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史书记载献帝退位后并没有遇害,刘备称帝的消息他应该知道,那么他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汉献帝当时的心情,一定觉得人生如戏,百感杂陈,然而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彻底放松的松弛感。

他呵呵笑了,表情古怪。

他还记得,多年前,他密授衣带诏,号召天下勤王击贼,皇叔刘备就是受诏者中的一个。

刘备是大汉皇室的孝子贤孙和孤忠之臣,这个评价,他至今不变。

当年受诏者几位大臣,早已死光了,唯有刘备一直在顽强地抗争和奋斗。尽管曹氏对他进行了严密的消息封锁,但他依然能够将破碎的信息连缀起来,知道刘备联合东吴,赤壁一战,大破曹贼。欢欣鼓舞!那一天,他特地吩咐,教晚饭多加几个菜,那顿饭是他多年来吃的最开心的一顿饭。

身在囚笼之中的他,已将为大汉复仇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他关注着来自南方的点滴信息。他很快得知,刘备占有了荆州,又西进入蜀,占据了天府之国四川(益州),势力得到极大的壮大。

然而这个消息令他心情复杂,因为荆州和益州,原也是由汉室宗室所有。如今为刘备所夺,他不知道是该喜悦庆幸,还是该感到沮丧。似乎除了他自己——这位孤独无力、空寄虚名的大汉天子,没有人还在为击贼复国而努力,就是汉家宗室们,也只关心如何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如今的刘备,在蜀中称王,他还是当年接受密诏时的刘备吗?

他十分怀疑,并努力不去想这些问题。

但他对曹氏的仇恨是最主要的,只要曹军打了败仗,曹家的敌人发展壮大了,他都在酸楚中涌起巨大的快感!

这已成为他人生的主要意义,是他生命中仅存的一丝热度。

多年以来,他对自己以及王朝的命运,已经感到麻木。唯一能让他悲伤愤懑的,是每一道“讨贼”的诏令,都以他的名义发出。然而,在他的心中,曹氏才是真贼,曹操每一次率兵去讨伐的人,都是他心中的英雄豪杰。

三十年多来,曾一度天翻地覆的天地开始沉淀,三分天下之势已成。他渐渐意识到,曹家可能已不再需要他这面汉室正统的旗帜了。每当一个人独坐时,常呵呵冷笑,想:曹贼,你何时篡位,来杀我吧!我生为大汉天子,死,亦为大汉之魂。

可是曹操并没有派兵来逼宫,曹贼死在了前头。

那天,为了这位“绑架犯”的死,他迫不得已,陪着表演一幕悲剧,不经意间,他竟落下了眼泪!

他告诉自己,此泪不是为大汉仇人所流,是为大汉和他本人的不幸的命运而流。

在一片白幡中,他预感到大汉江山的最后倾覆,已经为时不远了。

果然,曹贼之子曹丕,逼他退位,并且对外宣称,是他主动禅让的。在他将天子印信交给曹丕时,他没想到,他的心情竟是那样平静。

他忽然想通了,如果只消交出印信,一声令下,全军易帜,就改换了朝廷,那不说明,这万里江山,早已不属于他刘家了吗?这么多年,所谓汉臣,全是曹臣,所谓汉天子,只是一尊宗庙里的菩萨、一具朝堂之上的行尸走肉!

他,又呵呵了。卸去天子冠服,他倍感轻松。

“我不陪你们玩了,”这是他的心里话。

从他做天子第一天起,他就从未真正做过主,他始终被人搬来搬去,在人家的舞台上做各种表演。

不管是魏国的新天子曹丕,还是在曹刘间首鼠两端的孙吴,还是那位曾冒死立誓恢复汉家的刘备,我都不陪你们玩儿了。

他知道,他们各有各的玩法,却没有一家是在为了真正的大汉江山拼搏。“大汉,早已不存在了,大汉,只在我一人身上,又苟延残喘了这几十年!”夜深时,汉献帝对酒纵歌,他终于看透了时势和人生。

