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很遗憾,这个记录是由中国人创下的,准确的说,是由国民政府创下的。
(1947年,一名美军在用中国纸币点烟)
在1939年以前,中国大陆的通用货币是国民党发行的“法币”,其时货币与英镑挂钩,币值基本比较稳定。如果将1937年的货币指数定位1的话,则1939年的货币指数为3.04。虽然两年物价上涨三倍已经是很可怕的通货膨胀,但是考虑到战争时期,也还是可以接受的通胀率。
其实从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已经开始通过超发货币来补充财政。至1945年,法币已经超发超过了市场需求的400倍,而重庆的物价更是达到了战前的1700倍!
战前能买一头牛的钱,在抗战结束前只能买两个鸡蛋了。但是即使这样的恶性通涨,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国民党还是保持了货币没有崩溃。
国民政府的超级通货膨胀及货币崩溃,开始于抗战之后。
1947年,国民政府悍然发动内战。与抗日战争不同,美国对于国共内战的援助是极其有限的,国民党要筹集资金基本靠自己。他们的思维也比较简单——印!
(战后的政府印刷厂)
反正钞票不过是纸,印就是了。国民党的政策是打一个时间差,在通货膨胀之前用印出来的钞票去买东西,相当于向整个社会征收一笔“通涨税”。
1947年以前,法币的币值还始终保持在五百元以下。但是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每个月都要印上万亿的纸币,币值就开始如脱缰野马一般。一千元,五千元,万元大钞迅速出现。1947年10月,全国的市面上均开始拒绝接受五百元以下的小钞。一些市民只能以一斤钞票换一斤菜的价格去跟农民们换蔬菜,可是很快连农民都不收了。
国民党还在印,疯狂的印。
巅峰出现在1948年。
因为1948年内战进入了转折阶段,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急需补充军需。所以这个时候印钱也到了最疯狂的时代。至1948年8月19日,上海的物价指数相当于战前的571万倍!!!通胀率达到了571000000%!而实际上重要的民生物资通涨还不止这些,1948年的钞票已经到了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斤大米的地步。
1948年3月11日,一个烧饼卖两千元,两天之后即到了五千元。到了15日,一千元一张的纸币,已经连乞丐都不愿意接受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个通涨速度。
4月中旬的时候,一个客人在路边小店吃饭。刚进店时讲明了是两万元一碗米饭,可是等客人吃完第一碗想要第二碗时,老板竟然说米饭已经涨价到了两万五一碗,客人只能和老板双双对视,哭笑不得。
在这个时候,老百姓的劳动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通货膨胀了。很多人白天干活商量好一百万一天,能买五斤粮食。可是到了晚上结账的时候,一百万法币已经只能买两个鸡蛋了!市民多年来辛苦积攒的百万积蓄,顷刻间化为了废纸。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陷入了完全的破产境地。
到了1948年的清明节,大家上坟的时候不约而同的烧起了真钱。因为那个时候的钞票根本买不来纸钱,不如直接烧真钱,这可能是中国人上坟上的最阔气的一回了。
到了1948年8月,法币已经完全等同于废纸。无论国民政府怎样增发,市场上也完全不认了。国民党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也就是《北平无战事》里展现的内容。发行金圆券,与法币的比率为300万比1。可是金圆券并不与硬通货挂钩,相反,国民党要求所有百姓交出手里的金银来兑换金圆券,再狠狠地剥削百姓一回。
可是金圆券的币值也没有保持稳定,很快也积蓄“起飞”,一开始的币值还是一块,十块,一百。很快再恶性的通货膨胀之下变成了一百万,一千万,也等同于废纸了。
到了解放前,以物易物才是大家普遍的交易方式。四大家族倒是赚的盆满钵满。腐败如此,怎能不亡呢?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远远超过市场实际需要的货币,从而导致的货币持续贬值,物价的持续上涨。人类历史上较为严重,较为著名的通货膨胀有这么几次,一战之后的德国通货膨胀,二战之后民国的通货膨胀,前面两个是影响较大,最后一个是比较著名的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的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不断提高,到了1923年德国已经发行了近五千万万亿马克,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德国的经济状况,反而导致了德国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举一个例子在1921年德国一个面包10-20马克,到了1922年一个面包价格就上升到了200马克,更夸张的是到了1923年的下半年9月时,面包的价格就长到了2000万马克,面包价格涨了10万倍,但是事实上最严重的时候面包的价格需要以亿为单位购买。
