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明朝有不少昏君,为何仍能维持300年不亡的国运?
因为这本就是一个假命题,明朝的皇帝看着不怎么处理政务,那是因为人家有内阁,照着内阁的意见批红就是了,难道皇帝一个人还能比内阁里那些个混了半辈子的人还聪明不成?
再说了,说明朝昏君辈出,请问这是打哪儿论的?朱元璋驱逐暴元,南征北讨,再创神州,这样的人难道是昏君?
朱棣虽然是造反当的皇帝,但是五征蒙古,南并安南,打下永乐盛世,难道这是昏君?
仁宣之治,全国上下安定,不曾有大的暴乱,更不曾有大的灾荒,百姓可谓安居乐业,难道仁宣两位皇帝是昏君?
明英宗这就别说了,我承认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昏君。
明朝都皇帝顶多就是不太爱干活,就比如嘉靖、万历等,几十年不上朝,可是人家有内阁啊,虽然不上朝,但是奏折人家是要看的。哪怕是最会玩的朱厚照,那也是要求内阁将奏折按时呈交啊,人家不耽误底下人干活啊。还有天启帝,人家就是喜欢木工而已,又没有横征暴敛,更没有搞酒池肉林。
再对比下乾隆,这位皇帝为了自己玩的高兴,可是六下江南啊,明朝哪一位皇帝这么自在过?乾隆为了自己不缺银子花,竟然弄了个“议罪银”制度,只要你交银子,那就可以减轻甚至免除罪罚,这就是公然的鼓励官员贪污啊。还有乾隆搞的文字狱,他自己搞出来的文字狱多达130多件!比历朝历代的皇帝加起来都多啊。
如果说乾隆这样的也算明君,那我感觉明朝反而没有多少昏君。
最后说一句,明朝再怎么不堪,那也没有把百姓培养成奴才。满清再怎么自夸,那也是一个人人有病、奴才遍地走的朝代!
感觉明朝有不少昏君,为何仍能维持300年不亡的国运?
所谓的明朝昏君辈出就是一个笑话,昏君指的是不理朝政、无法分辨忠奸、喜欢纵情享乐的皇帝,纵观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这样的皇帝有几个?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并不昏庸,只不过是各有各的特色,奇葩罢了,如果个个昏庸,明朝的拿什么撑到将近三百年?
明朝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算起,总共有十六位皇帝,分别是:明惠帝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骢、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真正昏庸的只有明宪宗朱见深、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明孝宗朱佑樘,这四位皇帝在位期间无可挑剔,励精图治,起早贪黑,为了国家勤勤恳恳,特别是朱元璋与朱佑樘。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一个人将之前两个人的工作量全部承包,一天最多批阅上千份奏折,这上千份奏折,少的几百字,多的上千字,甚至上万字,而朱元璋都得仔仔细细的听每一个字(太监念给他听),做出批复,可见朱元璋的工作量有多么的可怕。
朱佑樘在位期间觉得单单上早朝是不够的,听取大臣的意见,自己加大自己的工作量,中午时分举办午朝,在左顺门接见众大臣,尽力做到事事皆细。
朱元璋开创“洪武盛世”,而朱佑樘则开创“泓治中兴”。
明惠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没有朱元璋与朱佑樘那么勤劳,但是在位期间的功绩丝毫不弱于朱元璋与朱佑樘,两人奉行的都是仁政,也就是与民休息,都在明朝的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明太宗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各有各的缺点,但都是有为的皇帝。
明太宗朱棣虽然大肆对外发动战争,耗费民脂民膏无数,但是明朝却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万国来朝”,论武功,朱棣足以完爆宋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顺便提一嘴,朱棣统治年间,越南,当时称安南,是隶属于明朝的领土。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喜欢玩蟋蟀,在他统治期间,宫里的蟋蟀声此起彼伏,但是他却一心为民,有的时候甚至主动与民间的老百姓谈话,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以此寻求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他与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共同开创“仁宣之治”。
明代宗朱祁钰虽然淡泊亲情,将哥哥朱祁镇囚禁,但是得知道“北京保卫战”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如果他当时不采取于谦坚守北京城的策略,那么明朝的半壁江山必失。况且,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危害百姓的举动,反而一心勤于朝政,没有一丁点昏君该有的行为。