当刘备在蜀中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身边有人痛骂刘备的虚伪,有人悯息人生的无奈,也有人说,大汉之火不熄……他都没有听进去,他望着面前的火盆,只是呵呵笑了笑。与我何干,这世事,已与我无关了。

你们接着玩吧!(胡丹/皇帝不称朕)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郁郁寡欢,整日沉默不语,想堂堂一国之君,一夜之间成阶下囚,周围有曹阿瞒安排的亲信,稍有不满言语,可能性命不保,这几天身边多了些卫士,名义保护实则监禁,我一举一动尽在曹阿瞒掌控之中,一贴心宫女小声告诉,刘备南方称帝,献帝几分欣慰几分愁,我刘氏皇族总算有出头之日,皇叔振臂高呼,一呼百应,云响而景从,天下归心,大汉江山复兴有望,然南蜀地山高路远,我怎么去?皇叔没有书信,他忘了朕,还是弃义背信了。几年前密诏反曹败漏,皇叔一去不返,我形如笼子鸟,池中鱼,全看曹贼高兴与否,曹贼一代枭雄,皇叔人中龙凤,赤壁之战曹贼怒火冲天,难料最后谁胜谁败,度日如年。漫漫长夜保命要紧吧!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汉献帝的真实想法在他给刘备的一封信中暴露无遗。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汉献帝被逼退位,他为了保住性命,只好把对曹魏集团的所有的仇恨、所有的不满、所有的追悔都封存起来,装作随遇而安、听天由命的样子,赶紧到自己的封地去重新开始生活。

“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报本,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华歆逼宫的狠话言犹在耳,让刘协不寒而栗。王朗揪住了自己的龙袍,大声咆哮;曹洪、曹休甚至亮出了宝剑……

符宝郎柤弼因为保护玉玺当场被杀。面对曹魏这些如狼似虎的臣将,刘协只好退位禅让。此时此刻刘协并不怕死,祖宗的基业在自己的手上荡然无存了,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于世呢?只是刘协不死心。因为,还有刘备在。刘备是刘协唯一的希望。

从“衣带诏”下达以后,刘备就开始义无反顾地反曹、抗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刘备并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无家可归,刘备还在抗争。现在,刘备已经占领了益州,并被封为“汉中王”,实力空前壮大。最重要的是:刘备一直在高呼:“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汉献帝刘协深信刘备必有战胜曹魏的那一天。因为老贼曹操已死,小贼曹丕岂是刘备的对手?所以,刘协决定自己要忍辱偷生,活下去,看到刘备打败曹丕的那一天。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刘协表现出逆来顺受的态度。曹魏让他禅让三次,他就不厌其烦地下诏禅让;曹魏让他筑”受禅台”,他就老老实实地安排太常院官员筑起三层高台。禅让日期也完全由曹魏来定。

禅让了皇位给曹丕以后,西南传来了刘备登基称帝的消息。刘协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因为,刘备称帝,更有利于号召天下,更有利于壮大抗曹队伍,是战胜曹魏的不二法门。

刘协已经失去了帝位,如果刘备能消灭曹魏,恢复汉室,即使刘备不归还帝位给自己,也总是延续了大汉的国祚,总比由外人当皇帝强。最起码,可以适当减轻自己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罪责;也多少可以恢复一些祖宗的颜面。

刘协对曹操父子恨之入骨。自己协助曹操平定了北方;曹操带兵出征,自己帮助曹操稳定后方;曹操要求奖赏部下,自己有求必应;曹操的地位也不断地水涨船高,直到封王拜相,位极人臣了。可是曹操还是不满足,非要把我的皇位夺走?难道一个人建立统一伟业,作为一代良将名垂青史不好吗?非要去当一个遗臭万年的篡位者吗?

最高权力、最高荣誉、最高待遇都给了曹操,曹操还是不满足。足智多谋的曹操难道不知道“物极必反、月盈则亏”的道理吗?

曹操什么道理都懂,但是他就是不讲道理。由此可见,曹操虽然不是鼠目寸光,但也不能说是高瞻远瞩。

刘协又想到了二十多年前,自己据理力争,让刘备带兵五万去讨伐袁术,是多么正确的决策。如果不是刘协,刘备又怎能摆脱曹操的魔掌,发展到今天称帝?

