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古代一个县有多人是"吃编制饭“的呢?说句良心话,古代的官员真的是很少的,即使到了王朝末期、一地鸡毛的时候,也没有太离谱!
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外加上皇权不下县、还有当官的难度比较大、以及一系列制约因素等等,导致古代的官员人数并不是很多。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官民比例是多少、当官的难度有多大以及一个普通的县有几个官员吧:
古代的官民比例历朝历代变化不大,清朝的时候老百姓的负担最重我查了下资料,历朝历代的官民比例大概是:西汉1:7945,唐朝1:2927,元朝:1:2613,明朝1:2299,清朝1:911。
其实这也基本符合历史发展脉络,西汉开始的时候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官员当然少一点了,清朝的时候是外来统治、他们害怕、恐惧,所以官员多一点也正常,何况后期还有海关和各种新式衙门呢!
总体算下来的话官民比例大概在1:3000左右了,大家不要忘了一个事情:古代是没有事业编制这一说的,官员可是实打实的人数。
如果拿到类比目前的人口,官员大概就是50万左右吧!大家不用惊讶,按照类比就是这么多!
古代想当官的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哦!古代的普通群众想当官,说句老实话在隋朝以前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是举孝廉、察举制,你爹不是官的话,你基本不可能当官的,所以才会出现门阀士族、四世三公的情况。
唐朝以后实行科举制了,意味着平民百姓靠着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当官了,但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那是比登天还难。大家看看范进老先生就知道了,为当个官,考试把自己都考疯了!
古代想当官一般先考童生这只能算入门考试。考上童生的可以参加每三年两次的院试,如果中了就是秀才。接着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如果你又中了,那就是举人了,别高兴想直接混编制没门!
举人还是不能直接当官,如果有空缺了你可以去补,但是基本都是小官。你如果想直接当官的话就去参加会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了,成绩好的就是进士了,恭喜你可以当官了,运气好的话还能当个大官。
大家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古代当官有多难了吧!有人说我们可以作弊、搞“萝卜招聘”呀!我想说,搞是可以搞,但是风险特别高。古代科举考试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比较重视,如果发现抄袭、冒名顶替等等情况的话,轻的充军发配、重的直接KO,相关的人员也一样受连带责任。
古代一个县有多少官员,有没有出现一正、十一副呢?不好意思,古代正式官员想超编都没门,1个县令11个副县令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由于古代朝代太多、官员的设置也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就看看明,清时期吧,这两个朝代离我们近点,可比较性强点。清朝的人口还是比较庞大的,乾隆时期都有1.4亿人左右了,到了光绪的时候人口差不多在4亿左右,也就是四万万同胞了。
清朝虽然人口不断的增加,但是官员数量却基本没啥大的变化。无论批发出来多少顶官帽子,但是实际编制不动。清朝从开国到结束正式编制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1:900多一点。
清朝时候一个县的编制标准是一个县令、一个典史(管司法和监狱,没级别有编制,吃财政饭)、一个训导(管教育这块的,级别待遇同典史),一个超编的都没有。至于大家说的师爷、后勤等人员,那不是编制内的,工资也不归财政发、贵县令自己解决哦!
当然到了王朝的后期可能会卖官来增加收入,但是这些官没有实权,基本也不拿工资。最多婚丧嫁娶的时候装个面子,死了在碑上刻个官衔,在阎王面前装个比,好混一点。
总之,清朝一个县的官员加上衙役算在一起,吃财政饭的绝对不超过250人吧!清朝一个中等的县的人口估计也有个20万左右,按照1:900算的话大概是220个左右。最后我想说,目前的情况下,我不敢说、也不能说,各种科、局、所、处等等!你们自己算吧,反正绝对不比以前少。不过情况也不太一样了,至于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每个人的见解也不一样吧!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中国古代一个县里能拿朝廷俸禄的体制内官员有:县令、县丞、县尉、主簿、县教谕、县训导、巡检、典史。衙役的数量远远大于官员,我来重点聊一聊衙役。
衙役,是古代衙门中的差役,是衙门自行召集的当差人员。我们看古装剧中知县审理案件,总会时不时传唤几个衙役前来商议,正堂前也有手持水火棍的人列于两旁,供驱使奔走差使。在看古代书画、典籍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衙役们的身影。那么古代一个县城会需要供养衙役呢?
