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孙权吧。还没统一呢,他就对东吴的功臣磨刀霍霍了。

公元236年,东吴爆发“吕壹案”。

啥叫“吕壹案”呢?

吕壹是东吴的一个官员,当时担任校事。

校事这个官职简单一点说,就是皇帝安插在官员中间,负责缉察官员动向的小官。在当时的东吴,像吕壹这种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缉察江东大族,并向孙权偷偷打小报告。

如前所述,吕壹的官职级别虽然不高,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耳目,而且他的权力又是孙权特授的。对滥用权力无所顾忌。所以东吴一时之间,功臣们人人自危。就连丞相顾雍、驸马朱据(妻子孙鲁育)都被吕壹这号人整得毫无招架之力。

后来太子孙登看不下去了,就劝父皇,但一点用也没有。

直到以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为首的东吴士族群起上奏,再加上骠骑将军步骘强硬的跟孙权说:你要是再不管管吕壹之流,继续放任他们祸乱国家,群臣势必会造反的!

孙权被群臣吓到了,派中书郎袁礼到荆州向陆逊、诸葛瑾、步骘等人道歉,表示自己会杀了吕壹,撤销校事,安抚群臣。这场闹剧终于才告一段落。

不过常言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孙权对东吴士族的不信任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所以尽管没有了吕壹这号人,孙权对大臣的迫害却并没有停止。

比如说张昭。

他反对孙权跟辽东公渊氏勾搭,说公孙渊狼子野心,跟他合作必然会吃亏。但孙权不听张昭之言,把张昭气的闭门不出。孙权一看张昭跟自己耍小脾气,一怒之下,就派人把张昭家的门给封了。(孙权后来为了逼张昭出来,还故意派人放火烧张昭的家)

好在后来孙权果真被公孙渊坑了。孙权不得不靠拉拢张昭缓和与群臣的关系。如不然张昭肯定会被孙权当作反面例子给整死不可。

还有陆逊。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的,陆逊为了孙权太子继承人的事,操碎了心,结果孙权不领情,派人把他骂死了。

陆逊之死,虽然孙权没用刀,但他派人去责骂一个功臣,着实让人感到心寒。

想当年陆逊击败刘备,稳定荆州,孙权恨不得搂着陆逊喊小亲亲。

想当年陆逊击败曹休,孙权高兴的让自己的御林军迎接陆逊入殿。

结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旦用不着人家了,孙权就全然不念旧情了。

另外还有张休、顾谭、顾承、吾粲等人,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看。孙权跟大臣的那些二三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事情孙权也没做错。然而孙权迫害功臣是实实在在的,无可争辩的。因为他与臣子的矛盾是结构性的,孙家弱,孙权要想稳坐皇位,就必须强干弱枝。这不是由于孙权弑杀,这只是东吴政治制度的先天缺陷而已。

所以说,如果要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挑选,谁最有可能在统一后杀功臣,孙权毫无疑问是排第一的。

相比于孙权,曹操的可能性要小一点。不过曹操也没少杀功臣。

因为曹操性格跟孙权有点类似:用得着你的时候,你是“小甜甜”;用不着了,你是“牛夫人”。

比如说许攸。

当初用得着许攸时,曹操光着脚去迎他,嘴上还嚷嚷“子卿远来,吾事济矣!”

如此高规格待遇,把许攸也整蒙了,对自己的价值评估出现了偏差。开始各种装叉。

等到后来用不着许攸时。果然,曹操就默认了许褚杀了许攸。

还比如荀彧。

当初曹操用得着颍川荀氏时。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你就是我的张良)

后来用不着荀彧了,用不着颍川荀氏了,打算自己组织班子了,就“空盒子”奉上。毫无顾忌的逼死了荀彧。

许攸、荀彧都是外人,曹操对他们刻薄,倒也无可厚非。但曹操刻薄夏侯渊,这就真说不过去了。

当年夏侯渊击败马超时,曹操大夸他是“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结果等到夏侯渊战死时,曹操居然说“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