在今天各国货币多以美元作为结算单位,当时1923年初1马克可以兑换2美元,但是到了1923年年末大概6.5亿马克才能兑换一美元,并且每天汇率都在疯狂浮动,其实这主要原因是由于一战德国战败,一系列的条约签订,还有德国内部政府陷入混乱的状况导致,于是在1923年德国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和英法等国重新签订协议,另外削减政府财政支出,发行新马克并且严格控制发行总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后来民族主义盛行,这场严重的通货膨胀才慢慢平息下来。
民国时期,在抗战过程中由于战乱中央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不足,于是开始大量发行钞票,当时其实不只国民政府在发行法币,日寇也在发行法币,想要通过经济拖垮中国政府,所以到了1940年市场流通法币已经是实际需求的400倍,后来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中央政府更是不断疯狂发行法币,各种大面额纸币开始问世,我将讲一个我外婆给我讲的故事,我曾祖父在1947年去买粮食,早上还能用一麻袋钱买1斤米,但是下午一麻袋钱连一个鸡蛋都买不了,外婆告诉我当时一沓法币甚至不够买回一张书写用的宣纸,这在我当时听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就是当时曾祖父他们那一代人的亲身经历。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的政府发行新的货币,终止了国民政府的法币,这场通货膨胀才得以结束。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这场通货膨胀是由于2006年津巴布韦以1:1000的比例发行新货币,废止旧货币,但是这却直接导致了新货币的疯狂贬值,于是津巴布韦政府为了减下通货膨胀的影响,于是只能不断发行大额面值的纸币,2008年就出现了1亿面值的纸币,2008年底,津巴布韦政府再次以1:100亿的比例发行新货币,2009年津巴布韦出现了100万亿面值的纸币,这场通货膨胀至今没有结束。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这个记录,有可能就是我们创造的!准确的说,是在1946年到1949年,不到四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而是在讲这个话题之前,笔者有必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是我外公在1948年承德的经历。
那一年年初,我外公还是当地国高(国民党中学)的一名青年学生。众所周知,由于那个年代正值战乱,且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挣扎在贫困线,纵然笔者外公所在的家庭有那么点家底(要不然也支撑不了他上学,因为那个年代大部分人上不起学)。但在解放战争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外公跟其他大部分学生一样,平日里的生活都格外节俭。
可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不管几十年前还是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永远是嘴馋的。所以有一天,外公和寝室里的7个同学们经过商量之后,许久没闻过荤腥的大家决定集体凑份子奢侈一把,到外面吃一顿火锅。
但按照外公的回忆,这顿火锅也是外公吃过的所有火锅中最简单的一次,但却也是最贵的一次!
1、为啥说简单呢?因为那顿火锅压根儿就没几个菜!
整顿火锅只有一盘羊肉,分量跟我们现在吃火锅的分量差不多。可外公他们整整有八个人,而且是八个男人,如此一算的话,每个人吃到嘴里的肉不到三口。
剩下的就是几个简单的青菜和粉条,分量也跟现在差不多,跟上面那盘羊肉一样,每个人每道菜也只能吃上几口。
对比我们在吃完之后,都会把火锅汤扔在火锅里,而外公的那一次,他们八个人竟然将火锅汤喝个干净,因为汤里多少还有点肉香和油花。也就是说,这顿火锅吃完之后,大家其实还是饿着肚子出去的,因为谁也没吃饱。
可为啥没吃饱?原因也不用多说,他们倒是想多吃,可兜里没钱呐!可即便就是这顿寒酸的火锅,却也足以让身边更多的人感到羡慕,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大部分人是没条件去吃火锅的。
2、可如此简陋的火锅,为啥又说是最贵呢?因为这顿火锅整整花费了他们30多万!
估计不了解历史的人看到这句话,他们一定会被惊得目瞪口呆,就这么点菜竟然30多万?抢钱呢?但事实就是这个事实,那顿饭的确花了他们30多万!