到了封地山阳国,刘协闲着没事,就深入民间,一方面了解民间疾苦,一方面为老百姓看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天,刘协忙活了一天,内心思绪万千,情景历历在目,就秉烛夜书,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刘协的信原文如下:

“皇叔,久违了,近来可好?侄协不胜思念之至。皇叔,听说你称帝了,协表示万分祝贺。大汉复兴之路艰难而曲折;大汉复兴的希望在皇叔你身上。我最近的生活很悠闲,我已经把所有的梦想和追求都留给了你;我把每一个早晨和黄昏留给了你。我知道,你总有一天会高歌猛进,实现梦想,拥纳并拥抱原来属于我的一切。虽然有时候我很孤独很寂寞,甚至忍不住想到益州去寻觅你、会见你,想向你倾吐我的思念;想向你畅开我的情怀;想向你挥霍我的泪水。但是,‘关山千里’,为了来日如期的温馨;也为了不被‘曹丕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我只好凝聚我所有的渴望、凝聚我所有的热情、凝聚我所有的向往。我知道你一定会努力不懈。最终你一定会在某一天,出其不意地来到山阳;出其不意地和我相聚并且把盏言欢。就这样,我很孤独很快乐地在山阳等你。我的目光总是坚定不移地向着西南方向,而且全然不顾虎狼当道、蛇蝎横行。我时常希望你的跨度大些再大些、胜利多些再多些;我老是想象即将与你会师的日子;老是回味你二十年前后院种菜的无奈情景。有时候,我甚至已经感觉到你在我身边的存在,感受到了你的均匀平和的呼吸……你的称帝就是对曹魏最大的打击,也是对抗曹魏最有力的武器。你的称帝使我感觉到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即日起,我总感觉到有一种充满魅力的幸福在牵引着我。与你相随,一起抗曹,我信心勃勃、步伐坚韧!就这样看着你,我满身尘土,满是疲惫;就这样等待你,我笑容满面,泪流满面……此致,敬礼!无颜侄刘协”

刘协泪眼婆娑,把自己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他把信凑近蜡烛点着,在烛火之上付之一炬了。写完信,又烧了信,刘协心灰意冷也如释重负,长叹一声,钻进了曹小姐温暖的锦被……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刘备登基称帝时,汉献帝还活着,而如果汉献帝得知了刘备在成都称帝,他的反应必定是非常开心,甚至还有种大仇得报的畅快!很多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自愿禅位给曹丕的,他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实际上这都是假象!真正的汉献帝,可是恨死曹操、曹丕的了,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背负亡国之君的名号?

汉献帝的一生

汉献帝这人是比较悲催的,生在了东汉末年,摊上了一个早死的爹和愚蠢的舅舅,不然他的日子肯定是不至于后面那么惨的。不过汉献帝虽然比较倒霉,但是他这人其实是非常聪明机智的,甚至于说,他比东汉历史上的大部分皇帝都能干,只不过他生错了时间,生在了那个动荡年月,他也没有办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汉献帝一生的简历,就能发现,汉献帝这人,可远没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那么懦弱,人家也曾杀伐果断,想要匡扶汉室,只不过遇上了曹操这种枭雄,玩不过曹操而已!

汉献帝出生后不久,他的亲生母亲就被何皇后害死,所以他自小其实是由太后抚养长大的。汉献帝自小聪明,又受到了祖母的仔细栽培,获得了汉灵帝的倾心,想要将其立为太子,但自古以来,立长不立幼,最终太子之位还是没能落到汉献帝身上,而是落在了他哥哥刘辨身上。汉灵帝死后,刘辨继位,他的舅舅便是大将军何进。严格来说,汉献帝也得叫何进一声舅舅,不过也正是这个舅舅,将东汉推入了悬崖!