明英宗朱祁镇前期“土木堡之变”将北方三大营损失殆尽,但是后期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上帝位,从未出现之前的昏庸之举。有的人或许会说,于谦不是死在他的手上吗?朱祁镇并不想杀于谦,因为他明白如果没有于谦,那么北京就不一定能够保得住,是徐有贞骗他于谦欲立外藩为皇,他才杀掉于谦。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骢,属于同一类人,都是只顾自己,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算不上是昏君。
朱厚照喜欢玩,活了一辈子,就是玩,南北方都走遍。朱厚骢喜欢修仙炼道,活了一辈子就是修仙炼道。
朱厚照曾经想到北方的边境去玩,但是被北方的将领阻止,不让去。他是皇帝,想杀一个将领易如反掌,但是他却选择妥协,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昏君。
朱厚骢年仅十余岁就能够将混迹朝堂几十年之久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硬生生的将他那原本不是皇帝的父亲挤到皇帝的队伍之中,满朝文武在他看来只不过是木偶而已,如果不是太过自私,朱厚骢定能够开创盛世。
明宪宗朱见深、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都是属于昏君。
朱见深在位期间宠爱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由于性格软弱,以至于万贵妃在朝中到处安插党羽。在他的统治期间,民间百姓对朝廷中的阁老、尚书一致认为是泥塑的,纸糊的,说简单点就是没用的。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过一阵子,但是由于太过于喜欢酒色,后来一直沉迷于后宫,将近三十年不上朝,在这期间,朝廷上的内阁、六部以及地方上的官员都曾出现过大量的空缺,而身为皇帝的朱翊钧则视若无睹。努尔哈赤就是在朱翊钧统治期间崛起的,《明史》有载,明亡于万历。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最可笑的皇帝,身为皇帝竟然不识字,一心一意只想当木匠,将朝政交由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处理,而魏忠贤就是一个妥妥的奸臣,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乌烟瘴气,你贪我也贪,大家一起贪,最主要的是都没有人管。
明穆宗朱载垕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他深知自己资质平平,所以将朝政交由内阁首辅,徐阶处理,而徐阶是属于忠臣,虽然不能开创盛世,但是却能够保证天下太平。
要说到明朝哪一位皇帝最惨,当属明思宗朱由检,身为明朝的末代皇帝,一继位就没日没夜的工作,二十岁出头就已经出现白发,但由于自身的本事平平,再加上之前多位皇帝的碌碌无为,明朝传到他的手上,已经如同烫手的山芋,北方有清军,南方则有起义军,两面夹击。
况且随着起义军的数量越来越多,朝廷收的税也越来越少,发不起士兵的工资,不少的士兵也跟着起义军反叛,说句实话,就算是朱元璋在世,都拯救不了明朝。
结语
其实仔细一想就能够明白,如果说明朝都是清一色的昏君,那么怎么可能撑得够二百七十六年,传十五代人。有的人或许会说,明朝有内阁,可以处理简单的政事,皇帝就昏也无所谓。在说这句话之前得明白一个问题,皇帝如果昏,内阁中的忠臣保证一个都不剩,就比如明熹宗朱由校统治期间,内阁能够有忠臣主持,就能够说明皇帝并不昏庸,只能说皇帝资质平平。
感觉明朝有不少昏君,为何仍能维持300年不亡的国运?
明朝的确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享国276年,但是只出现了两位能算的上圣明神武、雄韬伟略的皇帝,即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其他皇帝当中懂得办事的也就朱见深、朱祐樘,勉强算一个末代皇帝朱由检;开创“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虽有功绩,推行休养生息,与民有利,但也极大的解放了自己的双手。
明朝的皇帝,有的继承了祖辈们的务实精神,比如崇尚木匠活的朱由校;有的继承了祖辈们原始的欢乐,比如沉迷斗蛐蛐的明宣宗朱瞻基;有的继承了祖辈们贪玩的兴趣,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有的则是痴迷于羽化登仙的境地,比如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虽然自己创造了28年不上朝的记录,但是很快就被孙子辈的万历皇帝以30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打破。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昏庸君主如此之多,但为什么还能享国276年之久呢?