给曹操当臣子,真的是要有点脸皮才行。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一句话气死。

当然,虽说曹操也很刻薄,但他比孙权还是要好很多的。毕竟,他家大业大,不用靠杀功臣来巩固地位。他搞死的那些人,只是在政治上反对他的人。他不像孙权,没借口也要找借口整人。

相比于孙权、曹操,刘备是最仁慈的。早年跟他起家,奔走天下的功臣,大部分都与他终老一生。

像关羽之死,刘备可没像曹操那样,落井下石的说什么“关羽本非能兵”。

刘备是兴师报仇,真的把关羽当兄弟看。

还有糜芳卖了关羽,丢了荆州,他哥哥糜竺自缚请罪,刘备一点也没责罚。

这种事放到曹魏、东吴,简直不可想象。

再就是黄权。夷陵之战后,他降了曹丕。刘备一句责骂的话都没有,他把过错全揽到自己身上。说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才导致了黄权投降曹丕。后来刘备善待了黄权的家人。值得一提的是,黄权对此也有默契。他了解刘备为人,知道刘备必然会善待自己家人。

正因为有这种前提,他才敢投降曹丕。

当然,刘备当然也杀过人。比如杀彭羕、周群、张裕、刘封等。

但彭羕意图谋反,不杀不足以震慑群臣。刘备杀他没毛病。

周群、张裕并不是刘备旧部,刘备杀他们谈不上是杀功臣。

在这些人中,刘封算比较大牌的,属于功臣范畴。但刘封的过失太大了:不救关羽,导致关羽被杀;又瞎折腾,导致上庸被折腾没了,孟达也被他挤走。他这种人,被杀也是活该的。

可尽管如此,刘备一开始也没想杀他。是后来诸葛亮从政治角度考虑,力劝刘备,刘封这才被杀。

所以说,曹刘孙三个人,谁会杀功臣,一目了然。孙权绝对是可能性最大的那个,刘备绝对是可能性最小的那个。

魏汉吴三国,魏吴都有权臣篡权的事情,唯独蜀汉没有。这不是没原因的。刘备是个念旧情的人,且他自己又是豪侠性格,所以蜀汉朝廷内,有一种江湖气,大家都在报恩。

关羽、张飞、诸葛亮报刘备知遇之恩。

蒋琬、姜维等人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最后国灭时,刘禅这位皇帝都降了,蜀汉的忠义之士不降。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这个问题,可以用排除法。

一,曹操雄才大略,控制手下人的能力,在三国里独一份。

魏国的天下,都是曹操带着人马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手下的这些谋士、大将们跟着他东征西杀,不仅十分佩服他,而且还非常忌惮他。因为他多疑,喜欢猜忌。

因此,即使天下最后由曹魏一统,我想也不敢有人背叛曹操。而且曹魏的许多兵权大多数都掌握在夏侯家族手中,也就是曹操自家兄弟手里。曹操当初就是从夏侯家过继来曹家的。

因此曹操也不会杀那些功臣。不过,曹操雄才大略,又博古通今,他一定会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解除或者分散一下这些大将们的兵权,使他们不至于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独霸一方,拥兵自重,最后各自为政,无法收拾。也不会像东汉早年分封诸王那样,弄的四处都是诸侯王的地盘。他会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二,刘备素以仁义治天下,杀人的事他大概做不了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尽管只在“三英战吕布”一场戏中,握着双股剑亲自参与了一回打斗,以后再没有描述过他上阵杀敌的场面,但建立西蜀国,毕竟刘备是亲自带兵,全程参与了。而且他识人、用人的本领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知道手下这些大将们的性格特点。比如对于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非常精到。对于马谡,其实刘备接触的不算太多尚且能够这样了解,对于经常在一起的那些大将们,他当然更加清楚。

另外,刘备手下这些人,跟着他一路东征西杀,最后天下终于平定了,以刘备慷慨、仁义的秉性,他会说:“各位兄弟,咱们当初一起四处厮杀,现在该一起享尽荣华富贵了。”自然也不会功成名就后去诛杀这些功臣。