刘辨继位后,何太后为了掌控宫中大权,不得不倚仗宦官,而宦官本身没啥权力,他们也是皇权的附庸,所以说何太后和宦官的关系打得比较火热,希望借助宦官之力稳定后宫、朝堂。但何太后的这个做法却惹怒了朝臣,大家都认为因为太后应该远离宦官,因为宦官阻挡了朝臣们的掌权之路。朝臣们推举出了大将军何进,来和太后对着干,而这个何进也是个愚蠢之人,明明他是屠夫出身,靠着妹妹的关系才混成大将军,应该和妹妹站在统一战线的,结果何进却被袁绍给忽悠了,说什么都要去打击宦官,最终引发了大祸。

何太后死保宦官,何进见逼宫不成,竟然召集外来的军队,准备威胁何太后进犯。而宦官们听说何进竟然一定要把他们斩尽杀绝,于是提前埋伏在宫内,击杀了何进。何进一死,背后的袁绍立刻跳了出来,率领军队进攻皇宫,由此拉开了东汉大乱的序幕!

袁绍领兵杀进皇宫,倒是成功地斩杀了宦官,但也使得皇室权威荡然无存,之后便是董卓入洛阳,东汉大权落入董卓之手。

从这段故事来看,何进就是个被人忽悠了的愚蠢之人,好好的局面被他给弄得一团糟,使得家族也遭到了重大打击。袁绍呢,虽然有狼子野心,但也是为别人做了嫁衣,最终董卓捡了个大便宜。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朝堂众人,表现都是非常差劲的,除了汉献帝。

原文:(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面对来势汹汹的董卓,也就只有汉献帝还能够淡定地说话,这其实可以看出,汉献帝这人,并不是唯唯诺诺之人,人家也是有真本事的,就凭这份气场,那就足以把大多数人给比下去了!

董卓废掉了原少帝刘辨,拥立汉献帝为帝,不过大权仍在董卓的掌控之中。虽然董卓掌控了大权,但天下已经人心浮动了,众诸侯不满董卓干预朝政,组成联军进攻董卓,逼得董卓迁都长安。再后来,王允买通了吕布,击杀了董卓,将董卓势力的精英一网打尽,算是消除了董卓这个祸患。但是好景不长,王允在击杀董卓后,并没能妥善安置董卓的部将,最终李傕郭汜起兵反抗,攻破了长安,汉献帝再一次沦为俘虏。

不过由于李傕郭汜在董卓集团算不上高级军官,只是中级军官,所以他们根本不懂政治,只知道打仗抢权力,所以这一阶段长安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但是汉献帝的政令其实也能得到比较好的执行,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权力的。

原文: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上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从汉献帝处置侯汶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时的汉献帝是有一定的权力的,他当时的那个小朝廷还是能够有效运转的。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李傕郭汜二人就闹起了内乱,都想挟制汉献帝做老大,最终汉献帝被迫逃跑,重归洛阳。而进入中原后的汉献帝,得到了曹操的礼遇,原本汉献帝因为曹操乃是上天派给他匡扶汉室的天选之人,结果他却没想到,曹操也是一个狼子野心之人,这真是才出狼穴又如虎窝啊!

汉献帝刚开始还踌躇满志,脱离了董卓、脱离了李傕郭汜,准备大展宏图,但很快他就被浇了个透心凉。他很快发现,曹操这人非常圆滑,虽然他对自己非常尊敬客气,不像董卓那么那么凶残,但是对于汉献帝的政令,曹操也是不怎么遵循的,于是汉献帝想要用雷霆手段威胁曹操,逼迫曹操屈服,让曹操乖乖听话成为自己的肱股之臣。

《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曹操觐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令虎贲执刀站立在曹操两边,威胁曹操对自己效忠,把曹操吓得个半死。自此以后曹操是再也不敢单独去觐见汉献帝了,生怕被汉献帝给宰了。可以看到,此时的汉献帝,其实是有小部分权力的,至少是有自己卫队的,他想要曹操不要那么圆滑,要好好的效忠自己,结果他这一招,直接把曹操吓得再也不敢来了。曹操不来觐见,也不听话,总是阳奉阴违,于是汉献帝对曹操失去了耐心,开始对曹操搞起了定点清除计划!这个清除计划在历史上非常出名,这便是衣带诏!