首先,衙役的身份低于吏员,是没有官方身份的。由当地官府募集,在衙门里从事打杂、跑腿、站堂、缉捕、催差、征粮、押解等体力劳动杂活,协助衙门公务的这部分人总称为衙役。衙役在县衙里的身份就相当于临时工。
在历史早期,衙役是没有俸禄的,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任,即无偿服从劳役。据《志第一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就记载了此举:“役出于民,州县皆有常数。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以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给使令;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掏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定差。京百司补吏,须不碍役乃听。”
到后来宋代王安石变法,对这一职役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按户等高低轮流到各级政府去服差役(亦称职役),改为由政府出钱雇人应役。也就是交钱免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之后的政府将百姓交的这部分钱用来从社会上招募差役,由本地人自愿充当衙役,县衙自筹发放俸禄。据《文献通考》记载:“帝之力主免役也,知民间通苦差役,而衙役之任重行远者尤甚,特创免法。”这也就证实了衙役受此改革。
从宋朝开始,衙役就是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分为内外两班,内班即衙门县令的私人随从;外班主要分为壮班、皂班、快班,壮班主要负责打杂工作,皂班站班,审问时威慑犯人,快班又分为马快和步快,他们负责跑腿侦察案件、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他们也就是捕快。各班都有班头,又称头役,负责统领本班。在《三侠五义》第五回就有:“包公随后就出了饭铺,尚未到县,早有三班衙役、书吏人等迎接上任。”
对于衙役,清代的编制则是按照《服役全书》规定,一般州县大致就数十到一百人,大县则有上千至数千人。到后来皇帝下诏书,编制衙役不够用,各地方官府也可自行增雇。衙役的数量就开始膨胀,远远大于编制了。一个数万人口的县,就有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据嘉庆年间御史记载,浙江仁和县和钱塘县,衙役总数就达到一千五六百人。一个衙役手下就会跟有三四名白役(官署编外差役),一个府衙里就会有数千名白役。正式编制的衙役,跟随的白役更是达到了十人。四川巴县的知县刘衡到任后,县内所在任的衙役就有七千多名。清朝的衙役役期只有三年,而大多数衙役为了免除徭役和尽可能步入仕途高升,也会居位不辞职。就造成了实际衙役数量是编制的十倍之多的局面。
但衙役的工资俸禄是非常低的,作为临时工,每天的两三文钱只够吃饭,每年的工资都不到十两银。刘衡知县到任一年后,因为工资实在顶不起吃饭,原先六千七八百多名衙役都辞职了,最后只剩下了一百人左右在任。大多数衙役其实都是依靠权力搜刮民脂民膏,依靠百姓供着“官爷”的小费来维持自己生活的。
总而言之,一个县令治理地方按编制需要的衙役不过百人。后来根据实际行政需要,衙役本身承担职务多样化,人数入不敷出,衙役规模逐步扩大至千人。古代仅仅一个小规模县城,就供养了很大一规模的衙役,造成了官衙机构冗杂沉重。
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古代的县,一般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李斯的提议下推行的“郡县制”中所说的“县”。
但是,无论是古代那个时期的县,其供养官员和衙役的数量,都取决于一个县的大小,也就是取决于一个县的人口基数。
那么,古代县的大小如何划分?以汉朝为:
- 大县:满万户,一县长官称“令”;
- 小县:不满万户,一县长官称“长”。
以唐朝为例:
- 唐朝初期:大县,5000户以上;中县,2000户以上;小县:不满2000户。
- 唐朝中期:大县,6000户以 上;中县,3000户以上;小县,不满3000户。
也就是,一个县的大小,基本都是以一个县户口的多少来划分。但是,各个时期对“县”的大小划分,却各有不同,而官员和衙役的数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古代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呢?虽然,各个时期对县的大小界定各有不同,但一个县供养的官员和衙役的形式却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只需以一个时期为例基本就能说明问题。
以唐朝的万户大县为例:设县令1人、县丞1人、县尉4人(即:前、后、左、右“尉”)、主薄1人、教谕1人,共计:8人,为朝廷俸禄供养的官员。如:县令、丞、尉、主薄、教谕等,秩约为200至500石不等。
不过,一个万户的大县除直接拿朝廷俸禄的8人外,还有约15人的吏,即:衙役、狱吏、仵作(法医)。
同时,还有杂役约6人,即:轿夫2人、门房2人、厨娘1人、丫鬟1人。
此外,到了清朝时,因人口暴涨,每个县至少有数十名“掾吏”和杂役。
可见,人口与一个县的官员和掾吏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古代一个县的官员和衙役由多少百姓供养呢?唐朝时期,为确保户籍和人口的准确性,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户籍新造,有点像现在的人口普查。一般,一户人家包括3代,祖父母2人、父母2人、孩子3至10人。
但是,又因长子以外的成年子嗣需要另立门户。所以,一般一户的平均人口为6人。
也就是说,一个万户大县的总人口约有6万人,需供养约30人(包括杂役,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和县衙人员占比2000:1。
那么,古代一个县的官员衙役人数,与现在一个县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编制数相比又有哪些区别呢?古代和现代一样,同样也有大小县的区别,在我国的2848个县级行政区中,既有200多万人口的大县,也有数万人口、甚至数千人口的小县。不过,多数县的人口都在30至40万左右。。
所以,现代各个县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编制数也是有一定的区别。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财政供养人数有3946万人,其中:政府机关人员1328万、事业单位人员2618万。占总人口数的2.97%,比值为1:34。
古代:百姓供养人数与百姓的比值是1:2000。
现代:财政供养人员与百姓的比值是1:34。
对此,可能有人感到疑惑,为何古代和现代的比值相差这么大?