当然了,这顿火锅之所以能卖出30多万,一方面是当时的火锅的确贵,但另一方面,也是1948年年初的通货膨胀实在是太严重了!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一种新的货币——法币。而此时的法币价值度极高,在当时的国内,一块钱法币可以等同于一块银元,也同样可以兑换0.3美元。可以说,法币发行的初期,它的价值度甚至比现在的货币还要高。
可伴随着抗战的爆发,和随后的解放战争将战火一直延续了下去,早就打光了国库的国民政府,不但遇到了囊中羞涩的窘境,也更遭遇了国内战略物资大量消耗的不利因素。在国库空空如也的背景下,他们就想出了那个绝妙的招数——不顾市场的健康情况,不断的增加法币的发行,借此增加国库里的法币储备。然后又用这笔新的资金去市场上扫货,借此扩充自己的战略物资储备。
而为此产生的代价自然也众所周知,那就是物价的暴涨,毕竟在商品大量消耗的背景下,货币的发行却呈现了反方向的暴涨,市场上的货币与商品量完全形成不了合理的配比,那物价自然也会涨到一个非常离谱的地步。
例如1937年,100块钱的法币可以买下一头牛,但到了1948年的年初,100块钱的法币也只能买到几粒大米。请注意,不是几袋大米,而是几粒大米!
或许有人会问,法币越来越不值钱,那国民政府买到的东西自然也会越来越少,这种恶性循环的道理,难道他们不懂吗?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其实明白的很,但在解放战争节节败退的因素下,急于挽回战场局面的他们也完全是不管不顾。更重要的一点是,新印刷的法币投放到市场,到市场的法币再一次贬值,这中间是有一个时间周期的。而国民政府就抓住这个时间差,利用货币还没有继续贬值的时候,开始从市场上大量扫货。至于贬值之后的影响,人家可就不管了!
毕竟他们扔到市场上的只是一把又一把的印刷纸,但他们换回来的是实打实的商品,而贬值之后的代价,那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百姓需要承担的,跟这些发行者可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货币贬值的体系下,当时的老百姓生活简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试想一下,你去打一个月的短工,月初定好的工钱是可以买一袋大米的100万法币,等到了月底结算工钱,你虽然拿到了100万法币,但此时的这笔钱却只能买一个鸡蛋,请问你崩不崩溃?
而这也就解释了1948年年初,我外公和他同学吃的那顿火锅,为什么整整花费了30多万?因为当时的法币贬值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如果再晚一段时间去吃,这顿火锅恐怕就得卖300万甚至3000万了!
1948年8月,由于看到了法币的胡乱发行已经闹得民怨沸腾,国民政府被迫推出了新的货币改革,即发行金圆券货币。国民政府声称金圆券将不会滥发,国家只保持20亿金圆券的发行量,借此维护物价的稳定。而对于此前的法币,国民政府将采用300万法币兑换一元金圆券的形式来进行回收。
300万才能换一块钱,可见此时的法币已经不值钱到了什么地步!
然而,战场上的继续节节败退,注定了国民政府口中的所谓不会增加金圆券发行的承诺成为了一纸空文。到了1948年底,金圆券的发行数量突破了80亿,到了第二年4月,百万大军即将要渡过长江时,国民政府的金圆券发行数量达到了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5万亿!并且在两个月后又变成了130万亿!钱币不如手纸,更不如上坟烧的纸钱,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画面?
在我们熟悉的一部连续剧《潜伏》当中,就有过这样一段情节:翠平暴露身份后,与她联络的书店情报点立刻作废,作为地下党的书店老板也在第一时间转移,为了掩人耳目,他给房东留下一封信,声称自己是还不起剩余房租而被迫跑路。随后,李涯前往现场调查的时候,房东提到书店老板欠了自己100多万金圆券,李涯恼火的骂了一句:“为了几个烧饼钱,他就能把一个书店给扔了?”
考虑到此时是1949年年初的平津战役时期,也就是说,此时流通在市面上的100多万的金圆券,也只能买几个烧饼!
至于如此雷人的通货膨胀最后是怎么解决的?真抱歉,我们的物流董事长凯申同志实在是无法解决,所以直接跑路到了宝岛!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大家都知道,委内瑞拉现在正在经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委内瑞拉这一次,只能勉强排到史上第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一个欧洲国家——匈牙利!