建安五年(200年),汉献帝不满曹操专权跋扈,于是暗下衣带诏,让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接到命令后,迅速组织人马,拉来了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结果由于计划拖延太久最终败露,参与人员除刘备外均遭到诛杀,连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了。

看到了吧,汉献帝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懦弱之人吧?人家可是非常有想法的,先是威胁曹操,威胁不成就直接暗杀,人家可从来没有屈服过!衣带诏之事后,汉献帝又让伏皇后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要他效仿董承,干掉曹操。但是这个伏完胆子比较小,不敢行动,最终暗杀计划又一次破灭!

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威胁汉献帝杀掉伏皇后。伏皇后向汉献帝求救,汉献帝也没办法帮伏皇后,最终伏皇后被幽闭而死,他们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杀。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以为汉献帝只能认命了吧,并没有!

《三国志》: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

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反叛,火烧许都,这件事情大家不会真以为背后没有指导之人吧?很明显,这就是汉献帝下令的啊!可以看到,直到曹操去世前两年,汉献帝都还在闹,还想重新夺回大权,可见他从来就没有屈服过,他对曹家从来就没服从过!史书中说汉献帝看开了,主动禅位给曹丕,这完全就是在掩饰,以汉献帝这么刚的性格,他怎么可能屈服?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禅位?

试想一下,老婆孩子都被人杀了,祖业也被人霸占了,你能咽得下这口气?你能跟仇人相逢一见泯恩仇?你要真能做到,那我敬你是一条汉子!反正在本文看来,汉献帝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情!自从汉献帝被曹操迎接过来后,他就一直没有放弃夺权的打算,威逼曹操、衣带诏、伏完案、火烧许都,这可都是汉献帝反抗的明证啊!如果看完这些事情,还要狡辩说汉献帝是看开了,那就真的不好再说什么了。

对了,再说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魏国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一干人等曾经给诸葛亮写过信,想要劝降诸葛亮,说汉室气数已尽了,应该早日归降曹魏。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一个漏洞,他们为啥不把汉献帝的名字也署上去呢?让汉献帝署名劝降,岂不是更加的名正言顺,更加的有说服力?

我想他们之所以没这么干,是因为知道汉献帝这人很刚吧,人家本来不服曹魏,凭啥给你署名?曹丕篡汉,汉献帝已经是非常内疚了,此时蜀汉也算是汉室的延续,汉献帝巴不得蜀汉进攻曹魏,击败曹魏呢?怎么会愿意帮着劝降蜀汉呢?

结语

汉献帝这人非常刚,且非常有理想,他并不是一个懦弱之人,他禅位于曹丕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被迫的!所以说,当汉献帝听闻刘备在成都登基后,必定是非常开心的,我大汉天下没有亡,汉室仍在!要是刘备能发兵进攻魏国,击败魏国,这必将令汉献帝非常畅快,你曹家欺负刘协一生,现在终于有刘家人压着你们打了,舒坦啊!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后汉书》)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告诉大家一个搞笑的事实: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那还是活得好好的。估计当时刘备肯定在蜀汉发布了一条指令:所有人都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要不然这刘备的脸那就被打得太响了。相信无数人都看过一本小说——三国演义,不过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只是一本小说而已。这样的书茶余饭后看看也就罢了,千万当不了真的,要不然年都过错了。由于作者罗贯中在朱元璋时期那是郁郁不得志,于是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清明世界以及仁君的无限向往,于是乎,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书中,寄托在刘皇叔这个仁君的头上了。

刘备在小说中的形象那是无比伟岸的,他是仁义之人、是一个君子、是一个惜才之人,甚至临死的时候还对诸葛亮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时间无数人的心里:刘备简直就是仁君的代表人物了。

不过我想说的是: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刘备从事一切工作、甚至不惜无数次当影帝,其本质目的只有一个:夺大位、坐大位、守大位而已。刘备搞的也不是慈善事业、刘备搞的也绝不是什么利国利民之举。

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强大欲望,在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当时的汉献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我觉得汉献帝的心理一定是一万个CNM、然后仰天大笑:人生如戏,刘备你就是影帝。我还没死你就说我死了,然后就称了帝。以前你刘备天天叫嚷的:光复汉室,原来只不过是一个遮羞布、是一个垫脚石而已。刘备你小子一定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刘备为什么要急于称帝呢?二是,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在干什么呢?