政治制度帮助明朝完成了无需帝王的统治运行机制!
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他们就算没有皇上也能够完美运转,这一切来自于明朝历任统治者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是朱元璋废黜中书省,使得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极大集中了君权,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废黜的是丞相的名号,更是将蔓延千年的君权、相权之争改变称为君权引领相权的状态。君权的至高无上性使得众人都得绝对听命于皇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繁杂的政务处理工作使得他难以一一应付,所以内阁出现了。事实上,内阁承担并行使的就是宰相的职权,唯一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而丞相的权力来自与制度。有了内阁,皇帝自然没有了办公的烦恼,大可以高枕无忧,等待朱批就好。
为了保证政治制度运行不受到其他内因的影响,朱元璋还创立了一个锦衣卫制度,虽然创办初期,朱元璋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但是后期的确起到了额外的作用。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任何组织或者机构的制约。朝廷众臣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便是你有其他心思,皇帝总能率先了解。
关于锦衣卫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朝中大臣过生日,第二天朱元璋见到他便说:“昨日生日过得怎样?”,大臣倍感皇上厚爱,感激涕零的倾诉着昨晚的生日宴会,结果是朱元璋直接指出了他并未道出的事情,还将他昨晚请的那些人?说的什么话?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甚至与连他晚上和哪个小妾睡觉,朱元璋都一清二楚,大臣瞬间吓瘫在了地上。锦衣卫办事能力可见一斑。
锦衣卫诞生之后,成为了大明王朝潜在的大杀器,但是兵器越锋利,就越有可能割伤自己的手。明成祖时期,朝廷又增设了拥有私军的东厂。东厂的成立名为捉捕叛党,实际上是为了牵制锦衣卫。起初的东厂由朱棣亲自指挥,后来便交给了太监管理。明宪宗时期,东厂势力太过庞大,皇帝又设立了西厂,又太监汪直出任提督,这样就形成了大明王朝独具特色的“厂卫制度”。
有了制度的保证,明朝皇帝就能像养鱼人一般,将蚯蚓放在众多鱼儿面前,任他们争夺斗争,而自己则可以把控大局,毕竟他们的一切都来源于皇权。
“厂卫制度”形成之后,明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形成了内阁把控百官、锦衣卫监视百官及内阁、东厂牵制锦衣卫、西厂东厂相互牵制的局面,而这些组织的顶头上司都是皇帝。
所以也就出现了张居正这样可以权倾一时但永远不能超越君王的内阁首辅,因为在已经构造好的政治体制当中,只有皇帝能够操纵全局,其他人都是被牵制的棋子。
这就是为什么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还能稳定统治天下的原因。因为政治机构在运行(内阁)、监察机构在运行(锦衣卫)、牵制机构在运行(东西厂),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皇帝想拍板定夺可以,想随心所欲也可以,总之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感觉明朝有不少昏君,为何仍能维持300年不亡的国运?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无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几个皇帝之外,其余的都是玩世不恭、浑浑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药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连续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大明王朝在这么多昏庸无能皇帝的折腾之下居然还能够屹立近300年,真可谓是中国封建王朝里面的奇迹。
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奇迹,明朝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多皇帝的折腾之下还能够屹立不倒,主要原因还是它拥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体制的雏形——内阁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除丞相对皇帝权力的威胁,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六部从此直接归皇帝管理。但是废除丞相带来的后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据《春明梦余录》卷二五记载:“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内,朱元璋一共批阅了内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见,以致于朱元璋发出了“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来辅助自己的工作,这四大学士的身份只不过是顾问,没有任何决策权,一切决策权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学士的出现也是一大进步,它为内阁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雏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因为多次御驾亲征无法及时的处理朝中的奏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诞生,但是此时的内阁仅仅只有议政权,说白了只不过是朱棣手下的高级秘书罢了。