委内瑞拉正在经历什么?委内瑞拉今天的经济形势让人绝望。年度通货膨胀率正在逐渐失控,数百万委内瑞拉人在努力,但已经无法负担食品和洗漱用品等基本生活物品。价格每个月都在翻倍,如果经济学家的推测是准确的,那么这个国家的通胀率将在今年年底达到百分之100万。
百分之100万是什么概念?也就是1000000%。如果曾经一个鸡蛋价格为1块钱,那么到了年底,一个鸡蛋的价格将达到差不多1万块钱。
人类历史上第二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后一次这种规模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间的津巴布韦,当时政府的印钞机里肆无忌惮地打印着超过100万亿美元的钞票,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发行的那100万亿美元,实际的价值只约为30美元(想想津巴布韦的领导们还真是有点天真)。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匈牙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后有了第一种货币。它被称为科罗纳,但作为一个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货币,科罗纳的价值迅速失控。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政府决定废除科罗纳,并在1927年引入了蓬杰。蓬杰与黄金挂钩,最初它是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它带领匈牙利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然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直到1944年希特勒的军队的到来。德国和苏联军队之间发生的战争在经济上摧毁了这个国家,而蓬杰的价值也暴跌。
当战争结束时,蓬杰并没有恢复,于是政府决定疯狂地印钞票,简直要用钞票淹没整个国家 ,政府官员当时想的是,如果政府无法逮捕蓬杰堕落的根源,他们至少可以确保人民手中有足够的钱。当代的我们都知道这一论点的荒谬,它只会也确实最终将匈牙利的经济推向了危险边缘。
当时媒体的一篇历史报道,反映出了当时价格的疯狂上涨:
“1944年9月花费379蓬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在1945年1月需要花费7万蓬,2月45万蓬,3月187万,4月3579万蓬,5月31日增加到112亿蓬,6月15日增加到8662亿蓬,6月30日954万亿蓬........到1946年7月22日为1万万亿蓬。”
在这一通货膨胀达到顶峰时,价格每15个小时翻一番。
1927年,当蓬杰被引入时,1美元只能兑换到5.26蓬杰。在通货膨胀开始时,1944年6月,蓬杰兑1美元跌至33。然后,蓬杰崩溃了。它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下跌,直到1946年6月,460万亿蓬杰才相当于1美元。
同以前的手法一样,为了应对蓬杰贬值,政府不断推出新的货币。 蓬杰由美蓬杰取代,而美蓬杰又被毕篷杰所取代。这些不同的货币都具有相同的设计,只是颜色不同。当时一张流通的纸币的最高面额,居然达到了1亿元,但通货膨胀非常糟糕,它的价值仅为20美分左右。
其实匈牙利还印刷了更高的面额的纸币,高达10亿元,但没有传播。
当时整个匈牙利最忙的部门应该就是货币印刷厂了。在1945年7月,货币流通量才250亿。到1946年1月,这一数字上升至1.646万亿,到1946年5月达到6.5亿,到1946年7月达到47万亿。最后,政府用完了可以用来打印钞票的高质量的纸张。
最后,在1946年8月,政府完全放弃了蓬杰系列的货币,从头开始。一种新的货币福林被引入 。幸运的是,该国的经济形势后来趋于稳定,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对福林的价值产生了不利影响,但福林存活了下来,直到今天。
今天,匈牙利人仍然在使用福林,但计划到2020年过渡到欧元。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上有两次严重通货膨胀:国民时期一条哈德门香烟,需要用10斤的钞票来换 ,在津巴布韦吃根油条,需要用自行车拉着500斤钞票去换。
1、民国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斤大米需要20斤钞票,老百姓祭祀没钱买金元宝,用真钞代替。国民时期到处都是战争,内战外战不断,而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因为战争明显的财政不足,于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印刷钞票,而面值也高达上千上万元。
当时国民政府发行的是法币,直到1940年,市场上对法币需求高达500倍。
战争最严重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央政府 印刷钞票的量越来越大,各种一千两千一万两万,这种大面额的钞票也陆陆续续印刷很多。
曾经一个网友说她的奶奶,跟他说在那个时代,早上要想买一斤米,必须拿十斤钞票去换,到了下午,需要拿20斤去换。
每天物价都在疯狂的上涨,而买东西需要的钱也越来越多 。
那个时候的哈德门香烟特别的出名,想要购买一条哈德们香烟,最刚开始需要十斤钞票,随着通货膨胀,需要的钞票也就越来越多。