刘备的一生用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刘备的简历那是很简单的: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男、汉族。

前期职业:从事编织手工艺作坊(编草席),15岁游学拜卢植为师学习,后遇见关羽和张飞同志从事造反活动,半路又聘请了南阳人士诸葛亮为参谋长,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辗转迁移、终于当上了蜀国董事长——称帝。

刘备在从事造反的道路上总是对外宣称他是:刘皇叔。不过据后来的考证,这基本上就是往脸上贴金的一种瞎吹行为。刘备的真实的身份——刘草民或者说叫刘个体户而已(编草席的个体户)。

刘备这辈子干得最多的事情就两件:

一是,没有实力的时候就投靠别人,例如:他曾经投靠过何进同志手下毌丘毅、投在袁绍同志门下、投奔过公孙瓒同志、后来又投奔荆州刘表同志。最后在副总参谋长庞统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以及刘璋的不靠谱的行为下,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

二是,表演、刘备展现了一个演员所有的天赋,估计放到现在绝对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带领我们的电影事业在国际上闯出一条血路。刘备最拿手的演技就是——哭戏。

据不完全统计,刘备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就哭了35次之多,例如:哭了关羽八次、哭张飞四次、哭赵云三次、他还哭过诸葛亮、徐庶、刘表、刘璋等等。

不过刘备每一次的哭都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例如:刘备非法地占据了荆州,因为原本刘备和孙权说好,取得了蜀汉之地以后荆州就要还给东吴的。

后来孙权派鲁肃来讨要荆州,结果刘备一见鲁肃就哭、哭的那是无比伤心,鲁肃是个老实人一看这样也就无所适从、黯然回去了。

说了这么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刘备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作为都是为了称帝而已、都是为了坐大位而已,仁义那是不存在的。大家想想,乱世之中仁义值几个钱,实力才是第一位的。

刘备的称帝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

公元220年前后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刘备的“好兄弟、好战友”关羽由于自己的自负外加上智力问题,直接导致自己走了麦城——一命呜呼了。

第二事情比这个还大:曹丕这个刘备眼中的“逆贼”居然自己称帝了。听闻这个消息的刘备简直是悲喜交加,不过内心深处应该是非常高兴:你能称帝、我刘备当然也能了。

不过此时摆在刘备面前的有一个无比巨大的难题:当时汉室还没有亡,汉献帝在曹丕那里还活得好好的。

这下可就有点麻烦了,刘备一直对外号称的是: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刘皇叔也是其存在的重要的合法性之一。假如汉室还在的话,刘备就自己称帝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吗?

可是刘备有的是办法,他找人散播了一个谣言,意思就是: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了,汉室已经不存在了。

不过光有谣言还是不够的,刘备再一次展现其无与伦比的演技——刘备开始为汉献帝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追悼会。估计在追悼会上刘备要哭晕死过去好几回,这样才能达到表演的真实性,然后刘备还追谥汉献帝刘献为“孝愍皇帝”。

这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不、还没有全部完成,还有一套程序要走。刘备随后开始命令下面的人开始劝进、意思就是:主公一定要称帝、主公要是不称帝的话,这天都要塌了、群众们也活不下去了。

往后的剧情大家应该都看过了,无非是——三辞三让、刘备说一大堆废话等等。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否认的:汉献帝还活得好好的时候,刘备就称帝了。

不过好景也不长,刘备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了个落花流水,最终在白帝城又表演了一次托孤的大戏。最终一代著名影帝刘备去了他该去的地方——坟墓。

那么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是个啥心情呢?