朱棣晚年,内阁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了协助皇帝兼管六部尚书的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宪宗、明孝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诞不经,为了实现上战场的愿望,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将军的封号,而且在他任内发生了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但是正是有了杨廷和等内阁阁老的支撑,才没有发生太大的动乱。
明世宗、明穆宗先后有了严嵩、高拱等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此时大权独揽的严嵩、高拱俨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这还不算内阁权力的顶峰,真正把内阁带到权力顶峰的是名臣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在这套中枢系统的推动之下,即便出现了像万历这样一个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国的机器也能够顺利运行。
感觉明朝有不少昏君,为何仍能维持300年不亡的国运?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反问:如果明朝皇帝真的昏君辈出,又怎么能有将近300年的国运?在我看来,所谓明代皇帝的昏庸,有的是后世写史之人的刻意抹黑,有的是当时不得志士大夫的阴暗抱怨,更有明代皇帝自己营造的与朝臣对立,与群臣隔绝。
故宫
明朝的君主,是历史上少有既能掌政又能放权的群体这看起来貌似是废话,但是中间这个度的把握不是那么容易的。说实话,这也是明初几个君王一点一点从失败的教训中成长起来的经验。
明太祖朱元璋专权,也把自己累得够呛,也改组了自己的銮仪卫建立了锦衣卫。特务机关大行其道,本身就是皇权专制的典型表现。所以在洪武年间,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大案要案频发,有的是朱元璋是要敲打开国功勋,有的是朱元璋力气使过了,有的则是锦衣卫为了要绩效故意扩大牵连。所以到了洪武晚期的时候,朱元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度废除了锦衣卫。当然,这个废除只是台面上的,但姿态已经做得足够了。开国君主,何等的高瞻远瞩。
朱元璋
明惠宗朱允炆,儒家式的君主,没有学到爷爷的铁血,满脑子都是儒家的家国天下。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的失败而彻底否定他。朱允炆的执政理念其实是在调和洪武年间的戾气,比如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比如提升江南世族的地位。这些举措本身没有问题,这也是一个长治久安王朝必然的历史趋势,只是朱允炆把事情做得太急,太过,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被朱棣所乘。
明成祖朱棣,他登基之后,又把治国的风格往洪武年的旧范拉了回去,但是请注意,朱棣嘴巴上说是事事要学自己老爹朱元璋,但很多事情并不做绝。他恢复了锦衣卫,创立了东厂,但是永乐年间却没有出现洪武时株连几万人的大案;他也搞削藩,但用的都是阴柔的手段,嘴巴上是说得很漂亮的,大明削藩的基础就是被朱棣奠定的。
朱棣
同样是对北方用兵,朱棣不是一味地派人满草原找仗打,而是完善了大明北部防御蒙古的重兵团防线,迁都北京,把国都像一个钉子一样钉在北方的国境线上。即便是后来朱棣几次亲征北伐,这其中政治意味远远大于实际的军事效益,而且朱棣自己也享受军旅生涯。
同时,我们也看到,朱棣一方面让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监国,主动让大量臣僚与朱高炽亲近,一方面又不忘经常向朱高炽找茬,对其敲打一番。对了,还让孙子朱瞻基待在北京,一方面做自己北征蒙古的后勤主官,让其学习相关军政要务,一方面又向其灌输迁都北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其督监北京皇城的营造。更别提他发展了大学士体系,创建内阁,为今后大明的政治制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明军
明仁宗朱高炽,虽说在位仅仅一年,但凭借着多年的监国经验和好得不能再好的人缘,把永乐年间文官们的怨气一股脑地给抹了,并开始主导国家重心的转型,注重内政经济。同时,也为儿子朱瞻基留下了一个高效的执政团队。
明宣宗朱瞻基,朱家第三代,有着爷爷朱棣的热血,敢带着卫队和蒙古骑兵对冲,也有着父亲朱高炽对儒家文化独特的帝皇视角。朱瞻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折腾。政务上的事情,内阁制度开始成熟,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外上和蒙古各部进行和解。下西洋到他这基本就算停了,对安南的问题开始进行战略收缩,国内民生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他也是大明的第一顽主,明代宫廷的各种游戏玩法,在他这开始蓬勃发展。他缔造了一个“仁宣之治”。
朱瞻基 骑马图
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导致了“土木之变”的君主一直被后人诟病。其实我认为他是委屈的。朱祁镇登基的时候,还不到十岁。当时整个大明的运转基本都在内阁的“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辅以全盘监控。而到了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发生之前,朱祁镇已经是十五六岁的人了。我们一直骂的王振,其实就是朱祁镇夺权的工具,也是皇权的延伸。本质上,“土木之变”是大明和蒙古两方内部冲突的一次对外转移。
朱祁镇是在土木堡丟了大明的主力,也间接地造成了国势上升期的被打断,但我们又忽略了一个严重问题:到了朱祁镇这代,大明的军队充斥着很多没打过大仗,硬仗的军二代,军三代乃至军四代。这样的兵员没有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却依旧个个以祖辈光辉战绩而自据,焉能不败?