那么这种钞票到底通货膨胀到什么地步了呢?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照片中,一名德国士兵,正在用一张中央印刷的钞票来点香烟。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钞票因为恶性的通胀,已经变得连纸都不值钱。
1948年,因为内战的情况下,国民党可以说是吃了很多败仗,无论从军事,从人员,从财政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当时对各方面都急需大量钱来补充自己的实力。
所以到了1948年也是通货膨胀最严重最严重的时期。
到底严重到了什么地步呢?当时重庆的物价指数相当于在战争之前的5800000倍。
而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580000000%。
导致那个时候的百姓过得十分困难。
当时听我奶奶是这样说的,他妈妈那个时候,刚好遇到这种情况。
家里六个孩子,饿死了四个,那个时候他们本来就赚不到钱,而过量印刷钞票导致大米的价格十分的贵。
要想买半斤大米,你就花一麻袋的钞票,去换,当时一盒洋火,也就是火柴。
卖到了两万块钱,第二天卖到了三万,第三天卖到了四万,所有东西也是在疯狂的乱涨。
当时的乞丐也饿死了不少,因为乞讨要来的钱根本换不来半碗粮食。
很多老百姓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赚到的钱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王老头,和雇主谈好干12个小时的活,给200万法币,也是当时中央印制的货币,当天200万的法币能换六斤粮食。
到了下班的时候,也就是夜晚,拿着麻袋装着钞票,第二天再去集市,那么物价又是一个样。
昨天的200万能换六斤粮食,而今天的200万却能换四斤。
要再晚一天来,只能换三斤。
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真的是活的非常的困难,而且根本没有任何的钱来说。
更让人夸张的还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听我奶奶说,他奶奶曾经是这样说的。
中国人每到清明节,中元节,元宵节,都要祭祀,当时祭祀所伤的都是元宝纸的金元宝。
那个时候因为通货膨胀率根本买不起纸的金元宝,只能将真正的钱烧了祭祀。
想必很多上了年龄的人都看过一部电视剧《王保长》。里面最经典的就是国民党的法币,因为飞机爆炸,满山都是钱。
当时被称为金圆券,最刚开始,这笔钱用于战争补充给养,没想到飞机失故,蒋20亿的金元券,全部丢到山上。
最后被一个砍柴的也是一个光棍叮当发现,便捡到了很多,拿到集镇上,100元的金元券,能换十个大洋。
从那以后,公鸡变成凤凰 ,纸始终包不住火,潘驼背总想弄清叮当如何一夜暴富。
这一天,叮当家里的钱用完就想去到山上,接着弄一点钱,没想到被潘驼背尾随。
来到了山上,倍满山遍地的钱吓得瘫倒在地,二人合计将钱藏到了一个山洞。
这件事情被王保长,和当地国民党的卢队长发现,再加上国民党在战场上屡受失败。
金元券也变成了不值钱的废纸,一夜之间,20斤的金圆券也换不了一斤大米。
这就是发生在国民党真实时期的通货膨胀的事情。
真的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通货膨胀带来的钞票贬值真的连冥币都不值钱。
一直到解放之后,才解决了中央银行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
2、在津巴布韦,六颗花生米需要100万。说起津巴布韦,大家都不陌生,一个喝碗稀饭都要骑着三轮车拿钱去换的国家。
而那个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拿钱擦屁股。
当时的钱真的连厕所的厕纸都不值钱。
在2006年到2009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却高达了1:100,1:1000的金融的膨胀来贬值。
在2009年津巴布韦出现了1000000亿面值的纸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张钞票就有1000000万亿,这可比上坟时的冥币的面额还要大。
随便拿一张都能成为亿万富翁。
而100万津巴布韦折合人民币,也就是:0.0199元,只有一分钱。
而这场通货膨胀至今也没有结束,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也只能不断发行大额面值的纸币,用来解决通货膨胀,却没想到越来越严重。
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每年印发的钞票,远超过自己国家的GDP。
过高的泡沫知产肯定会带来通货膨胀,那么物价肯定会飞一样的上涨。
现在咱们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在3%。
我们手里的100块钱,按照3%来通货膨胀,每年贬值3块钱。
写到最后:以上了两种,就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发行的金圆券,刚开始的面值最大的也只有100。
最后变成了一万一百万一千万,大家记住一句话,面值越大的钞票,那么到最后连纸都不值钱。
身为老百姓的我们真,仍在面值100元的地方生活,绝对是特别的幸福一件事情。
这些通货膨胀到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中央银行印发的金圆劵到最后破灭,解放之后才得以解决。
