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
阿道夫·希特勒从1933年就任总理到1945年饮弹地下室一共统治了德国十二年。德国历史学家哈夫讷在《解读希特勒》一书中将希特勒统治德国的这十二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六年是希特勒统治的黄金时代。用哈夫讷的话说:“这六年取得了一系列让其敌人与朋友都感到意外的,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会取得的成就”;然而后六年却是由“错误”、“失策”和“罪行”等贬义词所组成的。
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费斯特曾在被誉为史上最佳的《希特勒传》中做过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如果希特勒在1938年底死于一次刺杀的话,那么恐怕大多数德国人都会把他称为最伟大的国家巨匠或是德国历史的完成者。1939年似乎成为了希特勒和德国命运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希特勒在人前的形象更多展现为一个建设者,然而在此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破坏世界的超级战犯。
一战后德国损失了10%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需要向战胜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并支付利息。德国位于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不许德军设防。德国陆军和海军在人数和装备尚都收到了限制,至于空军则直接不被允许拥有。一战后的德国就长期处于这种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之下。
一战后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政府根本无力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万般无奈之下政府只得通过向德国国家银行出售债券来弥补开支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这为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1922年德国政府多次请求延期支付赔款,然而法国方面不仅对此予以拒绝,更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区。魏玛政府号召鲁尔居民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抵制法国的占领政策。
当时魏玛政府动用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用于支援鲁尔区的停工斗争,然而这也使德国经济遭受重创。马克的价值开始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了1923年4月以后政府基本放弃了对马克进行干预的任何想法。当时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通胀最严重的时候早上的面包钱到了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
到了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德国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德国本来就需要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从1922年的鲁尔危机事件后德国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胀,到1929年德国还没得及从本国的通胀中缓过劲来就又遇上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因此形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正是利用了经济危机期间的动乱攫取了政权。
希特勒上台后曾许诺说:“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德国的失业人口就从六百万锐减到两百万。193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但1934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高达1264亿帝国马克,之后德国经济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高速增长。希特勒上台4年后德国的失业率从高于30%下降到几乎为0。
与此同时德国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1933-1938年德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随着纳粹上台后掀起的高速公路建设高潮也使各种汽车公司、修车厂以及加油站应运而生。如今作为德国汽车产业标志性品牌的众汽车公司就是在1938年建立的。这一年希特勒声称:德国要实现人均一辆汽车的梦想。
到了1939年德国的人均工业产量增加了108%,人均消费品产量增加了39%,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增加了24%。在此期间纳粹还利用1936年的柏林奥运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总裁的希特勒用16吨铜铸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建了一座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和一个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以及比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
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曾评价柏林奥运会:“以前任何运动会都没有过那么出色的组织工作,也没有过那么不惜工本款待,戈林、里宾特洛甫和戈培尔为外国客人举行了豪华无比的宴会”。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宏伟的建筑、健美如神祗的运动员......无一不暗示着隐然志在天下的实力与霸气。希特勒通过柏林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德国的实力,从而一扫作为一战战败国的阴影。
当德国的国内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希特勒就开始致力于打造他的帝国。在一开始他的对外扩张并不是通过赤裸裸的战争实现的,而是一直在小心翼翼进行着试探性的扩张:1935年希特勒通过全民公决收复萨尔区;1936年德军开进了莱茵兰非军事区;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又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这些基本都是在和平谈判框架之下“合法”得到的领土。
当然这里的“合法”是打引号的,因为这种所谓的“合法”扩张其实是在与英、法等大国达成一致后以牺牲小国利益实现的,但这种扩张又的确和1939年之后那种通过战争形式实现的扩张有所不同。用希特勒自己话说:“我将1919年那些被夺走的省份重新回归帝国,我把几百万从我们怀抱中夺走的、十分痛苦的德意志人重新召回了家乡。我在做到所有这些的时候尽量不流血,不给我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的灾难”。
直到1939年对波兰的战争爆发之前德国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经济上在摆脱危机之后迎来了大发展,军事上逐渐摆脱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限制性规定,领土上在没发动战争的前提下就实现了扩张,国际地位上也逐渐摆脱了战败国地位。如果希特勒在此之后不是发动一场世界性的战争,而是一心一意发展德国的经济,那么能否使德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呢?