不过,诸葛亮或许会对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将们,做一些加减调整,以防止内乱发生。

三,孙权最有杀人的动机和理由。

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孙权。

凡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孙权的基业,是由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因此,他如果扫平天下以后,会有很多疑惑产生,并且每日惶惶不可终日。

孙权疑惑什么呢?当初哥哥孙策去世时,留下一句临终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如今,天下平定。当初孙策死的时候,张昭本来岁数就大了,现在早已死去。周瑜后来也英年早逝,不在了。

也就是说,孙权最信任也最能够依托的两个人都不在了。内事,孙权大概清楚,但外事就不见得都清楚了。

孙权尽管聪明,曹操也有对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但孙权一直没有正经在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带过兵,都是依仗下面的大都督。按照东吴的惯例,外面领兵打仗这些事,都是由都督在打理。这些都督,先是周瑜,后来是鲁肃、陆逊、陆抗。

因此,对于外面的情况,孙权基本上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哪个将军是什么脾气性格,哪个大将究竟有什么才能,是全然忠诚于他,还是全然忠诚于大都督,孙权根本不了解这些。

由此,孙权会产生一些想法,动一些杀机。孙权或许会故意搞一次类似于现在的阅兵仪式,看看究竟是他这个东吴之主的话管用,还是大都督的话厉害。

在阅兵仪式上,他会故意搞一些事先“彩排”里没有的喊话动作,结果,无论是大将们,还是士卒,只听阅兵总指挥——大都督的,根本就不听他的。

这让孙权大为震惊。

“阅兵仪式”结束以后,孙权回到宫里,越想越怕:现在天下平定,内忧外患没有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将们是不是会尾大不掉?特别是现在的大都督如果起兵造反,我该怎么办?

要知道,这时候的孙权,可已经不是当初接孙策班时的年轻人,孙权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诛杀功臣。

综上所述,如果天下平定,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里,最有可能诛杀功臣的,应该是孙权。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这三个人,任何一个人统一天下,都不可能杀功臣。

杀不杀功臣这件事,一是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性格,心疑不疑、手黑不黑,简单说就是想不想杀功臣;二是取决于当时的客观形势,客观是否允许、形势是否需要,简单说就是能不能杀功臣。

就这三个人来说,孙权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他跟江东豪族的关系一直不好。比如那个吊打刘备的陆逊,孙权恨不得找个借口就弄死他。所以,这肯定是想了。但是,想杀功臣的这个想,还要继续精确划分。

一种想,是刘邦和朱元璋的那种想。

起于微末的皇帝,总会向功臣举起屠刀。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于是,苟富贵之后,就不是莫相忘,而是要你命。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这个心理。

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因为江山是大家合伙打下来的。关键是“合伙”二字。所以,皇帝与功臣们之间,就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但是,江山打下来之后呢?必须建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甚至是类似于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臣的本义就是男性奴隶。这个心理上的转变,非常不容易建立。

乾隆登基的时候,张廷玉是几朝老臣都没用,他必须三拜九叩,然后山呼万岁。因为君臣名分已定,而且是定在灵魂里。但刘邦就不行了。大封功臣的时候,不开心的将军直接抽出宝剑在大殿上砍柱子。即便也被“教育”着山呼万岁了,但奇理斯玛的权威却建立不起来。因为君臣名分虽定,却只是流于表面。

于是,逻辑就是:关系难定、安全感不足,然后心疑了、而后手黑了,最后杀功臣了。只要性格够辣,基本上就要大杀功臣。

另外一种想,秦二世和隋炀帝的想。

这两个人为什么也会杀功臣?当然是心疑了、手黑了。刘邦和朱元璋是因为安全感不足。那么,这两个人也是因为安全感吗?