朱祁镇
到后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他一步一步地铲除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复辟功勋组,最后以李贤这样能够连系守旧派和新贵派两股势力的臣子来稳定朝局,这何尝不是他的一种能力。要知道,在正统初年,大明的国势还保持着上升,到了他复辟的天顺年,大明甚至还走出过一个小高潮,起码当时百姓的日子是很好过的。
明代宗朱祁钰,这位从来没有被当做皇帝候选人的王爷,一坐到龙椅上就是面对着“土木之变”的惨败和蒙古也先部随时会进宫北京城的危局。朱祁钰大胆启用于谦,积极整备防务,并在王振一派,旧官僚一派和于谦等新贵一派三者之间做到政治平衡,稳定了当时惶惶的人心,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重大胜利。
朱祁钰
后来他用贿赂也好,耍无赖也好,把侄子朱见深踢下东宫之位,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在这背后其实他还换了一个皇后,重用了新皇后的外戚,安插进了锦衣卫和各军政部门要职,直接增强了自己对朝局的掌控力,你能说这么一个皇帝是软弱无能的吗?要不是最后儿子夭折,导致他心灰意冷,朱祁钰不见得不能成为一代明君。
明宪宗朱见深,创立西厂,专宠万贵妃。其实我们完全不用只盯着皇帝后宫的那些蝇营狗苟,因为这些历朝历代说白了都是那点事情。也别只看到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一群大臣尸位素餐地不作为。事实上,正是因为朱见深自己太有主意了,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贯彻他意志的执政团队的,而不是像其父亲朱祁镇那样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李贤。
朱见深
你就看朱见深用西厂对付那帮文臣的果狠,对于北方蒙古的强硬,还有对女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暴动,对荆湘地区流民的处理,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透露着他政治智慧。须知明宪宗的“宪”,本身就是一种褒奖。
明孝宗朱佑樘,这位“来历不明”的君主。相对于他的祖先来说,朱佑樘对于文官集团是相对妥协和包容的,在朱佑樘的治下,大明的官员日子是很好过的。朱佑樘的能力其实一般,为什么呢?一个细节就看得出来,他一天到晚地和大臣们开会,甚至把四品以上的官员名字都贴在自己宫殿的墙上。朱佑樘做事情太细致了,以致于缺一点先祖的指点江山,杀伐果决。
朱佑樘
但就是这么个皇帝,靠着文官集团的运作,靠着大量的放权,硬是造就了一个所谓的“弘治中兴”。当然,这个中兴是有水分的,但老百姓和官员们的日子确实是好过了。皇权和臣权在这个时期达成了一种相安无事的平衡,这点也是很难做到的。
明武宗朱厚照,大明最后一位尚武的君主,也是最后一位敢于在阵战前和蒙古人真刀真枪干的皇帝。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君主。还是那句话,别盯着人家私生活不放,你要是做了皇帝在这方面不见得比人家收敛多少。
朱厚照
朱厚照的厉害之处就是他看懂了做皇帝的实质:与大臣们争权。一开始他用“八虎”夺权,刘瑾的上台就代表着他坐稳了皇位。然后他用刘瑾去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累积了宝贵的经验。之后在刘瑾为他背了太多的黑锅之后,他果断地放弃刘瑾,并开始扶持边将,用以掌控军权。江彬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有留心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朱厚照做的很多事情都看起来非常不靠谱,大臣们的反应非常激烈。但是激烈归激烈,大臣们就是没辙。为什么没辙?因为朱厚照掌握着绝对的实力,大臣们拿皇帝没辙。
故宫
宁王之叛,有时候都会觉得是朱厚照故意在诱惑宁王叛乱,为的就是进一步收拢军权。他南巡的时候,也打着御驾亲征的旗号,在知道王阳明已经平灭叛乱的时候依旧要压制消息南下,到了南京就收了王阳明的军权,后面是一系列的军务改革。这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只知道玩乐的皇帝能做出的事情。如果我再告诉你,朱厚照在佛学,道学,儒学,伊斯兰教,基督教上都有不俗的造诣,且有独到的眼光,你是否惊讶得张大嘴巴。