所谓超级大国是指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支配性影响的大国。“超级大国”这个概念包括经济、军事、文化、政治、人口、国土面积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世界上只出现过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这三个超级大国,而美国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超级大国。此外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则是潜在的超级大国。
相比之下如今的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不在潜在超级大国之列。当人类社会处于由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决定一国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体量,而是技术和体制的创新。谁能抓住时机变革创新,谁就能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历史上西欧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国都曾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率先崛起。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然而当人类社会已整体过渡到较为平稳的工业化时代后决定各国国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了。新技术、新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一种必然趋势:英国尽管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然而英国所引领的工业革命潮流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扩散开来。
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有瓶颈的,所以很难再像时代转型时期那样突飞猛进。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就使先发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被相应削弱了,然而体量资源方面的劣势却是难以弥补的。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俄这样的洲级大国在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上都有巨大的差距。
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1942年德国工业产量大约达到了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这时的德国的工业产量已位居欧洲第一位,然而这一年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国的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4成左右。
1942年的德国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德国这时的工业产量是集合了大半个欧洲才实现的。尽管这时的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至于和美国比起来劣势就明显了,哪怕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生产能力还没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到1944年德国用四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军火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也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到了德国的90%。即使在和平年代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显然在经济资源的调度上也具备比中等体量国家明显得多的优势。
在国际竞争中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将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兵力优势、战略空间优势。这也就不难解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具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在实力,而英、法、德、日这些中等体量的国家却不属于潜在超级大国之列。德国在体量规模上明显具有先天的劣势:德国的国土面积比起美、苏这种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实在相差太远。
英国尽管本土面积、人口有限,可广袤殖民地使英国一度成为超级大国。相比之下德国的殖民地本就不多,而在一战之后德国更是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甚至就连德国本土10%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希特勒执政时期的德国领土面积只有47万平方公里,所以他只能依靠这不到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苦心经营。体量不足注定了德国根本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如果德国能认清自己的现实处境、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德国尚有可能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有相对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尽管德国在规模体量上存在先天劣势,然而德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在当时都是世界一流的。德国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但足以在大国博弈中成为各方争取的重要砝码。偏偏希特勒是个心比天高的野心家,只可惜现实注定了德国是命比纸薄。
事实上希特勒从上台之日起就在谋划着战争,所以他的一切政策其实都是优先为战争服务的。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这个机构下设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各方面工作。如果希特勒不发动侵略战争,那么他根本就不会大量发展军工企业,如果没这些企业接纳失业人口也就不会有纳粹所谓的“经济奇迹”。
纳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大资本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垄断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得以大大加强,因此对致力于发动战争的纳粹政府而言是能实现战略物资集中调配的最佳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竞争环境的缺乏使资源无法实现高效配置,也无法激励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希特勒执政前六年所谓的“成功” 其实得益于透支后期的财富和潜能。
这种完全为战争服务的发展模式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链条的断裂,那么届时希特勒和庞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都会瞬间垮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要么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要么通过对外扩张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希特勒其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后一种解决办法。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是经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所以纳粹的上台在形式上造成了一种“用宪政终结宪政”的结果。