安全感只是一个方面。刘邦和朱元璋的问题,是关系太难切换,所以那种奇理斯玛的权威建立不起来。二代皇帝,当然也有这个问题。但比安全感更大的,是好使还是不好使的问题。前者是服不服,后者是听不听。胡亥,你老爹嬴政就是我们主子,所以你也是我们的主子,然后我们都服了。但是,听不听话呢?那就未必了。开国功臣是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朝代就这么一拨人,不可能再找到第二拨。

所以,面对这伙人,二代君主就特别头疼。刘邦死后,大汉朝的核心权力,开始是被吕后把持,之后就被功臣把持了。皇帝一直是个靠边站的角色。汉文帝这个皇帝,可以说就是开国功臣们选出来的。你这还怎么搞?

所以,二代皇帝们想杀功臣。而孙权就是这种想。他老爹孙坚、哥哥孙策合在一起,算一代的话,那他就是个二代君主。关键是东吴的形势跟隋初的形势差不多,主公与臣下的关系更近乎一种合伙人的关系。因为豪族力量太强,主公是不是二代,这伙人都不好使。

而曹操和刘备呢?这两个人绝对是江湖老油条。

李渊为什么不杀功臣?大唐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就已经确定了。李渊是山西军阀,然后带着军阀幕府的一干谋臣,夺了大隋的江山。合伙人的关系,在最初就不存在,君臣名分早就定了。所以,大唐立国之后,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自然不想杀功臣了。以前这群人是自己的家臣,现在这群人是自己的臣子。还有谁比这群人更服自己的、更听自己的?

而曹操和刘备就是有这种本事。在江山还没打下来的时候,就逐渐建立了稳定的君臣关系。

曹操靠的是两个优势。

一是靠实力。简单说,就是我们老曹家本厚,出钱招兵买马了,然后广撒英雄帖,大家都来投靠我。凡是来投靠的,都是我家家臣,这个就不废话了。另外,老曹家也有人才,自己宗族也有很多悍将。这就是实力。

二是靠能力。就打仗这件事来说,刘邦不仅要服韩信,还要服彭越、曹参。至于内政和画策,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还有陈平,刘邦都自愧不如。这是刘邦的团队。但曹操的团队就特殊了。打仗,曹操第一;内政,曹操第一;奇谋,还是曹操第一。这就是能力。

就这种领导,还有谁能不服、谁能不听?其实朱元璋也要算一个。英明神武都是穿越级的存在。关键时候的力排众议,最后都证明了吾主英明。

刘备一个优势就够。

刘备的出身,织席贩履。这个说法,把他说得太惨了。刘备自家没钱,但刘备的叔叔有钱,帮衬着他读了书。但是,刘备家的钱,肯定不足以支撑他拉出一支队伍。这个实力,真的没法跟曹操比。

刘备的能力,论武不敌关羽、张飞,论治不敌孔明、庞统。这只是演义的说法,把刘备刻画得怂一点儿,才显出这些人厉害。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突出,或者说不属于曹操那种表现型人格。

但刘备的最大优势,是意识形态制高点。我是大汉皇叔、我要兴复汉室。而这就够了。一大批当时精英都投到了刘备的麾下。而这些人自然要尊刘备为主公,不会想着跟刘备合伙开公司。

所以,曹操和刘备,即便统一之后,也不会想杀功臣。你可以把他俩与秦始皇、隋文帝、赵太祖类比。统一之前,是主公与谋臣的关系;统一之后,是皇帝与群臣的关系。这个关系切换,非常顺畅。皇帝完全没理由想杀自己的老部下。因为几乎找不到一伙更服从、更好使、更忠心的人。

那孙权呢?如果孙权能统一,他也未必想去杀功臣。

孙权之所以跟群臣的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这伙豪族精英一直不好使。我孙权当主公,你们听不听?你说得对我们就听,你说得不对我们就不听。啥叫说得对?打荆州、分地盘,这就对,那我们就听;打曹操、太费劲,这就不对,那我们就不听。难道就没有既听话又好使的吗?当然有,吕蒙就是。但只有一个吕蒙啊,而且还死了。所以,吕蒙死的时候,孙权才那么伤心。