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皇帝。这也是一位无师自通做皇帝的主。杨廷和等人看似找了一位年轻的藩王,其实是给自己找了个祖宗。嘉靖打小读书就好,所以在“大议礼”之中,总能把握一些关键问题,就是不让步。他的厉害之处就是不像朱元璋,朱棣,朱见深那样动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和大臣们耍流氓,一点一点玩死他们,嘉靖就在大臣们擅长的领域和大臣们硬杠。
朱厚熜
各种议礼都成为了嘉靖揽权的途径,父亲母亲的职称待遇,天地的祭祀,儒家的礼制改革,他一次次发动议礼,一次次离间群臣,并在这一过程中一次次地巩固皇权,进行大量的人事和资源调动。嘉靖是明代所有皇帝中,玩心机玩手段的第一人。大臣们恨得牙痒痒,可皇帝用的都是阳谋,光明正大,大大方方。以致于最后文官们承认了嘉靖的地位,安心地做顺臣。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无不是从迎合嘉靖而起家的。嘉靖也正式开启了大明的强人政治。
所以嘉靖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就只见见几个内阁大臣,而大明依旧秉承着他的意志在不断运作。更可怕的是,他做这些还不需要像朱祁镇和朱厚照那样,借用宦官的势力。整个嘉靖年间,宦官势力一直不曾强势抬头。如果说嘉靖还有什么依仗,那就是他重用锦衣卫,且用而不显,让人想骂娘都找不到主。
明代官员
明穆宗朱载坖,他的隆庆朝本质上还是继承了嘉靖年的执政风格。不同的是,他顺应了这一历史惯性,顺应了父亲留下的强人政治风格。有人比自己能干,比自己勤奋,朱载坖乐得一个人偷清闲。所以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见到了高拱和张居正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而这些强人们也的确有开明的政治视野,打开海贸,恢复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贡贸关系,填补嘉靖年的政治空白,都做得富有成效。但即便是如此一个看似言听计从的皇帝,依旧牢牢把持着皇权,你何曾听说他被这些强悍的臣子架空过?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大明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君主。万历的前十年,基本上就是张居正在把持朝政。但这种把持是一种特殊现象,是建立在皇帝年幼,建立在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朱翊钧生母张太后的三方结盟上。而司礼监是能够遏制内阁权势的,同时冯保又是张太后的私人。所以看似一家独大的内阁,其实是因为皇权的刻意放纵而导致的。
朱翊钧
朱翊钧有着十年的苦读,文化素养在大明所有皇帝中绝对是进前三的。朱翊钧是昏君吗?绝对不是。他后来清算张居正时借用言官力量,他对“万历三大征”的果断,无不体现出了他对时局的判断。万历年的“国本之争”折腾了几十年,但朱翊钧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能够和大臣们反反复复拉扯这么久的时间,何尝不说明了他的个人能力和对朝局的掌控?要知道万历年从张居正以后,就再没有出过一个政治强人,即便到了万历中后期党争开始发酵,朱翊钧依旧没有让任何一个朝臣敢于对自己指指点点。
很多人说万历年的矿监税使如何破坏经济,掠夺民财。这些负面的情况肯定存在,但从另一种层面来说,朱翊钧掠夺的,其实是原本放在士大夫口袋里的钱,是那些特权阶层的权。而当时张居正改革已废,朝廷的各种大项目接连上马,极端自然灾害不断,北方女真也渐成气候,哪哪都用钱,后来如果不是朱翊钧用这种竭泽而渔的状态来补贴国家财政,大明的灭亡估计要提早几十年。
明代市井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我们暂且不提。
明熹宗朱由校,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皇帝,小时候也没有受到过正儿八经父爱母爱的主。所以他喜欢玩木匠,多少有点逃避生活的嫌疑。但就是这么一个哥们,硬生生地扶持起了魏忠贤。要知道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明朝的文官们通过各种政治斗争,一个个已经发展成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硬杠,特别能扯淡的牛人。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东林党人在朱由校登基这个节骨眼上还出过大力的情况下,朱由校能把魏忠贤立起来,并且在他的授意下坐视阉党做大做强,重新整合各派人马,拉出一支比原先文官集团更强悍的队伍,这何尝不是朱由校的一种能力?