在纳粹党夺权的过程中没爆发全国性的暴力革命,也没发生宫廷政变。尽管纳粹党夺权的过程在形式上看起来似乎是合法,然而实际上纳粹冲锋队可没少在暗中干过威胁对手的事。纳粹党上台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披着“民主合法”外衣的一场暴力夺权行为,只不过是把全国性的内战转变为了纳粹冲锋队打击对手的暴力行为。这样的暴力行为实际上已为纳粹德国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希特勒及其所领导的纳粹党从上台直到战争失败的全过程始终是伴随着暴力行为的。表面上纳粹党的上台似乎是走了民主选举的形式,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纳粹冲锋队却一再制造暴力恐怖活动。事实上哈夫讷尽管在《解读希特勒》一书中将希特勒执政的十二年分为前后两部分,然而同时他也指出这其实只是一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现象,实际上发动战争乃是纳粹党的既定目标。
即使假设希特勒死在了1938年的秋天又会如何呢?这时德国人会发现这位所谓的“伟大元首”实际上已用暴力手段摧毁了整个国家制度。当元首在位时还能把持大局,然而当元首死去之后人们才赫然发现:德意志第三帝国既没接班人制度,也没宪法和政党活动。原有的国家政治生活已被完全破坏,而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透支未来的垄断模式。元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使戈林、希姆莱这样的阴谋家跃跃欲试准备武装夺权。
即使希特勒死在了发动战争之前,可在纳粹极权体制下他的后继者很可能仍将发动战争。再退一步讲即使没有热战,那么德国与其他强国之间也完全可能爆发冷战:这包括为避免战争来临时准备不足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也会出现为了削弱对手进行的经济战。只要德国的崛起对一战后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挑战,那么各大列强都势必会根据自身利益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欧洲各国就已开始整军备战:除了德国和苏联拥有超过300万大军之外法国也已动员了117个师。谁能保证在如此紧张的状态下不会出现插枪走火。即使没出现插枪走火,那么列强之间也势必出现像日后美苏冷战那样的军备竞赛,届时各国的高额军费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体量不足的德国在这场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局面。
德国的对手中有全球工业实力第一的美国、全球领土面积第一的苏联、殖民地最多的英国。德国以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单挑当时的三个超级大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在不爆发战争的前提下德国的资源也迟早会在与三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当时历史事实是德国选择了战争,然而最终只是使自己败得更惨而已。德国发动战争就是为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结果德国在二战中比一战败得更惨。
一战尽管使德国受到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可一战对德国本土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二战后德国东部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划入波兰,德国剩下的领土则被美、苏、英、法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后来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尽管如今德国已实现了经济复兴和民族统一,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政治军事领域至今仍是一个受到限制的国家。
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希特勒以及德国的这段历史,就会明白,希特勒之所以牟足了劲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发动侵略战争,他的经济是完全为战争服务的。
希特勒于1933年被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元帅任命为国家总理,1934年兴登堡死后他便取消总统职位,将其职能与总理合并,称元首,将所有军政以及经济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于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损失以及动荡。希特勒在上台前称经济危机是因为“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他掌握国家权力之后,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也承诺让资本家以及金融家有更好的投资环境,总之,每个阶级他都许诺了一点东西。而与此同时,他通过政府干预,大力兴建水坝、高速公路、铁路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大规模进行军事采购和订货,一方面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战争做准备。
不得不说,这些措施使得德国经济很快走出了经济危机,这在当时相比于一潭死水般的欧洲,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经济恢复使得希特勒获得了国民的热烈拥戴。在二战结束后甚至有很多德国人认为如果希特勒在当时死去,那他就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之一。
经济与军事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现在说经济发展是基础,但是一味地发展经济,不均衡其他方面,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发展,是无法在当今残酷的国际环境中立足的。当时的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极大约束,不仅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惩罚,而且严格限制德军的军队数量,不允许德国拥有空军,路面部队严格限制在?以内。如果希特勒仅仅着眼于发展经济,追求经济的繁荣,那么一旦与英法等国发生摩擦,两国立刻可以《通过凡尔赛和约》,甚至动用军事进行威胁震慑。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是几乎无法反击的。因此,谋求打破和约,重新拥有武装力量,就是希特勒初期最大的心愿了。
其实,当今就有这样的例子。德国与日本二战失败后,遭受国际社会制裁,所拥有的武装力量被极大地限制。两国也是一心发展经济,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德国被称为欧洲的“火车头”,在经济上对欧洲影响极大,而日本则一度是全球第二经济体,然而两国却都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甚至在很多事情上,还得仰人鼻息。也是有鉴于此,日本总是千方百计想要打破制裁,重新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所以,在现今的世界格局中,经济十分重要,但是军事实力,可以说是万分重要。如果没有獠牙,你长得再肥,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一头肥猪罢了。
(全文完)
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
如果希特勒不走军国主义道路,德国成为第一超级大国也没有任何希望。
只要希特勒在,德国就无法走上正常道路。即使德国没有希特勒,出了个擅长搞经济的大师,德国也无法成为第一超级大国。
一、二战前德国经济濒临崩溃。众所周知,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德国作为一战的发起国,当然要为此买单。
921年1月24日在巴黎,协约国决定了德国应付的战争赔偿近560亿马克,分42年付清。此外,德国还将被迫缴纳其12. 5%出口商品税。
一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已经受到重创,战争赔款让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从1925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的利用率下降到34%,工业生产总量下降了六成,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0%,德国的物价下跌了30%,钢铁的产量减少了70%,造船业产值下跌了80%。
经济恶化一个最严重的后果是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
1932年时失业率已经高达40%,德国几乎有一半人找不到工作。
二、希特勒发展经济不是正常发展,而是饮鸩止渴。在此情况下,德国民众对执政者不满,希特勒承诺要让德国发生改变而上台。
希特勒上台的五年里,德国经济真的腾飞,出现了奇迹。失业率降到1.3%,经济增长达到20%,民众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希特勒也因此被德国人和粉丝们称为经济大师,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德国经济为什么会腾飞?