但是,孙权力排众议,一战定合肥、再战入中原呢?江东豪族立即拍手称快:主公你就是汉武再造,我们必须听,什么曹操、什么刘备,咱们先干死他们再说。这时候,那种奇理斯玛(即近乎于神的超凡领袖魅力),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因为孙权集团也早就建立起了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切换到君臣关系,没啥障碍。

所以,杀不杀功臣的第一个问题,即皇帝想不想,也就解决了。关键是第二个,即能不能。可以说,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全都不能。

刘邦为什么能?汉初是一个平民政府。刘邦是平民,那朝堂群臣呢?除了张良这个落魄贵族,其他也是平民,核心骨干沛丰功勋的出身比刘邦还惨。

朱元璋为什么能?大明也是平民政府。安史之乱以后,都是平民政府,因为豪族被干没了。所以,淮西勋贵虽然有一个贵字,却都是平民。

于是,在客观形势上,也就是在能不能的问题上,完全是单一权力说了算。我是皇帝,我就能杀你。不讲理,也能杀你。

但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能吗?

石崇王恺比富,这里面的王恺是谁?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司马炎的生母王元姬的亲弟弟,正经的皇亲国戚。但是这个皇亲国戚太怂,竟然比不过石崇这个从地方新入朝的官员。然后,皇帝司马炎出手了,帮着舅舅王恺一起干。但是,这甥舅君臣二人,联起手来也不是石崇的对手。

这说明什么?

首先是大臣比皇帝还有钱。

司马炎赐给舅舅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拿出去比,别给皇家丢脸。然而,石崇拿出铁如意就给砸碎了,你这也叫宝贝吗?然后,从自家搬出几十株珊瑚树,高的能有三四尺,比司马炎的高一倍,你王恺随便挑,我赔得起。

其次是大臣从来不惯着皇帝。

沈万三有钱,他敢跟朱元璋比富吗?在大明帝国,有肉也得偷着吃。敢跟皇帝叫板,分分钟就给你全部充公。但这个石崇为什么敢?因为皇帝就是受了气,也得忍着。

比石崇更厉害的是司隶校尉刘毅,直接骂司马炎是汉桓帝、汉灵帝。司马炎气不过,就说我再不济也不止如此吧?然后,刘毅立即搞论证了:人家汉桓帝、汉灵帝卖官赚了钱,还知道把钱放在国库里,而你卖官赚了钱,却全装自己腰包了,这么看,你还不如汉桓帝、汉灵帝。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明朝大臣敢对朱元璋这么说话,那就等着灭族吧。但是,司马炎是啥反应呢?

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昏君,哪能听到如此直言、拥有如此直臣。他把刘毅表扬了一番,主要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说明啥?一是说明皇帝是真没钱;二是说明皇帝对大臣是真没辙。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真没辙”。司马炎可是皇帝啊,关键也不是啥怂人。但是,他为什么被骂了,还要自己给自己找台阶?

形势比人强。自东汉建国以来,皇帝就收拾不了大臣,越到后期就越是收拾不了。原因是大臣都是豪族精英。你收拾一个试试?先等着被舆论喷死,再等着大臣集体非暴力不合作,再然后就该出个董卓或曹操了。而司马家也是这么篡了曹魏的江山。

所以,从东汉以后,君臣之间就已经近乎一种合伙人关系了。是不是叫皇帝与豪族士大夫共治天下,不知道。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皇帝与豪族士大夫彼此牵制的局面了。皇帝不能太过分,大臣也从来不会怂。

如果把汉末乱世和三国争霸给抽象总结一下,那就是地方豪族及豪族精英支持下的军阀割据。即便三国结束、即便西晋统一,这个客观形势也不会变。

司马氏统一了天下。然后,司马家的皇帝,就全是晋武帝司马炎这幅德行。如果换一下呢?是曹操、刘备和孙权呢?形势没变,所以他们都会成为晋武帝司马炎。这时候,就不是皇帝杀功臣的问题,而是皇帝怎么取悦和争取功臣的问题。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这个不用猜,历史上已经清清楚楚。

刘备、曹操、孙权各自成就大业,刘备、孙权各自称帝,曹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其实和一统江山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谁杀了功臣呢?只有孙权!