朱由校
为什么很多人说如果魏忠贤还在,大明不至于亡国?因为阉党说白了就是保皇党,皇帝能通过阉党最大限度地调动朝廷各项资源,去应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所衍生的各种问题,这是当时最坚决最明智的一众做法。就冲这,朱由校不愧是朱家子孙。
明思宗朱由检。这是一个妥妥的悲剧性人物。对于崇祯是否是昏君,现在依然是一个热点话题。其实大明最后亡于崇祯,其实是一种制度上的崩溃,当然这期间崇祯反复刚愎的性格,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崇祯最大的败笔,就是在一上台的时候,就彻底搞垮了阉党。须知阉党倒台了,死的不是仅仅一个魏忠贤而已,而是整个阉党背后凝聚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
朱由检
从当时的情况下,朱由检勤政,也有胆魄,但却没有一定的担当,抗压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局不顺时,朱由检就会打退堂鼓,在政策和用人上有所反复。当然,这不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极端的自然灾害,窘迫的财政状况,无法收拾的流民暴动,跃跃欲动的后金女真,还有腐败不堪的官场氛围等等等,只是当所有的问题都爆发的时候,在位的皇帝刚好是朱由检而已。在这种状况下,我想即使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复生,也难有回天之力。
所以说完以上这些君主,我并不觉得明朝的君主们是昏君。
龙椅
大明能270多年的国运,除了皇帝的个人因素外,其实也归结于政治制度的完善经过明代前几位君主的尝试和完善,到了明代中期,或者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内阁制度基本上已经完善。大明当时的政务流程是这样的:内阁票拟——皇帝(司礼监)朱批——六部执政——言官监管反馈。
这个体系在当时看来堪称完美。内阁拥有政务的建议权,然后由皇帝亲自定夺。皇帝犯懒的时候或者刻意授权给司礼监,便由司礼监来直接定夺内阁的票拟。之后交给六部来执行,最后由言官监督。其中,内阁的官员一开始的品级大概是在四品左右,六部的一二把手都是二三品高官,言官都是六七品的样子。
明代官员
这么做的好处是,四品左右官员能够接触到上下层级的官员,掌握的情况是最全面的。二三品大员因为位高权重,由他们来执行最有效率。言官们长期在基层工作,最能听到一线的反馈。
在这套系统成型的同时,大明还有一套《大明律》。这是一套囊括了明朝所有政治经济活动,覆盖了全社会全阶层的律法。所有人都要遵照着这套律法行事,不然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对了,还有一套效率高绝,超脱《大明律》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厂卫特务系统。这就使得明朝的君主能够跳出游戏规则,又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对治下臣民肆意打击。
皇帝的个人素养能力,加上各种政治制度的完善,再辅以意识形态的培养,这才是大明能够有近300年国运的真正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感觉明朝有不少昏君,为何仍能维持300年不亡的国运?
因为你只看了不好的地方。人家好的地方你都选择看不见。比如说嘉靖,你只看人家二十几年不上朝,你选择不看人家深夜批奏折。比如你选择看成化宠幸万贵妃,选择不看成化解决荆襄流民,征讨毛里孩,女真犁庭,后世赞,成化新风,赞仁宣复见。既然你双重标准,又何必问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