希特勒并非神仙,他搞经济的手段是发展军工产业。
说白了,德军经济发展是靠钢铁拉动的。
1932年到1938年,德国的铁总产量由350万吨上升到1760万吨,钢产量由540万吨上升到2430万吨,而铝镁以及车床的产量更是超过了美国。
增长这么多钢铁干什么去了?造武器装备了。
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都用在了扩军备战上。
钱从哪里来?首先,希特勒当老赖,
上台后,希特勒对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来个全盘抵赖。
其次,到美国去借钱,向美国几大财团举债,借来的钱全部用来发展德国的军工业。
希特勒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让几大财团赚到了钱。
英国财团看到美国人赚钱了,也经不起诱惑,借给了德国大量的钱。
但希特勒就像一个高利贷借贷者,或者是一个非法集资的行骗者,他靠正常的手段根本就换不起,也根本就不打算还。
此后,希特勒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没收他们的财产,靠抢劫来发展经济。
这时的希特勒,就像是一个油尽灯枯的老头,去风月场寻欢,没有实力,全靠蓝色药片,这就是赤裸裸作死。
不发动侵略战争,德国会如何?不发动侵略,就回到了开头,就算是免除了德国的战争赔偿,但德国经济依旧举步维艰,想要复苏不是没有可能,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是德国经济复苏的时候,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会原地踏步,也要向前发展,所以德国难以赶超。
换句话说,二战后的德国形势比一战后要好,因为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对盟国实施了大输血,启动欧洲经济复苏计划。
其中美国对德国的援助也不遗余力,90%的资金是无偿的,技术和设备也是免费的。扶持德国制造业发展,为德国制造开辟市场。
经过大输血,西德经济不仅恢复到战前最佳水平,而且还在之后的20年得到飞速发展。
但德国还是一个欧洲强国,距离超级大国依然相距太远。
再看两组数据,,1937年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元。
德国疯狂扩军,经济飞速增长,德国当年的GDP 561亿.
