个不事生产的浑小子,一步成为一个县的都头,这个跨度其实蛮大的,然而武松绝不是一个没有脑子的莽夫,他有着极其厉害的学习能力,是一个拉一把就能自动上位的人物。刚打死老虎时,当地人为了感谢他,拉他庆祝,见当地县令,武松言谈举止十分得体,早已经收起早年混不吝的性子。想来那些年武松虽然脾气暴躁,常与人争斗,但是多年摸爬滚打的他早就汇通了人情世故。而县令赏赐当地人凑的一千贯感谢费时,他居然推辞不受,说直接分给当地因为打虎而受责罚的猎户吧。要知道那时候一千贯足够看一个人一辈子衣食无忧了,武松一个时常一个大子拿不出的穷汉居然可以拒绝这么一大笔财富。一来说明武松对钱财不看重,二来说明他忠厚仁德,第三吗,也许是我小人之心,武二郎此举无疑拉近了自己跟县令的距离,一个都头职位到手。

武松当了都头以后,很快就适应了都头点生活,一切干得是有模有样,不光光是维护治安,把都头需要的查案办案流程也是学习的一清二楚,期间还为县令出力办了一件事,得到县令的赏赐。这样的下属哪个当领导的不喜欢,武二郎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武二郎就是武二郎,他虽然过起了一般人羡慕的都头生活,他的血性从未消失,而且这些日子的都头生涯变得更加理智精明。所以当他办事回来,得知大哥突然暴病死去,而嫂子颇有异样,他就感觉到事情不对劲,后来哥哥托梦报冤,很快,武都头办案那一套开始实践起来,武松经过短时间的调查,就查明了是嫂子跟西门庆勾搭成奸,下药害死武大郎,而且有发黑的尸骨做物证,郓哥何九叔做人证。武松这时候一点都没有想到杀人,而是去报官。

别看那县令对武松颇为赏识,但是西门庆可是金主送银子的人呐,县令直接以捉奸见双的理由驳回了武松的诉求。武松看到县令指望不上,这个时候才动了杀人的心思。然而,就算要杀人武松也一切准备的妥妥当当,他杀潘金莲的时候把相关涉案人员都请到场,还有人专门记录整个过程和潘金莲的罪行,既然县令对不了主,武松就自己来当这判官。杀死潘金莲以后,他又提着潘金莲的头找西门庆,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西门庆。

这西门庆是个什么东西呢,不过是当地一个破落户,做点生意有点闲钱罢了,武松有什么不敢杀他呢。武松杀西门庆不是因为西门庆有什么什么身份,或者自己都头这个职位有多大权力地位。武松杀西门庆纯粹就是因为他跟潘金莲合谋害死了自己哥哥,就算他自己仍然是个无业游民,就算西门庆地位很高,他照样杀得。

对比武松就想到林冲,林冲老婆被高衙内调戏,他选择忍气吞声,最后还不是一样被陷害发配,自己老婆因此自尽,他最后也被逼上梁山反了。如果当时是武松,武松肯定直接就把高衙内杀了,最后最坏的结果也是一样反了而已。看看林冲,开始时候竭力忍气吞声,就为了保住自己现有的一切,最后啥也没保住,人家高衙内高俅啥的一直活得好好的。

武松是一个特别会适应环境的人,他可以很快根据所处的环境作出选择,杀伐果断。他身上的血性一直都在燃烧,不会因为敌人的身份地位就去胆怯,伤害了武松,管他什么西门庆南门衰的,一样杀去。

武松的官职在当时到底多大?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

武松的“官职”是阳谷县“步兵都头”,很多人把“步兵都头”解释为县公安局局长或者刑警大队大队长,实在是很离谱,这个“步兵都头”根本不是官职,而是吏。

武松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连猛虎都不怕,能怕西门庆?

军队中的都头

都头之名,源自军队。唐僖宗时,宦官专权,招募神策新军,设五十四都,其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五代的中央禁军中,“都”是一级编制,在“指挥”之下,其指挥官称“都头”,地位在“指挥使”之下。无论地位高低,都是一级统兵官,相当于连长。

宋初继承五代军制,禁军分马军、步军,均设指挥一级编制,指挥又下设都一级编制,一都的编制在100人左右,都的长官是都头、副都头,分马军都头、步军都头,管着100号人。

县衙中的都头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威震阳谷,被阳谷县令器重,直接任命为阳谷县步兵都头。

然而,遍查《宋朝官制辞典》,作者也没发现地方州县有“都头”一职。

综合《水浒传》对武松任职的描述,县衙的步兵都头最多是个吏职,不是官职。

我国古代官吏殊途,官是官,吏是吏,不可混淆。宋朝县衙的工作人员,除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是官外,其他都是吏,比如《水浒传》里宋江干的郓城县押司、戴宗干的押牢节级等都是吏,朱仝的马兵都头、雷横的步兵都头,也都是吏。

同理,武松的阳谷县都头也是吏。

王安石变法前,县衙的吏大多是差役制,由官府强制百姓服役,没有工资;王安石变法前,县衙的吏大多是募役制,由官府出钱招募百姓充当,有工资。《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宋徽宗时期,官府实行募役制,所以武松的步兵都头是有工资的。

