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正面意义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统治者,他完成六国统一的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壮举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至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这是他的过失,与秦始皇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筑长城的丰功伟绩而言:那又算得了什么,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看待,既要肯定他的功劳,又要善待他的过失,“人无完人,全无足赤”。

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人们的思想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瑶役;残害人民的手段极其离奇强暴。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所以“焚書坑儒”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是一笔败笔。焚書坑儒没有什么正面意义。

但正确评价秦始皇,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正面意义吗?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正面意义,硬要说的话还是有的,那就是加强了思想的统一,进而巩固了政权,更有利统治全国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随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了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作为儒家经典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甚至有胆敢谈论《诗》、《书》等著作者要被处死,至于“以古非今”、来“妄议朝政者”则予以灭族处理。同时,朝廷下令禁止私学,“以为师吏”,间接的阻挡了民间教育的发展。

此举措下达后,无数的儒士、方士通通被波及,有的甚至被“活埋”、“杀一儆百”,使人民“敢怒而不敢言”。但对于稳定全国的政局来说,却是一个大“杀器”,有效的以此“名目”清除了许多的反对者,进一步巩固了秦的统治,也为以后各项政令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总体上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意义和影响,是极为严重和深远的。而其所产生的正面意义微乎其乎,几乎不值一提。就其负面意义而言,则是相当的“显眼”。不但进一步钳制了当时人民的思想,而且还使统治阶级灌输的“愚民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人民被压迫的更严重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正面意义吗?

焚书坑儒重的是统一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军事上,文化上其实大家还是把自己叫做赵人、魏人、楚人等,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的概念。这样的秦帝国迟早会步周朝的后尘,无法把各国真正统一成一个国家。焚书坑儒虽然对文化是个大迫害,但是秦始皇以铁血的手段把战国末期百家争鸣的种种思想统一禁止。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强行统一思想(你可以参考基督教的烧烤异端强行推行宗教和禁止异教),把任何敢于和秦帝国思想对立的人都从肉体上抹杀掉。这个措施很有效,秦帝国存在时间不过几十年,却实实在在地削弱了原先诸侯国的影响,初步打造了“中华民族”的存在基础。这个是其正面意义。

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正面意义吗?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历史上的人们都认为是负面的。唐朝诗人章碣有首著名的诗就是代表了这种民意:”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把秦朝的灭亡直接与”焚书坑儒”掛上了钩。秦朝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并非焚书坑儒,但焚书坑儒确起了一个坏头,直到清朝大兴文字狱,整个封建社会对文字思想的拑制,对读书人的屠杀一直没有停止。从这点看,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是负面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当然什么都得统一,郡县制、度量衡、文字、货币等等统统划一十分必要。为了统一大一统的思想,焚书坑儒的招也来了。从当时的情况看,六国的杂说不利于大中华的统一,在秦始皇看来必须把宣传这些思想的竹简烧掉,对那些鼓吹异说的方士儒生必须杀掉,于是460人被坑埋了。这个数量与后来清朝的文字狱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但明显起了个坏头是肯定的。

当然,从国家的认知,国家的统一角度看,思想的统一,文字的统一,文化的趋同都是必须的。否则各行其是则国将不国了。秦始皇大刀阔斧的行为体现在各个方面,他的雄才大略也说明其主要措施是对的,对第一个建立统一的大中华帝国是必需的。只是手段过于激烈,甚至有点残酷,如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灵渠,修陵墓,劳民伤财巳达极限;而保国防修长城更是死人无数,那个孟姜女哭长城虽是传说,却也是千万百姓苦逼的真实写照。”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起义时的一句话道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焚书坑儒的影响并非如章碣诗中所说的那么大,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原因罢了。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用明显是夸大了的,医书、农牧的书籍都得以保留,各国的学说著作烧了不少,肯定有许多精华,不可否认。杀的书生合计虽只有几百人,手段不可谓不残酷,但与后来的封建朝代的帝王残忍作为又算得了什么?