三人之中,刘备为人最是宽宏厚道。对于手下人的过错,不但能够原谅,而且继续加以信任重用。对于手下的臣子,刘备从来不吝赏赐。他一生之中,从来没有杀过功臣,除了刘封。因为刘封害死另一个元老功臣关羽,实在罪无可恕,而且还威胁到了刘禅的皇位。所以杀掉了刘封。除此之外,没有杀过任何功臣。这样宽宏厚道的性格,是天生的,装是装不出来的。

曹操平生最爱英雄。

他对人才的渴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出身如何、道德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愿意接纳。但曹操绝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杀的人也不少。对于威胁到他的统治的人,从来都是毫不留情的除掉。对于功臣忠臣,则是自始至终,宠信有加。早年间追随曹操起兵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等等宗亲,以及后来加入的张辽、许褚、张郃等等,自始至终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特别是张辽、许褚,在曹操过世以后,继续得到曹丕的重用,荣耀至极。

孙权是典型的神经过敏者。

孙权早年间勉强还能称得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招揽了不少的人才。但是到了晚年,简直是个精神病人。他对臣子的猜忌,已经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暴虐无常,滥杀无辜。连大功臣陆逊都不放过,派人堵着陆逊的门口骂街,活生生把陆逊给气死了。

东吴很多能臣功臣,都死得十分可疑,周瑜、鲁肃、吕蒙等等,都是建立功勋不久,就突然暴病身亡。不断的除掉功臣,启用新人,就不用担心有人功高震主了。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三国,曹操拥有北方,孙权坐守江东,刘备经略西南。

曹操虽未称帝,但"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天下老大。他曾经颁布"求贤令",只要有才有本事,阿狗阿猫都可以自荐。

曹操既有杀杨修、诛孔融、逼荀彧自尽和冤杀水军都督等,也有重金厚结关羽、宽容讨伐曹操令的陈登、不杀降蜀的于禁等。

曹操用人,最后一定是建立在效忠于曹操者。任何功臣只要反对曹操"挟天子"的,都会被直接或间接清除。而只要效忠曹操的,他一概结纳。

刘备经略西南,重用了当地豪强。他以仁义收拢人心。他和关张赵云等肝胆相照,对待谋士礼资下士。关张遇害后,他不顾一切替关复仇,讨伐东吴。可见刘备是极其重情重义之人,他不会滥杀无辜。

孙权是富二代,是坐享父兄打下的基业。他满足于占山为王,要不是鲁肃和刘备诸葛亮商议联合抗曹,东吴文官集团早在赤壁之前就劝孙权依俯曹操,孙权亲自上"劝进书"。

孙权还曾与刘备结秦晋之好,与关羽结儿女亲家,他只要狐借虎威,保得东吴半壁江山。孙权几乎吭孙策的老本:文依张昭,武赖周瑜,其后鲁啸、吕蒙,再后就是江东豪族陆逊等。

周鲁正式死亡。而吕蒙和陆逊等杀关羽的功臣,结局非常奇惨。有说关羽显灵,有说孙权为讨好蜀汉重修和约等。总之,孙权晚年腐败黑暗到了极点。

综合上述,曹刘孙三人,功成天下,最有可能火烧功臣阁的是孙权。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留下功臣但又不能重用,毕竟引起功臣不满,以他们的经验阅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酿成叛乱兵变,影响政权稳定,新当朝的君王跟新上任的文臣未必敢管他们,也未必管的下,即使杯酒释兵权,毕竟要封赏他们,这样会加重农民负担,增加财政开支,大清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以他们的性格和一贯作风看,天下曹操未称魏王就杀荀彧,孙权称帝就猜忌陆逊,刘备一称帝就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伐吴,诸葛亮堪称蜀汉二把手,后主懦弱,刘封被杀,孙刘曹三人都没有统一天下的气量,也不可能统一天下,即使统一了天下,必杀功臣。只有晋武帝司马炎有人君气量,统一天下必然是司马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