2019年,美国GDP是205130亿美元,德国GDP是39911美元,排名全球第五。
看完这两组数据,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吧。
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
如果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他的政权会崩溃的更快。为了能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他为德国民众编造了一个谎言,只要他在台上德国人就能过上优渥的生活。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他上台后德国人的就业马上就改善了,国家经济马上就发展了,德国很快就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一切都似乎变好了起来,于是希特勒的地位就稳固了,他才得以不断地获取德国民众的信任,一步步地获取权力,最终成为了独裁的元首。但他对德国的改变并不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掠夺的基础上的。
他的谎言要维持下去就只能不断地掠夺,国内掠夺不了了就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对外战争的脚步一旦停下来,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获取老百姓的支持,他的谎言也就会被戳破,而一旦他的谎言被戳破,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希特勒表示,我能上台就是因为我最会骗人
我们都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军事,所有的问题回到根本上其实都是经济因素。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竞选的时候,他就承诺了德国民众,只要他能上台不但能消除经济危机,还能让德国的民众富裕起来,他能让德国民众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希特勒的说法,他能让德国的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家家户户每顿都能吃上面包、牛奶和肉,这种承诺在当时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要知道当时的德国遭遇了经济危机,全国到处都是失业的工人和食不果腹的民众,大量的德国民众对生活感到了绝望,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的竞选承诺就太有吸引力了。
另一方面希特勒承诺,只要他能上台就会废除《凡尔赛和约》,为德国洗刷一战战败的耻辱,重振德国的民族自尊。这些在当时的德国来说,也是民众所向往的,民众之所以对魏玛政府不满,很大原因也是因为魏玛承认了让德国人感到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
▲上台取得成效后,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怎么样,我上台以后大家日子都好过了吧”
凭借着这两点,希特勒得以上台执掌国家大权。希特勒执掌了国家大权后,德国很快就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经济快速发展,失业率也急剧下降,很快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真正实现了他上台之前的承诺:家家有汽车,顿顿有大餐。同时对外逐步废除了《凡尔赛和约》,重振了德国的军备,使德国重新成为了欧洲的军事强国。
但希特勒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他也不是魔术师,建设经济、重振军备所需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呢?希特勒的钱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借钱,当然他的钱是有借没还的。首先借钱给德国的是美国,美国当时也处在了经济大萧条时期,资本家们一看德国以国家信誉做保证借钱,就觉得这是一笔非常不错的买卖,便争先恐后地到德国去投资了,美国的人举动也带动了英法的资本家,一时间希特勒就获得了大量的借款。根据相关统计,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美英法等国借给了德国15亿英镑,而德国支付的战争赔款只有大约10亿英镑,二战一爆发,希特勒借的钱就全都不承认了,这等于是美英法等国白送了希特勒5亿英镑,希特勒通过借钱的方式,等于是抢劫了一把美英法。
2、“货币改革”。当时德国的普通老百姓是没钱的,但德国的资本家是有钱的。希特勒上台以后就搞起了货币改革,他规定,德国人不允许拿货币买股票、买黄金也不许买外汇,这样一来德国的资本家手中的资产就只有德国马克了。但德国马克值多少钱,最终还是希特勒说了算。把德国的资本家控制了以后,希特勒就强迫他们增加企业的就业岗位数量,这一举措下来,当年德国的失业人口就减少了三分之一。此外希特勒还强制德国的资本家大量购买国债,这样一来德国资本家的钱就等于被希特勒给抢过来了。
3、赖账。一战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根据和约德国每年是要大量支付英法等国巨额的战争赔款的。希特勒上台后对于这笔账采取了能不给就不给,能拖就拖的方式,赖掉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到了二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希特勒就干脆一个子儿都不给,全赖掉了。
4、掠夺犹太人。犹太人天生就是非常会做生意的民族,德国境内的犹太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其中相当多的犹太人都非常有钱。希特勒上台前他的政治中就有强烈的反犹色彩,上台后在反犹方面就做的更绝了。他上台后,大量的犹太人被关进了集中营,犹太人的财产自然就全部被他没收了。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还被迫几乎以无偿的方式为德国劳动,从这些近乎于无常的劳动中,希特勒又从犹太人身上海削了一笔。
通过以上手法,希特勒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就是通过掠夺的手法取得了。在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后,希特勒政府得以进行了海量的投资,通过海量的投资刺激的德国的经济,解决了德国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德国人获得了优待,进而希特勒也获得了政治上的支持。但这种优待超越了一般经济发展的水平,希特勒要维持德国民众的这种优待就必须不断地掠夺,在二战之前希特勒还可以通过借钱、对内掠夺的方式来搞钱,但借钱也好,对内掠夺也好,这都是有极限的,是无法持续的,当这些方式都无法持续下去的时候,希特勒就只能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继续掠夺了。
▲让人掉眼镜的是,二战期间其实德国最大的精力没有放在军工上,而是民用工程上