封建社会屠杀读书人的事件数不胜数,随手拈来的,如东林党事件,南北榜惨案,方苞戴名世的文字狱,哪一件不是人头落地、腥风血雨、残酷无比。这些也都是被喻为大有作为的皇帝老儿如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们干的,比之秦始皇就有过之而无不极。简直是杀人如麻,罄竹难书了。而从秦始皇手中开始的这种封建奴化思想,及所采取的强制手段,在封建社会一脉相承,一代更比一代厉害,更为惨烈。从这点上看,焚书坑儒起了很坏的作用,为封建社会对文化的拑制压迫开了先河。这也是焚书坑儒,为历朝历代文人所痛恨,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诟病的根本原因。

客观的评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亊件,放到历史的大环境中去,这不过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正面反面的作用都有,前面的文字巳基本表述清楚,不再赘述。总之,从国家层面看,有些举措是必须的,虽然带有血腥味;从读书人的角度认知,确实是不仁道的,是封建主义的,应予批判。

因此对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认识不同,甚是针锋相对都是可以理解的。对焚书坑儒的评价至今意见不统一也是十分正常。此一时彼一时,按当时情况,秦始皇必须这么做方才有利于大一统,现在的观点是为什么要烧、要坑,那损失不是有点大吗?角度不同,看问题的结论就南辕北辙了。因此大可不必为焚书坑儒下定论,让它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好了。再争它千百年也无妨,何必及早下结论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正面意义吗?

因详解篇幅过长只能简要作答。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发生在公元前的(213~212年)。主要是淳于越等人引证《诗》《书》等百家语,反对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主张的要镇压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诽谤朝政朝政的各种言行。因而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和私藏诗书等。

②,论焚书坑儒功过,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对当时巩固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起到一些作用外(让人们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其它一无是处!!一方面它焚毁了很多文明书籍也坑杀了不少文人学士。另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很大的阻碍,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导致秦王朝很快灭亡!今天,我们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完全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正面意义吗?

这里面争议最大的是焚书,都说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百家经典,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浩劫,个人觉得,秦始皇没有让文化绝版,他在咸阳收藏有古今图书,圣人之全经犹存,各国之史记犹在,只是被后来的项羽给一把火给烧了,项疯子才是文化罪人。

另外说一点,焚书坑儒不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行的国策,从统一到事发隔了快10年,事情很快就结束了,秦始皇没赶尽杀绝,没有再烧书,也没有进行文化专制的迫害,所以焚书坑儒只是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过了就过去了,民间又恢复收藏和诵习《诗》、《经》等百家书,绝不像文字狱一直在执行。

开创性的朝代,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虽命短,汉承秦制,延续几百年,隋也命短,唐继承隋衣钵,延续几百年,这两朝的制度深深影响了后世千年。

所以说,秦始皇的焚书,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而推行文化专制的具体事例,有人说他这是帝国行为,我想说,当年孔子杀少正卯不也是铲除异端吗,后来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不也是统一思想么,实际上秦始皇的焚书没严重到多少程度,皇家图书馆里始终有一套,儒学和儒经一直存在,事后各类博士、诸生依然供职于朝廷,只是秦始皇不许臣民用这些学派典籍来反对大秦王朝。

图为坑儒谷石碑背面。唐玄宗时期曾在此地建有儒生庙,于宋代毁灭,上世纪70年代曾在此地发掘了一尊儒生像。

坑儒,准确说是坑术士,那些从事方仙道的“诸生”们,拿着朝廷给的供养,在那妖言惑众,秦始皇以欺君罔上,对其杀无赦,个人觉得坑杀术士是没有问题的,不但符合当时的道德准则,就算放在任何朝代,以至放到现在,这种误国误民的群体都是被打击的对象,死有余辜,还有一批人是以古非今,明目张胆反对国家政令,藐视国家制度,在当时条件下,扫清了对巩固统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