武松为何不怕西门庆

武松的步兵都头,职责可参照朱仝的马兵都头、雷横的步兵都头,实际上相当于县衙里的衙役班长,主要负责维持社会治安,抓捕盗贼等,所以武松有时会随身跟着几个土兵使唤,但因为不是正式官员,只能算政府雇员,不是什么铁饭碗,随时可以开除。

西门庆是阳谷县的商人,经营药材生意,没有政治地位,只能算个中产阶层。尽管“有钱能使鬼推磨”,但西门庆毕竟不是吏,更不是官,要受官府管辖,对县衙的官吏要敬上三分,即便武松不是“打虎英雄”,西门庆见了这位“步兵都头”应该也会客客气气。

西门庆不是什么正经商人,跟官府的胥吏们多有勾结,欺压百姓的事没少干,黑白两道吃的比较开,算是“地头蛇”一枚,阳谷县的普通百姓都很怕他。

武松不惧怕西门庆,倒不是因为他自己的“步兵都头”身份,而是因为艺高人胆大。武松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又有一身好武艺,连猛虎都不怕。君不见武松一发飙,血洗鸳鸯楼,杀了包括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在内的男女一十五口,何况一个西门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武松的官职在当时到底多大?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

武松别名:武二郎、武行者、武都头。这里的都头就是武松的官职,都头相当于现在的刑警大队队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与军队中的连长不分上下,可管理的部下大约100人左右,被鲁智深鲁提辖管理的30人强了不少。

在审讯潘金莲的时候,武松还让部下替他买猪头、鸡鹅、酒、果品,又派几个土兵把门,倒酒也是土兵的活。不难看出,都头还是可以调拨土兵干点私活,武松活得还算滋润。如果放在今天,小混混们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好菜好酒的追着伺候,娱乐场所更不用说,那肯定是武松重点巡查监管的地方,或许多少也能捞点外快。

看来,武都头官职不算大,属于基层执法者,能量还是非常有限。那他为何敢和当时的富裕大户西门庆叫板呢?是都头的身份、还是倚仗自己武艺高强!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松的为人,不妨再看看武松的官差是怎么来的。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应该说是标准的“穷二代”,然而,天上的馅饼偏偏砸在了武松的头上。

一次,他在回老家清河县的路上,见酒家"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执意连喝十八碗酒,在景阳冈乘醉打死猛虎,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下山时巧遇猎户,一同来到阳谷县县衙,将赏银全赠与了众位猎户。知县爱其忠厚仁德,任命他为阳谷县步兵都头。由此看来,武松的官差还是靠自己努力,靠自己的品行赢得的,可以说他属于“性本善”的那类人。

后来,武松决定斗杀西门庆,难道武松真的不害怕吗?底气又在哪里?

首先,杀西门庆是为哥哥报仇。哥哥武大郎身材矮小、长相丑陋,被戏称为“三寸丁谷树皮”,然而,武松并没有嫌弃他,一直将他作为父亲一样敬重。武松得知哥哥被害后,第一时间到左邻右舍明察暗访,并通过何九锁定了证据,证明哥哥就是奸夫淫妇西门庆与潘金莲合谋毒死的。接着,又告到县衙,谁知因为县官收了西门庆的贿赂,武松差点反挨40大板。武松在走完正常程序之后,彻底绝望了,他才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复仇。

随即杀王婆,又杀潘金莲。然后又到狮子楼去找西门庆,并最终将有钱、有势、还有武功的西门庆杀死。谋害武大郎的三个主要责任人全都被结果了,算是完全报了兄仇。

细心的客官也许已经作出了判断,武松在杀西门庆等人之前还是非常理性冷静的。后来的剧情也说明,武松对杀人尤其是杀西门庆这样的人,对后果还是有预判的。

即便这样,杀人后,他并没有马上逃跑,而是带着搜集的证据和口供,再次到了阳谷县县衙,向知县投案自首。这意味着什么呢?他杀人犯罪了,但他这是替兄报仇,他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其次,是他的个性使然。武松做事一向果敢霸气,该出手时就出手。面对酒家“三碗不过岗”、树上刻写的"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客商,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以及当地官府榜文“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等的反复提醒,武松并没有害怕退宿,依然直奔景阳冈。包括之后的“血溅鸳鸯楼”并在现场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也佐证了武松嫉恶如仇、有仇必报、侠肝义胆、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气。

不像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但是,处事畏首畏尾,总是担心高俅那个混球会给他穿小鞋,而失去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公职,即使遭遇老婆被高衙内调戏的情况下,依然不敢出手,克制、克制、还是克制,就连观众都替他感到憋屈。

由此看来,武松勇猛刚毅的个性,也是他斗杀西门庆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换作林冲的处事原则,结果又将如何?他一定会首先考虑后果,在西门庆强大的攻势面前,加上助纣为虐知县贪官的搅局,差不多也就放弃了。大不了,知县再做做西门庆的工作,让他出一笔银子给武松,那么,可以断定武大郎冤案只能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结局。

结论:

武松官职不大,他敢于斗杀西门庆一是为兄报仇,一是个性使然。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武松的官职在当时到底多大?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

就今天来讲,以武松那个职位,想搞死西门庆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还没有风险。

武松时任阳谷县步兵都头,手底下有几十号小弟,对应着今天应该就是县公安局长。西门庆,是有名的开生药铺的,有钱有地有铺子,是个不大不小的老板。

虽然西门大官人属于县城里面有头有脸的一号人物,但是比武松还是要低许多,他的地位实际上跟武松手底下的班头们是一个层次。之所以这么跋扈,主要是因为他跟县太爷有交情,经常送银子。

以武松的位子要搞死西门庆,有太多种方法可用。可以上门挑衅,逼西门庆先出手,最后下一个袭警的结论。可以随便找个借口,传唤西门庆到衙门里,当晚就在牢里弄死,最后下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突发的结论。可以在半路下手把他扔河里,最后下一个失足落水不予立案的结论。可以把他绑到山上,扔下悬崖,最后下一个自杀的结论。总之绝对能让大官人死的很合法。大郎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但是最终武松选择了那个最极端的做法,当街杀人取命。为的就是给哥哥报仇,告诉天下人,他武松杀人堂堂正正,不做暗事。他杀西门庆毫不畏惧,是他性格使然,无关地位,即便不是都头,事情依然会是那个结果。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武松的官职在当时到底多大?为何杀死西门庆毫不畏惧?

众所周知,在上梁山之前,很多好汉其实都曾做过官吏。官职高者如秦明,身穿红袍,腰系玉带,统辖一州之军,是正儿八经的三品武将,乃是梁山好汉中官至最高的人;官职低者,如宋江、李逵、杨雄等人,只算得上小吏,都没品级。

这些好汉中,武松之前也曾做官。

武松从柴进庄子里回家探望哥哥,途经阳谷县时,在景阳冈打死吊睛白额老虎。此举轰动了阳谷县,阳谷县知县不但赏了一千贯钱,而且当场就聘武松做都头。武松欣然答应,从此就留在了阳谷县。

那么,武松的都头之职,在当时究竟算多大的官呢?武松不畏惧西门庆,甚至敢杀西门庆,是不是也和他做都头有关呢?

都头并不是宋朝才出现的官职,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在唐代,都头是军中职位,算是个不小的官职。

宗权遣其将王淑将兵三千从复光击邓州,逗留不进,复光斩之,并其军,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

八千人分为八个都,每一都之长称为都将,也叫都头。可见,一个都头麾下有一千军士,算得上“千户”,职位颇高。

这还不是最高,到晚唐时,一个都头麾下甚至可以有一万人。唐僖宗时,大将军高骈曾“选募诸军骁勇之士二万人,号左、右莫邪都”,两万勇士分给左右都头统帅,显然每一都头麾下有一万人。

但是,到了宋朝,都头则不然,属于低级职位。《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记载,“以五百人为指挥使,并副二人、正都头三人、十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五人”。五百人中,正都头就有三人,还在正副指挥使之下,显然地位大大降低了。

而到了水浒中,都头的地位更低,顶多算得上现代一县公安局支队的队长。

武松打虎之后,被知县当场任命为都头,而且是个步兵都头。这就说明,都头的官阶,低于知县。其实,都头不仅低于知县,还低于县尉。

(史进)上墙打一看时,只见是华阴县县尉在马上,引着两个都头,带着三四百士兵,围住庄院。

史进和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结交,不幸被摽兔李吉举报。后来,华阴县的县尉就带着两个都头缉捕史进等人。从这里可以看出,都头隶属于县尉。从这里可以看出,县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而都头则属于刑警队队长了。

前面说过,武松属于步兵都头,有步兵都头自然还有别的都头。什么都头呢?看看郓城县的雷横和朱仝,就明白了。

本县尉司管下,有两个都头:一个唤做步兵都头,一个唤做马兵都头。这马兵都头管着二十匹坐马弓手,二十个土兵;那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二十个土兵。

这里,马兵都头就是朱仝,而步兵都头则是雷横。两个都头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地位一样,都管着四十个士兵。

另外,水浒里还提到一种都头,受巡检所辖。比如李应被骗上梁山后,宋江吴用安排人假扮巡检、都头等人把李应妻子及家中钱财拉上梁山。李应妻子上梁山后,就说“又有两个巡检引着四个都头,带领二百来土兵,到来抄扎家私”。

显然,这里的都头还受巡检统属。但是,巡检也和县尉差不多,受县令统属,高于都头。从土兵数量也能看出来,巡检和四个都头平均每人也就四十个属下。

至于武松敢杀西门庆,其实和他的官职没关系。

当时,武大郎被潘金莲、西门庆害死,武松一开始走律法途径,搜集证据和人证,希望正儿八经报仇。可惜,知县及大小官吏都被西门庆买通,武松的诉状不被受理,武松才不得不暴力报仇。

实际上,那个时候的武松,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哥哥报仇。别说西门庆只是一个泼皮商人,即便他是知县、知府甚至太尉,估计武松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干掉他。武松只管报仇,才不会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