汉献帝刘协生于181年4月2日,死于234年4月21日,也就是说刘备在公元220年称帝之后,刘协又活了14年。这样看来,曹丕还是比较靠谱的,没有马上把刘协这个前朝皇帝给干掉。

汉献帝的一生是比较的悲催,比光绪还悲催,光绪帝好歹还搞了个戊戌变法等等。汉献帝的一生那是毫无作为、毫无自由可言的。

一开始的被董卓给拥立为皇帝,董卓被干掉以后,曹操又成为了那个控制汉献帝的人。

汉献帝对刘备是个什么感觉呢?说实话,汉献帝与刘备的接触并不多,汉献帝主要的接触对象是曹操父子而已。

我个人认为:汉献帝对刘备的感觉是在不断变化的,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有所期待的,后来肯定发现刘备其实也是一路货色而已,最后当然是绝望了。

为什么说汉献帝一开始对刘备还有所期待呢?

很多年前,汉献帝搞过一次密授衣带诏事件,号召天下勤王击贼。我们的影帝刘皇叔就是受诏者中的一个。

不过后来接诏的大臣们一个个都被干掉了,当然了刘备还在孜孜不倦的奋斗中。汉献帝被曹操控制以后,这外部消息肯定是严密封锁的。可是汉献帝通过道听途说以及谣言,肯定也是知道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后来又占据了蜀汉之地,然后继续与曹操战斗。

我觉得这个阶段汉献帝还是对刘备有所期待的,毕竟刘备一直对外宣称的是:光复汉室计划。汉献帝肯定天真地认为,等刘备打败曹操以后,自己就可以被刘备接走、然后成为光复汉室之君了。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估计都在公元221年5月15日这一天幻灭了。汉献帝肯定在想:哥们我还没死、你就说我死了,然后迫不及待的称帝。

汉献帝心里肯定会想: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刘皇叔和别人都是一路货色,所有的表演、所有的忠心、所有的口号都是假的。原来刘备和曹操其实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为了称帝而已,只不过一个是采取的光明正大的直接模式、一个搞得是表演模式而已。

汉献帝终于绝望了、终于认命了、然后被迫老老实实地去当他的山阳公了。最后我想说,刘备是只不过浩瀚历史中的一个“普通人”而已。他所作的一切、所表演的一切无非还是为了他的最终目的称帝而已。说句良心话,我觉得曹操与刘备比起来还是有一个巨大的优点的,起码曹操比刘备来得更真实,刘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岳不群”。古代历史上刘备这样的遍地都是、曹操这样的那还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的。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代,汉献帝作为当时中原唯一的合法天子,仍然是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到统一了北方中原的枭雄,可以说汉献帝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相对应的蜀汉刘备来说,一生都是在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来统一天下!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心情固然不好受但也无可奈何,那么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了天下,刘备会怎么对待当时中原王朝正统的皇帝汉献帝呢?

首先,第一种可能性就是刘备宅心仁厚不忍心夺取汉献帝的皇位,继续做他的蜀王。但是,刘备手下的文武百官可不会这么谦让。一定会逼着刘备取代之。实在不行给你来个黄袍加身,逼着你不得不做。因为,只有刘备当了皇帝,这些跟刘备一起打天下文武百官才会有更高的赏赐和待遇。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是拥立刘备当皇帝的。即使汉献帝不主动的退位,也是会被群臣逼着退位的!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刘备会效仿曹操,做一个权利凌驾于汉献帝之上的王。然后等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位置。在取而代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样就可以保存了自己的名声。

第三者可能性就是汉献帝知道自己的大势已去,主动的退位让贤,然后文武百官再三尚书,请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就顺势称帝!

第四种可能性就是刘备直接登基称帝,封汉献帝为王或者候。小编觉得这种可能性极低,一向以仁德散布于天下的刘备,应该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但是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小编觉得,不管刘备想不想当皇帝,反正皇帝的位置始终刘备及后代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刘备和自己的后代都不想当皇帝,总有人想当皇帝,在那个时代汉献帝想做稳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权力的争夺中,任何善良和仁慈可能都是多余的。功高盖主是封建王朝皇权的大忌。而功高盖主的结果,要么是取代皇帝,要么是被皇帝消灭。除此之外,很难拥有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放弃了权利就等于舍弃了全族的生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