而津巴布韦在2009年的时候,一美元就能兑换250亿津巴布韦。
我们要想买一袋辣条,需要几十几斤,吃顿早饭需要几十亿上百亿。
就算地上掉了几百万,几千万也没有人愿意弯腰去捡。
它的解决办法就是在2009年的时候,废除了他们本国的货币,开始使用美元,南非兰特取代自己的,津巴布韦元。
最后,他们的津巴布韦发布了新的面值最高也只有20元。
所以,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率,大家是怎么看呢?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谁能想象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一万亿马克只能买一个面包?
上个世纪初,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整个欧洲,但最后却战败了,于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举行会议,签署《凡尔赛和约》,该条约其实就是针对德国的处罚。在这个条约中列举了几个德国要受到的处罚结果:
德国必须赔偿因战争受到伤害的国家2000多亿马克;
阿尔萨斯和洛林要割让给法国;
萨尔煤矿无条件让法国开采15年;
莱茵河以西的领土要让协约国占领15年;
必须承认奥地利独立;
- 德国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必须划分给协约国;
根据资料显示,在这个条约中德国将近损失13.5%的土地、12.5%的人口、16%的煤矿和一半的钢铁产业。
然而,《凡尔赛和约》并没有让大胃口的协约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此时德国的经济已经崩溃了。1918年,德国成立魏玛共和国,当时的民众以为终于可以在战争后走上和平复苏之路,但谁都没想到魏玛共和国不但生命短暂,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其中经济领域的灾难就是1919年到1923年之间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之严重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因为在当时世界货币价值那么高的情况下,德国的面包一块要一万亿马克。
(这是当时柏林一家面包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买一块面包要一万亿马克。)
那么为什么德国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呢?首先、经历战争的德国经济早已严重衰退,财政入不敷出,而《凡尔赛和约》又要支付数额巨大的赔款。由于政府无力承担这样的支出,魏玛政府就选择了大量印钞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减轻国家债务负担来刺激经济。
- 其二、如果想要避免通货膨胀,其根本方法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出现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许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这里,德国的核心地带鲁尔区被协约国占领了,而各种矿产资源也被割让,这就使得德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条件。
所以,综合上面两点原因还有战后贸易逆差、不稳定的政治体系,以及魏玛政府政策失败等,终于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当时德国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1923年时1美元等于4200亿马克。)
(通常来讲政府印钞会推高股票指数,1917年时德国股票指数刚超过100点,到了1923年直接就超过了10万亿,这给德国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德国政府终于在1923年时,想出了缓解这场恶性通货膨胀的方法。(钱多的拿来当玩具)
其主要方法是政府发行新的货币来代替旧版的马克,汇率为一个新货币单位等于一万亿旧版的马克,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然后在与协约国协商消减战争赔款。
不过虽然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出来了,但德国民众的失望和不满达到极点。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当然是民众,他们口袋的旧马克变得更是连厕纸都不如,财富直接等于零。而民众的失望最容易让野蛮生长,纳粹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告诉民众,纳粹党会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事实上魏玛政府并没有彻底的结局通货膨胀的问题,当时的政策反而引来的民众的整体抗议、罢工等活动。
1933年,纳粹党上台,德国开始了一个更为黑暗的时代,而当时企图通过《凡尔赛和约》来获得好处的各国计划全部落空。他们也将受到严厉的打击,一个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