其实这也是希特勒无奈的地方,1942年当德国与苏联的战争进入到白热化的时候,德国的战争装备部长施佩尔(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德国的财政用于军工的比例非常低,甚至低于刚刚向轴心国宣战的美国,所以施佩尔就找到希特勒,认为德国应该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军工生产上,停止一些在建的民用工程。毕竟当时的德国正在大战当中。但施佩尔的政策根本无法实行,原因就在于当时大量的民用工程其实是不能停的,一旦停了德国民众的满意度就会下降,民众满意度下降了,民众就不会支持希特勒政府,民众不支持希特勒政府了,希特勒就得下台了。
所以从施佩尔的事情中我们也能看出,二战期间的德国人我们与其说是被他不着调的“理想”所蛊惑,不如说是被希特勒的财富所诱惑,得到了实在的好处,就不会去过问这些财富的来路了。希特勒也绝不可能会跟德国民众说,大家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一旦这样说了这样做了,下台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特勒应该是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
所以希特勒只能不断地增加对德国民众的优待。比如希特勒借钱搞的大量的如高速公路、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都是短期内看不到效益无法收回成本的建设。而大量的资金用在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上,这些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也不能拿来生活,最大的用处就是打仗,大量的军工产品只有用在战争中去攻城略地,才能真正地物有所值。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实现了“繁荣”,德国民众的生活也确实改善了,但这样的“繁荣”是建立在不断掠夺的基础上的,希特勒也只能不断地增加掠夺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把他的“承诺”不断地兑现下去。要不断地兑现这些承诺就只能不断地发动战争了,所以如果希特勒不对外发动战争,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他的政权最终只会走向崩溃。
这就好比一个庞氏骗局,一方面要不断地对投资人给与回报,另一方面这个骗局本身赚不到什么钱,就只能通过不断地增加投资款来维持,只是希特勒的骗局中,新增的投资款来源于掠夺而已。
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
可能性不是很高,看看美国,这是现在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想要达到美国那种水准,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
德国确实是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但还没有发展到世界超级大国的高度。在一战之后,德国就被英国和法国敲诈的几乎没什么家当了。
巴黎和会照片。
当时巴黎和会召开时标榜的是要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但是却是一场赤裸裸的分赃会议。
英法美三国利益不一致,但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中法国对德国的敲诈最为严重,因为在第1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的绝大部分战争都是发生在法国境内,所以法国代价惨重,造成约500万人死亡,再加上德法两国之间历史上的仇恨,所以法国对德国有强烈的复仇情绪。
因为德国的工业在一战时还发展的不错,法国希望通过得到德国工业来补偿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而德国投降之后,法国军队就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使得大批德国居民无家可归,更没有工作,法国还把这些地方出产的煤炭等通过铁路运到法国。
不仅是在工业上压榨德国,还要求当众处死德国皇帝,破坏德国的政治格局,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甚至还打算在两国之间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
为了让德国军队不再对法国造成威胁,法国要求削减德国军力,特别是当时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空中力量,在和协约国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成绩,击落了数千架敌机,所以到一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德国被迫解散了空军并销毁和上缴了1.6万架飞机,只保留了百余架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协约国也禁止德国制造民用飞机,可以说一战之后的德国经济军事民生,工业等多个领域遭到全方位的重创,甚至连领土也被一分为二。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如果不通过战争夺回一切,想要靠自己慢慢发展起来的可能性不是很高,本身他发动战争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
想要发展成超级大国,可以看看美国的发展道路,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契机的原因,美国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大家都知道美国领土在很早之前其实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生活方式还比较原始,直到西方探险活动兴起之后,这里终于被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而欧洲人口也持续不断的向每周迁移,最终掀起了人类迁移史上的第3次高潮。
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当地的印第安人数逐渐减少,要么是因为传染病,要么是因为被屠杀,总之印第安人的迅速减少,也为因欧洲移民腾出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加上这些殖民者开始在全球大肆掠夺财富,为美国日后经济发展铺垫了深厚的资本。
大家都知道,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数千年来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推进,解放了双手,促进了生产效率,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第2次工业革命美国和欧洲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也充分说明美国的工业技术在当时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当时美国虽然有钱,但是在国际上第1位却远不如欧洲国家,而第2次世界大战则完全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因为在二战时期,美国本土除了珍珠港之外,其他的领土都没有遭到袭击,也就是美国的工业体系保存完善,而且还因为战争的原因极大的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因为战争是需要消耗资源的,从食品到武器就会成成一个很大的产业链,而美国也借此大发一笔横财,包括各国在战争中向美国的贷款。