其实,这并不奇怪。
因为,古代历朝历代基本都实施的是“皇权不下县”,县就是朝廷的最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县以下设有“乡”和“里”的基层组织,主要配合县里完成“征收户税”的主要工作。
也就是说,县里的主要工作都需要依靠“乡”和“里”来完成,而这部分人则不需要县里供养,但权力却不小。因此,古代出现的乡绅恶霸也较多。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就有惩治这些“土皇帝”的剧情。
同时,除“征收户税”的主要工作外,教育、司法等工作量并不大,自然也就无需配置多少人了。
但是,现代则不同,无论是教育、司法、社保、税收,还是农林、水电、信息、气象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来完成。所以,古今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古代的事,我们知道不多,但从水浒中可观一二,罗贯中先生是生在古代,应该说的比较实际吧,宋江只是个押司,说白了就是个律师。不属于国家编制,所以不是干郭,朱仝是都头,能说是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了,县官是最大的地方官,但是他也是法院院长,因为他也要审很多案子。还有就是县官的师爷,他相当于县官的秘书和会计,以及参谋。但他不拿政府的钱,应该属县官私聘的。例如晁盖是里正,就象是现在的乡长了。但不属于官,吏也不是。所以不拿国家的钱。
解放初期,国家干部也不多,乡只有乡长,指导员,属于长期发工资,每月三斗米,委员们只有误工补贴。到了人民公社,只有书记,主任,纪委书记,和若干名委员和秘书一名。干事若干名。最多不超过十五名。大队开始的时候只有3名,书记,主任,会计,后来增加了民兵营长但都不是干部,属于地方筹资发工资的。
过去虽然干部少,都很认真。干起事情来真正是雷励风行。不耽误上级布置的工作。那时候工作是很细致的。小到夫妻吵嘴,地上庄稼。大到一年生产的按排。都是要做的。
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古代一个县有知县,知事,典吏,衙役,捕快。古代一个县供养的官员要少很多。一个县只有一个七品县官知县,知事即相当于师爷,
县里其他的官员都是跟班的,古代毕竟人口数量少很多,所以不必要安排很多官员,因为人口少,生产资料生产量也就少,没有办法养活太多官员。而对于古代里的县衙门的衙役捕快这些要比官员多很多,因为每个地方都要维持
治安。相对来讲现在一个县有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还有县里的公检法三大部门。还有大大小小的局都有十多二十个。所以说现在一个县的官员要比古代一个县的官员要多很多。相应的财政开支也要多很多出来。
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要知道,不仅是在古代,就算是当今生活中也少不了官员的存在,那么官员的定义又是如何的呢?一般来说,官员指的是那些经过任命的、有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古代要想做官的话,要么你努力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要么就是家里有当官的,可以在官场上为自己谋出路,再者就是自己有钱,可以捐一个小官做做。
(古代官员)
相比于官员来说,衙役的分量就轻的多了,衙役指的是在衙门里当差的人或者衙役,不管如何称呼,他都不属于一个正规的官职,通俗一点说,就是在衙门里打工的人,他的工资也并不是由朝廷来支付,而是由招聘他们来的人支付的,一般是这个县的知县大人。
(清朝衙役)
至于,古代的县到底供养着多少官员衙役?我就来一一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在古代,县要供养的官员和衙役的数额是不一样的,而且数量上差距还很大,我们就先从官员来说吧。由于每个朝代的县所定百姓人数不太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官员人数的不一样,不过再怎么样,每个县的官员也都是那几个固定的官职,只不过人数或多或少有点差距。
我们就按照清朝的县来说吧,按照《清史稿》记载,一个县设有: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无定员(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这些人都是吃官饭的,统称为官员,是国家选定的为其工作的人,也就是说国家会给其发放俸禄。除此之外,县里还会有其他的不入流的官员,像巡检,驿丞,教谕,训导等一般因事而立,没有定员。不过总的来说,一个县的官员数量都会在10到20个之间。
(清朝衙役给官员牵马)
再有就是衙役,衙役这个差事其实并不算是政府官员,他只属于官方人员但并没有官方身份,还没有品级。在清代,是指专供地方州县等衙门趋使的为其奔走的差役,衙役有内班外班之分,但不管其属于哪一类,都是在民间市井招募的,属于职役性质的义务职。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职位,也有自己传承方式。
其实,衙役也有定额编制,即规定的数额,据记载,如清代大兴县衙役定额为:门子2人,皂隶16人,马夫12人,禁卒8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如果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那么衙役的数量是107左右,但实际上衙役的数量要远比这个多。通常情况下,小县的衙役有数百人,大县的话有上千人甚至数千人。但据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
(电视剧中的衙役们)
现实中很多人认为当今的官场腐败,太多的官员其实就是摆设,拿着国家的钱,本身却无事可做,以为古代官衙机构简练,实际上并非如此,那往往是不计算吏员和衙役造成的误解。一个数万人口的县,往往就要供养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怎么也不能说成是“小政府”。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