战后其他国家还在进行重建工作时,美国却因为战争而转的盆满钵满,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仅在二战时期就比其他国家领先了一大截儿,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些原始资本和历史机遇,美国才能迅速提高国际地位,蹿升至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看看德国,民不聊生,工业被毁灭军事遭打击,国土遭瓜分,一个条件他都不具备,远在遥远的美洲,美国的条件,就算没有二战也比德国要好得多。
本文由琅琊利剑原创。
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
希特勒借助经济危机上台,上台之后花费大量精力治疗经济危机。希特勒在治理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展现了自己在经济上的能力。希特勒仅用了四五年时间,就治疗了经济危机。到了1936年,德国完全走出了经济危机,德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超过危机前。当时的德国工业指标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第三经济强国。希特勒治疗经济危机之后,逐渐走上了对扩张的道路,最终成为德国成为成为二战的发起国,并且在二战中被打败。
如果希特勒上台之后,只一心一意发展经济,而不是走上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德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我觉得即使希特勒全力发展经济,也很难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超级大国是指极端强大的国家,当然这个极端强大包括经济、军事、文化、政治、人口、国土面积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三个超级大国,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现在美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超级大国。现在还有一些国家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力,比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我们熟知的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强国则不在潜在超级大国之列。
希特勒上台之时的纳粹德国,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强国,但是一个经济强国。德国有成为超级大国的经济基础。一战以后,德国在废墟中重建,到了二十年代末德国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第一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工业产值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德国在经济上貌似有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潜质。但是德国的经济基础则相对薄弱,德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美国资金的输出。当时的经济水平都没有成功超越美国和苏联,德国即使成为超级大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超级大国。即使没有二战,德国也很难成为超越美国的超级大国。
超级大国,也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为支撑。一战以后,德国成为战败国,遭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的陆军被限制在十万人,海军只得拥有一些轻型舰艇,不准拥有空军,不得拥有重型武器。希特勒如果只发展经济,不对外侵略的话,也势必很难突破《凡尔赛和约》的种种束缚。到时候的德国将会和现在的德国差不多,单只脚走路,经济上成为一个巨人,政治和军事上却是一个矮子。当时的国际环境和现在不同,当时战争的威胁也远比现在要大很多。当时德国周边强国环伺,苏联、法国和意大利等国都有可能是德国的威胁。德国有可能将自己养成一只肥羊,结果成为大灰狼的美餐。如果德国想和平成为超级大国,则需要用和平的方式突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英国能成为超级大国,主要利用了天时,抓住了大航海时代的机遇,成功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这样的机遇不可能再一次出现在德国身上。当时纳粹上台之时,德国的国土面积大概是46.7万平方千米,人口大概是6200万。当时德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萨尔区也被协约国占领。德国国土面积相对狭窄,战略纵深相对较小,而且国内没有充足的资源,尤其是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德国的人口力量相对较少,也难以支撑德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尤其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庞大,人口众多,各种资源丰富。
德国的区域优势不明显,德国的地缘条件在欧洲世界大国中算是比较差的。周边强国环伺,东边是强大的苏联(俄罗斯),西边是法国和英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都要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境地。冷战期间,德国也是东西方争夺的重要战场。英国、苏联和美国的区域优势都比德国要好很多。
德国的科技能力非常发达,这也是德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先决条件。德国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但是德国很难成为世界上第一的超级大国。如果德国想成为世界上第一超级大国势必要将美国踩在脚下。德国的科技固然发达,但是德国的科技也未必比美国更发达。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380人,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不超过110人。世界级名校中,美国高校上榜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排名前三全部为美国高校。现在美国的科技创新指标也位居世界第一,远非德国可以比拟。德国想仅仅依靠科技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号超级大国有一定困难。
如果希特勒不对外侵略的话,德国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强国。但是德国想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难度则非常大,想成为第一超级大国则更加困难。当然希特勒的对外扩张侵略,不仅使得德国在大战中再一次被摧毁,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